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全球獨立雜誌新浪潮
2011/12/17 20:14
瀏覽1,662
迴響0
推薦2
引用0

2011.10.24  三聯生活週刊/夏瑾


雜誌這種出版形態發展到現在,獨立雜誌顯然有了新的形態。傳統意義上的(經濟)獨立雜誌,其實更應該被歸入到愛好者雜誌(Fanzine)當中。而一些當下即便有著大集團或品牌支援的雜誌依然可以被稱為獨立雜誌,因為它們有著不被商業同化的精神,有著與傳統雜誌不一樣的生產和生存形態。這次選取的5本雜誌,分別來自5個不同的國家,5個不同的領域。

    

  

Mono. Kultur

Mono.Kultur》是一本來自德國的獨立季刊雜誌,「Mono」在德語中是單聲道的意思,「Kultur」則是文化──單聲道的文化,意寓一個人的舞臺。主編凱拉貝瑙(Kai Von Rabenau)之前是攝影師,初衷是做一本純粹、簡單的訪談雜誌,而且每期只訪一個人,一問一答。主編凱的要求是將每期的訪談都做得很深入,並力求在內容或形式上每期總要帶給讀者新的驚喜,每一次都帶給讀者新的閱讀體驗。這些新體驗有時來自紙張,有時來自內容,有時來自編排設計,有時來自選題……甚至那些我們尚且無法預知的創意。因為雜誌團隊來自各個創意領域,有藝術家、設計師、策展人、記者、作家、攝影師,在給予大家自由發揮的前提下,每期討論選題都會火花四濺,雖然最終只能採用一種方案,大多數想法都會被放棄,但這本身就是雜誌的一部分,雜誌的個性融入了每一個人的愛和智慧。

時至今日,《Mono. Kultur》已經出版了28期,並做了一期iPad版。與其他獨立雜誌一樣,它也並沒有抱著出版一棵大樹,也在尋求其他的生存之道,比如從2009年開始,主編凱與女友共同創辦了女裝品牌「Mono.Gramm」,至今已發表了四季。在他看來,做一個服裝品牌與做一本雜誌一樣,帶給他異曲同工的滿足感,並且事實證明,以服裝品牌來支撐這本雜誌的出版營運的確是條不錯的路。


Acne Paper

 在經濟上,來自瑞典的《Acne Paper》不算獨立,因為它的背後有一個大集團支撐,那就是牛仔褲品牌Acne。但如果你將《Acne Paper》視為一本企業內刊的話,那就大錯特錯了。在2004年創立後,《Acne Paper》像一把書卷氣頗濃的叉子,插入瑞典這個多姿多彩的牛仔王國。哥本哈根設計學院院長科斯塔孔達森(Costa Kundsen)曾說過,北歐的設計從來就不是為有錢人設計的,而是為了整個社會平民。這個理念在《Acne Paper》上體現得淋漓盡致,這從雜誌的售價及推廣上便可看出端倪──12歐元,在歐洲許多城市的街頭、地鐵報攤都可買到。

   

 

Here and there

日本是一個雜誌大國,大多數日本人都有看雜誌的習慣,因此也培養出了一群眼光挑剔的讀者。如果要在日本做一本與眾不同的雜誌出來,可想而知有多難。而《Here and There》的主編林央子卻做到了,我們完全可以說這是一本一個人的雜誌:從選題到組稿全部由她一個人完成;撰稿人都是熟悉的朋友;僅有的幾個廣告都是關係良好的設計公司或藝術機構,並且統一設計;在雜誌製作過程中唯一的合作者是設計師服部一成。每一期雜誌更像是流露著林央子情緒和思考的個人作品,其帶給人壓倒性的影響與其說是一種衝擊,倒不如說是感染或感動。在《Here and There》的情境裡,雜誌已不再是傳統的資訊傳播媒介,而是承載著情感和記憶的作品。林央子自己認為:「做這本雜誌,從開始到現在,最難能可貴的一點是始終秉持不成長』的理念。」從第1期到第10期,印量一直保持在1,500本。

   


Foam

與上文提到的《Acne Paper》類似,荷蘭攝影季刊《Foam》背後也有一個強有力的組織支援,那就是阿姆斯特丹攝影博物館(Foam-Fotografiemuseum
Amsterdam
)。從2001年創刊以來,《Foam》基本上保持著平穩發展的速度。它有一群低調的讀者群,並且慢慢壯大。

有人曾說,在未來不懂讀圖的人是未來世界的文盲,而「讀圖」決不是簡單地欣賞圖片表象呈現的資訊那麼簡單,這就需要專業又易懂的媒體去引導讀者學會閱讀。《Foam》顯然在無形中承擔著這樣的職責。它每期一個主題,每個主題會挑選數位最具代表性的攝影師,在展示他們作品的同時,都會配有攝影評論家的解讀文章。與網路媒體點到為止的簡單膚淺的論述或介紹不一樣,紙媒顯然有更大的優勢將「解讀」這一行為進行到底。但與很多傳統攝影雜誌孤芳自賞不一樣,《Foam》樂於降低姿態與讀者互動,主題或內容也鮮有晦澀難懂的攝影理論,而力求做到深入淺出,給讀者明確的資訊:攝影可以是有趣的。另外,《Foam》每一年的9月刊都是固定的「天才」特刊,給世界各地的天才攝影師們提供展示的平臺,入選者將有機會免費在其所屬的攝影博物館舉辦個展。

      


Pin-Up

通常專業的建築話題,在《Pin-Up》裡卻被賦予了時尚類雜誌的通俗性。這本由建築師菲力克斯伯里奇特(Felix Burrichter)創建於2006年的半年刊建築雜誌,力圖擺脫傳統建築類雜誌給人帶來的嚴肅和距離感,從對建築師、設計師、藝術家的訪談中,講述建築設計背後的故事。或是一個未完成的專案,或是一堆好玩的點子,或是關於新銳藝術的討論,甚至是一些草圖和塗鴉,都是這本雜誌汲取靈感的來源。

「最初的想法是簡單甚至平庸的,只是想將時尚雜誌中流行和頑皮的特質帶到建築雜誌中,讓它不那麼無聊枯燥。」主編菲力克斯伯里奇特始終強調人與建築互動中的趣味,讓非專業的大眾也能領會到建築設計中蘊含的智慧,走進建築師的內心世界。雜誌中大量的對話文章深入淺出地讓生硬難懂的建築理念為讀者所接受。而相對專業雜誌的謹慎,主編更希望做到「百無禁忌」,用他的話說就是:「沒什麼不合適的。」

有誰推薦more
全站分類:休閒生活 網路生活
自訂分類:雜誌之家
發表迴響

會員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