遺失在數位空間的文學書信
2007/03/08 21:57
瀏覽1,043
迴響0
推薦5
引用0
蕾秋‧唐娜迪歐(Rachel Donadio)
2005.9.21 《中華讀書報》譯文:康慨

《紐約時報書評》9月4日 發表蕾秋‧唐娜迪歐的長文,論及作家、電子郵件和文學史的檔案保存與研究。文中採訪了多位著名的英美作家和出版人。全譯如下:
回到20世紀,當出版商們還在享用有三杯馬提尼酒的午餐,從布賴恩‧茅爾學院(Bryn Mawr)剛畢業的年輕女生們只能做秘書,還當不上編輯的時候,關於電話將讓文學傳記走向死亡的哀婉之聲曾不絕於耳。作家們用不著寫信,便可不費吹灰之力,透過電話大聊特聊,而留不下任何記錄。
保存還是不保存
今天,文學傳記作家和文化史學家們要面對一個新的挑戰:電子郵件。問題不在於作者和編輯之間的通信變少了,而是這些通信正在漫無止境地暴漲──然而電子郵件的內容並不總能得到保存。很多出版社、雜誌社和作家都坦率承認,他們沒有什麼有效的方法或制度,來保存電子郵件,更不用說把它們存為某種格式,好讓學者們方便取閱了。傳記,無論紀實性的還是小說化的,或許是今日最多產的文學體裁之一,但是,它所賴以生存的,卻是一種越來越少,或是遺失在網路空間中的信件。今年,僅法勞斯特勞斯和吉羅出版社(Farrar, Straus & Giroux)一家便出版了《洛厄爾書信集》(The Letters of Robert Lowell)和一部基於其書信寫成的評論家艾德蒙‧威爾遜(Edmund Wilson)的傳記。但這並不能說明,該出版社一定會將自己與作家們的通信保存下來。「我試圖保存那些有實際內容的,與我們正在做的書有關的,或是我們與作家之間交往的信件,可我也知道,我沒把所有的好東西都留下來──尤其是傳記家們會特別感興趣的那些私人交流,」法勞斯特勞斯和吉羅出版社總裁和發行人喬納森‧加萊西(Jonathan Galassi)說(當然這也是透過電子郵件,本文中大部分的編輯和作家也是如此),「我想我們還沒有任何成體系的長期方法,來處理將來這些通信,但我認為,我們應該去做。」
擁有諾普夫(Alfred A.Knopf)、雙日(Doubleday,道布林戴)和矮腳雞戴爾(Bantam Dell)等出版社的藍燈書屋公司(Random House Inc.),也沒有制定什麼指導方針。「目前,關於作家與出版社之間往來電子通信的存檔事宜,藍燈書屋公司尚無明確的集體政策,但我們將建立一個中央電子檔案庫,來收存出版資料,」藍燈書屋發言人史圖爾特‧艾波鮑姆表示,「至於希望保存何種作者與出版社之間的通信和資料,我們的下屬出版社會各自做出決定。」諾頓出版公司(W. W. Norton)亦無存儲電郵資訊或通信的制度,哈考特出版社(Harcourt)的檔案管理規定則尚未包括電子郵件通信。
儘管《紐約客》雜誌的總編輯大衛‧雷姆尼克(David Remnick)說,他認為該雜誌首任總編輯哈樂德‧羅斯(Harold Ross)的書信集是「我讀過的關於《紐約客》的最好的書」,可是,你將不會看得到雷姆尼克的書信集──或是電郵通信集。「噢,上帝不允許啊,」雷姆尼克說。首先,《紐約客》定期從系統中清除資訊。《紐約客》的小說編輯黛博拉‧特雷斯曼(Deborah Treisman)與許多在世的最重要的作家保持著通信聯繫,她坦承自己並非總是保存信件。「很不幸,我沒發現什麼對電郵通信進行電子存檔的便捷方法,所 以我也不經常保存,而過上幾個月,它們就被從我們的伺服器上清除掉了,」特雷斯曼說,「可如果在編輯的過程中,跟作者往來的電子郵件特別有趣或發人深省, 我有時還是會把它們列印出來存檔。」小說部門的文字檔最後會交由紐約公共圖書館收藏,她說:「這樣,將來就能有人把它們發掘出來。」
至於對未來學術研究的影響,「我沒怎麼花太多的時間來考慮,」雷姆尼克說。「我得說些不太中聽的:一般來說,很多學問我都很尊重,可最當真的還是書,而不是『聊書』,」他說,「有些東西確實遺失了,我倒沒覺得這是我們會失去的最重要的文學事物。」

有沒有保存的必要
不管聊不聊書,偉大的書信仍是偉大的文學。例如,在羅伯特‧洛厄爾的信中,世俗生活很快便轉入完全的感情世界。「我想,我們談論稅款的信件一定是互相錯過了,」洛厄爾1971年寫信給即將離婚的妻子伊莉莎白‧哈德威克(Elizabeth Hardwick)說,「在午夜的改稿,悠閒的沐浴和匆忙的更衣時,我一直在想著我們漫長的過去,」他繼續寫道,「沒有了你,就好像是在蹣跚學步。」有些整本整本的書也不及這13個字,能傳達出這麼多毫無掩飾的感情。
電子郵件是為隨時聯絡而設計的,因而難免在語氣上不同於郵寄的信件,後者允許寫信人花時間仔細思考,審視自己的人生。而電子郵件發送出的想法,往往不太注重措辭,更直白乏味,常常一揮而就,且易生歧義,因此更像是出自微波爐,而非小火慢燉。「我常常覺得,根據電子郵件寫成的文學傳記,大概類同廢紙,」布萊克‧貝利(Blake Bailey)說,他寫過理查‧葉茨(Richard Yates)的傳記,還有一本即將出版的約翰‧契佛傳(John Cheever)。電子郵件「過於短命了:人們匆匆寫就,缺乏傳統的(而且現已完全死亡的)書信才有的那種精確和情緒」。
亨利‧羅斯(Henry Roth)新傳的作者史蒂文‧凱爾曼(Steven Kellman)預言,電郵通信興起的影響所及,將不僅僅是傳記作家,還有歷史學家。「比如說,如果傑佛遜、麥迪森和門羅在立憲時的思想交流均已消失在電子空間的話,那麼我們對美國憲法的理解便可能大為不同,」他說。
後人也許不在乎出版商收集的大宗郵件,或是員工例行公事從其工作帳號中發出的個人信件──不管怎麼說,這都是企業而非其作者的資產。但是,出版社在保存什麼、怎麼保存的問題上的混亂,卻讓文化歷史學家們感到不安。「記憶完全而怪異地不可靠,所以採訪只能談及一點,就像一個個羅生門,如果就某處相同的段落,採訪五個不同的人,我絕對敢說,會聽到五個大不相同的版本,」貝利說,「書信則多多少少提供了當時的記錄,並有很多主觀上的細微差別。」
有些人仍然認為,電子郵件在數量而不一定是品質上,有助於傳記作家。「我知道有許多作家寫很長的電子郵件,或許發郵件也發得更多,因為他們不必再忙活著弄信封、郵票和印表機了,」卡爾‧羅利森(Carl Rollyson)說。他是個多產的傳記作家,曾寫過麗蓓嘉‧威斯特(Rebecca West)、瑪麗蓮‧夢露等很多人物的傳記。「我想,電子郵件會讓傳記作家們獲益巨大,也許人們終將不會再為寫信時代的終結而抱怨。」

怎麼保存
要想從中獲益,也許非得讓作家們保存自己的電子郵件不可。「不幸的是,我認為作家一旦在保存檔案資料方面變得自覺起來,遊戲也便結束了。」作家喬納森‧佛倫岑(Jonathan Franzen)說,「我也不知道你如何能夠抵禦只選那些為自己說好話的資料的誘惑。而且你不僅僅可以挑選,還可以憑空捏造!除非你真的缺錢花,或是想投德州大學那些闊佬收集家所好,否則我真是很難想像你幹嘛會嚷嚷自己正在收集這些東西,」他說,話中所指乃德克薩斯大學的蘭塞姆中心(The Ransom Center),該機構已購買了很多美國作家的檔案。然而,作家們對自己的書信可能獲得不朽的文學聲名一事早已心知肚明。例如亨特‧湯普森(Hunter S. Thompson),便把自己寫的很多信都留了副本。還有些作家會毀掉自己的信,以保護自己的隱私,或是讓人專注他們的作品,而非其生活。今天,很難保證人人都能存留電子郵件收件箱裡的一切。
作家是不是保留其電子郵件,看來更多要取決於其技術上的熟練程度,而非有關保存之道的哲學深度。要想把郵件保存到桌面、ZIP壓縮軟體或外置硬碟,甚至把它們列印出來並不難──但是文壇或許仍然需要一支技術特種部隊。「我有一個普通的Yahoo帳號,我能把電子郵件立刻保存下來,可就是存不到硬碟上。我給Yahoo發過郵件,詢問怎樣才能把我所有的電子郵件都存到硬碟上,但是沒人答覆我,」小說家扎迪‧史密斯(Zadie Smith)說。她說,她已經保留了12,000封電子郵件:「其中很大一部分是與其他作家、我的編輯和文字編輯(copy editor)等人的通信。有些電子郵件非常棒,是那些我覺得給人家提鞋都不配的作家寫來的,」史密斯說。「我猜,就跟我在電腦上寫的所有東西一樣,它們的出路只有一條──被人遺忘。我的長短篇小說的草稿一部也沒有了。我只是點擊『存檔』,覆蓋原來的,直到我寫完定稿。所有的稿子都跟我出的書一模一樣。」
瑪格麗特‧阿特伍德(Margaret Atwood)也是個三心二意的保存者。「瑪格麗特的英國代理人一直惦記著這事兒,還說過:『把一切都存下來,』可實際上我們沒這麼做,」阿特伍德的助手露茜婭‧西諾(Lucia Cino)說。「瑪格麗特是這麼說的,『我們一起保存那些或許得復查的東西。而我自己保存東西的原因是出於多愁善感。』」安妮‧普魯克斯(Annie Proulx)也是此類作家中的一員。「我確實會把某些電子郵件在硬碟上存一份,其中大多數與出書前後的經濟往來有關,或是旅行的細節,以及作家朋友們的電子郵件。除了這些,我沒太想這些事,」她說。小說家波義耳(T.C. Boyle)說,他有時會把電子郵件列印出來,「這不大是為了讓將來的學者深入研究我的作品,而只是出於和我的編輯或代理人交涉時的實際需要──就是讓我能有一份往來通信的記錄。」
這個話題之所以近來開始為人關注,是因為作家里克‧穆迪(Rick Moody)曾打算賣掉他的部分文字檔,後來他又決定不賣了。「等我全忙活完了,中間商已經看過了所有東西,這時又問,『電子郵件在哪兒?你都存下來了嗎?』這有點兒讓我想到,其中是有規則可循的,儘管這是個非常沒有規則的規則,」穆迪說,「如果有電子郵件讓我覺得有趣,我就會把它們存下來。我不會把小布朗出版社(Little, Brown)發來的每封談及很快要出的書的電子郵件都存下來。這些東西對我而言好像沒多大意思,」他說,「但是,我保存著他們寫來的第一封說他們喜歡我的新書的郵件。這就是標準,簡潔而單純。各種各樣的驚奇,愉悅,熱情。」

保存者
尼科爾森‧貝克(Nicholson Baker)是個有系統地保存其電子郵件的作家,他的著作《折來折去》(Double Fold)是對圖書館將報紙和其他珍稀藏品轉為縮微膠捲時造成損毀的大聲抗議。「我刪完東西會後悔,哪怕有時刪掉的是垃圾郵件,」貝克說,「從1993年開始,我幾乎保存下了一切,無論收到的還是發出去的,只丟了1,000封左右的郵件,那是因為有家航運公司摔壞了我的電腦。我的信件總數已經超過了兩個G──我知道這個是因為我的老版本Outlook在超過兩個G限額時停止了回應。等我升級了軟體,便把過去的郵件轉成了新格式。這是我用的唯一一種存檔系統。」
薩爾曼‧魯西迪(Salman Rushdie)也是個保存者。「是的,90年代中期我開始經常使用電腦,從那時起,我就一直在保存自己的電子郵件,包括我寫的和我收到的。沒錯,我想我的任何檔案都會包括這些數量極巨的電郵檔,」魯西迪說,「我發電子郵件的量很大,裡頭什麼都有,個人通信、文本、商業信函、笑話,無所不包,可是別想讓我記住我都寫了些什麼。」魯西迪說,他把自己的很多信件備份到了一塊外置硬碟上,也曾把舊電腦上的信件轉存在上面。
魯西迪的代理人安德魯‧懷利(Andrew Wylie)聽了這些一定會非常受用,他希望居間代理,把自己明星薈萃的作家客戶們的文字檔賣掉。電子郵件是「非常非常有價值的資產」,懷利說:「我想,電子郵件結集成書,要比傳統的手寫書信集更為有趣。」他接著說:「書信這種形式慢得很。它就像飛機出現之前的旅行,」而電子郵件「會很快解決問題」,這樣學者們便有可能追蹤特定的主題或日期。懷利說,如果作家的文字檔包括電子郵件,便可平添「相當大」的價值。對此孜孜以求的代理人或圖書館的問題在於如何防止其「外推貶值」(extrapolated diminishment of value),他又說:「我可以確信,在未來40年間,戴夫‧埃格斯(Dave Eggers)的電子郵件書信集可以出上十大卷,而且我認為,這些書絕對會引人入勝。」埃格斯是懷利的另一位客戶(但懷利說,尚無計畫很快出售魯西迪或埃格斯的電郵信件)。
蘭塞姆中心──佛倫岑稱之為「闊佬收集家」──正在連同文字檔,一併收藏作家的電郵通信。它那龐大的藏品庫中,包括海明威和艾倫‧金斯堡的部分文字檔,以及諾普夫書局的工作檔案,但1998年藍燈書屋被德國出版巨頭貝塔斯曼並購之後,這一做法已遭損害。據諾普夫和藍燈書屋的發言人稱,自那時起,除了首版書之外,諾普夫便不再向蘭塞姆中心提供任何資料,而是把它們送往藍燈書屋設在康涅狄格州一處在建的檔案庫集中保存。對蘭塞姆中心的主任湯瑪斯‧斯代利(Thomas F.Staley)而言,這一變化令人遺憾,且將「耗資巨大,也限制了學術研究」。諾普夫的一位發言人表示,諾普夫希望將來能一式兩份,將資料分送蘭塞姆中心和藍燈書屋檔案庫。
然而,即使學者們能在計畫中的藍燈書屋檔案庫內開展研究──與蘭塞姆中心不同,此地將不會對公眾開放──也不能保證他們能閱讀該公司的電郵通信,如果藍燈書屋保存了這些電子郵件的話。蘭塞姆中心主管技術和數位服務的副主任克里斯‧吉斯林 (Kris Kiesling)說,如何讓電子郵件以一種既安全又方便的形式開放,頗有些令人「頭痛」。「剛開始得到作家們包括電子郵件在內的文字檔時,如果不是太多,我們會設法把這些電子郵件列印出來,」他說,「如果我們允許人們線上使用這些郵件,便要承擔風險,因為不管有意還是無意,人們可能會刪掉或改變某些東西。」
圖書館們則寄希望於美國國家檔案館(National Archives and Records Administration)先行一步。國家檔案館電子檔案計畫的主管肯尼士‧蒂博多(Kenneth Thibodeau)說,未來幾週內,國家檔案館有望與某公司簽下合約,以開發一種系統,可以「不再依賴任何專門的硬體或軟體,也許永久地」保存電郵通信和其他電子紀錄。作家們的電子郵件也許有些風險,可是跟聯邦政府的郵件面臨的風險比起來,便無法相提並論了。僅柯林頓時代的白宮,便有3,200萬封電子郵件等著國家檔案館審評挑選。薩爾曼‧魯西迪到底會不會這麼多產,我們不知道。也許只有他──以及安德魯‧懷利──才一清二楚。
2005.9.21 《中華讀書報》譯文:康慨

《紐約時報書評》
回到20世紀,當出版商們還在享用有三杯馬提尼酒的午餐,從布賴恩‧茅爾學院(Bryn Mawr)剛畢業的年輕女生們只能做秘書,還當不上編輯的時候,關於電話將讓文學傳記走向死亡的哀婉之聲曾不絕於耳。作家們用不著寫信,便可不費吹灰之力,透過電話大聊特聊,而留不下任何記錄。
保存還是不保存
今天,文學傳記作家和文化史學家們要面對一個新的挑戰:電子郵件。問題不在於作者和編輯之間的通信變少了,而是這些通信正在漫無止境地暴漲──然而電子郵件的內容並不總能得到保存。很多出版社、雜誌社和作家都坦率承認,他們沒有什麼有效的方法或制度,來保存電子郵件,更不用說把它們存為某種格式,好讓學者們方便取閱了。傳記,無論紀實性的還是小說化的,或許是今日最多產的文學體裁之一,但是,它所賴以生存的,卻是一種越來越少,或是遺失在網路空間中的信件。今年,僅法勞斯特勞斯和吉羅出版社(Farrar, Straus & Giroux)一家便出版了《洛厄爾書信集》(The Letters of Robert Lowell)和一部基於其書信寫成的評論家艾德蒙‧威爾遜(Edmund Wilson)的傳記。但這並不能說明,該出版社一定會將自己與作家們的通信保存下來。「我試圖保存那些有實際內容的,與我們正在做的書有關的,或是我們與作家之間交往的信件,可我也知道,我沒把所有的好東西都留下來──尤其是傳記家們會特別感興趣的那些私人交流,」法勞斯特勞斯和吉羅出版社總裁和發行人喬納森‧加萊西(Jonathan Galassi)說(當然這也是透過電子郵件,本文中大部分的編輯和作家也是如此),「我想我們還沒有任何成體系的長期方法,來處理將來這些通信,但我認為,我們應該去做。」
擁有諾普夫(Alfred A.Knopf)、雙日(Doubleday,道布林戴)和矮腳雞戴爾(Bantam Dell)等出版社的藍燈書屋公司(Random House Inc.),也沒有制定什麼指導方針。「目前,關於作家與出版社之間往來電子通信的存檔事宜,藍燈書屋公司尚無明確的集體政策,但我們將建立一個中央電子檔案庫,來收存出版資料,」藍燈書屋發言人史圖爾特‧艾波鮑姆表示,「至於希望保存何種作者與出版社之間的通信和資料,我們的下屬出版社會各自做出決定。」諾頓出版公司(W. W. Norton)亦無存儲電郵資訊或通信的制度,哈考特出版社(Harcourt)的檔案管理規定則尚未包括電子郵件通信。
儘管《紐約客》雜誌的總編輯大衛‧雷姆尼克(David Remnick)說,他認為該雜誌首任總編輯哈樂德‧羅斯(Harold Ross)的書信集是「我讀過的關於《紐約客》的最好的書」,可是,你將不會看得到雷姆尼克的書信集──或是電郵通信集。「噢,上帝不允許啊,」雷姆尼克說。首先,《紐約客》定期從系統中清除資訊。《紐約客》的小說編輯黛博拉‧特雷斯曼(Deborah Treisman)與許多在世的最重要的作家保持著通信聯繫,她坦承自己並非總是保存信件。「很不幸,我沒發現什麼對電郵通信進行電子存檔的便捷方法,所 以我也不經常保存,而過上幾個月,它們就被從我們的伺服器上清除掉了,」特雷斯曼說,「可如果在編輯的過程中,跟作者往來的電子郵件特別有趣或發人深省, 我有時還是會把它們列印出來存檔。」小說部門的文字檔最後會交由紐約公共圖書館收藏,她說:「這樣,將來就能有人把它們發掘出來。」

不管聊不聊書,偉大的書信仍是偉大的文學。例如,在羅伯特‧洛厄爾的信中,世俗生活很快便轉入完全的感情世界。「我想,我們談論稅款的信件一定是互相錯過了,」洛厄爾1971年寫信給即將離婚的妻子伊莉莎白‧哈德威克(Elizabeth Hardwick)說,「在午夜的改稿,悠閒的沐浴和匆忙的更衣時,我一直在想著我們漫長的過去,」他繼續寫道,「沒有了你,就好像是在蹣跚學步。」有些整本整本的書也不及這13個字,能傳達出這麼多毫無掩飾的感情。
亨利‧羅斯(Henry Roth)新傳的作者史蒂文‧凱爾曼(Steven Kellman)預言,電郵通信興起的影響所及,將不僅僅是傳記作家,還有歷史學家。「比如說,如果傑佛遜、麥迪森和門羅在立憲時的思想交流均已消失在電子空間的話,那麼我們對美國憲法的理解便可能大為不同,」他說。
有些人仍然認為,電子郵件在數量而不一定是品質上,有助於傳記作家。「我知道有許多作家寫很長的電子郵件,或許發郵件也發得更多,因為他們不必再忙活著弄信封、郵票和印表機了,」卡爾‧羅利森(Carl Rollyson)說。他是個多產的傳記作家,曾寫過麗蓓嘉‧威斯特(Rebecca West)、瑪麗蓮‧夢露等很多人物的傳記。「我想,電子郵件會讓傳記作家們獲益巨大,也許人們終將不會再為寫信時代的終結而抱怨。」

要想從中獲益,也許非得讓作家們保存自己的電子郵件不可。「不幸的是,我認為作家一旦在保存檔案資料方面變得自覺起來,遊戲也便結束了。」作家喬納森‧佛倫岑(Jonathan Franzen)說,「我也不知道你如何能夠抵禦只選那些為自己說好話的資料的誘惑。而且你不僅僅可以挑選,還可以憑空捏造!除非你真的缺錢花,或是想投德州大學那些闊佬收集家所好,否則我真是很難想像你幹嘛會嚷嚷自己正在收集這些東西,」他說,話中所指乃德克薩斯大學的蘭塞姆中心(The Ransom Center),該機構已購買了很多美國作家的檔案。然而,作家們對自己的書信可能獲得不朽的文學聲名一事早已心知肚明。例如亨特‧湯普森(Hunter S. Thompson),便把自己寫的很多信都留了副本。還有些作家會毀掉自己的信,以保護自己的隱私,或是讓人專注他們的作品,而非其生活。今天,很難保證人人都能存留電子郵件收件箱裡的一切。
作家是不是保留其電子郵件,看來更多要取決於其技術上的熟練程度,而非有關保存之道的哲學深度。要想把郵件保存到桌面、ZIP壓縮軟體或外置硬碟,甚至把它們列印出來並不難──但是文壇或許仍然需要一支技術特種部隊。「我有一個普通的Yahoo帳號,我能把電子郵件立刻保存下來,可就是存不到硬碟上。我給Yahoo發過郵件,詢問怎樣才能把我所有的電子郵件都存到硬碟上,但是沒人答覆我,」小說家扎迪‧史密斯(Zadie Smith)說。她說,她已經保留了12,000封電子郵件:「其中很大一部分是與其他作家、我的編輯和文字編輯(copy editor)等人的通信。有些電子郵件非常棒,是那些我覺得給人家提鞋都不配的作家寫來的,」史密斯說。「我猜,就跟我在電腦上寫的所有東西一樣,它們的出路只有一條──被人遺忘。我的長短篇小說的草稿一部也沒有了。我只是點擊『存檔』,覆蓋原來的,直到我寫完定稿。所有的稿子都跟我出的書一模一樣。」
這個話題之所以近來開始為人關注,是因為作家里克‧穆迪(Rick Moody)曾打算賣掉他的部分文字檔,後來他又決定不賣了。「等我全忙活完了,中間商已經看過了所有東西,這時又問,『電子郵件在哪兒?你都存下來了嗎?』這有點兒讓我想到,其中是有規則可循的,儘管這是個非常沒有規則的規則,」穆迪說,「如果有電子郵件讓我覺得有趣,我就會把它們存下來。我不會把小布朗出版社(Little, Brown)發來的每封談及很快要出的書的電子郵件都存下來。這些東西對我而言好像沒多大意思,」他說,「但是,我保存著他們寫來的第一封說他們喜歡我的新書的郵件。這就是標準,簡潔而單純。各種各樣的驚奇,愉悅,熱情。」

尼科爾森‧貝克(Nicholson Baker)是個有系統地保存其電子郵件的作家,他的著作《折來折去》(Double Fold)是對圖書館將報紙和其他珍稀藏品轉為縮微膠捲時造成損毀的大聲抗議。「我刪完東西會後悔,哪怕有時刪掉的是垃圾郵件,」貝克說,「從1993年開始,我幾乎保存下了一切,無論收到的還是發出去的,只丟了1,000封左右的郵件,那是因為有家航運公司摔壞了我的電腦。我的信件總數已經超過了兩個G──我知道這個是因為我的老版本Outlook在超過兩個G限額時停止了回應。等我升級了軟體,便把過去的郵件轉成了新格式。這是我用的唯一一種存檔系統。」
薩爾曼‧魯西迪(Salman Rushdie)也是個保存者。「是的,90年代中期我開始經常使用電腦,從那時起,我就一直在保存自己的電子郵件,包括我寫的和我收到的。沒錯,我想我的任何檔案都會包括這些數量極巨的電郵檔,」魯西迪說,「我發電子郵件的量很大,裡頭什麼都有,個人通信、文本、商業信函、笑話,無所不包,可是別想讓我記住我都寫了些什麼。」魯西迪說,他把自己的很多信件備份到了一塊外置硬碟上,也曾把舊電腦上的信件轉存在上面。
魯西迪的代理人安德魯‧懷利(Andrew Wylie)聽了這些一定會非常受用,他希望居間代理,把自己明星薈萃的作家客戶們的文字檔賣掉。電子郵件是「非常非常有價值的資產」,懷利說:「我想,電子郵件結集成書,要比傳統的手寫書信集更為有趣。」他接著說:「書信這種形式慢得很。它就像飛機出現之前的旅行,」而電子郵件「會很快解決問題」,這樣學者們便有可能追蹤特定的主題或日期。懷利說,如果作家的文字檔包括電子郵件,便可平添「相當大」的價值。對此孜孜以求的代理人或圖書館的問題在於如何防止其「外推貶值」(extrapolated diminishment of value),他又說:「我可以確信,在未來40年間,戴夫‧埃格斯(Dave Eggers)的電子郵件書信集可以出上十大卷,而且我認為,這些書絕對會引人入勝。」埃格斯是懷利的另一位客戶(但懷利說,尚無計畫很快出售魯西迪或埃格斯的電郵信件)。
蘭塞姆中心──佛倫岑稱之為「闊佬收集家」──正在連同文字檔,一併收藏作家的電郵通信。它那龐大的藏品庫中,包括海明威和艾倫‧金斯堡的部分文字檔,以及諾普夫書局的工作檔案,但1998年藍燈書屋被德國出版巨頭貝塔斯曼並購之後,這一做法已遭損害。據諾普夫和藍燈書屋的發言人稱,自那時起,除了首版書之外,諾普夫便不再向蘭塞姆中心提供任何資料,而是把它們送往藍燈書屋設在康涅狄格州一處在建的檔案庫集中保存。對蘭塞姆中心的主任湯瑪斯‧斯代利(Thomas F.Staley)而言,這一變化令人遺憾,且將「耗資巨大,也限制了學術研究」。諾普夫的一位發言人表示,諾普夫希望將來能一式兩份,將資料分送蘭塞姆中心和藍燈書屋檔案庫。
然而,即使學者們能在計畫中的藍燈書屋檔案庫內開展研究──與蘭塞姆中心不同,此地將不會對公眾開放──也不能保證他們能閱讀該公司的電郵通信,如果藍燈書屋保存了這些電子郵件的話。蘭塞姆中心主管技術和數位服務的副主任克里斯‧吉斯林 (Kris Kiesling)說,如何讓電子郵件以一種既安全又方便的形式開放,頗有些令人「頭痛」。「剛開始得到作家們包括電子郵件在內的文字檔時,如果不是太多,我們會設法把這些電子郵件列印出來,」他說,「如果我們允許人們線上使用這些郵件,便要承擔風險,因為不管有意還是無意,人們可能會刪掉或改變某些東西。」
圖書館們則寄希望於美國國家檔案館(National Archives and Records Administration)先行一步。國家檔案館電子檔案計畫的主管肯尼士‧蒂博多(Kenneth Thibodeau)說,未來幾週內,國家檔案館有望與某公司簽下合約,以開發一種系統,可以「不再依賴任何專門的硬體或軟體,也許永久地」保存電郵通信和其他電子紀錄。作家們的電子郵件也許有些風險,可是跟聯邦政府的郵件面臨的風險比起來,便無法相提並論了。僅柯林頓時代的白宮,便有3,200萬封電子郵件等著國家檔案館審評挑選。薩爾曼‧魯西迪到底會不會這麼多產,我們不知道。也許只有他──以及安德魯‧懷利──才一清二楚。
你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