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出現滿街都是千萬富翁的時候,是憂是喜?
記得小學讀書的時候,富翁只有在民間故事裏聽得到,他們還有1個另外的名稱-員外。
根據維基百科的介紹,「員外,全稱員外郎。在唐朝貞觀時期之前,是科舉考試的主考官。在唐開元年間後,因當時的皇帝李隆基覺得此官職過低,而改由禮部侍郎主持科舉考試,並一直延續下來。自明朝後,員外郎逐漸成為一個虛職,有錢人只要捐銀子,就可以換個員外郎來做,所以也就給了大家員外等同於富人的錯覺。」
在千搜詞霸中對「員外郎」的釋意是:『官名。員外,本指正員以外的郎官。晉武帝始設員外散騎常侍,員外散騎侍郎,簡稱員外郎。隋開皇時,尚書省二十四司各設員外郎一人,為各司的次官。唐以後,直至明清,各部都有員外郎,位在郎中之次。』
不過,這都不重要。
在記憶中,四周的鄰居都是窮光蛋,每天苦哈哈的過日子,幾乎都是當天睜開眼睛後才開始張羅一天的生活用度,極少有人可以儲存隔日之糧。
上了初中以後,開始學英文,有了「百萬富翁」(millionaire)這個名詞,而始終是一個抽象的名詞,因為「百萬」在當時又被稱為另一個名詞-「天文數字」(enormous or astronomical figure)。
在開始寫作文的時候,老師往往要求大家從自我介紹或者自傳開始學習認識自己、介紹自己。
在講到家庭狀況的時候,突然發現有好幾個名字時可以使用,如果是交不出學費的人,就要講自己是「家境清寒」,可以到區公所申請清寒証明,減免學雜費。如果可以交得出學費,就可以講自己是「家境小康」,生活美滿。
記憶所及,一班之中有八成是「家境清寒」,只有極少數是「家境小康」。學校中如果有「樂捐」的活動,都是由老師指定「家境小康」的同學帶多少錢來「樂捐」。
一直到考上私立的大學,眼光才從村里鄉鎮拓展到全國(其實也只有台灣一個省份而已),也才親眼見見識到「家境小康」以外的財富。
服裝可以是花紅柳綠的、上下學的交通工具可以是自己駕駛的私家汽車、有西餐廳可以吃到一種血淋淋的的牛肉、拿比我們家裏客廳還要大的空間當作廚房或浴室、……。
有一種叫做「好野人」的族類,刷新了我們的耳目,百萬富翁原來不只是個抽象的名詞。
就業以後,逐漸累積財富,用有限的自備款買下第一間屬於自已的房子,頓時升格為負債百萬的百萬富翁,每個月的薪水有一半以上用來支付這個百萬富翁的名銜。
1990年購買5層樓公寓的頂樓,房屋的權狀只有
辛苦10年清償債務之後,現在是名副其實的百萬不動產富翁,然而名下的存款卻始終無法突破百萬關卡。
最近因為要替年邁的父母親尋找一間起居比較方便的房子,再次動念尋屋,赫然發現居住的小地方-台北縣新店市在短短一年的時間內已經是一個遍地都是千萬富翁的富邑。
突然間,有電梯的中古屋房價從年初的25萬/坪飛漲到現在的35萬/坪以上,不論地段與年份,3房格局的華廈都從1200萬起跳,是1990年全新華廈房價的6倍以上。
更離譜的是目前台北縣新店市中心有許多預售新屋的房價仍然在30萬/坪上下起伏,首次發生中古屋房價高於預售新屋房價的情形。於是,在台北縣新店市中心,走在路上,隨時隨地都在與一缸子的千萬富翁併肩齊步,好一個富邑。
於是翻查一下平均國民所得的資料,1990年的平均國民生產毛額是8,325美元,平均國民所得是7,556美元,最近的統計資料只到2005年,平均國民生產毛額是15,690美元,平均國民所得是13,646美元,其實兩者的漲都不逾倍,不知道為何購屋的成本價格卻相差6倍?
當出現滿街都是千萬富翁的時候,是憂是喜?
個人覺得是無限憂慮,因為想要替年邁父母親尋找一間起居比較方便的房子,願望恐怕難以完成了。
後記:
- 最近半年看屋的心得是近期所有釋出的房屋幾乎都是在1-6個月內才完成過戶的,這個數據是否意味著台北縣新店市中心絕大多數的房屋已經落入短期投資客的口袋?
- 是否有一種新的銷售模式:賣方以高價開出,讓買方錯估形勢,只在1-2成的議價空間內盤算,而忽略了銷售單價?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