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一本全球化被熱烈討論的當紅雜誌
2011/03/26 20:41
瀏覽1,130
迴響0
推薦3
引用0


Monocle,一種現在幾乎已經沒有人再用了的東西──單眼鏡片。

單片眼鏡》(Monocle)由《牆紙》(Wallpaper,壁紙)的創辦人泰勒布魯爾(Tyler Brulé)創辦,創刊於20072月,內容涵蓋全球商業、文化、設計的諸多領域,以豐富精彩的文章和攝影作品,報導新興品牌、大眾文化的新力量和設立領域激動人心的新概念。 

雜誌的總部設在倫敦,在東京、雪梨、蘇黎世和紐約都設有辦公室,每年出版10期雜誌。《單片眼鏡》的創刊,源於國際化的讀者對於廣泛資訊的渴求,其團隊由多次獲獎的編輯與來自《紐約時報》、BBCCBC等大型傳播機構的作者構成。 

單片眼鏡》看起來更像是一本書而不是雜誌,設計師們將它設計得既便於攜帶(使用輕質紙張,而且裝訂緊密)又適合收藏(雜誌厚而且耐磨損)。

這本雜誌依舊採用泰勒制定的ABCD欄目劃分法:AAffairs,事件;BBusiness,商業;CCulture,文化;DDesign,設計。在泰勒的個人偏好下,他透過這四個單眼鏡片看世界。

透過《單片眼鏡》會看到什麼東西?他們會關注全球的易居城市,告訴你並非紐約、巴黎還是巴賽隆納,他們獨家地選擇了慕尼黑這個頗偏門的城市推薦給你,這就是他們眼中的最適合居住的城市;他們會遠離歐洲區域,以貼身採訪的形式,報導日本海上自衛隊以及它所影響的地區前景;他們會探訪墨西哥,發現最完美的星期天早晨;他們願意去挖掘東亞的三個國家,研究韓國的混合流行試驗帶來的商業化,體驗日本新品種的傳統旅館,以及跟你談一下什麼是他們眼中的中國西化;他們關心挪威,這個被神賜的石油、天然氣、潔淨的水和豐富的魚類所孵育的國家,如何被她的繁榮所自困;甚至會專闢一期來做自行車專集,來論證荷蘭北部的大城格羅寧根Groningen如何地是「世界最好的自行車友好之城,還為你剖析什麼是世界上最好的自行車設計。

它還是一本符合網路精神的新雜誌,就是被稱為網路雜誌(Netzine的辦刊新思。在雜誌的閱讀中,你常常要被提示需要繼續登陸monocle.com流覽更多的內容,在上面,你甚至可以為你的iPod下載相符合的視頻格式的多媒體檔。



專訪泰勒布魯爾(Tyler Brulé

PPAPER NO.57(2007/12/01) part II以下是雜誌內容

包益民×Tyler Brûlé

包:你經歷過《牆紙》Winkreative這幾段時期後,你好像脫離了大眾的焦點很長一段時間,這段時間你在做什麼?

泰勒:這得視你怎樣去定義,因為很奇怪,我其實一直都覺得在倫敦我並不是很出名,我的名字從來都沒有與《牆紙》這個響噹噹的大名扯上什麼關係,沒有很多人知道我是誰,我也沒有因為我的名字出國坐飛機住旅館時得到什麼貴賓優待。

包:但你不是曾經在BBC做過電視節目?


泰勒:那是《牆紙》之後的事,很奇妙的反而是2002年我為瑞士航空重新定位品牌形象時,我彷彿在瑞士一夕成名。在瑞士人眼中,這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因為他們的國家航空、一家規模龐大的公司,竟然給一個加拿大人(註:泰勒為加拿大人去改造。之後有次我在新加坡遇到一位飛機乘客跟我要親筆簽名,我完全沒有想過,我在這個那麼小的國家,會比我在倫敦受歡迎,真的很有趣。好像我在瑞士很出名,因為我做了一件大事。

其實我本來在《牆紙》沒有寫很多專欄,之後的《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卻找我寫專欄,這是很怪的事,但我還是接受了,就在這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報章,打開了一扇門,真正與讀者群接觸,也同時建立我個人的品牌來,慢慢下來這一切都變成一件大事,大家都認得出我,我的e-mail信箱每天都有大量的讀者e-mail,今年我在《國際先驅論壇報》International Herald Tribune有另一個新專欄,這一切充滿趣味,不同的階段就有不同的聚光燈照下來,我不是一般人印象中,一個雜誌總編輯而已。

包:其實你一直都沒有停下來,就算你離開了《牆紙》你還是在Winkreative裡做了很多創意工作,我們來講一講單片眼鏡吧,畢竟這是你現階段的重心,我們都很想知道你的近況。到底單片眼鏡的催生過程是怎樣?你說你用了近14年來把單片眼鏡這本理想中的雜誌呈現出來,你是如何尋找這分幹勁做一本新雜誌?

泰勒:那時候我離開《牆紙》,有人覺得我很笨,當時我也許該選擇那條比較短、沒有太大競爭的路走下去,不過我還是選了較長的路去做我想做的事,去年我覺得我真的可以做單片眼鏡,天時地利都配合得很好,我們就著手做出來。

包:單片眼鏡到底怎麼樣的一本雜誌?

泰勒:依據新聞與出版的角度出發,我們提出了許多面對世界的問題,我們要做一本有觸覺、有質感的雜誌,與世界才會有更緊密聯繫。


單片眼鏡的讀者是與《牆紙》幾乎是完全不同的,我們的讀者,不管身處台北、墨爾本,他們看待媒體是不會分國界,雜誌是能夠帶他們走到不同的地域,以全新的角度了解世界狀況、國際趨勢觀察。單片眼鏡是高品質、是獨特、是跨越國界的,代表我們編輯群如何去看世界。《新聞週刊》Newsweek《經濟學人》Economist的那種世界財經大事,就由他們繼續去做。我們的內容看似隨意,但我們要做的卻是帶你去阿富汗,去不為人所注意的地方,了解一個新的時裝品牌甚至是當地的商 貿機會,手機市場的力量甚至媒體興起帶來的效應,包括了國際新聞、商業財經、藝術文化、設計潮流,讓那些在世界各地旅行、在各個城市做生意與地球各角落的 人溝通零距離,這就是我們在做的事,我相信在我們之前,我沒有讀過這種雜誌。

包:但單片眼鏡還是本非常歐洲的雜誌吧?

泰勒:是的,我們定位為歐洲雜誌、而不是美國雜誌,或者你可以說是以倫敦、英國的角度去看世界。

包:你們的雜誌還是有點逆潮流而行,因為現在網路這麼迅速發達,你怎樣去做好這一本幾乎像書一般的雜誌?你怎樣去獲得大眾的注意,還要讀者從雜誌有所得著,並且珍惜他?你怎麼知道你能夠找到知音人?

泰勒:你應該知道這些東西其實都沒有保證,我們最核心的讀者群是約35歲,很好的是到目前為止,我們完成了7期,我們找到了讀者,我們慢慢在成長,業建立了無形的影響力。你知道電視媒體全球有幾百家,BBC2是很好,加拿大的CBC也做得很好,但我們在電視上都看不到什麼創意,整個世界都變得很單一,我們提供是廣泛卻非常「單片眼鏡」的角度去看世界。

這本雜誌是與一個流動性很高的社會、族群對話,大家都定期地在世界各地遊走,他們需要人去為他們做簡報,那個地方最重要的文化力量是什麼?當地的設計趨勢又是怎樣?他們需要的不再是一本傳統的雜誌。



有誰推薦more
全站分類:休閒生活 網路生活
自訂分類:雜誌之家
發表迴響

會員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