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除了科幻電影裡主要是以特效呈現的星際戰爭,
以及古裝片也多半靠特效為主的箭雨和千軍萬馬視覺震撼外,
以近代為主,呈現槍砲彈藥戰壕搶灘碉堡肉搏等等的影片並不多,
可能因為相對來說,拍一戰二戰等戰爭片,場面浩大,花費太過。
就算把波灣戰爭、以及美國特種部隊行動、各種內戰等類型算進去,
出品的戰爭片也算很少。
以今年來說,印象中,之前只有一部【紅翼行動】,
講的是美國海豹部隊與塔利班武裝份子間的戰鬥,
但全片大半是山林裡逃跑的劇情,也不太算是戰爭片,
另一部【心靈勇氣】,有「回憶」二戰的劇情,
但戰爭部分不多,主要是講述俘虜營以及心靈療癒的故事。
描述戰爭比較多的,反而是一部日片,叫做【永遠的0】,
該片雖然主題是在講反戰,但片中倒是有呈現難得一見的空戰場景,
還有包括描述神風特攻隊的訓練及幾場海戰,
不過以視覺特效來說,還是比不上歐美的戰爭電影,
像【搶救雷恩大兵】以及【大敵當前】那類的大型戰爭片,非常少見。
【怒火特攻隊】不但是一部較少見的二戰電影,
並且很特別的,這是一部以戰車部隊為第一人稱的影片。
過往戰爭片,通常有兩種拍法,
一種是大戰役角度,一種是局部戰役角度,
前者強調的是軍隊整體的布局,看重的是指揮官的部隊調度,
在片中,基層官兵經常都只是犧牲的角色,
就看片裡,炮火隆隆,機槍陣陣,死的都是沒有名字的角色。
後者反過來,強調的是基層的弟兄,
通常會有幾個主要角色,依照時間順序一個個陣亡,
中間留下些弟兄情誼或犧牲救人等故事。
像古早時代的戰爭片,如【坦克大決戰】,還有台灣古早的軍教片,
比較偏向強調指揮官的鬥智,或者忠勇愛國,
至於【搶救雷恩大兵】主要的還是偏向後者,
雖然故事槍林彈雨,但主人翁就是那幾個負責營救雷恩的弟兄。
但不論是哪種拍法,戰車通常都只是配角,
戰車總是被形容是壞蛋,然後被轟炸,被用地雷破壞。
在【怒火特攻隊】中,很特別的,整個故事中心就是戰車兵,
先是一個戰車排,最後所有戰車都掛點了,只剩下一輛坦克孤軍奮戰。
整部電影大約分成三大區塊,
第一區塊是導入五個主角出場,並介紹當時作戰背景,
有零星的戰役,但主要還是大規模的美軍攻打勢力變弱的的德軍,
第二區塊,個人認為拍得有點悶,不知為何在戰爭片中突然插進這一段,
並且這一段時間還挺長的,描述攻占城鎮後進入民家的情形,
我想導演這部片子,要強調的是人性,而不是技術面的戰爭,
以此角度來說,會拍各種可以呈現戰時人性冷暖的故事,
包括從片子一開始,新兵就被欺負,為了讓他認清戰場的殘酷,
還有就是這一大段,講述美軍和被占領德軍家庭的互動,
雖然可能以內涵來說,這段會比較「意義」,
突顯戰爭時,戰敗者任人魚肉的慘狀,
但最精采最有看頭的還是戰爭片本身,
這就進入到本片的第三區塊,也就是孤軍作戰的故事,
可以說,整部電影前面大半的劇情,只是為了要來襯托這一段。
如同片尾最後特別用逐步拉高的鏡頭所呈現的,
這一輛美國坦克,只靠五個戰車兵,
竟然殺死了約三百位德軍,
畫面呈現的是以戰車為中心,一大片的德軍屍體。
戰爭是殘酷的,這是電影想傳達給觀眾的,
但戰爭的視覺效果是過癮的,這是商業片的事實。
本片的拍攝特色,除了以戰車為主角,
並呈現過往電影較少描述的戰車各部份結構外,
最大的特色是炮火的「視覺化」,
在本片所有的槍砲,其射擊效果都被「彈道聲光突顯」,
也就是觀眾可以看到一槍一砲,都有著明顯發光的彈道,
讓槍林彈雨的感覺更加明顯,
每一次發射砲彈,開槍射擊也更加突出「發射」以及「射中」的效果,
包括軍人被槍打到噴血,還有斷臂破頭等血腥,也寫實呈現。
特別是最後一場戰役,
一輛已經履帶斷裂動彈不得的坦克,要迎戰一整個數百人的部隊,
那一段扼守十字路口的壯烈場景,
的確是少見的激烈戰鬥戲。
光看那一段戲,就值回票價了。
本片的第一主角當然是星光閃閃的布萊德彼特
但其實真正的第一核心角色是片中飾演菜鳥的洛根勒曼,
本片有最多心理戲的,並且實際上擔任從頭到尾闡述的主角是他,
他在片中,先是以連槍都不會用,
原來是打字兵臨時被派去作戰的角色出場,
一路被老鳥欺負,被逼著學會認識戰爭的殘酷,
他從不敢開槍,到後來變成以寡擊眾的英雄之一,
這中間心路歷程的轉變,也是本片的觀影重心。
其它的角色,都中規中舉,
倒是掛名第二男主角,本片名氣第二大的演員,西亞李畢福,
我覺得他在片中沒什麼演出特色,唯一比較特別的只是造型和以前不同。
至於主角布萊德彼特演隊長,雖演得不錯,
但也只是保持本來水準,不算有特別突破。
整體來說,這是部難得一見描繪槍林彈雨的二戰電影,
想看戰爭片的朋友一定不要錯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