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南寺廟走透透 02 --- 大天后宮
※創建與沿革
大天后宮是台灣第一座官建的媽祖廟,也是全台唯一列入春秋祭典的媽祖廟,在台南,和孔廟、北極殿、祀典武廟並稱為「府城四大官廟」。
大天后宮始建於西元1663年〈明˙永曆17年〉,原為明寧靖王朱術桂的王府,因寧靖王別號「一元子」,故而又名「一元子園庭」。
施琅攻佔台灣之後,為收民心,於1683年奏請康熙皇帝,將王府改建為媽祖廟,賜名《大天妃宮》。
康熙23年,媽祖晉封為天后,康熙賜名此廟為《大天后宮》,是台灣第一座列位天后級的媽祖廟,也是台灣最早的官建祀典媽祖廟。
因此,同樣名列官方典祀的官方寺廟,大天后宮正門門板上的門釘,雖然為9的倍數,卻比傳統的72顆還要多上1顆,據說就是因為媽祖受封為天后的緣故。
在當時,除了將原有的寧靖王的寢宮擺設改建之外,並無太大更動。
後來施琅修整大天妃宮,在廟宇廟埕了豎立了「平臺紀念碑」,另外還請專人雕刻媽祖像及順風耳、千里眼等神像,作為該廟宇主殿奉祀用,成為大天后宮最基本的樣貌。
由於大天后宮是台灣第一間官方所建的媽祖廟,在20世紀前甚受台灣人所重視,除了多位中國清朝皇帝曾親自御書誥封外,清朝的台灣地方官員如施琅、藍廷珍、林亮……等官員,也都曾經參與過該寺廟祭典。
1818年,大天后宮發生大火,廟內建築、各項文物幾乎全毀,府城仕紳全力捐獻,依照原有的四進風貌重建,並於1830年落成,沿襲至今。
之後,朱一貴與台灣民主國唐景崧都曾各自在大天后宮宣示起事,使得大天后宮蒙上政治色彩。
1896年,大天后宮後進的一廂房,被充用台灣民主國的總統府,當時的民主國總統劉永福,曾於此辦公。
大天后宮經過歷年來的整修,以其特殊的王府背景,以及豐富的歷史文物,於民國74年被評比為國家一級古蹟,是台灣相當重要的歷史財產。
到了2004年,正殿的鎮殿媽祖金身忽然斷裂,修復時,發現媽祖原本的法相為金面媽祖,多年煙燻後變為黑面,經學者專家及修護委員會討論後,報內政部於2005年核准改為金面,成為現今我們所看到的金面媽祖。
※古蹟級別
˙國家一級古蹟
※主要建築與神明
大天后宮為完整的四進式建築,擁有前殿、拜殿、正殿與後殿,正面寬三開間,平面則呈縱深式的四殿兩廊配置,現在可約略分為拜殿、觀音殿、月老祠、太歲殿、三寶殿及頭門、正殿、後殿、三川門與步廊等部分。
拜殿採用十架捲棚棟架大木結構、三開間重擔歇山屋頂,外形巍峨而突出,為現存台灣廟宇中,獨一無二的建築。
正殿和拜殿的石刻龍柱,都是清˙道光年間的作品。
正殿前的丹池石壁,嵌有四個龍頭、鰲頭,乃是當年寧靖王府的遺跡,具有古宮殿式建築的特色。
主祀金面媽祖,前立千里眼與順風耳的大型彫像。
左側陪祀五水仙尊王,右側陪祀四海龍王及虎爺,四海龍王在一般的寺廟相當少見,不妨多多參拜。
˙主殿,主祀媽祖,陪祀水仙尊王、四海龍王、虎爺。
˙觀音殿,主祀觀音,陪祀十八尊者,該尊觀音為寧靖王生前所祭祀,年代
久遠,是極具歷史價值的古物。
˙聖父母廳,主祀寧靖王以及天后聖父母、兄姊的神位,陪祀五
三官大帝。
˙註生祠,主祀註生娘娘、臨
˙月老祠,主祀月下老人、福德正神,是大天后宮的招牌神明,有很多信眾
特地來此祈求姻緣,據說相當靈驗。
˙太歲殿,新設置的殿堂,主祀斗姥及60太歲星君,可在此安太歲燈趨吉避
凶。
˙三寶殿,其前身為清朝官員祭祀時的所使用的更衣亭,後來才改為三寶
殿,主祀三寶佛,牆上繪有大悲咒圖像,十分特別。
˙文物陳列館,陳列大天后宮歷代文物與民間古董。
˙梳妝樓,新設置的建築,不在大天后宮主體內,位於旁邊的巷子裡。
※特殊文物與景觀
˙龍目井
位於廟後,也是寧靖王府的遺跡,至今仍不斷有井水湧出。
˙金雞母與招財童子
三尊特別的銅像,置於三寶殿前殿的神案上,有招財進寶的意思,香客來此參拜,都會特意再三撫摩,希望藉此沾沾財氣。
˙四大天王塑像
新成的巨型塑像,擺置在大天后宮與香客大樓中間,很容易被忽略掉。
˙匾額
掛於各殿,其中以清朝皇帝御賜的幾面匾額最為珍貴。
分別為康熙的「輝煌海澨」、雍正的「神昭海表」、乾隆的「佑濟昭靈」、嘉慶的「海國安瀾」、道光的「恬波宣惠」、咸豐的「德侔厚載」以及光緒欽賜御匾「與天同功」等,最具有歷史價值。
※鄰近的古蹟與景點
˙赤崁樓
˙祀典武廟
˙萬福庵〈照壁〉與陳家古宅
˙開基武廟
˙開基靈佑宮
※相關照片
˙存在我的相簿裡,有興趣的人,請自行打開觀賞。
※廟址
˙台南市西區永福路2段227巷18號
※官方網址
˙http://matsu.vernal-sing4u.com/matsu_templ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