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梨各區藝術導覽
2008/11/23 10:29
瀏覽1,628
迴響0
推薦6
引用0
實際上如果在雪梨待得夠久,您也會認同雪梨人的這種定義,因為離開了CBD之後,除了北岸新興的商業區之外,雪梨的各區便難以見到高樓大廈。雪梨市的高度從CBD逐漸往四周輻射下降,有些區基本上全是住宅,所以搭火車從中央車站離開市區之後,大約只要10分鐘便會見到雪梨市鄉村的一面。筆者認識的一個上海來的留學生,便抱怨雪梨不如想像中繁華,若以十里洋場的上海與雪梨比較,雪梨自然不若到處都是CBD的上海,不過不要忘了早期的澳洲移民全是歐洲人(特別是英國人),因此他們以歐洲人較為悠閒的思維建造雪梨一點也不奇怪。
以下是個人認為雪梨市內頗值得一覽的分區,這些分區有些離CBD只需十幾分鐘(例如國王十字區、紐頓區等),有些則稍遠,但是它們都在公共運輸可以到達的範圍,要是您的時間夠多,也可以步行到這些分區。以最遠的小義大利區而言,若從CBD步行大約一個半至兩個小時內也能走到,您可能會覺得這麼走浪費時間,但其實步行可讓人深刻體會到雪梨市的脈動,雪梨人本身也愛步行,他們每年都有徒步環走城市的活動,走過雪梨市內七座的連外橋樑,距離大約是二十多公里。
1. 國王十字區(Kings Cross)
國王十字區的氛圍大體構築在情色這兩個字上,從建築物上強烈的顏色對比就能嗅到一股屬於當地的特有氣息,白天的國王十字區與其他區沒有太大的差異,但是那些粉紅色或紅色的外牆已暗示了它入夜後的樣貌,如果您在晚上前往,會看見成人秀大張旗鼓地在許多店裡進行著,要是再更晚一點去逛國王十字區,可能還會看見裸露上半身的阻街女郎正站在小巷裡。
其實國王十字區並非一開始就充滿著性與頹廢,而是以自由風氣著名,至二次大戰之後才逐漸成為紅燈區,因此在小巷中您仍然可以發現許多典雅但是很酷的咖啡店,公寓也充滿了50年代的藝術風格。許多導覽書籍都會提到位於費茲羅伊花園(Fitzroy Gardens)的阿拉曼噴泉(EI Alamein Fountain),這個建於1961年、由羅勃‧伍沃德(Robert Woodward)設計的噴泉其造形有如蒲公英,是為紀念二次大戰期間於埃及阿拉曼戰場中捐軀的澳洲士兵所建,這座噴泉儘管聲名斐著,名列雪梨重要的公共藝術之一,但是在筆者看來卻很一般。
國王十字區的重點在於同志酒吧,別以為這些酒吧的裝潢都很俗麗,它們有些非常特別,帶有濃厚的後現代風格,有些則有50年代的裝飾風格。如果您在晚上到那些酒吧,現場的音樂加上獨特的裝潢,很容易讓您感到目眩神迷,不過這些酒吧有些只允許男同志進入,所以進去之前最好向doorman(看門的店員,他們一般都長得很魁梧)問清楚。
2. 紐頓區(Newtown)
紐頓區的特色是牆壁的塗鴉藝術。原本的紐頓區有些頹廢,因此觀光的氣氛很淡,外國旅人基本上也不會將這區列為目的地,後來雪梨市政府大力振興這區的文化,使得這區逐漸走出了自己的風格。每年舉辦商店櫥窗展覽就是一個好例子,這區的商店許多都是老店,而且頗富特色,例如專賣鈕扣、維多利亞時代小玩意的小店等,在雪梨市其他區還可能找不到這樣的小店。紐頓區走出自己的風格的原因還在於,由於它臨近雪梨大學與雪梨科技大學,許多學生租屋於此,原本稍嫌頹廢老舊的街頭,後來便因此注入了繽紛的塗鴉藝術而顯得朝氣蓬勃,且在兩種元素的激盪下,使紐頓區呈現出一種波希米亞風格。走一趟紐頓區,您會發現牆上的塗鴉不僅是一種文化表徵,也是一種藝術,重要的是雪梨市政府也尊重這樣的藝術表達方式,未曾因為整頓市容的關係而將這些塗鴉清理掉。
紐頓區是沿著國王街(King Street)發展起來的,早期歐洲移民來到澳洲定居時,國王街已經是一條通衢大道,連接著雪梨當時的城區與紐頓區附近的農場;國王街一度也是富人居住的區域,如今您還是可以從街旁的維多利亞式建築嗅到一點當時的氣派。不過到了60至70年代之間,國王街成了勞工與新移民的集中地,那時許多勞動階級、龐克族、搖滾樂手都住在這一區。
紐頓區曾經因為雪梨市區的擴張而喪失了它原有的地位,但也因此而保留了原有的氣氛,雖然它的整體風貌仍舊有些滄桑,但是這也成了它的招牌,現在許多雪梨人把紐頓區的風格視為一種文藝復興,會到這裡選購二手家具、二手書、還有嬉皮風格的衣服,許多文人也愛這邊的懷舊風,因此建議您找個晴朗的日子到這區看看。
3. 萊卡特小義大利區(Leichhardt)
路德萊卡特(Ludwig Leichhardt)是澳洲著名的探險家,他在1848年穿越中澳內陸時失蹤,萊卡特這區就以他的姓為名,由於這區的居民主要以義大利裔居多,因此也被稱為小義大利區(Little Italy)。
原本小義大利區的居民大多是自由墾荒的愛爾蘭裔農民,至1917年,許多義大利人為躲避歐陸的烽煙戰火而移居澳洲,雪梨的萊卡特即是他們的落腳處;二次大戰後,更多的義大利人移民至澳洲,小義大利區的規模也在那時候擴張;60年代後義大利裔的移民日益增加,小義大利區變得更加熱鬧,義大利文化也開始在雪梨落地生根,其中最明顯的是義大利式的飲食。
在紐頓區,瀏覽的重心是商店的櫥窗與牆壁的塗鴉;在國王十字區,瀏覽的重心是酒吧;而在小義大利區,您要注意的則是麵包店、肉鋪、咖啡店與餐廳,因為這些都是觀看義大利文化的重要視窗。這些店舖大都沿著諾頓街(Norton Street)展開,此外街上還有販賣餐具的小店,您可以在那裡買到義大利式的咖啡壺。有些婚紗店與書店也值得一逛。
義大利廣場(Italian Forum)則是另一個重點,雖然它的規劃老實講有點造作。當初興建時,市政府希望塑造出義大利式風格的廣場,但最後似乎有點畫虎不成反類犬;儘管如此,這總是雪梨市內最接近義大利風格的廣場。義大利廣場四周的建築物都是商店,其中一樓多半是餐廳與咖啡座,二樓有許多精品店,三、四樓則是住家,廣場上也有一家圖書館,館內有大量關於小義大利區的檔案資料。
除了義大利廣場外,小義大利區的行政中心大樓(Town Hall)與郵局也值得一看,建於1888年、建築風格屬於維多利亞式的行政中心大樓,被認為是雪梨市政府之外最美的行政中心大樓,早期的義大利移民都在此處宣誓成為澳洲公民。而與行政中心大樓同時期的郵局則被歸類於維多利亞義大利式,維多利亞義大利式的建築物以嚴謹的外型及方正的格局為主要特色,在雪梨不算少見,這也算是一種義大利式的文化輸出。
4. 帕丁頓區(Paddington)
如果您停留在雪梨的時間有限,無法一覽她的所有風貌,那麼強烈建議您選擇帕丁頓區作為您的雪梨印象之旅,因為在這區您會看見大批美麗的維多利亞式老宅,雖然說雪梨市內到處都是維多利亞式老宅,但是帕丁頓區的老宅的情況最好,而且它們多半都有花園,即使您的目的不是去逛牛津街(Oxford Street)、藝廊或是有趣的商店,光是隨興在大街小巷裡散步也已經是一種享受。此區維多利亞式老宅分布的範圍很廣,其中利物浦街(Liverpool Street)兩旁二層樓的排屋非常值得一看,這些排屋的特色是窄小的前院、鑄鐵裝飾的陽台、建材以磚造為主等,它們最早建於1840年代,在經濟大蕭條的年代裡隨著帕丁頓區日趨沒落,到了1960年代又因為移民的遷入而繁榮,因此您可以看見這些歷經風霜的老宅呈現出多重風貌,有些依舊維持著美麗的外觀,有些卻已經年久失修。除了利物浦街外,格蘭莫路(Glenmore Road)、澤西路(Jersey Road)、卡薩街(Cascade Street)、溫德索街(Windsor Street)、帕丁頓街(Paddington Street)等都有數量龐大的維多利亞式老宅。
牛津街則是帕丁頓區的重心所在,英國倫敦的牛津街是精品店集中的區域,倫敦人慣稱之為high street,指的不僅是它的品味高,價格也很高;相對於英國的倫敦,雪梨的牛津街就平易近人多了,那裡雖然有價格昂貴的精品店,但更多的是創意商店與藝廊等,讀者可參閱本書的相關部分。
你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