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私立大學學生一把吧!
日前一位系上畢業的同學返校代表校友向畢業生致詞,他跟我說:老師,這屆畢業生想要找工作可能不太容易,尤其是私立大學的畢業生想要跟這些明星國立大學競爭,在知名度和公司老板的認知上,可能就要輸一大截,儘管說,學弟妹的工作能力可能不差,可是在台灣長期刻板印象上,私校學生在應徵工作上總是比較吃虧!
對比合勤董座到交大頒發獎學金,發現清寒學生領獎學金者少之又少,實已彰顯出,國內高等教育所造成貧富差距的問題,不只是在入學時,已讓一些低經社會上難以進入大學名校,更在其大學畢業後難以找到一個工作。
台灣早期的高等教育,是讓一些低經家庭得以藉著子女進入大學而讓他們有翻身的機會,但不知幾何時,台灣的教育環境竟然已成為製造貧富差距的幫兇。而且整個高等教育資源的分配,更是讓富者享有更多的公家資源與補助,而貧者卻是得到甚少的資源來完成其學業。
以自己任教的大學為例,中低收入或就學貸款者佔了近二分之一,這些同學在平時就得靠著打工來維持其生活費,暑假期間更是非得打工不可,其念大學的期間似乎是打工為主念書為輔,因而在課業上,就不能兼顧,往往會有被二一退學的可能。
個人在擔任學務長期間,也曾向教育部反應,希望能夠多給私立大學這些弱勢學生更多的補助,讓他們有更多的工讀金,但教育部還是以數人頭的方式,分配給公私立校一定比例的補助,難以對這些學生有較多的資助。
事實上,這些進入私立大學的學生,不僅僅在經濟上較為弱勢,在家庭上或個人身心發展上也有一定的比例是需要更多的輔導與幫忙。尤其台灣近幾年社會環境的改變,單親與外配家庭的增加,都會影響到這些孩子們的發展,而且在升學壓力和家庭負擔的雙重壓力,有愈來愈的進入私校的大學生其心理是有相當多的問題待解決的。
常常跟學校的老師在談如何去協助同學的問題時,總覺得學校已非單純教導學生學術和專業知識而已,而是宛如是社會福利機構,要去解決他們個人的問題外,也要幫忙其家庭問題的解決。
如何去面對高等教育貧富差距的問題,其一是增加國家的預算給私校,其二則是鼓勵企業捐款給私立大學,但從擴大對私立大學弱勢學生的經費上補助只是後端的問題解決方式之一,其更重要的是前端的立足點平等。
教育部長表示繁星計畫將有助於此問題的解決,但其名額到106年也只有百分之十五,而且有很多的名校還反對此繁星計畫,不願意收繁星的學生,事實上這些學校比較喜歡個人推甄,而我們也發現到推甄入學也多少含有貧富差距的意涵,也可以了解到何以在這些名校大學發不出真正清寒的獎學金?
所以,個人建議,在繁星計畫的名額應可以擴大,不只是百分十五,可以擴大到百分之三十,讓更多的成績中上以上的清寒學生可以進入大學名校,讓他得以有一個翻身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