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到這篇文章我想到了小時候生物課學的生存曲線
魚類的生存曲線屬於凹型,在幼年期的死亡率最高
我想即使我們沒把魚抓來吃,大部分的魚仍會在成年前死亡
感覺拒吃吻仔魚並不能有效的阻止魚源枯竭0.0
(b01203005@ntu.edu.tw)平日全家吃一條魚,就已足夠。
然小魚仔,是一口就是上百條,那每人一碗飯下來呢?
數目龐大,20多年前,當時還未全素,卻已知道其中的,道理.......
所以,我不吃牠~
可否請您補充您所說魩仔魚的二百多種魚苗裡,鯷鯡兩科的所佔比例,這個數據會決定您這的文章陳述的是事實還是謠言。
1.魩仔魚是魚苗的統稱,屬於餌料魚,是海洋食物鏈的基礎。
2.有智慧的人不會去敗掉自己的基礎。
3.不是沒有魚可以吃,何必吃魚苗?
4.台灣沿海魚源快速枯竭是事實,比起吵吵鬧鬧到底有幾種,我們更需要的是道德根據。
廖鴻基 於 2014/03/05 22:43回覆
廖老師:您好,聽了您的演講,看了您的文章,給我頗大的震撼呢~
我任教於國中,想要引用您的文章和學生及親朋好友分享,
特此徵求老師同意借用。若有不妥煩請告知,謝謝老師!!
(yingchieh@tmail.ilc.edu.tw)
最近新聞報導相關議題,讀者意見中十之八九強烈反對繼續吃食魩仔魚。
繼續努力,希望有一天這海島懂得尊重大海,
不吃魚苗,
並看見更多魚願意回來我們沿海。
廖鴻基 於 2013/05/11 12:04回覆
(前陣子聯文部落格改版,無法上網回應,很抱歉遲覆。)
廖鴻基 於 2013/05/11 12:08回覆
你好,我是一位牙醫師,我想要在我們公會的內部刊物推廣您這篇文章的觀念
文中會有引用您吻仔魚的照片,會放上本篇部落格出處,不知道您是否願意呢?
(前陣子聯文部落格改版,無法上網回應,很抱歉遲覆。)
廖鴻基 於 2013/05/11 12:08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