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12.24 騰訊科技/悅潼
據國外媒體報導,由於廣告業的疲軟拖累了整個行業,《紐約時報》也深受其害。業界分析認為,《紐約時報》今年將從訂閱業務中獲得更多的收入,而且還將首次超過廣告收入。此勢頭表明,訂閱業務充滿潛力,將拉動《紐約時報》的業績成長。
據彭博資訊調查的三位分析師預計,在今年一整年中,《紐約時報》及旗下的《國際先驅論壇報》(被視為同一個部門)的訂閱收入將超過廣告收入。《紐約時報》作為美國報紙業界的巨頭,已經開始改變其傳統的商業模式。據美國市場研究機構奧特賽爾(Outsell)公司的分析師肯.多科特(Ken Doctor)稱,傳統的發行物過去約有80%的收入來自廣告業務,其他剩餘的收入則來自訂閱業務。但是,《紐約時報》創下的新里程碑也表明,所謂的「付費壁壘」已經彰顯出強大力量,並極大地推動了網路讀者也來購買訂閱業務。
紐約的艾佛考爾合夥人(Evercore Partners)公司的分析師道格拉斯.亞瑟(Douglas Arthur)稱:「線上訂閱業務發揮了巨大影響力。」
當前的局面是,《紐約時報》的訂閱收入成長速度也超過了其廣告業務。如果《紐約時報》拋售了《波士頓環球報》業務,那麼其銷售收入將呈現成長狀態,而不是下滑。
《紐約時報》公司在首席執行長馬克.湯普森(Mark Thompson)的帶領下,在過去的幾年中,一直在力圖擺脫印刷廣告收入不斷下滑的影響,該公司營收已經連續6年下滑。2011年3月底,《紐約時報》開始向讀者收取收費,讀者在閱讀線上文章時需要付費,為此,《紐約時報》也大力投資其數位研究與發展部門,以此吸引新讀者,特別是那些來自高校的讀者,因為這些讀者習慣於用個人電腦、平板電腦或智慧手機等設備進行線上閱讀。
「付費壁壘」的力量:
亞瑟預計稱稱,付費壁壘讓《紐約時報》今年的訂閱服務和廣告業務產生了巨大差距,並為《紐約時報》產生了約9,100萬美元的營收,而且付費壁壘還將推動《紐約時報》集團的整個訂閱收入達到7.683億美元,這將比廣告營收多5,290萬美元。
亞瑟稱:「付費壁壘產生了重大影響。」但是,他也認為,儘管紐約時報的廣告營收往往因為假日購物旺季而在第四季度有所成長,但是,今年的成長將不會太突出。
廣告營收的下滑仍在產生不利的影響。《紐約時報》公司本月曾經宣布,受廣告業務疲軟的影響,該公司將裁減30名編輯,目前《紐約時報》公司的編輯部門約有1,100名員工。過去幾年中,《紐約時報》公司的商業營運團隊已經裁減了60%以上的員工。
《紐約時報》公司董事長亞瑟.蘇爾扎伯格(Arthur Sulzberger)在致員工的備忘錄中稱:「《紐約時報》公司正面臨財務緊張的局面。廣告大環境依然存在不穩定性,我們認為,這種狀況在短時期內將難以改變。」
訂閱業務營收成長:
《紐約時報》訂閱業務的成長也顯示了該公司的未來發展之路。自從出現了「付費壁壘」之後,《紐約時報》公司旗下的《紐約時報》媒體集團幾乎所有財季的營收都出現了成長,只有一個季度除外。不過,《紐約時報》旗下的另一家子公司新英格蘭媒體集團,主要由《波士頓環球報》構成,卻仍然延續著逐年同比下滑的局面。
市場研究機構巴克萊國際投資管理(Barclays Plc)公司的分析師坎南.文凱特斯瓦(Kannan Venkateshwar)和拉扎德資本市場(Lazard Capital Markets LLC)公司的威廉.伯德(William Bird)也預測稱,《紐約時報》公司未來的訂閱業務將產生更多的收入,而不是廣告業務。
在執行了「付費壁壘」以來的四個季度期間,《紐約時報》和《國際先驅論壇報》的訂閱收入同比成長了7.1%,而廣告收入則同比下滑了3.7%。《紐約時報》訂閱收入的成長幅度超過了廣告收入的下降幅度,而且也彌補了廣告業務收入下降的不利局面。自從《紐約時報》開始向線上讀者收費以來的一年中,該報紙的訂閱收入已經比廣告收入超出1920萬美元。
廣告費率降低:
《紐約時報》線上廣告收費率下降,大大低於了印刷廣告,這一局面也使得該報紙的「付費壁壘」措施對其業務產生了更大的重要作用。
據美國媒體稽核聯盟(Alliance for Audited Media)的資料顯示,《紐約時報》今年周中版的整個發行量(包括印刷報紙和網站報紙)成長了40%,達到161萬份。截至今年9月底,《紐約時報》公司的線上付費用戶數量也達到了56.6萬人,比截至6月底的人數成長了11%。
網站內容的訂閱業務並非《紐約時報》發行收入增加的唯一原因。今年,《紐約時報》將印刷報紙的訂閱費用提升了4%,明年還計畫再上調5%。《紐約時報》印刷報紙的訂閱數量已經出現了下滑:今年9月,《紐約時報》週日版的訂閱數量同比下降了1.6%,達到125萬份,而周中版的數量也下降了6.9%,達到717,513份。
美國市場研究機構邦仕馬克企業管理諮詢(Benchmark)公司的分析師愛德華.阿托利諾(Edward Atorino)稱,目前的發行商仍未證明,數位訂閱模式能夠保持足夠快速的成長勢頭,以維持訂閱收入的增加。愛德華還稱:「至於能否維持那種成長勢頭,你們還需要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