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天封神榜
中美聯合空防演習---話說當年
DOG-FIGHT IN THE BLUE SKY
Sino-US Air force Defense Exercises
回想一九七八年十二月十六日前,美軍在協防台海時,每年均有四次中美聯合空中攻防演習,由美軍扮演攻擊假想敵,我空軍扮演防守軍,規模之大涵蓋台北飛航情區台海中線以東之全部空域,雖然當時民航機較少,但為免軍、民機接近,我們民航局的管制員擔任了中、美軍機管制及協調極重要的角色,對於美軍進攻飛航計劃全盤掌握,進而參與規劃。我們與空軍戰管同仁平日私交甚竇,但他們好勝心切,想盡方法打探演習計劃內容---我們還要為老美保密---這算「通敵」還是「支敵」?但這就是藍天演習。
1976年初,我以民航局「區域管制中心」班務督導身份調辦公室工作,民航局雇用美國聯邦航空局(FAA)現職人員組成的顧問小組(CAAG)顧問Mr. Sponagle ,希望區管中心派員共赴美軍台灣協防司令部(Taiwan Defense Command---TDC)參加藍天演習協調會,任主任志超(前任民航局飛航服務總台總台長)派我前往。
Mr. Sponagle告訴我:演習以飛安為要,只要不合航管規定者均應提出,必要時可要求美軍更改計劃。
我們驅車至現在台北圓山美術館左後方的TDC,會議由TDC空軍處上校處長主持,席間除我空軍代表外,大多數為美軍穿著繡滿各式隊徽飛行衣的軍官,計有美國空軍、海軍、陸戰隊代表,均為中、少校階層,據悉他們均自駕戰鬥機分別來自日本、琉球、菲律賓甚至航空母艦,在松山機場落地後直接趕來。
當然演習之攻擊機也起飛自上述地區之基地或航空母艦,我首先發現有些攻擊機航線與航路重疊或交錯,或高度如FL300(或等於30,000呎)、FL320等(當時此兩種高度不能飛航,以隔離其他高度航空器所需之2,000呎隔離),我即試探建議避開如擁擠的A1航路(至今仍為東京、香港間經台北上空繁忙之黃金航路),以及高度應改為航管使用之Cardinal Altitude,也即FL310、 FL330等,誰知主席當場裁示照辦,各代表立刻埋頭修改,還分別向我查證是否正確,頓時一陣混亂,我成了大紅人,有些受寵若驚,蠻飄飄然的,嗨!一介管制員,每天埋伏在雷達幕前,那見過這大場面?這下我膽子大了起來,一口氣建議演習相關事項,並經會商同意並列入紀錄如下:
1.攻擊機在進入台北飛航情報區內先開啟MODE 3/A之Discrete Beacon Code【航空器發射之一種電破信號,供雷達識別】.(因為一般演習、作戰只開啟MODE1、2)。
2.SSR Code 【可供雷達上顯示航空器正確高度的電波,共
3.所有演習機均按ICAO【國際民航組織】規定填具飛航計劃,送交航管單位(美方要求保密,不以航用電報傳送)。
4. 攻擊機進入台北飛航情報區直接與相關航管單位連絡,接受雷達管制至演習定點,再交接給CRC【軍方戰術雷達管制之單位】之美軍管制官。
5.我軍機執行攔截時,航管單位應按緊急起飛程序配合之。
各項建議均列入作業程序,並成為日後演習計劃之必備項目,其模式延用至美軍撤退後及我軍之空防演習。回來後以往去協調的長官似乎責怪我,他去了那麼多次怎麼一點問題也沒。我只有暗嘆:好在天空大,沒有撞上罷了!
在我空軍天網、強網未啟用前,雙方之戰術管制均使用我軍本島及外島之兩座CRC為主,美軍在台北FIR【飛航情報區】空閒海上至少維持一架航空母艦起飛的E 2滯空,做為航空母艦的遙控天線,直接管制攻擊機,此E 2在指定空城盤旋,我們保留【Block】FL200-FL220供其使用。
演習期間由區管中心派員,由美軍接至各CRC與美軍管制官共同作業,借用CRC 之一管制區作業。當演習開始時美軍之飛機由各地、艦起飛,奔向台北FIR,開啟指定之SSR,通過邊界即與我航管單位連絡,並接受雷達管制,離開航路或無潛在危險時,既關閉SSR與美軍管制官連絡,當飛行員報告VMC【目視天氣情況】後即保持高度、航向平飛,美軍管制官通知我空軍開始攔訓。
我空軍利用各地雷達搜尋、測高,發現不明目標、而非航管管制下航機時,立刻將此目標研判之攔截最佳位置、高度填表通知美軍管制官,此時美軍管制官即知所測是否正確。如與假想敵機高度相同,表示搜尋正確,他們會建議加2,000 呎去攔,我CRC立刻下令最近基地待命之戰鬥機緊急起飛攔截。當攔截機被引導接近美軍假想敵機,直到我機報告目視「敵機」為止(我方飛行員會以美軍術語報TA-LE-HO),表示攔截成功。
如果我CRC所測敵機位置或高度差太多,美軍管制官即在表單上填下簽名OK,那就攔不到啦!如果高度太低,攔截機只能爬到提出的高度,就是看到了理論上也是打不到,所以不能算成功。
有時美軍作業因故取消一波攻擊時,美軍管制官會請我管制員轉告CRC管制官,此時CRC管制長隨口會問:下一波攻擊是什麼時候?我管制員正要翻資料告知時,才恍然大悟對方正在套話,當然:「歉難告知!」
藍天演習對我空防有極大幫助,然對美軍輪番攻擊之訓練才是他們主要目的,例如以航空母艦而言,在一波攻擊機起飛後,除飛行訓練外,作戰管制、艦上後勤支援等幾乎全體動員,第一波攻擊機返航中,第二波攻擊機開始起飛,緊接著第一波攻擊機逐架落地,如此輪番攻擊航空母艦上一定忙翻了。
航空母艦之兵力遠超過美空軍單一任務、機種之聯隊,除一般之戰轟機如當時之F4、F14、A4外,尚有攻擊機A6、A7,電子作戰管制機E2,電子干擾機EA6,空中加油機以及搜救之直昇機等,所以每批攻擊前,E2先到指定空域「掛起來」指揮,但隨伴出擊,適時投放金屬干擾片或偵測對方通信、雷達頻率,發射相同頻率電波干擾之,據說EA6還會產生許多假目標。每當他們干擾雷達時,我們使用的ASR-7雷達顯示器既會白茫茫一片,完全無法識別軍、民航機。雖然ASR-7有交替轉換發射多頻率之功能(Stagger PRF),但效果不彰,顯然我們的雷達雖然不斷交替轉換發射不同頻率,但EA6立即偵測,幾乎同時發射相同頻率干擾。機務同仁說多用Stagger PRF很傷裝備。必要時我們只有通知美軍停止干擾,美軍均能配合。當時也可能已經完成干擾演練。
攻防雙方電戰鬥法、鬥智,較之封神榜之招數毫不遜色。
每天演習結束後,各CRC中、美軍方集會檢討當日缺失,往往均由美方提出問題,我方只有聽從改善。有次我逮住機會,好好修理美方一頓,因為有一批攻擊機至西海岸之某靶區練習對地炸射(近嘉義海岸美軍稱為N-O Range的靶場),結束後美軍管制官指示他們向東爬升,我發現後立刻建議改向西,即時轉向避免進入中央山脈。故於會中請美方對我雷達之最低雷達引導高度及本區地形必需預先瞭解,美軍少校只有唯唯允諾,並答應改進。
在TDC之演習規劃會中,美軍也邀請我空軍派戰轟機攻擊航空母艦,但一再強調不要從航空母艦上空通過,側過也需要保持相當距離,一再叮嚀,是否航空母艦有某種自動防禦武力?還是怕飛機失誤撞上去?個中奧秘至今還是不知道。
當時赴各CRC之協調員均由區管中心之督導或協調員前往,大家都感到與有榮焉,其中鄢立宇和張明財兩位學長,還獲得美第十三航空軍致函毛前局長,感謝他們協助演習安全圓滿達成,稱他們提供了Immeasurable assistance,並希望民航局繼續協助演習之協調。
TDC空軍處長曾問我:是否有興趣赴航空母艦參觀?那還用問?當然一口答應,但是沒有下文,後來才知到他們來函未點名邀請我,結果CAAG之美國顧問建請毛前局長瀛初前往。據悉美軍派了一架類似S2的專機到松山機場,直飛航空母艦落「艦」,好不過癮!我確痛失良機,尤其是降落時追著航行中的航空母艦,以達「延長」跑道之效,然後在甲板上被勾子一把拉住,這輩子都「甭」想啦!
與我連絡最多的TDC空軍少校參謀Major Aschenbrenner為人積極、誠懇,在中美斷交前最後一次演習定案後,突然臨時叫停,他一再告訴我保留資料,等他回到夏威夷太平洋美軍總部後,一定會很快回來,重開聯合演習,哎!一等已二十多年過去了!
後記:2009年中,退休後為希望與Major Aschenbrenner連絡,經與美軍太平洋司令部等單位查詢,回答雖然快,但均無結果,後與美軍駐台人員組成之「TDC」及「Taipei Air Station」網頁上,經認識Major Aschenbrenner之同僚回應:他退伍後在加州當老師,不幸已於數年前去逝!
倒是與當年美空軍消防隊員之台灣女婿Gene Hirte成為好友,他還能騎單車橫貫中央山脈。
「橫貫公路不是斷了?」我問。
「當然還有小路,我還到山上消防隊哈拉,免費住宿唉!」
3樓. David ku2011/02/23 20:09C-2
接毛局長的飛機應該是C-2,航空母艦配屬兩架。謝謝您David,俺確寶不知是C-2而非S-2, 說實話當時美軍內部實情確不瞭解,也僅由提供管制服務事項「猜」對方,此文多年前在雜誌刊出時,尚擔心有洩密之慮。
再次謝,請多指教!
刪不掉作家兩字的江天錚 於 2011/02/24 07:54回覆
2樓. Dexter2010/03/02 13:16感謝先進分享
小弟職為戰管管制官一般來講,大多數人不了解戰管與航管之間的工作內容(飛行員亦如),閱畢此文,很希望能將此文分享給別人,讓大家或多或少了解一些端倪,也讓人了解飛航安全是有那麼多人在幕後默默付諸心血才能達成。搜尋者:
您的大名好似,
十年前的二十年,幾乎每年跑遍各陣地
嵩山營房關門要快----否則雲跑進來了
樂山的遙望台北燈火
金門的白乾
大漢山彎曲石子道路,拐得脖子都酸啦!
不知聽過戰航管之不同?
一個是想盡辦法把飛機弄在一齊,一個是想盡辦法把飛機弄分開!
如果聽過,那就是老叟的狂言,絕非狂語
謝謝您的回應,多連絡
John
刪不掉作家兩字的江天錚 於 2010/03/02 18:51回覆- 1樓. Reed2010/02/09 13: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