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6月10日(一) 東方日報
全球經濟持續不景,加上人民幣近年不斷升值,內地今年首季進出口貿易數據不跌反升,其中深圳與香港貨運更大幅攀升,令連接兩地交通經常塞車三、四小時。官方中央電視台近日揭開「深港大塞車之謎」,指中港企業製造虛假出口,有人於短時間內將同一批貨物進出深港達二百次,藉此將熱錢運入內地賺息差。消息人士估計,深港兩地一年間被套現的信用證款項總數達二百億元,可賺取近五億元息差。此舉造成深港塞車,亦令深圳對香港出口創下十八年來新高的假象。
《經濟半小時》報道,深圳福田保稅區與香港毗鄰,連接兩地的落馬洲大橋僅八公里,以往半個鐘以內就能走完,但今年以來經常要花三、四個小時。深圳海關前線關員也指,過去福田保稅區和香港之間的日均通關量為一千二百輛,但今年首季度增加到一千八百輛。
報道直指,造成深圳大塞車,全因中港企業不斷把同一批貨物進出深港,藉此偽造巨額貿易,通過「內保外貸」政策獲得外匯資金。業內人士解釋,首先內地企業先向銀行申請信用證(L/C),隨後該企業在本港的貿易企業買進該批貨,內地企業把信用證交付本港企業,之後本港企業在運抵貨物後,便可憑該信用證到本港銀行取款。
而貨物從香港進口到保稅區後,本港的關聯企業可再從內地企業手中將這批貨買回去,貨物再往香港出口一次,本港的關聯企業就可「名正言順」將款項支付給內地的貿易企業,即完成一次虛假貿易。如此反覆,將同一批貨物不停兜圈運送,就可不斷套取信用證的額度。
套取人幣息差 投機賺到盡
業內人士指出,香港現時的人民幣貸款利率一般為兩厘二五至兩厘半,而內地一年期人民幣定存利率為百分之三點二五至三點三,可套息差接近一個百分點,加上內地企業可通過購買內地銀行年利率高於四厘三的理財產品進行質押擔保,令息差賺得更盡,甚至是將取得的款項進行炒賣黃金、銅及股票等投機活動。倘以美元付匯再以人民幣收匯,還能賺取百分之零點四八的匯差,於是每次兜圈的利潤就可達到百分之二點四八。消息人士估計,深港兩地一年間被套現的信用證款項總數達二百億元,可賺取近五億元息差。
根據深圳福田保稅區的通關紀錄顯示,有輛運載同規格、同型號集成電路的櫃車,甚至申報數量和金額都一樣,在四月一日至十一日之間,反覆進出深港五十四次。
有中港運輸業人士指出,獲利者還包括物流公司和內地報關行。他更透露,有物流公司會為貨主「借貨」過關,以製造完成交易的假象,但所謂的「借貨」可能連真正貨主也不知情,做法是物流公司私下將他人寄存的貨物借出,直至真正貨主要取貨才物歸原主。他亦曾聽聞有內地報關公司,趁內地政府收緊信用證前,「搏命」過關「搵快錢」,高峰期幾個月內賺過千萬元。
業界分析認為,外貿行業整體不景氣是導致貿易套利頻發最直接的原因。但虛假貿易亦造成內地貿易數據上升的假象,今年三月內地對香港出口增長近九成三,創下九五年三月以來最高紀錄;整個深圳對港進出口貿易總值增長高達一點五倍,而福田保稅區對港的進出口增長更高達六倍。
不過,內地監管機關已關注到造成熱錢湧入的虛假貿易問題。中國人民銀行廣州分行和深圳銀監局分別發文叫停相關套利產品,並暫停為相關加工貿易企業開立跨境人民幣保函。海關也進一步加強對保稅區進出口貨物的監管。據悉,從四月下旬起至五月份,來往深港的車龍不再,深圳福田保稅區進出車輛亦恢復到往常的一千二百輛車。
信用證易成套現工具
信用證(Letter of credit)是國際貿易常用的付款方式,透過出入口地的銀行作為買賣雙方的交易保證人,代為收付交易款項。近日內地傳媒踢爆中港企業以同一批貨多次出入中港,目的是要「拎盡」信用證額度,套現巨款,以進行人民幣定期存款賺取息差,或進行其他如炒賣黃金、銅,以及投資股票等活動。業內人士指出,銀行大多只憑企業過去的核數報告及交易往來紀錄審批信用證,並不會查核交易的貨品是否屬同一批貨品,故信用證輕易成為企業套現進行投機活動的工具。
有執業會計師指出,銀行對每間企業均設有信用額度,一般中小企的最高信用額為一億元(人民幣‧下同),國企則為五至十億元。以一間已獲本地銀行經審批一億元信用證額度的本港中小企為例,要用盡額度,便要進行多宗交易,以一批價值五十萬元人民幣的貨計算,該企業便要重複二百次交易,才可用盡一億元的信用證,所以有人以同一批貨進行多次進出中港,以製造有多宗交易的假象,從而套盡信用證的額度。
而內地賣家收到貨款後,最低風險的投資方法是做人民幣定期存款,現時內地銀行的人民幣定存年利率為百分之三點二五至三點三,較香港的人民幣息口只百分之二點二五至二點五,有約百分之一的息差,若用盡一億元信用證額度,一年便可賺取一百萬元息差,當中還未計算人民幣的升值收益。相反,如本港企業充當供應商,收到貨款後則多會進行炒金、銅或買賣股票等投機活動。
銀行無權查貨品
他補充,銀行會以企業過去三年以上的核數報告及生意夥伴的交易往來紀錄審批信用額,當企業獲銀行批出信用證後,只要提交文件證明貨品運抵,銀行便會付款,而銀行並沒有權查驗貨品,若發現交易的貨量異常,亦只能報警處理,「不過即使貨量或者貨品相同,企業都可以話啲貨好賣,以個客加單作解釋。」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