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沿著6號公路一路馳騁到Hokitika,Hokitika一般當地人簡稱為Hoki,由於一路上天氣越來越差,我以時速大約
紐西蘭的毛利人似乎不在意玉質的純粹與否,但事實上紐西蘭的綠玉也很難找到純正無瑕者,那些玉中一般都帶有一點深綠色的斑點,那些斑點反倒成為辨別正宗紐西蘭玉的標準,我曾經問過當地商家關於紐西蘭玉的問題,商家表示紐西蘭玉的價值其實與玉的純粹與否沒有太大的關係,而與其雕工相關,這倒也不令人意外,因為俗語云「黃金有價而玉無價」,玉器的主要價值在於其精細的雕工,但對於華人而言,華人卻也注重玉是否無瑕,子曰「夫昔者君子比德於玉,溫潤而澤,仁也。」說得便是君子之德如玉的道理,紐西蘭毛利人不在意玉的質地,從另一方面來看倒也有「形而上謂之道」的況味,再者紐西蘭玉器的造型樸拙,甚至也不尚拋光,從這個角度來看似乎毛利人更講究天人合一的境界。其實地球的表面上歐、美、亞、非、澳、紐等等各洲陸都產玉,但是真正將玉與文化結合的民族主要是環太平洋地區的諸多人種,例如中國人、中美洲的馬雅人和紐西蘭毛利人,至於為何如此,至今尚未有定論,古代馬雅人用玉主要在於祭祀,除了祭祀之外,馬雅遺址中也出土了許多玉製的工具及動物還有人形的玉偶,毛利人雖善於將玉雕刻成各種工具或是造型飾品,但真正將玉納入精神層次的似乎只有我們,這應該又是一個難解之謎,君不見歷朝歷代的「傳國玉璽」都是用美玉製成的,所謂的璽便以玉為底,而經過中華文化歷久的演變之後玉成為一種美好的象徵,有人曾經估計過,在中文裡從玉字邊的字就有將近500個,至於用玉字組成的語彙更是不計其數,説文解字中亦云「玉,石之美,有五德:潤澤以溫,仁之方也;理自外,可以知中,義之方也;其聲舒揚,專以遠聞,智之方也,不橈而折,勇之方也;銳廉而不技,絜之方也。」,許慎給了玉擬人化的性格,從此玉便象徵了五德,紐西蘭的毛利人自然對玉沒有這麼多的包袱,他們愛玉因此雕成各種造型佩帶在身上,玉對於他們而言是一種祈福的象徵,是一種幸運符。
我們既然入了寶山自然沒有空手而歸的道理,算起來紐西蘭的玉並不算是太貴,因此我們三人都買了一些玉,Tracy因為即將返臺,因此買的最闊氣,她幾乎將一門親族通通列在表單上,但紐西蘭人的經商方式可不是買越多折扣越多,他們與一般西方人一樣是不二價的。之後聽當地人講起有部份不肖商人從中國大陸進口便宜的玉混於紐西蘭市場裡,這種方式實際上已經引起紐西蘭人的不滿,因為他們認為那是一種劣質的文化侵略。
我們在Hokitika採購玉之後便繼續前往目的地Greymouth,這兩地相距四十公里,大約在傍晚六點抵達,那時天已昏暗,我們投宿的BBH叫做Goble
Village,它的評價很高,它還是全紐西蘭在2005年時BBH評比的總冠軍,住過的遊人對於這家BBH幾乎都是讚譽有加,既然如此我們便從善如流的去看看,既然是第一名應該就有其過人之處。當我們踏入室內後才約莫知道它成功之處,它的裝潢與非洲文化緊緊相連,如果說Goble Village是異國中的異國是一點也不令人意外的,猜想是因為主人家的生命歷程裡也與非洲脫離不了關係,只是我無緣與主人家閒聊,因此只能臆測,除了非洲之外,它的廚房還有走廊等等地方也有強烈的亞洲特色,行走在室內似乎是從非洲到亞洲一般,其間的交錯佈置令人感到異常新鮮,似乎主人家從前也是浪跡天涯的遊子,光是裝潢它就可能是全紐西蘭最有特色的BBH了,我們住的雙人房是46(23 x 2 = 46)元紐幣,主人家是位樸實的男人,但看似樸實的他卻精於糕點,住在那裡還有一個好處是主人家會請大家吃他所做的手工點心,那晚我們吃的是巧克力蛋糕,那蛋糕裡有著手工的口感,那客廳中的火爐始終燒著柴火,客廳裡有一對新加坡夫妻,幾個法國人,幾個德國人,那對新加坡夫妻是趁著年假出來旅行的,說起新加坡的工作壓力,他們似乎也有一臉的無奈,其實我在路上便曾見過這對夫妻,猜想他們的路線應該與我們相差無幾。我們就一直窩在客廳裡烤火,一邊烤火取暖,一邊看著主人家的各式藏書,一邊看著牆上那幅巨大的世界地圖,我看著地圖望著地球另一邊的冰島,似乎就是咫尺天涯了,我突然有一種錯覺,原來冰島與紐西蘭之間並不遙遠。
人口13500人的Greymouth已經算是紐西蘭的大城了,它曾經是南島西部的採金重鎮,如今則演變成西部戶外活動的中心,在古時Greymouth曾經是毛利人禦敵的要塞,Ngai Kahu部落的族人相信他們的祖先在此城的北方劈開獨木舟而將雨水從大海的牢籠裡解救出來,或許也是因為神話使然,翌日的一早便下著傾盆大雨,我看著大雨發愁,因為大雨或許會延誤一些行程,而在紐西蘭開車一路基本上都是山路,我們的目的地是兩百多公里外的Hanmer Springs,去那裡是為了泡湯,從Greymouth到Hanmer Springs需走7號公路,7號公路的沿途穿過了兩個國家公園,一離開Greymouth之後雨勢稍歇,但仍舊是冷雨霏霏的天氣,輕狂的雨絲隨處紛飛,一直到了靠近Hanmer Springs時天氣才真的轉晴,我們抵達Hanmer Springs時反而是乾坤朗朗的美妙晴天,這多少也叫人感到詫異,畢竟在紐西蘭不算幅員遼闊的地面,其天氣卻又往往令人措手不及。
Hanmer Springs只有兩家BBH可供選擇,我們投宿在比較靠近市中心的Hanmer Backpackers,那裡也離泡湯的地方很近,走路不消十五分鐘便能抵達,Hanmer
Backpackers的是雙人房是46元(23 x 2
= 46),它也是一家屬於比較小的BBH,但照例地很有家庭般的溫暖感覺,我們住的是閣樓小房,由於房子不大,加上火爐的煙囪通過樓梯,因此只要生火,整個室內便洋溢著溫暖。Hanmer Springs小鎮位於半山坡上,由於時序幾乎已經進入了初冬,於是山坡上的樹葉呈現了諸多不同顏色的組合,遠遠望去一幕渾然天成的潑墨山水便臨在眼前,儘管紐西蘭各地這樣的風景俯拾皆是,但似乎Hanmer Springs就有一股靈氣,尤其是那天的雲霞捲著厚重的顏色鋪來,一餅餅緩慢飛奔的雲叫人直看著發呆,說是雲未免也閒太重,感覺上那雲似乎隨時可墬一般,似乎說話嫌大聲點,它便會落雨,我看著那濃妝艷抹含苞待放的雲朵想著隔日的天氣,猜想那景色也該是個預兆。
Hanmer Springs小鎮人口僅750人左右,由於有著溫泉的天然資源,因此Hanmer Springs終年吸引著遊人前來,根據統計大多數的遊人自基督城而來,人們從基督城來此歡度週末,除了溫泉之外Hanmer Springs小鎮也有許多戶外活動供遊人選擇。
我們到Hanmer Springs的主要目的當然是為了泡湯,那湯的入場卷一人要十二元紐幣,但並沒有限制泡多久,沒有帶毛巾的遊人也能在現場付費租借,但那租借費並不便宜,那價錢幾乎可以在亞洲再買一條大毛巾了,溫泉裡則有多種不同的池水溫度可供遊人選擇,我們因為在基督城的遊客中心拿到了折扣卷,因此決定去泡獨立的房間,那獨立的房間有著絕佳的隱私,但因為是密閉的設計總覺得有點像是蒸汽浴的感覺,獨立的房間是限時三十分鐘的,但是出了房間依舊可以在大眾池裡繼續泡湯,我們在半小時之後離開了那獨立房間,原想在大眾池裡繼續泡但卻又聽池裡的Tracy說沒有什麼特殊的感覺,所以便決定提早回去休息,泡完湯後果然很容易入睡,但那卻是針對小高跟Tracy而言,他們似乎完全不能察覺當晚猙獰的風雨,那幾乎是我遇見過最強烈的風雨,或許是颱風之外,我所遇過最為恐怖的風雨,論風勢它不遜於強烈颱風,但是論到雨勢則略遜一籌,但因為我們投宿的是一棟木屋,而我們的房間又是在閣樓裡,於是風雨直接打在屋頂的聲音清晰可辨,我總覺得那風似乎要將木屋掀倒一般,我一度有著即將曝露在野外的恐慌,因為那風著實驚人,我透過斜斜的天窗看著墨黑一般的窗外嚴肅地想著是否那木屋可以從狂風中倖免?
翌日一早主人家便問我可曾聽見風聲,我原本以為她會調侃我,但是當我點頭稱是時,她也一臉的嚴肅,「我在這裡幾乎一輩子了,昨夜的風最為恐怖,我提心吊膽地幾乎睡不著!」她邊說邊瞧著正要煮好的咖啡,我一時還以為她只是說笑,但沒多久之後我知道她所言不假,原來我躬逢其盛遇見了罕有的強風,接著主人家引我到牆邊看著牆上的等高線地圖,我才恍然大悟地發現該地風大的原因,因為那Hanmer Springs小鎮所在的谷地位於幾座山之間,算是四野合攏之地,強風順著山勢而下到了谷地成就了其最大風速,主人家指著附近的地形解釋著,我忽又想起冰島的樣子,我也曾經在冰島北方的山谷間被困於巴士上,當時也是一片漆黑,但附近的山頂透著微光,我親眼看見冰風暴從山頂席捲而下,那風帶著冰雹打在車身上,已經停止的巴士微微地搖晃,整車的冰島人都將目光轉向了我,我則從他們的眼神之間看見了他們的竊笑,因為對於我而言那的確是人生第一遭經驗那樣的風暴,但與冰島的風相較,我覺得Hanmer Springs的風實有過之,因為那木屋似乎已經在搖晃。因為那麼樣,原來泡湯之後該有的放鬆竟然被狂風奪去,我幾乎徹夜未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