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南 55 ----- 元和宮白龍庵
原以為元和宮的前身是白龍庵,其實不然,白龍庵早已湮滅,元和宮只是搶救出白龍庵的主神五靈公(五福大帝),成為兩廟合祀的特殊景象,是以廟名仍為「大銃競元和宮」,再附加上「全台白龍庵」。
大銃街元和宮,創建於清‧康熙35年(1696),由大銃街的鄉民發起興建,原名為「水仔尾真人廟」。
今改名為「大銃街元和宮」,前殿主祀保生大帝,合祀白龍庵五福大帝,配祀五營及虎爺。
右殿主祀觀音佛祖,配祀註生娘娘、福德正神;左殿主祀陰陽督總管,左廂房則奉祀什家將。
其中,所合祀白龍庵的五福大帝,乃民間的逐疫之神,陰陽都總管與畢中軍為於五福大帝下屬神。
畢中軍為五福大帝的近身侍衛,屬於前導、前鋒;陰陽都總管屬五福大帝掌管陰、陽間一切大小事,同時也是家將的統領統領什家將。
◎白龍庵紀事_____
早年,府城福州籍官兵從福州白龍庵迎奉香火來台,於市仔頭(今公園路)總鎮府衙旁,興建了「全台白龍庵」祭祀。
後來漳泉民眾為奉祀方便,也從福州白龍庵另迎香火至亭仔腳街(今青年路),興建了「西來庵」祭祀,形成府城早期信奉五靈公(五福大帝)的兩大系統。
清‧康熙23年(1684),台灣府首任總兵闢建總鎮衙署(今公園路中山公園對面停車場),府兵多由福建調來輪番站哨,不免日久思鄉,且多水土不服,加上為求渡海來台航程平安,遂自福州白龍庵迎來五靈公神像,於衙內興建白龍庵供奉,專供州官兵求符治病、祈求平安。
這間白龍庵,堪稱為全台唯一由官方構建的福州廟,規模雄偉,計有七進,前殿為中軍府,二至六大殿由五部各佔一殿,後進為12刑部,內有108庵,供奉3司6部,以及36天罡、72地煞、部、文、吏神像,共有2千5百尊以上。
清‧光緒21年,台灣割日,24年占台,日軍因西來庵余清芳事件(或稱噍吧哖事件、玉井事件),大力封殺五靈公信仰,白龍庵因此遭到魚池之殃。
明治31年(1898),日本人將總鎮衙署改建為陸軍經理部廳舍,白龍庵的神像因而流落四處,整個廟址被破壞殆盡。
之後,日軍因軍營用地大興土木,需要大量用水,當地居民便以一擔水換一尊神明的方式,將神像陸續救出,寄放於大銃街元和宮及各廟宇,來不及救出之神像中,除一鐘部由日軍帶走外,其餘全都隨廟燒毀。
五靈公也因此改名為五福大帝,以避查緝。
在搬運燒毀的過程中,有一神像掉落,由信徒李天賜之父向日人乞求,帶回家中供奉,台灣光復後,便以該尊張部神像為鎮殿開基主神,並補刻各部神像,於崇安街41巷6號重建,名曰「全台白龍庵五靈堂」。
◎什家將由來_____
有關家將班(團)的起源,文獻並無明顯記載,坊間說法都說是仿照城隍廟的巡捕體系設置成軍。
五福大帝為張部顯靈公、鐘部應靈公、劉部宣靈公、史部揚靈公、趙部振靈公,每位公爺都有自己的家將,張公爺十將、鐘公爺八將、劉公爺八將、史公爺六將、趙公爺八將,其細分如下…
‧張部顯靈公
→執掌主宰,黃袍,堂號為「福壽堂」,家將堂號為「如意增壽堂」。
→家將10名,頭牌甘柳爺,二排大二爺,四季,文武判。
‧鐘部應靈公
→執掌檢察,綠袍,堂號為「福善堂」,家將堂號為「如善范司堂」。
→家將4名,頭牌二人,二排大二爺。
‧劉部宣靈公
→執掌進表,紅袍,堂號為「福良堂」,家將堂號為「如良應興堂」。
→家將8名,頭牌二人2對,二排二人2對。
‧史部揚靈公
→執掌糧草,黑袍,堂號為「福眾堂」,家將堂號為「如順協興堂」。
→家將6名,頭牌二人,二排大二爺,前加執「串」二人。
‧趙部振靈公
→執掌刑事,白袍,堂號為「福安堂」,家將堂號為「如性慈敬堂」。
→家將8名,頭牌二人,二排大二爺,四季。
日據時代禁止組織義民旗及巡更隊的活動,台灣的民眾乃改義民旗為宋江陣,一部分的巡更隊則成為送王船的家將團。
這些的民間遊藝組織流傳至今,成為斬妖除魔的神界巡捕團隊。
元和宮的家將團,是台灣家將團體的主要發源地,該廟的家將班曾經獲得國家薪傳獎。
其家將團又稱為「什家將」,指的是甘爺、柳爺、謝爺、范爺四大將軍,春張爺、夏和爺、秋徐爺、冬曹爺四季神君,與文判、武判;坊間所說的八家將,就是源自於此。
元和宮的家將團,所穿的服裝沒有繡龍繡鳳,素雅莊嚴,在所有家將班獨樹一格。
※鄰近的古蹟與景點_____
‧開基天后宮 ‧神農殿 ‧烏鬼井
‧三老爺廟 ‧三山國王廟
※相關照片_____
‧存在我的相簿裡,有興趣的人,請自行打開觀賞。
※廟址_____
‧台南市北華街311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