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漫談和製英語
2010/07/17 20:25
瀏覽5,019
迴響0
推薦1
引用0
漫談和製英語
林岩哲
著者:林岩哲
(台北市)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 研究員(1977-2000)
(中壢市)清雲科技大學企業管理學系 教授(2001- )
個人網頁:http://w3.cyu.edu.tw/yjlin/main.html
內容目次:
一、 楔子
二、 外來語充斥的日語
三、 Engrilsh ---和製英語
四、 Japlish、Janpanglish、Jenglish、Panglish
五、 語簡意賅的和製英語六、 後語

一、楔子
在一次偶然的場合裡,筆者聽到兩個年輕人有這麼對話:
甲:「Hi, Good morning」
乙:「Good morning. 聽說Robert被down了」
甲: 「是啊!Robert的case是比較special. 我們也跟boss discuss過。他請假太多了.」
乙:「那他的Project怎麼辨呢?」
甲:「cancel掉了」

看了這一段對話,別以為這兩位年輕人愛「現」英語。如果我們回想一下,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不論老少,何嘗不是不經意中溜了一兩口英文字。例如,漢堡(hamburg)、披薩(pizza)、沙拉吧(salad bar)、派(pie)、布丁(pudding)、珈琲(coffee)、卡拉ok(karaorchestra)、seven-eleven、OK便利商店、雷射(laser)、愛滋(AIDS)、維他命(vitamin)、拷貝(copy)、幽默(humor)、模特兒(model)、樂透(lottery)、沙發(sofa)、沙龍(salon)、芭蕾舞(ballet dancing)、巴士(bus)、卡片(card)、信用卡(credit card)、卡司(cast)、作秀(show)、脫口秀(talk show)、拍檔(pattern)、A錢、X光片、DNA、RV、CD、DVD、PHS、i-mode、MP3、NG、Stereo、HiFi、one-piece、two-piece等等,真是不而足。

不久前,三立電視台的本土劇「台灣霹靂火」捲席台灣八點檔,造就編劇陳文華如日中天。但更紅的是劇中的兩大減肥藥品牌「Slim Body」和「Easy Try」。不要說七、八十歲嬤嬤,連兩三歲幼兒都會朗朗上口,來個「死你爸的」或「一起跩」,更不說年輕人會跟著in起來。Helen馬、Danny楊,成了年輕人的口頭禈。據說,曾有人真的到藥房問「Slim Body」。台灣掀起一陣「Slim body傅奇」風潮,這見怪不怪。

無庸疑問的,近幾十年來,英語已漸形成國際共通語言。政府在推行台灣國際化,提升台灣國際競爭能力的努力,不餘遺力。因此,從小學開始教學英語到全民英檢。甚至今年(2005)八月廿七日,人事行政局宣佈,從九月一日起,只要取得全民英檢等八種英檢之任一類認證 ,即可為爭取升等加分之選項,似乎英語要成為全民的必備的能力。

著名的民間學者南方朔 說的好。他說:「英語屬於世界.世界不屬於英語」。不論喜歡不喜歡,我們不得不承認,廿一世紀將是英語的世界,這是必然的趨勢。而英語將參雜在我們日常生活會話中,也是自然的現象。因此國內有些語言衛道之士,難免會憂心忡忡,英語的語言文化侵略,語言的污染,恐將步日本之後,我們的社將會到處飄揚著洋徑濱英語 。

二、外來語充斥的日語

不過話又說回來,迄目前,倒是令人寬慰的是,我們的語言裡,還不致於像日本那樣,英語參雜充斥在日語的各層面之間。正如慶應大學語言學鈴木正崇教授說的:「這是令人感嘆的事。當今日本語言已為英語所氾濫而成災。」 東京有一位名叫藤村橫餐館師傅也說:「現在越來越難理解。有時候我覺得,好像需要一位翻譯的人纔能瞭解我自已的語言.」這兩人的說詞並不是誇大其詞。學過日語的人都知道,日語的外來語是用片假名來寫。隨便翻開日本的任何報刊雜誌,可以發現多少片假名的詞語。如果不常見過這些片假名詞語,這對於許多日本人,尤其老一輩日本人,恐怕看了不知所云。不信,請看下列這一段日文:
「ハイ ネクライン と小さい ボタン が キュウトな セエター は ロマンチックな ラベンダ-色で ボヂ 全体を メッシュネット で纏めた プレイン デザイン が フレッシュそのもの、俄然 ナオな ルック です」

---------------------------------------------------------------------------------
ハイ=high   ネクライン=neckline ボタン=(葡)botao(英button)
キュウト=cute セーター=sweater ロマンチック=romantic
ラベンダー=lavender ボヂ=body メッシュネット=mesh knit
プレイン=plain デザイン=design フレッシュ=fresh ナオ=now
ルック=look
這段話的大意是這樣:

「高領條線,配上小而俏的鈕扣的毛線衣,上半軀幹整體以羅曼蒂克的淺紫色素面設計針織,確是清新之物,乍瞄之下,不愧是時下風貌。」

這一段文字,筆者為了便於閱讀,故意將每個外來語前後用空白間隔。同時在這一段文字之下,附上外來詞的原文,以便對照。另外文中的助詞及連接詞,均以藍色粗體加上下標線標出。

在整段文字中,扣除助詞和連接詞,共有十九字詞。這十九個字詞大都是名詞和形容詞。其中外來詞有十五個。除了ボタン語出葡萄牙語botao之外,其餘語源來自英文。倒是值得注意的是now這個字也可以當作形容詞用。這和我們「好久不見」的洋徑濱英語「long time no see you」有異曲同工之妙。

的確,今日日語大量使用外來語,幾可用氾濫成災來形容。到底日語外來語共有多少? 當然這是一個無法精確估計的數字。在三省堂第四版國語辭典書中,收錄的詞彙共有六萬兩千多個字詞,其中外來語約有六千詞。一般外來語辭典所收錄的詞語當然比此更多。例如三省堂出版的袖珍外來語辭典有二萬多詞,角川外來語辭典有二萬五千多詞。(三省堂出版「カタカナ語辞典」(1994)收錄外來語共50,000語,另7000語縮略字)。 而且日語中新外來語有日益增多的情勢。無用質疑的,英文還是日語最多的外來語。估計約佔外來語的90%。其原因約而言之有三:1.美國最先打破日本鎖國政策。2.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曾進駐日本一段時間。3.美國美語已日漸成為國際共通語言。
日語外來語的氾濫,尤其是源出英語的外來語,幾可用濫用來形容。如上述,像now這種字也可以用來作修飾名詞的形容詞。記得日本有一種易開罐珈琲品牌叫「WONDA」。在罐上寫著:「Wonds coffee with tasty aroma for refined adults」。什麼是refined man?筆者請教過美國朋友。所得的答案是「???」,不知道。很顯然的,這是日本創造的英文。猜想的意思大概是,Wonda珈琲芳香可口,喝了會令人換然一新,變成一個高尚優雅的仕男。在日本街上,類似的用語,出現在年輕人穿著的T-衫上,屢見不鮮。有時看了那上些年輕人身上穿著,前後印著英文字,會令人莞爾,甚至於噗一聲,爆笑出來:
「Pussy is My Very Best Friend」
(意思是「小貓咪是我真正最好的朋友」。但best 已是最好的,怎麼還不夠,多加一個very呢!更妙的是,pussy乙字固可當小貓解,但一般常用來指女性生殖器而言。譯成中文,豈不是「xxx是我的最愛」。真是好色傢伙。)

「I’m the best pussy in the cat house」
(天啊!真是天下第一騷貨。cat也可以當野女人解。我是貓族最好的xxx。)
「Frisky Pussy」
(又是騷貨一個。連那個也會蹦蹦跳跳,好嬉戲。真大膽,竟這麼不知廉恥這麼招搖過街。去拍成人片,一定精彩絕倫。)
「I’m on a pussy hunt」
(我在獵XXX的途上。真的性饑荒到那個程度了嗎?)
「My other car is an automobile」
(automobile本來就是car,難道是一架飛機)
「THIS COAT IS WARMER THAN MY FAMILY 」
(本意是這件大衣比我家人溫暖。真是不倫不類的比較。真的那樣寂寞難擋?真想抱她一下。)
「For Restrooms, Go back toward your behind」
(這是仙台車站的一個指示燈牌。這是什麼英語?behind也可以當名詞用。如果猜測沒錯,其本意是上廁所請往後頭走。但直接譯成中文是:上廁所,請轉回頭,再往你的後面走。這不是叫人倒腳步走嗎?上廁所也要有點功夫纔行。真豈有此理!)
「Please do not close face to monkeys」
(這是東京上野動物園的一個獸欄警示牌文字。怎麼叫人不要關閉臉孔對著猴子呢!這是什麼話。)
「We serve people like you as good food」
(這是東京一家小餐館的外頭招牌。真是嚇死人。怎樣待客之道,把客人當作上好的菜肴。人當俎上肉,要作人肉包不成?)
「Beware, you will be boiled」
(這是九州一處露天溫泉水邊的警示牌標語。真要謝天謝地,差點要被煮成人肉湯。其實原本是警告遊客,小心燙傷,卻變成小心被煮熟。日本人真幽默!)

 三、Engrilsh ---和製英語

上述日本人「活用」了英語,令人錯愕之餘,再令人想起一件航空機上的笑話。有次有位日本空服小姐在飛機降落之前,對著旅客廣播說:

「We hope you enjoyed your fright. Pease come and fry with us again」
(我們希望你們享樂到驚嚇。請再度光臨,與我們同煎炸)

本來的意思是說,「我們希望各位旅客享受到這次愉快的飛行班次。歡迎再度光臨,與我們同飛行」。結果這位小姐將flight(班機)念作fright(驚嚇),把fly(飛行)念作fry(煎炸)。這是日本人英語發音的通病。日本人對齒齦震動音的發音有點困難。經常無法分辨R和L的發音。像rice和lice、get rid of和get lid of、rock和lock、rose和 lose。類似情況,如果你在日本飲食店點一客熱珈琲,要說hOttO cOOhiiホットコーヒー。日本人對英語經常有特殊的發音方式。只要見到英語的o字,千篇一律念作「お」;t 和d字以重音念作「ト」(TO)和「ド」(DO)。甚至於字尾g和ng念作「ぐ」(gu)。Spring念作su-pu-lin-gu。難怪洋人譏日本人的英語為engrish。

其實將English念作Engrish,不是日本人的專利。非英語國家的人,特別是亞洲人,都有這個通病。兩種不同文化的接觸,一個強權優勢文化壓服弱勢文化,弱勢文化的語言難免受到強勢文化語言的侵蝕和污染。如果一個強勢文化以武力征服一個弱勢文化之後,強迫弱勢文化接受強勢文化的語言,慢慢地在弱勢文化社會中,發展出一套當地特有的強勢文化語言。這種語言看似強勢文化語言,卻有別於原強勢文化語言。在語言學而言,叫做克里奧耳語(Creole)。拉丁美洲幾個原西歐殖民地的國家,他們所用的葡語或西語,就是一種克里奧耳語。另一種混合兩種不同語言合成的語言,作為兩種不同語言體系的媒介語言,叫做彼境語(pidgin)。彼境語主要以外來語詞彙為基礎,而以本地語言語法邏輯造句。這種方式語言,我們常稱為洋徑濱。洋徑濱往往會發展成為克里奧耳語。

無庸疑問的,Engrish是洋徑濱英語,它是一個「噴詞」(pun)。噴詞具有雙關意義。嘖詞可以說是雙關語,但跟雙關語略為不同的是,噴詞具有藐視或蔑視的意味。因此,Engrish乙詞指的是很「菜」很「破」的英語。當然,Engrish也不是單指日本式英語而言。其他各國的洋徑濱英語,都可以稱為Engrish。

日本式英語亦另有專用稱呼。有稱為Janglish。類似稱呼還有Japlish、Jenglish、Janpanglish、panglish。不論什麼lish,都是英美洋人對破英語的謔稱。英美洋人喜歡將他國的破英語都銜接lish,以譏謔不像英語的英語。例如,香港英語稱為Honglish,俄國英語稱為Runglish,新加坡英語稱為Singlish,韓國英語稱為Konglish,西班牙英語稱為Spanglish或espangles,法國英語稱為franglais、德國英語稱為Germish/Denglisch、馬來亞英語稱為Manglish。當然中國也不例外,稱為「青疙嚦唏」Chinglish。如果有個台灣英語的話,恐怕也叫做「苔疙嚦唏」了(Taiglish,苔疙在台語指麻瘋而言。比喻極骯髒)。

不過日本人對於洋人譏以Engrish也好,或Janglish也好,他們也不假還以顏色,反譏洋人的日本語為Nihonglish。顯然的,日本在現代化的過程中,一方面很快的吸收接納外來貨,但另一方面並不棄守傳統。日本沙文主義一直豎立不動搖。在新舊交合,內外相衝之下,日本卻能將雙方交集融合而為一而不磨擦,這就是日本人的特點。日本對外來者,來者不拒。日本人善於模仿,但模仿卻能改造改良。外來本土化是日本人的專長。過去日本人吸收中國文化文字,進一步仿造出平片假名和訓讀熟字訓,又創造了所謂國字。凡此均可看出日本人什麼都可以本土化的特長。而今日日本大量吸收英美語,又何嘗不是當年漢字漢文的另一次再版呢!

顯然的,日本大量使用外來語,他們並不以為忤,甚至有所自豪。君不見,有多少日式英語透過任天堂電玩及漫画卡通,滲透到英語世界裡。其他電子家用科技術語更不在話下。所以日本人對Janglish美其名為和製日語。其情形有如改良漢字,自創漢字,美其名為國字。

和製英語,日本也有人稱為和風英語,更有人稱為日式或日本式英語。這也可以看出日本對和製英語的心態。日本人不但不以為忤,反而樂在其中,自得其樂,樂此不疲。就像前述,「I’m the best pussy in the cat house」、「Beware,you will be boiled」、「We serve people like you as good food」,這也不失其幽默。這也難怪有人半開笑的說,這簡直是「語文手淫」(textual masturbation) 。但不管和製英語也好,或和風英語或日本式英語也好,如果用和製英語的邏輯翻成英語,則變成made-in-Japan English或Japanese-made English。或稍優雅一點稱為Japenese English。

四、Japlish、Janpanglish、Jenglish、Panglish
Engrish乙詞固然不能專指日本式英語而言,也不同於Janglish。但Janglish也不完全相等於Japlish、Janglish、Janpanglish、或Panglish。Janglish乙詞是當代英國詩人James Kirkup(1923- )最先叫出來的名稱,意指日本人的英語有別於其他地區的Engrish。照小學館出版社出版的プログレッシブ(Progressive)英和中辞典的解釋,Janglish等於Japlish,而Japlish的解釋是:「〔名〕〔U〕〔形〕日本風英語(の),和製英語(の).[Japanese and English]」。其實Janglish與Japlish還是略有差別。Janglish一般指和製英語,包括使用片假名的外來語日語,而Japlish是指不是純英語的英語。這種英語大概可分為五大類:
(1). 拼錯英文字母
東日本鐵路在上世紀末有支廣告,推銷乘火車(日本稱為電車)去旅行,到處張貼寫著「Traing!」的標語。從此「traing」乙詞變成泛指與火車有關的資訊。原本traing是指「上火車去」的意思,是從train+ing演變出來的。不知當初是否東日本鐵路當局拼錯英文字母,將錯就錯,還是故意創意造字,traing乙詞已成為東日本鐵路的口號。其實在日本經常可以發現有些寫英文的標語,拼錯字母。例如在日本溫泉觀光勝地箱根,就有一個指示牌寫著:「厠(お手洗い)Lavatoly→」,將Lavatory寫成Lavatoly。有時候在一個門口你會發現一個牌示寫著:「Stuff Only」,將「限工作人員出入」(Staff Only)告示,變成「限材料進出」。甚在戶外停車位上寫著:「Stuff Only」。而在一個著名的大樓或公共館廳,偶而也可看到「NO SMORKING IN BUILDING」的警語,會讓你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SMORKING是什麼?(SMOKING之誤)。還有有個沐浴乳瓶上,將body soap寫成body soup,變成身體湯(註:英文沐浴乳為liquid soap,不稱為body soap)。更妙的是,一家餐館的菜單竟將新鮮高麗菜(fresh cabbages)寫成新鮮垃圾(fresh garbages),叫客人怎麼點菜呢
(2)不當用語
日本經常將英文字曲解用法。例如有家專賣藍色衣物的服飾店,在門口大字寫著:「LET’S BLUE」。天啊!真會令客人望而卻步。是的,BLUE乙字,查字典,是藍色的意思,但另一解是心地暗淡無光彩的意思。所以整句在洋人看來,是說「讓我們一起沮喪吧」。另外,在日本有家在各大車站開連鎖販賣書報小吃的攤位店,名叫Kiosk。其門面招牌上寫著「Let’s Kiosk」。意思等於要大家一起來經營Kiosk,不是來買書報小吃。筆者有次在一家百元店檢便宜買了一些東西,出門後才發現,裝購物的塑膠袋上大字印著:「FREE, you can use this any way」。這不是過街大事招搖,告訢人家,快來強我的東西嗎?看你要用武力或騙或開口要,隨你便,不拘任何手段。反正一切不要錢,一律免費。如所周知,日本青森盛產蘋果,而且青森蘋果又大又甜。有支飲料的廣告這麼寫著:「Used apple juice from Aomori」。譯成中文是「用人家吃過的青森蘋果做的果汁」。更可笑的是,一家糕餅店的廣告,「Blue-Berry---We made delicious sweet. It is with a friend. It is with a family….」。譯成中文是:「藍莓—-我們做過的可口甜點。是用一位朋友的人做的。是用一家人做的。」(猜想原意,可能是指送給親友,送給家人,最好的禮物)
(3)文法不通
日本英語通常的毛病是文法不通。就像前述仙台車站的廁所指示牌,令人涕笑皆非。日本人英語文法常犯的錯誤是,將名詞形容詞當動詞用。像上述Let’s blue, Let’s Kiosk就是例子。Let’s 本來就是Let us (to) do something。意思是「讓我們一起來做某項動作」。還有人竟寫作Let’s play with me,多加了with me的贅詞。譯成中文「讓我們跟我一起玩」。其他如形容詞當名詞用,缺少必要的介系詞或冠詞等等。如I feel superman。日本人對自己的東西,動不動就說my 東西。例如,マイジュース(my juice)、(マイカー)my car、my bank、my pace、my home…..。我的房子,應說(my) owned house,不是my home; 自用車英文為 owned car。要表示我的東西,英文中my可以省略,反而要用owned(自己的)乙字才是正確。
(4)日語語法的英文直譯
日本英語另一問題是英文句文法並無大錯,但語意上,除非用日語的語言邏輯去瞭解它,否則看來似通非通。例如在一家超級市場的出口處張貼一張標語寫著:「THANK YOU FOR YOUR MUCH BUYING」。逐字直譯成中文:多謝多購物。但MUCH BUYING是什麼英語?同樣情形也見之於麥當勞的告示標語。標語上寫著:「Another cups of coffee a free」,意思是「珈琲加杯免費」。像麥當勞這種純美國餐飲店都出現這般英文,更何況其他日本商店。還有一家醫院張貼這樣的廣告:「HEARTFUL CARE, KIND HUMANITY」。CARE本意就是用心照料,何必再說HEARTFUL用心呢! HUMANITY是人道之意。人道本來就是要和善,何必再強調和善的人道呢!難道還有不和善的人道嗎?
(5)費解
所謂費解,意思是說,文句意義不明,令人迷糊,不知所措。例如有一家整髮液的品牌名叫NUDY。在NUDY之下印寫著HAIR WATER MILK。是頭髮?水?牛奶?更有一處火車站的告示牌上寫著「Ask station employee about a trouble」意思是有關麻煩事,可以請教站務員。還有一處停車場的告示牌寫著:「vertical parking only」。限垂直停車。怎樣垂直法?真令人費解。更有一家青年旅館張貼告示,上面寫著:「If you take outside the indicated time limit, contact your parents(warden) in advance」。譯成中文好像是說:若要將上列時限帶出外,請事前與你的雙親(典獄長)連絡。這是什麼意思?你懂嗎?還有一個藥瓶標籤上寫著:「Take two tables until passing away」。意思是每次吃兩張椅子,一直到死為上。實在令人心驚肉跳。

前面說過,日本人將日式洋徑濱英語美其名為和製英語。其實和製英語乙詞不只一種意義。至低限度,所謂和製英語有廣狹三層不同的意義。最廣義而言,所謂和製英語,泛指一切日式非英語的英語,以及源出英語詞彙的片假名外來語。所謂日式非英語的英語,就是前面幾節所談的英語。這種英語只是外表是英語,但語意詞意均是日語。廣義的和製英語是指用片假名書寫的外來語,特別是語出英語的外來語而言。至於狹意的和製英語,係指日本自創的英語詞彙。這種詞彙或以片假名或英語原文書寫,而且這種詞彙不見於英語世界。例如OL,是office lady的縮寫,意思是指上班婦女而言。沒錯,office lady是英文字,但在英語並沒有這種詞。這是日本自創的英文詞。其他如オールド‧ミス(old miss)【老處女,老小姐】(英語為spinster)、サラリーマン(salaryman)【上班族,薪水階級】(英語為white-collar)、バクミラー(back mirror)【汽車照後鏡】(英語為rearview mirror)、オールバック(all back)【三、四十年代好來塢男明星的髮式,頭髮全部往後疏的髮式。無相當的英語字。如果看過三立電視台八點檔金色摩天輪乙劇中的大惡棍林金龍,就是 all back髮型】。這種「純」和製英文,美國賓州Swarthmore學院北尾薰(Kaori Kitao)教授把它稱為什錦日式英語(Chanponese)。 不過北尾薰教授所謂的什錦日式英語,還包括依照日語發音規則,將一些英文複合詞簡縮的和製英語。例如大眾媒體mass communication,簡縮為マスクミ(masu-kumi)、冷氣機(air conditioner)簡縮稱為エアコン(e’akon)、個人電腦(personal computer)稱為パソコン(pasokon)、文書處理機(word processor)稱為ワープロ(waapuro)。
北尾薰教授除了將日本自創的英文複合詞簡縮字,稱為什錦日式英語之外,她又將Japanglish和Janglish作個區分。照北尾教授的說法,像本文最前面引述一段日文中的「キュウト」 (cute)乙詞,其實可以用日語固有詞「可愛いらしい」來表達; 同樣的,「ラベンダー」(lavender)乙詞也有日語相當的字---「藤色」(ふじいろ【淡紫色】)。日本人不用自有文字詞彙,偏愛外語,無非是崇洋的心理作祟,表示時髦,高人一等。像這種完全取用英文字,而以片假名來書寫的外來字,北尾教授稱為Japanglish。Japanglish可以說是洋化的日語。所以Japanglish可說是洋式日語。或說的更正確一點,是英文詞日語。

至於Janglish,可說是英文字的日本本土化詞彙。通常這種英文字,在日語中無其相當的日本詞彙可以用。因此不得不取其音直譯為日文。通常這種以音直譯的英文詞,是以片假名書寫。在音譯上,由於日本人的特殊發音方式,難免有變音的直譯。但不論Janglish直譯變音與否,或與原英文發音不符,Janglish 畢竟與Japanglish不同,它完全是日本從來所沒有的事物概念,或完全外來輸入的詞彙。不像Japanglish可以用日本固有詞取代,用來表示時髦。Japanglish是日語可有可無,可以用日語固有詞取代的詞彙,而Janglish是日語必要的直譯詞彙。

Janglish是隨著西方文明科技大量闖進或潛入日本,日本在現化的過程中,不得不接受的概念詞彙。像ネオン(neon)、テニス(tennis)、スキー(ski)、エンジン(engine)、キス(kiss)、ミルク(milk)、テイー(tea)、等等,都是Janglish。不過隨著時間的演變,加上不得不經常大量的使用,Janglish也受同化,甚至於本土化,因而有演變成新漢字名詞的情形。例如,捧球(baseball)寫作「野球」(やきゅう/ベースボール),網球(tennis)有寫作「庭球」(ていきゅう/テニス),電影(movie)過去稱為活動写真(かつどうしゃしん)(今日稱為映画)、奶油(butter) 寫作「牛酪」 (ぎゅうらく/バタ)、電力輸入(input)稱為「入力」 (にゅうりょく)、背包(knapsack)稱為背嚢(はいのう)。他如,卓球(ピンポン)、乾酪(ぎゅうらく/チーズ)、煙草(タバコ)、仙(cent)(セント)、弗(dollar)(ドル)、吋(inch)(インチ)、高技(high technolog)(ハイテク)、米(meter)(メトル)、瓦(gram)(グラム)、頁(page)(ペイジ)、哩(mile)(マイル)。不過有些Janglish隨著時遷世移,也會有另有所指的情形。例如テイー(tea)專指洋人喝的茶,也就是指紅茶(こうちゃ)而言,與日本喝的お茶(おちゃ)和中國的烏竜茶(ウーロンちゃ烏龍茶)不同。 又如在西餐館吃的飯,稱為ライス(rice),與一般日本人家常吃的「ご飯」不同。所以在西餐館跟服務生說再來一碗飯,不能說要ご飯,要說再來一點ライス。咖哩飯叫做カレーライス,不是カレーご飯。再如ホテル(Hotel)是西式有床鋪的旅館,而旅館(りょかん)是和式塌塌米的旅社。還有ミルク(milk)與牛乳(ぎゅうにゅう)不一樣。後者指鮮奶而言,而前者是指沖泡或加工的牛奶而言。

語出英文的外來語還有一個特色,有些源自英語的外來詞將英語原意作了大大小小的改變。例如pool乙詞,原意是指水坑而言,亦可解釋作游泳池。但日語プール(pool)乙詞卻專指游泳池而言。同樣地,towel是泛指毛巾、手巾之類的棉織品,但日語是用來專指洗臉沐浴的毛巾。如果在餐館向服務生要タオル(towel)擦手,肯定人家會回答你:「抱歉!我們沒有タオル。換個手拭(てぬぐい)如何?」。類似情況,如果你在體育館對著教練說,你要買件トレーナー(運動衫),教練一定皺起眉頭告訢你說:「對不起!老兄,我們不出售教練」。原來日語トレーナー(trainer)乙詞,可以作教練解,也可解釋作運動衫。如果要更明確說運動衫,說成トレーナードレス(trainer dress)。那更糟糕。如果你是個大男人,人家一定疑惑,你是不是有斷袖之癖,怎麼要買女運動便服?更要小心的是,在日本不能隨便稱婦女夫人為madame。「媽大母」マダム(madame)在日本是酒吧沙龍裡的吧女帶班或女老板的專用詞。Cunning原意為狡滑奸詐,日語讀作「幹尼姑」(カンニング)。但日語カンニング是專指考試作弊而言。另外如「摸尼姑送必死」モーニングサービス(morning service)原指教會作早課念早經作禮拜而言,但在日本卻變成飯店提供早餐服務的專用詞。像這種扭曲或變更原意的和製英語,北尾薰教授稱為Panglish,或乾脆一點,簡稱為Pangs。
其實Panglish乙詞,一般另有所指稱,意指西班牙英語而言。筆者認為,與其稱為Panglish,倒不如簡稱為Jenglish(讀作jin-glish)。 因為一則,Jenglish乙詞可以與意指西班牙英語的Panglish作區隔。二則,Panglish是(Ja)pan+(En)glish的合成縮寫,而Jenglish是J(apan)+English的縮寫。後者只取J字母,即可代表日本之意,比Ja更簡潔。這正符合北尾薰教授的本意。照北尾薰教授的說法,縮減英文讀音的和製英語,也是Panglish。例如大衣,英文是overcoat,換成片假名是オーバーコート。但日本人習慣叫做オーバー。類似Panglish,哦不,應該說,煩似的Jenglish詞,如:公寓(apartment/apartment house),日語稱為a-pa-to(アパト)。超級市場(supermarket)為suu-paa(スーパー)。便利商店(convenience store)為kon-bi-ni(コンビニ)。筆記簿(notebook)為noo-to(ノート)。知識份子(intelligentsia)為in-te-ri(インテリ)。巧克利(chocolate)叫做cho-ko(チョコ)。通貨膨脹(inflation)稱為in-fre(インフレ)。螺絲起子(screw driver)為do-rai-ba(ドライバー)。展示(demonstration)稱為de-mo(デモ)。大樓(building)稱為bi-ru(ビル)。
五、語簡意賅的和製英語
有時候看了和製英語,再聯想當初日本引進中國語言文字系統之過程及其發展,從心底就不能不佩服,日本人的模仿兼創字的奇才。今日日本引進英語,似乎是當年引進漢文漢字的再版。譬如說,當一個人初進一家公司,沒有經驗,樣樣新鮮,什麼都要從頭來。我們說他是個菜鳥,新鮮人。日本人同樣會說他是フレッシュマン(freshman)。英語freshman原本指大學一年級新生。日本人卻用來指稱新鮮(fresh)人(man)。你說奇妙不奇妙。你不得不佩服日本人善用「活用」文字的能力。反正語言文字是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工具。只要你懂我懂,何必一定要人受文字傳統意義的拘束呢!freshman是多麼「新鮮」又活潑的字眼。再看一個英文詞philips head screwdriver。也許有人還要查字典,什麼是philips或philips head。換句說,philips head screwdriver對許多人恐怕是莫名的東西。因此日本人很巧思,把它稱為プラスドライバー(plus driver)。ドライバー(driver),上面剛提過,就是螺絲起子。プラス(plus)就是加號(+)。把這兩字串連起來譯成中文,就是十字頭起子。你看plus drive是不是比philips head screwdriver更簡單易懂。同樣的,扁平頭起子叫做マイナスドライバー(minus driver),即減號頭起子。日語中有許多類似和製英語。像這種日本自創的英語詞,不知該稱作什麼。過去日本自創漢字,名之為國字。而這種和製英語,如果硬要給予名稱,則姑且借用北尾薰教授的創設語,把它叫做Pangs吧!

Pangs是不見於英語世界的英文。反正Pangs的問世,不是為與英美人溝通而來,相信是日本人為了表示洋化,人與人之間溝通又易懂的文字媒介而已。予其說是和製「英語」,倒不如說是美語(日本)國字。且再看看日本人如何巧思活用美語國字。

最近幾十年來,國人經濟生活提昇,婦女帶嬰兒出門,經常有備嬰兒推車。嬰兒推車美語叫stroller,英語叫push chair。如果說stroller,有許多人要去查字典才知道是什麼。若說push chair,恐怕讓人以為是輪椅或什麼椅子呢! 日本人稱嬰兒推車為ベビーカー(baby car)。看! 日本人多靈光,baby乙詞,大家都懂,car乙詞更不用說。這跟我們說,嬰兒車一樣,一點即通。多簡單易明白。同樣的,baby crib是嬰兒床,但crib乙詞,恐怕還得動用字典吧。對日本人來說,談到ペビーぺっド(baby bed),人人皆知。即使不識字的鄉下嬤嬤,也不用你去解釋,她馬上會體會指的是什麼。Bed比crib簡單又明瞭。當嬰兒長大,可以自已行動時,帶他上車出門,一定要繫安全帶,以策安全。當然,車上一定要備有小小孩特別座椅。這種小孩車上座椅,英文叫做car seat,日本人叫チャイルドシート(child seat)。這不是比car seat更直接易懂嗎?說car seat,可能被誤會為車上一般座位呢! 說到車子,許多美國年輕小伙子人喜歡開摺篷車,帶馬子野外兜風。開摺篷車,開啟頭頂遮篷,呼嘯一過,多拉風。摺篷車,英語叫做convertible。Convertible乙字,一般較陌生。若說可掀開車頂的車子,人人馬上體會是什麼樣的車子。所以日本人就直接稱為オープンカー(open car)。多麼淺易的名字。剎車機油,英文是brake fluid。日語稱為ブレーキオイル(brake oil)。Oil確實比fluid更平易的字眼。手拉剎車,英文為parking brake,日語叫サイドブレーキ(side brake)。字面意思是,駕駛座旁的剎車。日語叫得真傳神。其他如,機車叫做自動騎車オートバイ(auto-bike)(英文motorcycle)。公車裡的婦老座叫做銀髮座位シルバーシート(silver-seat)(英文priority seating)。拳擊沙包叫沙包サンドパッグ(sand bag)(英文punching bag)。冷氣機叫涼卻機クーラー(cooler)(英文air conditioner)。交通紅綠燈叫ゴーストップ(go-stop)(英文traffic light),多簡潔明白。付費自動洗衣機叫做丟硬幣洗衣機コインランドリー(coin laundry)(英文launderette/Laundromat)。更妙的是,日本人真會創造英文字。例如mansion這個字,原意為大宅邸,日本人用來專指一般高樓公寓大廈,叫做マンション。因為マン(man)的發音剛好與「萬」字發音相同。所以更高級豪華的大廈就叫做オクション(億ション、oku-sion)。這意思表明,房價要上億,才能買得到,而萬(まん)ション只要幾千百萬就可以買到。如果你參加遊日旅行團,導遊一定會宣佈,明天幾點モーニングコール(morning call),意思是早上幾點會打電話叫你們起床。Call是打電話的意思。英文沒有morning call這種說法。如果要譯成英文,wake-up call是與其相當的詞語。但日本人叫morning call,確實是叫得巧妙又實在。如果兩個宿敵相遇,要一對一決鬥,英語稱一對一為one-to-one。若是一個家教一對一的教學,稱為one-on-one,不是one-to-one。但日本人對上述任何一對一的情況,統稱為マンツーマン(man-to-man)。確是乾脆利落,反正是一「人」對一「人」,不是一物對一物,man比one清礎許多。所以筆者稱這種日語詞彙是言簡意賅的和製英語。

不過話又說回來,日語Pangs使用過度,著火入魔,難免出紕漏差錯。有次有位老美初抵日本,入境時,移民官對他說:「Your sign」。這位老美疑惑又震驚的回話說:「I don’t have any sign」。兩人互瞪了眼,不知該如何。原來日本人說サイン(sign)意指簽名。這位日本官員的意思是,老美的入境報單沒有簽名,要他簽名。但英語的sign是信號口令或遊街舉牌而言。老美以為入境也要口令打暗號,令他赫了一跳。英語簽名是signature或autograph。真是誤會一場。日本上班族常對人說,他經常オーバーワーク(overwork)。Overwork本來是過勞的意思。外人(がいじん)(外國人)聽來,真替他擔心,會過勞而死。其實日本人オーバーワーク是加班,過時間下班的意思。英語超時下班是overtime。有時候,留美日本學生會不經意地把Pangs帶到美國,對美國女友獻殷勤說:「You are ナイーブ(naïve)」。如果這位美國妞知道日本人發音變調,聽作You are knife。雖然不懂意思,但這算不了大事,不會出狀況。萬一她聽作You are naïve,那就麻煩大了。因為日本人說人ナイーブ,表示人很天真無邪,活潑可愛。但英文naïve真意是幼稚無知,愚惷不經事。日本人特殊發音,經常給外人很多誤會。例如,日本人叫廚師為cook,日語讀音是コック,聽起來像cock。廚師變成老公雞。跳蚤市場フリーマーケット(flea market)變成免費市場(free market)。奶油苞芙シュークリーム(英文cream puff)變成皮鞋油(shoe cream)(註:鞋油一般稱為 shoe polish)。司機(driver)變成螺絲起子ドレイバー([screw] driver)。離境出發(depart)變成百貨公司デパート。公寓(apartment)變成隔離地區(apart)アパート。像日本這種用詞「風格」---style---,日本人卻用來專指人的容姿體態スタイル。美國人說一個人很smart,表示人很精明瀟灑時髦,但日本人說スマート(smart)表示人很苗條。Piece本來是一片、一塊、一個,一件等等意思。日本人很聰明,用來指婦女兩件式套裝(suit),叫做ツーピース(two-piece),單件衣(dress)叫做ワンピース(one-piece)。

日本創造日本英語名詞之外,也創設了一些英語略縮字。AV是adult+video的略縮字,譯成中文是成人(色情)電影或成人影像。日本AV事業,世界首屈一指。AV女優稱為偶像アイドル(idol)。難怪AV idol乙詞響遍天下,多少天下男人拜倒在偶像之下。OL,前面說過,是上班婦女,office lady。OB是old boy,前輩的意思。日本人很有倫理,長幼有序。後輩對前輩無不唯命是從。當然有boy就有girl。OG就是old girl。不過old girl不是老處女,而是女前輩。OG也可以用來替代OL。還有TL是指科技女性而言。TL是techonogical lady的縮寫。MM=miss and Mrs.代表小姐夫人的意思。LDK即living,dining,kitchen,意為客廳、餐廳和廚房。2LDK是二房公寓。3LDK是三房一廳。LL表示衣服特大號。也就是英語的XL(extra large)。DPE代表development-printing-enlargement,沖洗、印像、放大。這是照像館用語。LLM 是long-life-milk,可以長期存放的牛奶。KK是kabusiki Kaisha,株式會社(股份公司)。Y-shirt是white shirt的簡寫,但不要誤會是白衣,而是泛指襯杉而言,不一定是白色襯衫。OW是Oriental & Western,即中西合方藥物。最特殊的是Los Angeles洛杉磯不叫LA(エルエー),而稱為ロス(ro-su)(Los)。牛仔褲叫ジーパン(G-pan)。牛仔夾克叫做ジージャン(G-jan)。NG是no good。NG也是國內藝人常脫口(talk)的秀詞,殊不知是學自日本人的Pangs。意思是預演排戲或拍片,表演不佳,需要重來。英語叫做bloopers。

六、後語
大部分初抵日本的國人都有一種感覺,到處都有英文字的指示牌。尤其是街道地方名稱以及火車站牌,都有羅馬拼音字。即使不會念日語地名站名,照羅馬拼音字念,準沒錯。這是旅遊日本最方便的地方。但是在日本稍待一段時間,卻發現日本處處有英文字。好像置身在一個美國屬地的地方。就以日常用品來說。像香煙,除了「峰」牌之外,好像都是英文字的品牌。如Seven Star、Mild Seven、Peace、Hope、SomeTime、Echo、Cherry、Cabin、Golden Bat等等。在飲料方面,有Poccari Sweat、Calpis、Boss、UCC coffee、Kirin Royal、My Coffee、Beans、Miu、Sports Energy、UME Drink、Wonda、Fruipy、Skatt、Pokka。化製品有Golden Fresh、Kose、SKII、DHC、Albion、Nudy、Nippless、Guerlain。其他用品及商標店名,英文名字,更不勝枚舉。在街上車上,所見所聞,無處不飛揚著英文詞語。或說得正確一點,和製英語到處充斥。

為什麼日本人喜歡用英文名稱和片假名和製英語?這與美國首開日本的鎖國門戶,及二次大戰後管轄日本一段時間有相當的關係。即使在今天日本的經濟科技在世界數一數二的地位,但日本人一直對歐美文化,特別是美國的東西,有自卑的情結(inferiority complex)。只要是與美國有關的事物,就象徵著可靠品質,高級事物。所以商標商品廣告,只要有英文字,就能塑造品質聲譽的形象。再加上新聞媒體動不動就冒出一些外來語,無形中流傳社會各層面。例如電視新聞報導,開口就是ニュース(news)。所以日本外來語如雨後筍,接二連三的冒出。外來語和製英語的氾濫,商業廣告和新聞媒體是推波助瀾的始作俑者。

不過話又說回來,如果不是日本人傳統崇洋媚外的心態和對歐英自卑的情結,根深蒂固,商業廣告和新聞媒體再怎樣的灌輸,是不會引起一般人仿效共鳴的。有人說,日本人的和製英語的氾濫是英語的崇拜(えいごすうはい)。甚至譏之為「英語會話中毒」、「英語會話症候群」、「英語會話過敏症」。 另外,據神戶大學文學部研究生川口敦美在她的畢業論文中指出,日本人使用外來語的動機,主要有五點:(1)日本本身文化所沒有的事物,不得不使用外來語,以保留原意。(2)為了避免露骨的表達,直接傷害對方,使用外來語比較委婉表示,彼此有緩衝的餘地。(3)外來語給人不一樣的意味的感覺。令人有新鮮富感情的作用(4)溝通速度效率化(speed)。現代的社會是機械化、資訊化的生活。一切講求方便效率和快速。如此才有多餘的時間從事休閒娛樂。簡縮的外來語可以很快讓人彼此瞭解對方心意,而不必多費口舌再三解釋。(5)使用外來語有樂趣娛樂的效果,增進雙方話題生動起勁,從中獲得樂趣。

和製英語固然有增加生活樂趣的效果,特別是對年輕一輩,但也容易造成代溝。老一輩往往不瞭解一再新生的外來語。年輕人喜歡創新,只要露出一兩手英語詞,不管是真的英語還是和製英語,在同輩中就顯得神氣十足。因為只要看來聽來像個英語,就是時髦,看來聽來就是爽。It is fashionable and looks or souds good。安室奈美惠和小室哲哉的歌曲所以風糜日本年輕一代,就是能唱不像英語的英語歌。如此一來,無形中,和製英語成了時髦而高人一等的象徵。社會普遍流行起一股和製英語風。難怪當今日本首相小泉純一郎也抱怨過其部屬使用太多的片假名詞。像出身英國倫敦政經學院名校的小泉首相對和製英語也有所不懂,更何況一般老一輩的日本人呢!當今主管經濟金融的担當大巨竹中平藏就被人抱怨開口閉口英語外來詞。「每當在電視上聽他一口行話,我就轉台。」這是一位日本老人說的話,也正反映一般日本老一輩人的心聲。

日本年輕人喜好言談之間參雜和製英語,不管這英語用的對不對。只要看來聽來像個英語就是。這也是日本一般商業廣告針對青年這一點,和式英語和製英語「渾」身「數」解,大量出籠。所以別看日本年輕人滿口英語,但他不知什麼是真正的英語,什麼是日本特有的和製英語。就拿托福英檢(TOEFL)來說,日本人的平均分數,一直名列亞洲倒數一二。一兩年前,日本的托福平均分數稍有提升,日本幾個大報就以頭版頭條新聞大事報導。由此可見一般日本年輕人的英語程度。其實日本政府也注意到和製英語的氾濫,污染腐蝕日本語言的危機。所以在上世紀末小渕惠三前首相即宣稱,將加強日本的正規英語教育。他在一次施政報告中指出,在廿一世紀裡,將以英語做為第二官方語言。 同時文部省也成立專案小組研究英語教育的改革措施。日本國立國語研究所也一直從事於將片假名外來語轉換為純日語的活動,提唱驅逐偽英語的和製英語。

當今日本和製英語的浮濫,不但是許多日本人的困擾,也是許多日本國外學習日語的人最大障礙。十六世紀曾在日、中、印等地傳過教的西班牙傳教士查威爾(St. Francis Xavier, 1506—1552)曾這麼說過:「日本語是魔鬼創設的語言,用來阻上基督教在日本傳播。」 相信許多學日本語的中外人士都會有此同感。

不過平心而論,我們不必苛責或譏笑日本的和製英語,心存任何偏見。試想回頭看看我們自己。我們何曾不抄襲和製英語?我們影藝圈的口頭禪NG(no good)就是標準和製英語。同樣的,電視晚間八點檔,常常聽人說,黃金時段或黃金時間(golden time/golden hour),這是譯自和製英語。電視晚間熱門時段英語叫做Prime time。再如國人最流行休旅車。休旅車也是和製英語的譯名,簡稱RV。RV是recreational vehicle的簡寫。在美國,RV指內部有床有爐有衛浴,車身較大的車子。台灣所稱的休旅車,該是指美國的SUV(sports utility vehicle)。我們的年輕人經常有一口頭語「酷」(cool),也是和製英語。耶誕節,坊間常寫著X’mas。這是和製英語。正式英語Xmas,是Christmas的簡寫。X與m之間沒有上標撇點。捧球是國人最喜愛的運動,可是你可知道嗎?二壘打三壘打的叫法,也是來自和製英語two-base hit and three-base hit。二壘打英語叫double,三壘打叫triple。在服裝界,也常聽人說,one piece, two piece,這也是和製英語。甚至我們常說長跑是馬拉松(marathon)比賽,這也是學自日本。馬拉松長跑是要跑42公里多才算數,否則不能稱馬拉松長跑。我們學日本人,只要是長距離賽跑就叫馬拉松,這是不正確的。

其實我們抄襲日本的詞彙,不是始自今日。日本人抄襲英語,創出許許多多的和製英語。但經過一段時間,日本也會轉化和製英語為和製漢字漢詞,而成為日本固有詞。我們過去就大量地消化了日本漢詞。例如,談判、代表、代理、現實、鑑定、回收、背景、批評、企業、金庫、交易、雇員、命題、宿舍、消防、財團、政黨、特約、手續、材料、方針、關係、內容、申請、身分、目標、政府、主任等等,真是不勝枚舉。最近如物流、宅急便,也是和製漢詞。 所以我們今日譏笑日本的和製英語之餘,也不忘了當年的和製日語有的是已孵化羽化成和製漢語,而我們也照單全收。說不定你我言談之間,就大半參雜了這些的和製漢語呢!

再說和製漢語,從來沒有人說,和製漢語是中國語。沒錯,日本本無文字。日本文字來自中國。但日本人除了直接援用中國文字語詞之外,也自創本土化的漢字漢語。和製漢語字源是來自中國字,但詞意不是中國原有,日本只不過借用中國文字,而組合成一個新概念詞。和製漢語畢竟還是日本語。就因為和製漢字由來已久,日本人自小就熟習慣用了和製漢語,因此從來沒人懷疑這是不是不合中國語法。如果以和製漢語的眼光來看和製英語,和製英語的歷史比較淺短,其他還是跟和製漢語相同。說不定那一天,和製英語就成日本固有詞。

至於說和製英語曲解英語原意的用法,不能為人認同。其實和製漢語也有類似情況。舉例來說,「挨拶」這兩個字,中國原意是接受手指酷刑,但日語意指致詞或寒喧問候之意。但從來沒有人指責日本人誤用漢字。同樣的,「改行」兩個字,中國人說改行是變更行業,而日語的改行意指文字行列的變更。類似漢詞「邪魔」,日語指的是打擾。「暗算」指的是珠算的心算法。「階段」指的是樓梯。「土產」指的是禮物。「手形」指的是支票票據。「蛇口」指的是水龍頭。甚至單字漢詞,如「金」字指的是錢財。「湯」指的是熱水。「若」指的是年輕。「安」指的是容易便宜。像這些漢字漢詞,從來沒人懷疑日本人誤解誤用中國文字詞語。只是時間悠久,由來己久,人用我用,習慣已然。自然沒人會有疑問。所以和製漢字漢語,不要看做中國字詞。和製漢字漢詞徹底徹尾還是和語。如果能以看漢字漢語的眼光和心境,來看和製英語,那也見奇不奇,見怪不怪,心境該平靜許多。

今日在我們政府大力推動提升全民英語之際,如何導致正規英語教育的發展,日本和製英語的情況,實值我們借鏡。

最後引錄一段在台灣發現的標準和製英語。這段見於MOS 速食店。MOS是一家日本速食店。內部裝璜優雅。橘黃色沙發座椅,配上四周淡黃的牆壁面,面上標寫著秀麗英文字,令人有溫馨安祥的感覺。壁上寫的英文是這樣:

Hope tomorrow be fine. It’s my day off.
Might get up early a little and will go to beach by car or will go to a mountain ask her.
That’s a cute blouses you have on.
I found a new shop when I took a walk last week.
How about go together to there next time? That sounds good.

文法有問題?好像沒錯。但越看越不像英語。錯在那裡?筆者不是英語專家。請教你的英語老師或美國朋友吧!
有誰推薦more
全站分類:知識學習 語言
自訂分類:敬語
上一則: 健康十訓
下一則: 外來語語源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