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得處分,退而遞相謂曰:我等眾人不須澄心用意作偈,將呈和尚,有何所益。神秀上座現為教授師,必是他得。我輩謾作偈頌,枉用心力。諸人聞語,總皆息心。咸言我等已後依止秀師,何煩作偈。
眾得處分,退而遞相謂曰:我等眾人不須澄心用意作偈,將呈和尚,有何所益。雖說「生命的考卷,人手一張。」但是因著眾行者不了解生命的意義,總以為生命的意義在於外在有所成就,有衣法、地位、福德、果位可得。當自己掂一掂自己的斤兩,總覺得差人一大截,衣法、地位、福德、果位必是人得。所以呼朋引伴為自己找了個「自以為對」的理由。就在考場趴在桌上睡覺了。
神秀上座現為教授師,必是他得。眾行者落在外得衣法的誤會上,而忘了「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若真理解本來就無得,老師忍和尚旣叫我寫,那我就該寫,而不應為自己找理由。
我輩謾作偈頌,枉用心力。諸人聞語,總皆息心。眾行者受命寫偈之意在於呈行者平日修行所見,這是一個機會,讓老師忍和尚對自己有指導的機會。但高明的老師一句:「若悟大意,付汝衣法為第六代祖。」掩藏了真義,此時行者中間若有人知道呈偈之意,而不被人欺、不被自己欺,就會明知得獎賞的不是我,但我在跑道上,我也盡我之力。因為修行不是外得,而是我這一生能改多少就努力改多少。與外在的衣缽無關,與外人對我的肯定無關。一切都是自己生命的改變而已。但是可惜的是,眾多行者都退了。
咸言我等已後依止秀師,眾人先依止於五祖忍和尚,後忍和尚請神秀大師為教授師。所以眾行者說:我等已後依止秀師。這時的眾行者又忘了佛陀說的四依止,「依義不依語、依了義不依不了義、依智不依識、依法不依人。」修行總是自家事。
讀到這裡,末學需要依此作為每日睡前的檢討功課:「今日我盡力否?」
請延伸閱讀:學習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