銘記流言板(224B) 2008年美國有另一次的解放黑人嗎﹖(下)
4 ﹑歐巴瑪因素
歐巴瑪在 2006 年成為美國 200 多年歷史上的第一個非裔參議員﹐今年成為第一個競選總統的非裔﹐這就足夠使他本身成為令人耳目一新的「因素」。
他現在在與喜萊莉的競爭中領先﹐萬眾矚目﹐如果進而於 11 月大選真當選美國總統﹐那他就更要從「因素」變成美國一個新的偉大時代來臨的偉大「成果」﹗在歷史上深深刻劃出美國種族融和﹑各裔平等的劃時代里程碑﹗
不過﹐也許因為有了這 8 年來在台灣發生的「陳水扁經驗 / 奇跡」﹐聽了﹑看了歐巴瑪在幾場造勢大會上的演講﹐感覺上自然而然會警覺到古今中外﹐所有以充滿「魅力 / 熱情」的演講鼓動 / 鼓舞群眾而迅速竄紅之政治人物的「民粹成分」。
歐巴瑪在所有的演講中不斷重複的主題﹐也就是現場支持者手舉標語牌上寫的「改變 /Change 」。「改變」至少可有兩方面的解讀﹐一是從無到有的「改變」﹐一是從壞到好的「改變」。
從無到有的「改變」﹐既然目前沒有﹐有了以後會好到什麼程度或甚至是否真好﹐現在無法求證﹐將來需要驗證。這種從無到有的「改變」﹐歐巴瑪說多了﹐聽起來只像是口號。
從壞到好的「改變」﹐誰不愛﹖尤其政客更敏銳知道說什麼讓選民喜歡聽。稅太重要改變﹖減稅﹗「伊戰」失敗要改變﹖撤軍﹗移民太多要改變﹖立法﹗健保太貴要改變﹖補助﹗ .....每個競選者之間的不同﹐不在於要或不要改變﹐ ( 即使當選以後也很難推動改變的﹐選前政客也一定要開改變的支票﹗說不要改變的不是找死嗎﹖乾脆不要選了﹗ ) 而是在於改變的方向﹑內涵﹑實踐。
我個人感覺﹐在造勢場合﹐歐巴瑪花很多時間強調為什麼要改變﹐他的口才﹑聲調﹑儀表讓聽眾沉浸在對「為什麼要改變」這種訴求之臨場渴望﹐遠遠強過對日後改變的方向﹑內涵﹑實踐深入探索之渴望。最後﹐「改變」的標語牌織成一片牌海﹐「改變」的口號聲真的完全掩蓋一切。
讓我舉一個實際的顯例。我記得在一場演說裡﹐歐巴瑪反覆強調要改變國會山莊與白宮的遊說文化﹐群眾報以熱烈回應。我想一般人民絕不喜歡那種政商之間藉合法的遊說而有的利益交換﹐對不法的那當然是更厭惡。我如果也是現場聽眾之一﹐必也報以掌聲。
但是﹐美國是三權分立﹑依法處理爭論的國家。歐巴瑪即使當選而進駐白宮﹐並不能把參眾兩院民選的議員人馬撤職而一律換上他自家的歐巴「馬」﹐一個也不行。國會議員大多數是政壇老鳥﹐而工商產業富商巨賈的利益遊說是於法有據的權利﹐且行之有年。歐巴瑪不是掀起「武裝革命」攻進白宮。他要改變遊說文化﹐不是不行﹐但要透過立法﹐且不可能由白宮發起。他最多在白宮 8 年﹐少則四年﹐到底能對遊說文化改變多少﹖改變什麼﹖怎麼改﹖我們當然可以想到「萬事起頭難」﹑「滴水穿石」﹑「正義使命感」﹑「對的就要做」...等等﹐但是歐巴瑪有想辦法或有辦法可想﹐給在造勢場上對他報以雷動掌聲的群眾﹐留有瞭解或僅僅思考這改變的方向﹑內涵﹑實踐之空間嗎﹖
別的有力競選者﹐如馬侃﹑喜萊莉﹐是幹練﹑有經驗的政壇老將﹐在「布希 8 年掌政下的美國社會各方面需要改變」這一點的認識上﹐與歐巴瑪的差距﹐並不如各自支持群眾在造勢現場對「改變」這一口號所發洩之熱情燃燒氣氛所烘托出來的差距那樣大。馬侃﹑喜萊莉並沒有特別突出「改變」這一口號﹐因為他們的經驗告訴他們﹐「改變」不能只是口號﹐也不必喊口號﹗
歐巴瑪競選口號呼籲選民向前展望將來﹐不是往後回顧過去﹐當然嘛﹗他「沒有過去」﹗歐巴瑪剛上任聯邦參議員不久﹐沒有歷史的包袱﹐但也就無從看出他處理「歷史問題」的能力。
歐巴瑪的「強有力演說」﹐讓我想到一些不同宗教的佈道家﹐在一場開示大會上﹐「顯移明化」成千上萬的追隨者﹔也讓我想到歷史上的野心家如希特勒或第三世界南美﹑菲律賓 ( 當然是指那個電影男星 ) ﹑台灣 ( 當然是指陳水扁 ) 的 一些快速竄到統治者地位之「偶像」政客﹔當然也讓我想起 1960 年代的甘迺迪。
有人說歐巴瑪是可以團結美國人民的候選人﹐因為他贏得白人的票也贏得黑人的票。但是仔細觀察的話﹐可以這樣說﹕民主黨內來自黑﹑白種族這兩群支持者﹐大致在教育﹑收入的平均值上卻屬於兩個高低不同的群體﹐雖然同樣強烈憧憬「改變」﹐但不是在同樣層次﹑方向的「改變」﹐甚至兩個群體的基本利益在將來是必會有衝突矛盾的﹐只是現在他們不去管那麼多。
在「超級星期二」中支持歐巴瑪的白人大致是民主黨內教育程度較高﹑收入較高的階層﹐厭惡布希政府的施政﹐連帶厭惡現在屬於華府的一切政治文化﹑人物而憧憬「改變」﹐尤其在就業率﹑移民﹑環保﹑自由貿易等問題上﹔支持他的黑人認同他的最大動力﹐無可否認當然是來自族裔認同﹐而所憧憬的最大「改變」﹐當然也就是經由他的當選總統而「改變」黑人在美國的不平等地位。
再者﹐雖然有人認為歐巴瑪在一些議題上的立場偏左﹐我個人卻覺得他在民主黨內算是比較偏右的﹐反而比較接近被認為在共和黨內不算保守的馬侃的立場。在「超級星期二」中歐巴瑪所勝選的州﹐多是南方﹑中西部民風較保守的州﹐而非東岸或西岸工商業較發達﹑與外界接觸較多﹑人口較多的州。
不過﹐美國的制度與文化向來是不吝給予機會﹑容許新鮮菜鳥出人頭地的﹐沒有長足政治履歷﹑經驗或根本平庸之輩﹐三兩年內就可由無名之士變成白宮主人﹐只要選民喜歡。這在華人社會是不可能的﹐除非訴諸武力。不論在中國大陸﹑台灣﹐一個人不在所屬政黨裡打滾個 20﹑30 年媳婦熬成婆﹐不能當上國家元首的。
像 1960 年的甘迺迪﹐才當上參議員﹐就打敗了被評論為聰明﹑幹練的現任副總統尼克森﹐成為美國歷史上最年輕的總統﹐但上任 3 個月後在試圖推翻古巴卡斯楚政權的豬灣事件中一敗塗地而名譽掃地﹐導致後來瀕臨核戰邊緣的古巴飛彈危機事件。不過﹐他處理古巴飛彈事件﹐終迫蘇聯總書記赫魯雪夫屈服﹑撤飛彈而結束危機所表現的堅定果決﹐令美國人永記在心。又像 1976 年當選總統的「誠實卡特」﹐只擔任過幾年南方喬治亞州州長﹐一任總統就下臺了﹐曾下令突擊隊乘飛機赴伊朗營救美國人質﹐飛機進入了伊朗境內﹐突擊隊還沒下機演出驚心動魄的突擊﹐就演出墜機﹐全部「陣亡」。
美國人民勇於嘗試﹐不怕付出代價﹐而且有製造新記錄的偏好﹐選擇他們的總統時﹐也是這樣。
5 ﹑馬侃因素
2008 年 11 月﹐如果喜萊莉勝選是立下美國第一位女性當總統的歷史記錄﹐歐巴瑪勝選是立下美國第一位非裔當總統的歷史記錄﹐馬侃勝選就是立下美國最年長當總統的歷史記錄。
相對於呼喊「改變」的歐巴瑪這位後起「青年」﹐共和黨推出的卻是政壇老將的老年馬侃。
72 歲的馬侃讓人想起了雷根總統﹐也是多次尋求到白宮之路不果﹐卻在年紀過了 70 歲才將獲得提名﹐比當年的雷根還多 2 歲。
這在華人社會也是不可能的。其實﹐莫說 70 歲﹐看那些「徵才」廣告﹐明目張膽不犯法地公開聲明「限 40 歲以下﹑ 30 歲以下...」就知道了﹗華人歷史文化裡﹐攬權專擅幾十年到七老八十還賴著不走的倒不少﹐但開放機會讓 70 歲老人來競逐的﹐絕無僅有﹗
這就是美國選民的特質﹐給菜鳥機會﹐也給老鳥機會﹐真是「老少咸宜」。
雷根成為近代最受美國人喜愛尊敬的總統之一。馬侃也可能有這個優勢。馬侃在很多方面也是可以成為團結全美國的象徵人物﹐ 年齡也許反而有加分作用 。
馬侃為國作戰被俘受酷刑也不背叛同志而致傷殘 , 是真正的越戰英雄硬漢﹐不是繡花枕頭。 1990 年代他推動美國與越南關係的解凍﹐雖然遭到不少失蹤或生死不明的越戰美軍家屬不滿而強烈抵制﹐甚至架設網站詆譭馬侃。但美越關係解凍是兩黨一致的國家政策方向。
馬侃更與民主黨籍的參議員甘迺迪﹐共同推動較有利於非法移民的移民改革法案﹐不惜與多數共和黨籍國會同僚站在相反的立場﹐連他共和黨內的顧問們都認為此舉對他在黨內的人望傷害很大。
不過﹐馬侃在共和黨內也有支持者稱讚他是有膽略氣魄 (guts) 的政治人物。他為了堅守自己的政治原則﹐認為是對的﹐並不在乎黨內黨外的批評。他不記越共造成他傷殘的仇恨而與越南領導人物重建友誼﹐是為了國家利益﹐就是明顯的一例。
最近﹐在一次關於 CIA 這樣的情報機關可否對恐怖組織嫌犯動用較輕刑求 ( 包括灌水等 ) 的投票中﹐馬侃大可以投下反對票就能輕易博得人權分子的喜愛﹐但他在參議院投下贊成票﹐結果以 45 票對 55 票被反對派擊敗﹐也是因為他著眼於維護美國人民生命權的必要性高於維護恐怖嫌犯的人權。
雖然馬侃宣稱要彌補與黨內保守基本教義派的齟齬﹐但他是共和黨內的開明派﹐從政中給人的印象是堅定穩重。人們可以說馬侃錯了而反對他﹐但不能說他是自私不愛國的。
美國人民﹐一般說來﹐是非常禮遇真正愛國英雄的。民主黨內﹐有大量恨惡共和黨﹑尤其是恨惡布希團隊恨惡得要死的團體。但馬侃在民主黨內﹐沒有恨惡他恨惡得要死的個別敵人。各族裔的移民也不會恨惡他。
不論最後由喜萊莉還是歐巴瑪出線對抗「老年」馬侃﹐不可輕忽馬侃。因為﹐「美國人民有製造新記錄的偏好」也適用於 72 歲才競選總統的「老年」馬侃。
6 ﹑選舉制度因素
民主黨的初選制度﹐在今年﹐有下列幾點對喜萊莉是極其不利的﹕
甲﹑喜萊莉原先有明顯領先地位的佛羅里達州﹑密西根州﹐竟因為擅自提早初選日期而遭民主黨全國委員會剝奪初選權利﹐不能參加最後的民主黨提名大會﹐黨代表人數也不計入。這兩州是人口上千萬的大州﹐使得喜萊莉損失慘重﹐否則在「超級星期二」之前﹐喜萊莉的優勢要大得多﹐絕對有利於在「超級星期二」產生加值作用﹐即使沒有產生加值作用﹐「超級星期二」之後計算所贏得黨代表的人數與所勝出的州數﹐喜萊莉的成績都要好看多了。這兩州的停權事件﹐還不知最後如何解決。我沒有去做研究﹐不知道個別公民只因該州黨組織的錯誤決定而被剝奪參與該黨的總統初選權利是否違憲。即使佛﹑密二州現在重新舉行初選﹐因為現在的氣氛已不利於喜萊莉﹐可能會有「西瓜偎大邊」效應﹐對喜萊莉也是不公平的。
乙﹑許多人口眾多的工商業大州﹐像德克薩斯州﹑俄亥俄州﹑賓夕法尼亞州﹑印第安納州的初選全排在「超級星期二」之後﹐而許多南方﹑中西部相對來說較保守﹑較小的州全排在「超級星期二」。這使得在這些工商業大州領先而在較保守小州落後的競選者多少會失去先機﹐因為儘管最後的決定提名人選﹐是看誰贏得最多的黨代表數﹐不是看誰贏得最多的州數﹐而人口多的大州當然能推出的黨代表人數多﹐小州的黨代表人數少﹐可是 先 在「超級星期二」中贏得較多小州的競選者﹐卻易讓人產生獲得多數支持的錯覺。
美國最大的州加利福尼亞州﹐就是因為不願意自己的絕對重要性﹐因為初選被排在後面而被諸多小州抹殺﹐所以今年移前到「超級星期二」舉行。否則﹐在加州勝出的喜萊莉在「超級星期二」的成績會更難堪。而佛羅里達州﹑密西根州也是因為同樣的原因﹐想把初選更提前到「超級星期二」之前﹐卻遭到停權處置。
歐巴瑪就是因為在「超級星期二」中贏得較多的小州﹐因此獲得與實際實力並不相當的強大宣傳威勢。即使黨代表總數少於喜萊莉﹑即使離獲得提名資格所需的過半數黨代表數還早呢﹑即使喜萊莉在將到來的初選大州佔有優勢﹐贏得較多小州的歐巴瑪卻讓人覺得他較獲選民青睞。這對像喜萊莉這種原先在工商業大州領先的競爭者傷害太大了﹐因為不僅看起來落後﹐而這樣的「表面張力」﹐更進而在後面舉行初選的大州﹐給喜萊莉帶來「西瓜偎大邊」的負面影響﹐使得喜萊莉在大州的領先差距縮小﹐連超級代表都有說歐巴瑪贏得較多的州而倒戈的。
丙﹑大家知道﹐美國總統大選在各州所定的總統選舉人票﹐是由贏得各該州最多普選票的競選者全拿的。共和黨各州初選制度與大選一致﹐也是讓贏者全拿各該州的黨代表。可是﹐民主黨在各州的初選﹐卻是讓競爭者按所得選票的比例來分配黨代表數的。如果最後由馬侃對決歐巴瑪﹐民主黨初選制度與美國總統大選制度的不一致﹐在今年﹐對民主黨可能是非常不利的﹐因為我個人認為馬侃在共和黨的初選中雖然輸掉一些南方或中西部小州﹐卻贏得紐約州﹑加州等大州﹐歐巴瑪卻輸掉紐約州與加州﹐則歐巴瑪在民主黨內的獲勝﹐也就並不能正確反映他在全國的真正實力。如果民主黨各州初選也是贏者全拿﹐贏得加州﹑紐約州的喜萊莉在「超級星期二」中的黨代表數會領先更多。
丁﹑有些沒有「排藍 / 排綠條款」的州的初選﹐是允許沒有黨籍的州公民參加一個政黨初選投票的。就像馬英九說的﹐為了打擊他而搬出一本他的假美國護照這種事﹐綠營是做得出的﹐我也再一次野蠻推測 (wild guess) ﹐為了打擊喜萊莉﹐對柯林頓家庭深惡痛絕的極端保守派分子﹐運作人員故意在民主黨初選中把票投給歐巴瑪讓他在民主黨初選中勝出﹐而在大選中再把票投給共和黨的候選人這種事﹐極端保守派分子是做得出的。他們認為大選中﹐共和黨候選人對決歐巴瑪比對決喜萊莉的勝算要高得多。我也是持這樣看法的。當然﹐極端保守派分子可能弄巧成拙﹐因為我的看法也許大錯特錯。
7 ﹑族群因素
2007 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桃樂絲 . 萊辛說﹐歐巴瑪當選總統的話﹐必被暗殺。有沒有可能﹖什麼事都有可能﹗尤其在槍枝氾濫的美國﹐看這一年來發生那麼多的槍擊事件就知道。甚至在歐巴瑪贏得民主黨提名之後就有可能﹗據說前國務卿鮑爾就是因為這個顧慮﹐不願競選。當然﹐暗殺不一定只是為了他是非裔。白人總統甘迺迪也被暗殺了。
我絕對認為美國對種族平等做得比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都好。她幾乎有全地球各種的族裔﹐而且人數龐大﹐生活卻有很大的自由度及法治維繫安全。不妨跟台灣的情況比一比。僅僅因為方言不同 ( 並非語系﹑種族不同 ) ﹐同是漢族的台灣福佬人中支持臺獨的﹐就要把後來遷入的「外省人」視為非我族類﹐咬定「外省人」﹐除非認同臺獨﹐一定會是出賣台灣利益的台奸。
但是﹐根深蒂固的種族問題﹐在美國依然是相當普遍存在的﹐顯明的或隱藏的。黑奴時代不去講了﹐民權運動熾熱燃燒的 1960 年代也不談了﹐就拿最近的事例來說吧﹗
老虎伍茲是大家都公認的偉大而且被尊敬的職業高爾夫球員。他剛開始鋒芒畢露時﹐一個也是職業高爾夫球員的白人對他揶揄地說﹐打高爾夫球是很需要體力的﹐不要再吃沒有什麼料的菠菜了 ( 記得當時報上指出把菠菜煮爛是非裔過去常吃的菜 ) 。煮爛的菠菜並不難吃﹐我甚至也不討厭吃﹐問題不在這裡。問題是伍茲賺這麼多錢﹐何勞這個白人提醒要不要少吃菠菜呢﹖這個白人當然是不經意地流出了輕視的意味﹐非常可惡﹗後來他向伍茲道歉。這也是 10 多年前的事了。
就在今年一月﹐一個白人女體育記者在評論球賽行情時﹐竟說想挑戰伍茲的人﹐可能只有在後街暗巷吊死他這一個法子了﹗她還自認是伍茲的朋友呢﹗她的法子是指過去白人種族主義者對黑人動用的一種私刑﹗她受到電視公司停職處分也向伍茲道了歉。
伍茲這麼有地位﹑聲譽的﹐都常常遭受白人種種無厘頭的偏見歧視﹐別的非裔就不用說了。
歐巴瑪與伍茲其實都不是純非裔。伍茲的母親是泰裔﹐他還有 1/4 還是 1/8 的華裔血統。歐巴瑪的母親更是白人。初選開始時﹐也許歐巴瑪還不具威脅力量﹐更可能因為要避免種族歧視的議題發酵﹐美國保守派不攻擊歐巴瑪﹐只攻擊喜萊莉。近來歐巴瑪處於領先地位了﹐保守派就開始攻擊了﹐一展開攻擊﹐就質疑歐巴瑪是否「愛國」。這是不是又令人想到台灣的臺獨分子動不動就說馬英九不愛台灣﹖如果歐巴瑪是純白人﹐即使再爛﹐保守派也不會問他愛不愛國﹐至少不是第一個質疑的問題。
至於男女平等方面﹐我個人認為﹐美國男性的「大男人主義基因」比西歐男性來得強 ( 當然不能跟東方或阿拉伯社會比 ) 。西歐早幾十年前就有女性國家元首了。
這次民主黨初選﹐多州超過半數的男性白人支持歐巴瑪﹐不支持喜萊莉。我不認為完全是因為他們認為歐巴瑪的優點勝過喜萊莉﹐也不完全是因為他們單方面克服了對由弱勢非裔男性擔任美國總統所生疑懼的心理障礙﹐而是克服不了對由弱勢性別族群女性擔任美國總統所生疑懼的心理障礙。
一般來說﹐家庭同住成員投票傾向受男性家長影響很大﹐夫妻投票傾向則妻受夫影響大過夫受妻影響。
據統計﹐美國女性選民總數超過男性總數。民主黨的初選﹐目前看來﹐在前述由初選制度造成的不利因素交錯影響之下﹐喜萊莉沒有沾到身為女性的好處﹐恐怕壞處還多些﹐實非戰之罪也﹗
在美國擔任國會眾議員以及大城市市長的的非裔﹐早就有了﹐而且不少﹐但從無非裔參議員﹑非裔州長﹐而華裔還擔任過華盛頓州州長。歐巴瑪是第一個非裔參議員﹐是一個「政治大賣點」﹐但政治灰姑娘是否能一直繼續上衝﹐在今年就衝破弱勢族群限制﹐選上總統﹖我不預期如此。
我相信﹐馬侃也情願與歐巴瑪對決﹐而不願意與喜萊莉對決﹐因為如果他與喜萊莉對決﹐其它因素勢均力敵的話﹐全美女性選民多於男性選民﹐較有利於喜萊莉爭票。如果他與歐巴瑪對決﹐其它因素勢均力敵的話﹐白人選民遠多於非裔選民﹐絕對較有利於馬侃爭票。再者﹐共和黨支持者跑票的可能性低﹐民主黨支持者跑票的可能性高﹐尤其馬侃是共和黨內比較不保守的﹐喜萊莉的白人支持者﹐在馬侃與歐巴瑪的對決裡﹐會有不少轉而支持馬侃的。
也許有人認為最後由歐巴瑪 / 喜萊莉或喜萊莉 / 歐巴瑪搭檔競選正副總統﹐豈不大勝馬侃。我不認為歐巴瑪﹑喜萊莉有搭檔的可能性。並且﹐二人搭檔不是利多﹐而是害多。今年美式足球超級杯決賽前﹐我就預測愛國者隊會輸﹐因為他們季賽 18 場全贏﹐出現決賽也贏而達成 19 賽全勝之完美一年的機率太低了。果然輸了﹗喜萊莉與歐巴瑪兩人各自屬於不同的弱勢族群﹐湊在一塊﹐要贏的機率就變低了而非變高﹐因為各自原先的優點會被合在一起的缺點吃掉。我認為﹐喜歡喜萊莉而不喜歡歐巴瑪的或喜歡歐巴瑪而不喜歡喜萊莉的民主黨支持者以及中間選民﹐轉而投票給馬侃的可能性大於忍痛繼續投票給二人組合的可能性。
8 ﹑民主黨超級代表因素
在接下來幾個大州初選之後﹐如果喜萊莉或歐巴瑪有一人已經獲得足夠被提名的黨代表數﹐就沒有超級代表因素存在的必要。否則﹐民主黨超級代表必須注意兩點﹕
甲﹑推舉喜萊莉還是歐巴瑪﹐要考慮誰比較能勝過馬侃﹐不是只看當下誰在民主黨內多拿了幾張黨代表票。
乙﹑即使民主黨支持者願意給新手機會﹐不怕承擔「改變」的代價﹐但美國是世界領袖﹐歐巴瑪果真當選總統﹐國際是否負擔得了因美國「改變」而需連帶付出的代價。
************************************************************
綜合以上所論﹐我認為喜萊莉還有希望﹔我認為喜萊莉對決馬侃﹐民主黨勝算較大﹔我認為歐巴瑪對決馬侃﹐共和黨勝算較大﹔我認為馬侃可以是比布希好太多的美國總統。
最後﹐如果歐巴瑪當選總統﹐美國種族平等必然進化到更高的一個層次﹐歷史必定紀念這個日子﹗因為這不但代表至今仍受不平等對待的黑人再次得到更偉大的解放﹐以美國文化的強勢﹐也必然掀起全世界種族平等文化的新紀元。美國必將成為更偉大的國家。
一切「改變」的代價﹐也許都是值得的﹗﹗﹗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