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40 「物派」(Mono-Ha)
2007/09/11 20:41
瀏覽7,257
迴響2
推薦0
引用0
「物派」(Mono-Ha)日本,1969~1970

「物派」藝術是在日本東京1969~1970年間發展的。“Mono” 這個字,最早的意思是:東西或物體,“Ha” 則為:學派或團體之意。構成這個團體的成員有:李禹煥(Lee Ufan),關根伸夫(Nobuo Sekine),小清水漸(Koji Enokura),菅木志雄(Susumu Koshimizu),榎倉康二(Kishio Suga),吉田克朗(Katsuro Yoshida),成田克彥(Katsuhiko Narita),高松次郎(Jiro Takamatsu)。

1969年4月,當他們的首次個展於東京揭幕時,關根伸夫發表了「空相」(La phase du rien),他們最后一次展覽是在1970年8月,由東京現代美術館策畫,展示了菅木志雄, 榎倉康二, 吉田克朗, 李禹煥的作品。

關根伸夫的首件作品對這個團體可謂具有決定性的影響。李禹煥則是這個團體的理論家,但也論述他們作品的角色。意識與本質相互毀滅於星火和取得其獨立的物體。為了解決這個差距,李禹煥建議再學習「了解這個世界的本質,以避免使之走上與人相對立的處境」。「物派」使用自然的物體(因為是非製造物所以也無法模仿),他們也不從事人們做出的符號所呈現的功能。他們強調物質本身得以言說自身。榎倉康二這位藝術家當發表他的理念:“Jokyo”(無限之地)便是寰宇的視野,「物派」超越了語言的結構。事物的真實性銜接上它的狀態,它們無須再分解。「物派」堅持探索世界與環境的關係。
在視覺的構思上,「物派」可謂源自日本的一些本質方面的藝術,它也是「具體派」的延伸。在他們認為立體派的「物體」透過紙張的拼貼並不值得一看,超現實的物體、「新達達」的破壞手法以及「普普藝術」亦乏善可陳。在日本的當代藝術裏的物體與整個世界是一種共生的關係(與杜象大相逕庭)。物體之所以能夠成為「藝術品」是與它的環境周遭,而並非出自透過人類組合拼湊而成的(像「放克藝術」(Funk Art)便是極度的人為而成)。
關根伸夫的「位相」(La phase)這件作品,在土地的部份,他以切割的半圓柱形的土,放入與之約略相等的地洞裏。而李禹煥則發表一篇特別的訪談來分析關根伸夫的「作品」。這種簡單的挖掘土地的手法,在古代便由所謂的「世界的感知與結構的常識」之說。「位相」裏的土地,是兼具陰(負)與陽(正)的形體。關根伸夫這件作品最後的舉動是將土回歸到它原本所屬之大地(土圓坑)。他每天以挖開、回填、捏揉土地,這似乎意味著透過這樣的儀式,能夠改善,甚至能夠轉變事物及空間。在榎倉康二的作品裏,有運用到人造物與自然物,而習慣上他會將它們分開,以呈現作品關係上的問題。例如他運用石頭、紙、帶刺的線、木頭…等。榎倉康二意識到人為的行動之不可避免,他將之視為一種「中介」,榎倉康二和關根伸夫兩個人,最後都會將「作品」消失掉,因為他們並非要呈現其物件的持續,這如同大地藝術(Eart Works),而是要轉化世界導向其本質(根源處)。
在時空背景接近的一些團體或個別知名的藝術家,皆有出自類似的根源,除了日本的「物派」,義大利的「貧窮藝術」倫敦的聖馬丁藝術學院(l’école d’art de Saint-Martin à Londres),德國的波依斯,美國的「過程藝術」(Process Art)。
「物派」其特殊之處,在於他們吸收自日本的哲學背景中的根源作為其核心,不過在這裏也出現一個困境,那就是他們很難去區分開透過人為意志所為的作品與相對於在他們之前便已存在之世界的這已於一層關係上。
這團體運用了禪學的一些思想到作品中,除此,他們也透過團體裏創作者與非創作者,對他們的作品及美學有關那種「未定論」的作品之宣揚而走向國際。
「物派」的藝術家常處理有關「物體」裏的不平衡的問題,並將這種不牢靠的狀態用來轉換世界。

(註:譯介這段資料時,因碰上日文藝術家姓名部分而不曉得如何譯成漢字,當時曾在網路尋找相關資料,因而混淆了部分轉貼資料,現已更正。關於「物派」,另外可參閱以下相關資料:

“物派”的光榮抵抗,劉檸 撰稿
“物派”運動與日本現代藝術的危機,文:建田 哲 (日本) 譯:吳寶妍
什麼是物派 當代藝術展,撰稿?)
迴響(2) :
2樓. petit LU
2008/07/29 23:41
近日我會重新校正之

近日我將再重新核對之,謝謝!

只有像你如此的意見與直言,

方能將這塊園地經營地更趨理想。

1樓. mi
2008/06/11 19:09
無來源
你還是沒將資料來源加註
發表迴響

會員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