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澎湖仙壯大古典詩文聲勢
2009/01/08 05:11
瀏覽1,398
迴響0
推薦5
引用0

資料來源:應教沙漠發奇花

1.清朝道光、咸豐年間,逐漸有台灣本土出身的作家嶄露頭角,甚至佔據文人的大多數,作品有水準以上,如澎湖出身的蔡廷蘭。

2.清領前期,台灣的騷人墨客多以澎湖、台南為活動中心,其所思所作也大多描述當地之生活。

3.清領時期,「采風詩」是高雄地區最具代表特色的文學作品,而這些就地取材、富有地方色彩的采風詩,不但保存並延續中國詩學的傳統,同時豐富了地方志的內涵。

4.詩社凝聚發揚古典詩文的力量,與私塾和書院同為傳承漢文化的重要基地。學子學詩作文都有一定程序,接受古典文化的修為和陶冶過程往往採取師徒制的方式,其發揮的文化生根作用非常大。日治時期,高雄地區古典文化的再興,乃至二次世界大戰後古典詩文的持續發展,都與澎湖來的文化人—「澎湖仙」關係密切。

5.澎湖早於乾隆32(1767)即設立文石書院,人才與文風的培育基礎厚實;加上澎湖天然環境不佳,居民謀生不易,紛紛離鄉背井到台灣本島發展,先是到距離較近的台南。19世紀後期高雄開港,20世紀初高雄擴大港埠規模,1908年西部縱貫鐵路也通車後,澎湖人來高雄者愈來愈多,在此地打下一片天,在高雄政經勢力上與「在地派」、「台南派」鼎足而三。

6.澎湖宿儒陳天賜(錫如,澎湖詩社、西瀛吟社的創始人)應聘到旗津擔任私塾教席,他以日人組織「高雄旗津青年團」為掩護,利用夜間授課—即所謂「暗學」。陳錫如又結合其私塾「留鴻軒」的第子陳皆興(可廷)、盧顯(耀廷)、李求(國琳)、王天賞(獎卿)等及女弟子數十人成立高雄是最早的詩社—「旗津吟社」。1921年起,開始向全台徵詩,轟動一時。

7.受到陳錫如漢學東渡成功的鼓舞,澎湖其他宿儒像鮑樑臣(國棟、丕獻)、陳春林(榮果、耐園)等也前來高雄設帳教授「暗學」,並籌組詩社,傳播古典詩文的種子。鮑樑臣在1927年創設「鼓山吟社」,社員數十人,雅集次數非常多;1932年後經常在其住家「行素軒」內擊缽行吟,參加者眾。早在1922年,當時在高雄擔任教讀的陳春林已經邀集澎湖籍文人和高雄州下人士組織「萍香吟社」。陳錫如的澎湖籍學生盧耀廷也在1931年,匯集地方人士及其弟子組成「雄州吟社」。1921年來高雄擔任課讀的澎湖白沙人許君山(五胡)1932年模仿鮑樑臣的擊缽方式,邀集友人和弟子在其居家「君山軒」進行擊缽。另外,擔任私塾教師的澎湖湖西人陳清楨(國樑),在1933年與友人共組「高岡吟會」。[1]經由這些「澎湖仙」的倡導啟發,高雄地區古典文風逐漸興盛,擊缽吟會聲唱處處可聞。

8.澎湖仙」們或擔任詞宗、社首,為後學掌燈指明道路,或由弟子另闢蹊徑,持續加入壯大古典詩文的聲勢。其他日治時期曾在高雄地區出現的「三友吟會」(1924)、「四美吟會」(1925)、「苓州吟社」(1926)、「高雄州下聯吟會」(1931)、「高雄市內五社聯吟會」(1932)、「紅毛港青年研究會」(1930)、「大林蒲青年研究會」(1930)、「鳳毛吟社」(1932)、「壽峰吟會」(1933)、「佐癖吟會」(1933)、「屏嵐吟社」(1933)、「壽社」(1934)、「瀨南詩社」(1934)、「高雄市內聯吟會」(1935)、「在山吟社」(1941)、「南部吟社」(1942)、「鯤社」(1942)、「鵬社」(1942)、「高雄市吟會」(1943)都直接或間接與這些輸入古典文化活水的「澎湖仙」有關。

9.早期澎湖仙們移入高雄,大多居住在旗津,從事中藥與私塾教育,以陳梅峰、陳錫如、鮑宗元、君山、洪少陵、李求等人為代表。私塾傳授《四書》、《唐詩》、《尺讀》等,夜間就讀者人數甚多。師徒為切磋學養、聯絡情誼,多成立詩社,並舉辦各種雅集、聯吟活動,私塾乃成為詩社發展之溫床。許成章自幼對許多新鮮事皆感好奇而想嘗試學習,對於當時的詩社活動和燈謎猜射,更是興趣濃厚。他18歲時第二度來台,定居高雄後,曾先後師事文名鼎盛的許君山和鄭坤五,讀書作詩,並由此參加詩社活動。[2]並閱讀一些日本文學和五四運動後的日譯本及中文本作品。

10.許成章最早參加而嶄露頭角的是成立於1927年左右的「鼓山吟社」。1932年後經常參加師許君山的「君山軒」或「君山書室」的擊缽雅集聚會。此時,許成章熱衷參與各種漢詩文的聚會,與鮑樑臣、君山、陳明德、陳春林、許景綿、盧耀庭、王天賞等高雄詩壇前輩往來齊名。1933年高雄詩社林立,詩風鼎盛,詩社中人擊缽切磋的機會大增,許成章除了參與壽峰吟會、壽社、瀨南詩社等的活動外,從《詩報》登載許成章的70首左右的擊缽詩作來看,他的漢詩功力已非同凡響,並獲得鄭坤五、陳春林、鮑樑臣等詩壇大老的欣賞,而經常掄元。因為他會做詩,許多人勸他去教私塾,他先後到高雄縣路竹的康家、台南縣麻豆的吳家、李家坐館,一直教到了1937年中日戰爭爆發,許多學生不再讀書後才停止塾師工作。[3]由於君山非常欣賞許成章的才華,便將他引薦給詩友張連蒲(蒲園),並迎娶張連蒲的長女為妻,翁婿同為騷壇墨客,一時傳為佳話。做詩對於許成章來說或只是一種休閒娛樂,但他參與詩社活動的確對於他的人生事業帶來許多影響,甚至改變了他的一生。



[1] 參閱胡巨川〈民初以來高雄市的詩社概況〉《高市文獻》第151期,頁14020023月。另同作者〈高雄壽峰詩社課題擊缽詩題錄〉《高市文獻》第161期,頁10510720033月。

[2] 許成章18歲到高雄,應該先拜同為澎湖白沙人的同宗許君山為師,一方面擔任其子的家庭教師,許君山的私塾設帳水準,並不能滿足許成章的需求,因此許成章改拜鄭坤五為師,同時也教其子讀書。據胡巨川轉述,許君山弟子、曾任壽峰詩社社長的呂筆(澎湖望安人)對於後來許成章不承認這些師兄弟,甚至不承認曾經拜師於許君山的態度非常不滿。曾人口認為是,鄭坤五的詩作涵養教高,較為廣闊,自然成為許成章仰慕學習的對象,而許君山對於許成章改投鄭坤五門下的不悅,是出於文人相輕之習,因此許君山便和許成章漸行漸遠。此事相關討論,參見《胡巨川先生訪問記錄》、《曾人口先生訪問記錄》。至於許成章是否為許君山弟子的論爭,感謝胡巨川先生提供《詩報》第16號,昭和6(1931)715「騷壇消息」有「許君山氏生徒……許成章氏」的記載以為證明。

[3] 周菊香〈閒談台灣光復前後之教育—許成章先生口述〉,收入《走過從前迎向新世紀—慶祝台灣光復五十週年口述歷史專輯》(南投,台灣省文獻會,1995) 133

 

 

 

 

 

 

 

 

 

有誰推薦more
全站分類:創作 其他
自訂分類:網路資源參考匣
發表迴響

會員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