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南 67 ----- 神興宮
神興宮是一間很特別的廟,它的特別之處,在於它是一座由三間廟合併在一起的廟宇。
此廟創建於光緒21年(1895),前身為福德祠(土地公廟),日治時期,廟址被劃入市區改正道路擴建計畫而被徵收,只好將廟宇遷至現址重建,改名「神安廟」,仍主祀福德正神。
後來因廟貌過於狹隘,經神明同意組織福德會,將本境「保興宮」、「檺林宮」合併,重新建築大廟宇。
三廟既然合一並祀,廟名也各取原廟名的一字來合併,是為神安廟的「神」、保興宮的「興」、檺林宮的「宮」,更新廟名為「神興宮」。
廟內主祀神明,以三廟主神同祀,是為福德正神、吳府老爺、朱府千歲、邢府千歲、李府千歲,成為全省罕有獨一無二的三合一廟宇,至今神興宮三川門仍掛有三廟匾額。
廟內古文物頗多,部分建材如石鼓、八卦亭、大殿九龍玄關及安座神龕,均購自被日軍拆除的西來庵。
同時,神興宮與保安宮、沙淘宮、良皇宮等廟結合成為四安境,固定於每年農曆正月十五日舉辦「四安境聯誼會慶祝元宵暨移交聖旗聖爐遶境」遊行活動,已持續多年,是台南市具特色之廟宇活動之一。
◎神安廟沿革_____
創建於清康熙領台時,供奉土地公,嗣後該地附近乃發展成土地公口街。
乾隆5年(1740)重修,嘉慶17年(1812)整建,道光30年(1850)再修,同治5年(1866),因地震毀損後重建。
明治34年(1901)實施市區改正,廟宇被拆,於大正元年(1912)遷建於外新街今址,大正2年(1913)落成,名曰「神安廟」。
◎保興宮沿革_____
嘉慶23年(1818),信眾自漳州恭奉吳老爺神像來台,供奉於外新街私宅,後於蕃薯港拾來蘇王爺神像,一併供奉。
道光元年(1821),創廟於土地公口街,咸豐元年(1851)重修。
明治34年(1901),實施市區改正,廟宇被拆,於大正元年(19120遷建於外新街,與「神安廟」同址。
◎檺林宮沿革_____
原為西市場邊小屋(李王爺),及公界內街小祠(邢王爺),同治元年(1762),由里人發起建廟於牛磨後街,其後再加入朱王爺祭祀。
※鄰近的古蹟與景點_____
‧沙陶宮 ‧保西宮 ‧淺草町新天地
※相關照片_____
‧存在我的相簿裡,有興趣的人,請自行打開觀賞。
※廟址_____
‧台南市民生路二段2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