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美知名作家最愛的十部小說 - 扎誌 - udn部落格
扎誌
作家:我愛羅119
文章分類
    Top
    英美知名作家最愛的十部小說
    2013/10/21 23:56:56
    瀏覽:3813
    迴響:0
    推薦:3
    引用0
    2013.8.12  新京報/LILY;喬蘇編譯

    like read books

    諾曼‧梅勒、喬納森‧法蘭岑、朱利安‧巴恩斯、喬伊絲‧卡羅爾‧奧茨、史蒂芬‧金、彼得‧凱里、哈金……當這些名作家被邀請選出他們最喜愛的十部小說時,作為「普通讀者」的我們,會不會感到很激動?美國書評編輯J·佩德‧贊恩(J. Peder Zane)就向我們提供了這樣的機會,讓我們得以一窺這些名作家的心頭摯愛。贊恩邀請了125位英美知名作家選出他們最喜愛的十本小說,並在綜合所有作家榜單的基礎上,得出「有史以來最偉大的十部小說」「二十世紀最偉大的十部小說」「十九世紀最偉大的十部小說」「美國作家的十大小說」「英國作家的十大小說」等書單……這125位作家的書單,收在了贊恩2007年出版的《十大:作家挑選他們最愛的書籍》一書裡。此後,贊恩開設了「十大」網站(http://www.toptenbooks.net/),並陸續邀請了更多的作家加入這個「選書人」的陣營,我們如今看到的書單,是截至今年3月分綜合反映了152位作家榜單的結果。讀到我們熟悉與喜愛的當代作家的書單,我們會意識到,哪些作品對於他們有著不朽的意義。我們也再次受到提醒:我們的閱讀生活,始終應當為經典留出位置。

    作家們的「十大」
    綜合榜:有史以來最偉大的十部小說
    1.《安娜‧卡列尼娜》,列夫‧托爾斯泰(1877)
    2.《包法利夫人》,居斯塔夫‧福樓拜(1857)
    3.《戰爭與和平》,列夫‧托爾斯泰(1869)
    4.《大亨小傳》,史考特‧費茲傑羅(1925)
    5.《洛麗塔》,佛拉基米爾‧納博科夫(1955)
    6.《米爾德馬契》,喬治‧愛略特(1871-1872)
    7.《頑童歷險記》(The Adventures of Huckleberry Finn),馬克‧吐溫(1884)
    8.《哈姆雷特》,威廉‧莎士比亞(1600)
    9.《契訶夫小說集》,安東‧契訶夫(1860-1904)
    10.《白鯨》,赫爾曼‧麥爾維爾(1851)

    美國作家的十大作品:
    1.《大亨小傳》,史考特‧費茲傑羅(1925)
    2.《頑童歷險記》,馬克‧吐溫(1884)
    3.《白鯨》,赫爾曼‧麥爾維爾(1851)
    4.《法蘭納里‧奧康納小說集》,法蘭納里‧奧康納(1925-64)
    5.《喧嘩與騷動》,威廉‧福克納(1929)
    6.《押沙龍,押沙龍!》,威廉‧福克納(1937)
    7.《梅崗城故事》,哈潑‧李(1960)
    8.《隱形人》(Invisible Man),拉爾夫‧埃利森(1952)
    9.《憤怒的葡萄》,約翰‧史坦貝克(1939)
    10.《一位女士的畫像》,亨利‧詹姆斯(1881)

    middlemarch middlemarch01

    英國作家的十大作品:
    1.《米爾德馬契》(Middlemarch, 1871-1872),喬治‧愛略特(George Eliot)
    2.《哈姆雷特》,威廉‧莎士比亞(1600)
    3.《尤利西斯》,詹姆斯‧喬伊斯(1922)
    4.《遠大前程》,查理斯‧狄更斯(1860-1861)
    5.《李爾王》,威廉‧莎士比亞(1605)
    6.《都柏林人》,詹姆斯‧喬伊斯(1916)
    7.《到燈塔去》,維吉尼亞‧伍爾夫(1927)
    8.《愛瑪》,簡‧奧斯丁(1816)
    8.《傲慢與偏見》,簡‧奧斯丁(1813)
    10.《項迪傳》(The Life and Opinions of Tristram Shandy, Gentleman),勞倫斯‧史特恩(1759-1767)

    俄國作家的十大作品:
    1.《安娜‧卡列尼娜》,列夫‧托爾斯泰(1877)
    2.《戰爭與和平》,列夫‧托爾斯泰(1869)
    3.《洛麗塔》,佛拉基米爾‧納博科夫(1955)
    4.《契訶夫小說集》,安東‧契訶夫(1860-1904)
    5.《罪與罰》,杜思妥耶夫斯基(1866)
    6.《卡拉馬佐夫兄弟》,杜思妥耶夫斯基(1880)
    7.《微暗的火》,佛拉基米爾‧納博科夫(1962)
    8.《伊薩克‧巴別爾小說集》,伊薩克‧巴別爾(1894-1940)
    9.《死魂靈》,果戈理(1842)
    10.《大師與瑪格麗特》,米哈伊爾‧布林加科夫(1966)

    哈金的十大:
    1.《安娜‧卡列尼娜》,列夫‧托爾斯泰(1877)
    2.《卡拉馬佐夫兄弟》,杜思妥耶夫斯基(1880)
    3.《戰爭與和平》,列夫‧托爾斯泰(1869)
    4.《契訶夫小說集》,安東‧契訶夫(1860-1904)
    5.《追憶似水年華》,馬塞爾‧普魯斯特(1913-1927)
    6.《押沙龍,押沙龍!》,威廉‧福克納(1937)
    7.《沉默》,遠藤周作(1969)
    8.《普寧》,佛拉基米爾‧納博科夫(1953)
    9.《河灣》,V.S.奈波爾(1979)
    10.《熱與塵》,魯絲‧普羅厄‧賈布瓦拉(Ruth Prawer Jhabvala, 1975)

    喬伊絲‧卡蘿爾‧奧茨的十大:
    1.《罪與罰》,杜思妥耶夫斯基(1866)
    2.《尤利西斯》,詹姆斯‧喬伊斯(1922)
    3.《喧嘩與騷動》,威廉‧福克納(1929)
    4.《艾米麗‧迪金遜詩選》,艾米麗‧迪金遜(1830-1836)
    5.《卡夫卡小說集》,法蘭茨‧卡夫卡(1883-1924)
    6.《紅與黑》,司湯達(1830)
    7.《彩虹》,D.H.勞倫斯(1915)
    8.《戀愛中的女人》,D.H.勞倫斯(1920)
    9.《白鯨》,赫爾曼‧麥爾維爾(1851)
    10.《頑童歷險記》,馬克‧吐溫(1884)

    保羅‧奧斯特的十大:
    1.《唐吉訶德》,賽凡提斯(1605, 1615)
    2.《戰爭與和平》,列夫‧托爾斯(1869)
    3.《白鯨》,赫爾曼‧麥爾維爾(1851)
    4.《罪與罰》,杜思妥耶夫斯基(1866)
    5.《追憶似水年華》,馬塞爾‧普魯斯特(1913-1927)
    6.《尤利西斯》,詹姆斯‧喬伊斯(1922)
    7.《紅字》,霍桑著(1850)
    8.《城堡》,法蘭茨‧卡夫卡(1926)
    9.《三部小說:馬婁伊、馬龍之死、無名者》,薩繆爾‧貝克特(1951-1954)
    10.《項迪傳》,勞倫斯‧史特恩(1759-1767)

    諾曼‧梅勒的十大:
    1.《安娜‧卡列尼娜》,列夫‧托爾斯泰(1877)
    2.《包法利夫人》,居斯塔夫‧福樓拜(1857)
    3.《罪與罰》,杜思妥耶夫斯基(1866)
    4.《卡拉馬佐夫兄弟》,杜思妥耶夫斯基(1880)
    5.《傲慢與偏見》,簡‧奧斯丁(1813)
    6.「美國三部曲」,約翰‧多斯‧帕索斯(1938)
    7.《白鯨》,赫爾曼‧麥爾維爾(1851)
    8.《紅與黑》,司湯達著(1830)
    9.《布登勃洛克一家》,湯瑪斯‧曼(1900)
    10.《迷宮》(博爾赫斯英文小說集名),豪‧路‧博爾赫斯(1964)

    喬納森‧法蘭岑的十大及推薦理由
    1.《卡拉馬佐夫兄弟》
    在這部臻至完美的俄羅斯小說裡,杜思妥耶夫斯基透過三兄弟的故事和他們父親的遇害,生動刻畫了十九世紀俄國人複雜的精神困境。小說毫無保留地描繪了人的弱點和缺陷,傳達出一種對救贖的展望。

    2.《戰爭與和平》
    托爾斯泰既擅長描寫全景式的戰爭畫面,又精於刻畫社會各階層人物的感受,但讓這本書真正贏得厚愛的是他筆下安德列王子、娜塔莎和皮埃爾為愛、為找到正確的人生方向而作的鬥爭。

    3.《審判》
    《審判》不僅是一本書,而且是一個文化圖示。卡夫卡不僅是一位作家,而且開創了一種風格——卡夫卡式的荒謬怪誕。凡人約瑟夫·K受到神祕、暴虐之法的審判,這則寓言近乎勾畫出現代社會焦慮的原型。

    4.《追憶似水年華》
    這部七卷本的小說表面是在辛辣地批評一戰前耽於享樂的法國社會,實際是在探討時間。作為既是作者又是第一人稱敍述者的「馬塞爾」,普魯斯特對我們的時間和記憶概念,提出了某些與愛因斯坦相同的問題。

    5.《大亨小傳》
    這本爵士時代流光溢彩的小說也許是追尋美國夢的最佳寫照。白手起家的富翁蓋茨比決心贏回他愛過卻又失去的女孩的芳心,成為浪漫渴望的象徵,故事的敍述者尼克巧妙地解說了一戰後美國純真的失落。

    6.《押沙龍,押沙龍!》
    將高度現代的實驗技巧編織進聖經般緊張神祕的傳說裡,福克納成功跨越了過去與未來,把扣人心弦的約克納帕塔法世系故事轉化成對真相、回憶、歷史和文學本身的沉思,深邃而眩目。

    7.《巴馬修道院》
    翻開《巴馬修道院》猶如捲入一股良性的颶風,隨著風行進的軌跡跌宕起伏,即使落地後仍能感覺到靈感的推進、司湯達下筆的飛速,讓人不禁對這分自信和大膽肅然起敬。

    8.《洛麗塔》
    一名中年男子狂熱地愛上十二歲的「早熟女孩」,遂娶了女孩的母親,等母親死後成為洛麗塔的父親。納博科夫用大膽放肆、驚人發噱的語言,描繪了愛情、權力和癡迷。

    9.《愛孩子的男人》(The Man Who Loved Children, 1940),克莉絲蒂娜‧史黛德(Christina Stead, 1902-1983)
    史黛德說,創作這部小說「好像越獄」,通過父親、妻子和女兒之間一幕幕令人震驚的對立場景,隨著家庭生活黑暗面的展開,這種巨大的宣洩感撲面而來。

    10.《獨立的人》(Independent People, 1934),哈多爾‧拉克斯內斯(Halldor Laxness)
    冰島作家、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拉克斯內斯最傑出的小說。頑固的牧羊人與險惡的天氣、貧困、社會、權威及離析的家庭進行抗爭,在對自由的追求中,折射出倔強的英雄主義。

    英國《觀察家報》和《衛報》的讀者們評選出了他們心中最值得一讀的十部長篇小說:
    1.《戰爭與和平》(War and Peace, 1869) 列夫‧托爾斯泰(Lev Tolstoy)
    2.《名利場》(Vanity Fair, 1847,又譯為《浮華世界》)威廉‧梅克皮斯‧薩克雷(William Makepeace Thackeray)
    3.《唐吉訶德》(Don Quijote de la Mancha)米格爾‧得‧賽凡提斯(Miguel de Cervantes Saavedra)
    4.《安娜‧卡列尼娜》(Anna Karenina)列夫‧托爾斯泰(Leo Tolstoy)
    5.《卡拉馬佐夫兄弟》(The Brothers Karamazov)菲奧多爾‧米哈伊洛維奇‧杜思妥耶夫斯基(Fyodor Mikhailovich Dostoevsky)
    6.《基督山伯爵》(The Count of Monte Cristo又稱《基督山恩仇記》)大仲馬(Alexandre Dumas)
    7.《克拉麗莎》(Clarissa or The History of a Young Lady, 1847-1848,又名《一位年輕女士的生平》)塞莫爾‧理查森(Samuel Richardson)
    8.《亂世佳人》(Gone With the Wind)瑪格麗特‧米歇爾(Margaret Mitchell)
    9.《魔山》(Der Zauberberg)湯瑪斯‧曼(Thomas Mann)
    10.《荒涼山莊》(Bleak House)查理斯‧狄更斯(Charles John Huffam Dickens)

    回應
    全站分類:知識學習 其他
    自訂分類:閱讀與出版
    發表迴響

    會員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