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對老房子有情感,是因為除了房子本身的歷史意義之外,建造房子所使用的材質及設計,與在這房子裡所發生的故事都是情感與價值。
每次看到老房子,特別是平房,旁邊還保有幾棵老樹的老房子都會忍不住停下來讚嘆。即使是初次見面,但卻好像可以從它身上的一磚一瓦讀出些它過去與主人們之間互動的痕跡,是否有庭院? 庭院如何使用、房子旁的老樹是否還健康?磚瓦是否正在剝落呢? 有時看到老房子大門深鎖,甚至鎖頭上都生鏽了,就會想著主人發生了什麼事而無法回到故鄉呢?
有無限的想像。
對於坐落在都市中獨一無二的老房子,更是對它與它的主人抱以讚嘆,希望他們能在這個環境中好好地生存下去。
我爸媽住在同一間房子已經超過數十年,阿嬤阿公家的房子在老家的房子已經都市更新、改建了,那裏變得完全不同,再也看不出任何痕跡,好像我們這群人從來沒有在那裏存在過,但我仍然記得門外紅色的木大門,必須用力推開長鐵棍,才可以把大門打開。這樣的大門似乎只是象徵性地跟鄰舍保持距離,一點也沒有保全作用,但那一排人家似乎都是這樣。對面是小小暗暗的雜貨店,老闆的媽媽總是搬個板凳坐在門口跟路過的鄰居聊天。小時候的暑假總是在阿嬤家的一樓二樓之間跑來跑去,其實也沒什麼事,無聊地打發時間,就這樣度過回老家的時間。
但現在想起來,這就是一種兒時記憶,因為除此之外也沒太多了不起的記憶。
或許是因為需要什麼證據,後來我連同學之間互相傳遞的紙條、手寫信件都會保留下來,一整個抽屜滿滿的都是十多年學校生活的記憶。但我從沒打開溫習過,我覺得那是很老很老之後才要看的,因為那時,老到走不動了,需要有東西可以回到過去。
沒想到出國幾年回到島國,爸媽要整理家裡,要我們清掉不需要的東西,所以我就打開那個塞到快打不開的抽屜,把所有的信件拿出來一封封閱讀。我以為我大多記得,沒想到一封封信打開後才發現,原來有這些故事,都忘記了。
對照現在大家都用email或簡訊,寫日記的人可能也不多了,email過幾年又會換另外一家網路平台,過去發生的事情就隨著貧瘠的腦力逐漸消失了。
這到底是好事還是不好呢?
誰也說不準。
講到「腦」他曾說:
「若在腦中好好儲存,那麼不用掙扎奮鬥也能浮現想法。頭腦很好的人們能毫不費力地記憶並思考。腦的機能必須要好。內心並非另一回事。
腦的機能就是內心的機能。在腦的作用中所產生的,就是內心和想法。」
「若沒有『腦』,也就不會有內心和想法。腦是內心的根本。
人若在腦中啟動所看、所聽的內容,那時才會浮現想法,心中也才會有所感受。所以腦是根本。」
然而,爸媽的指令是清掉不需要的東西。
所以我把一封封信件與裝在各式各樣的紙條都丟在垃圾袋裡。
我讀完了,提早溫習了。
希望我的腦能把需要的部分留下來。
photo credit: Catherine Reznitchenko Chat à la rose trémière via photopin (license)- 4樓. Wen Min Liao2017/04/13 05:34一抽屜滿滿的紙條和手寫信件,好有回憶~~
但時間到了還是丟了,
推「希望腦能把需要的東西留下來😂😂😂」但有時也需要,遺忘,來鬆一口氣。^^
太陽光 於 2017/04/14 12:08回覆 - 3樓. 陸游2017/03/11 22:17
眷村老家的興衰與今日風華(Udn 拉拉手) http://blog.udn.com/jfeng13x/94170648
謝謝分享! 果然是有故事的房子,而且一連串的故事真的還是要來自眷村這樣一個大家子。。 太陽光 於 2017/03/11 23:42回覆 - 2樓. 陸游2017/03/11 22:16
念及本文,再度回訪。的確如您所說,如非還有一個「老家」可以回去看看,那些「往事」老早「不屬於我」了。.....一口氣寫了三篇:
眷村懷舊:姑姑的小腳 http://blog.udn.com/jfeng13x/94376647
所以寫文真的很好,屋子會被拆,家必須要搬,但文字卻不會消失...... 太陽光 於 2017/03/11 23:43回覆 - 1樓. simma2017/03/08 17:34
經手過的生活
化做文字
化作影像
留多少算多少
留多久算多久
許多不捨的記憶~終究熬不過容納空間的現實
是的,那容量不論是屋子或腦袋,都是如此。 太陽光 於 2017/03/09 02:03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