標點三兄弟
逗號、分號、句號,是閱讀時最常見的三種標點符號。然而,許多寫作者習於使用逗號和句號,更往往是濫用逗號少用句號,甚至整個段落「一『逗』到底」;而分號,則經常都消失不見了。
濫用逗號容易形成語意糾結不清的長句,讓讀者彷彿行走於荒煙蔓草的荊棘之地,必須辛苦地梳理才能緩步前行。其實,糾結不清的長句,往往代表寫作者並未清晰思考、消化所要表達的素材。
當代的閱讀習慣已日趨休閒化,讀者太偏好輕鬆、流暢的語句;特別是數位載體輕薄短小的閱讀特質,臉書及其它網路文章也都傾向使用短句和短段落,才能達到更好的溝通效果。寫作新手,應該盡可能學習使用短句── 一個句子,把一個意思表達清楚即可。
當然,深刻的思考和想法,需要更複雜的句式來表達;這也是寫作者必須逐步熟稔其它標點符號使用的原因,否則寫作無法規範思考,必然造成語意混雜。
文稿中,逗號、分號、句號分別扮演不同的「休止」功能。一般而言,「用於分隔並列單詞」的頓號,語氣停頓最短;「用於分隔語詞和短句」的逗號,語氣停頓稍長;「用於完整語意結束」的句號,語氣停頓最長。至於,「用於分隔複句中平列分句」的分號,語氣停頓則介於逗號與句號兩者之間。
如果,逗號像個愛湊熱鬧的水瓶座,句號是決斷力強的牡羊座,分號的格性則是喜歡在折衝中扮演妥協者的天秤座。
其實,分號的符號(;),就是上方一個句號與下方一個逗號的組合,上方的句號代表一個句子結束了,但下方的逗號卻表示「意思還未了」。結構上,分號前後的平列分句,都可以用句號分割成兩句獨立的句子;但由於在語意上還有「意猶未盡」,就要用分號予以「藕斷絲連」,而不能分割成兩句,從而喪失了對比的語意與一致的語氣。
回憶永遠是惆悵的!愉快的,使人覺得可惜已經完了;不愉快的,想起來還是傷心。──張愛玲
回憶永遠是惆悵的!愉快的,使人覺得可惜已經完了。不愉快的,想起來還是傷心。(誤)
所以,只要一個句子前後的平列分句,彼此具有轉折關係( 如「換句話說」、「然而」)、因果關係(如「因此」)、對比排列等等關係的複句,都可以使用分號間隔。不過,一般而言,簡單複句的分句間可以用逗號取代分號;但較複雜的複句中,若各分句內部已使用逗號,則第一層結構就必須以分號間隔。
例如:
深閱讀是一種「前寫作」,深寫作是一種對世界的「再閱讀」。
深閱讀,是一種「前寫作」;深寫作,是一種對世界的「再閱讀」。
此外,有些看似單純的對比複句,卻不應該用逗號取代分號;否則,就會削弱原有語氣的分量感。這種情況在「格言式」的語法中,更是要謹慎。
老年人無所不信;中年人無所不疑;年輕人無所不知。──王爾德
老年人無所不信,中年人無所不疑,年輕人無所不知。(誤)
- 1樓. eret2020/07/03 20:54wrw(w3rw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