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2010年全球書業熱點(下)
2011/02/06 12:55
瀏覽785
迴響0
推薦3
引用0

安德魯威利:驚出出版業一身冷汗
2010年的夏天,一個名叫安德魯威利(Andrew Wylie,上圖)的人讓英美出版業出了一身冷汗。20106月,在接受《哈佛雜誌》採訪時,這位英美著名的版權代理商表示將繞過出版社發行電子書,原因是他對於出版社與蘋果簽訂的條款非常不滿意,認為作者和版權代理人沒有從閱讀的數位化中真正受益。722,安德魯威利宣布啟動數位圖書品牌奧德賽精選Odyssey Editions),並與亞馬遜簽訂了兩年的獨家出版合約。由於安德魯威利的代理公司掌握超過700名作者,並且在奧德賽精選第一批發行的20本定價為9.99美元的數位圖書中,包括了薩爾曼魯西迪(Salman Rushdie)、佛拉基米爾納博科夫(Vladimir Nabokov)、菲力浦羅斯(Philip Roth)、約翰厄普戴克(John Updike)等名家之作,此舉一出即引發了軒然大波。當然,反應最強烈的是這些書的紙質圖書出版商──20本的紙質書版權有7本是由企鵝集團所有,4本歸藍燈書屋,3本歸哈潑.柯林斯集團。

安德魯威利此舉直接導致藍燈書屋宣布與其終止合作,更招致其他出版社的聲討。但直到今天的塵埃初定之時,人們依然不知道威利此舉目的何在。有人說他確實想要從版權代理人變為出版商,撈一筆外快;也有些人說他是在促進數位出版時代版權協定的完善;更有人認為他是在變相敦促藍燈書屋這樣的大出版社儘快出版經典圖書的電子版;當然還有人說他只是在嘩眾取寵而已。

無論安德魯威利的動機如何,他成功地製造了話題,同時讓蘭藍燈屋妥協了──當威利同意由這些圖書的原紙質版出版商發行其數位版時,藍燈書屋解除了對威利代理行的合作禁令。至於威利與藍燈書屋簽訂的具體版權協定,則始終沒有公布,傳言威利為自己和背後的作者爭取到了40%的版稅,而蘋果與藍燈書屋所簽訂的電子書協議中,作者只能分到25%版稅。

安德魯威利的奧德賽精選風波,再次證明了出版業中內容提供者的主導地位,威利代理公司手握廣大作者和大量版權,便可理直氣壯地為作者大談條件。而這一事情最讓出版社感到心驚的恐怕是:他們看到了一個無需出版社的未來──版權代理人直接與亞馬遜這樣的銷售商合作,這恐怕才是他們真正的夢魘。


出版商的未來:邊緣還是主導
圖書絕不會消失,人們對此從不懷疑,但出版業呢?下降的實體書銷售額是不是喪鐘的第一響呢?電子書的出版最終會脫離出版社嗎?2010年,討論繼續。

美國數位出版業的預言家麥克謝智肯本在20105月預測,技術的發展將會讓內容貶值,當人人都可以輕易成為內容的提供者,顧客願意為內容付出的價格一定會越來越低,因為內容的供需關係已經發生了變化。他認為,未來誰掌握了網路社群,誰就如同一個花園的園丁一樣,能夠決定這個花園中需要種什麼而不需要種什麼。2030年,成功的出版商將會擁有一個網路社群。否則,淘汰將是迅速而慘烈的。

謝智肯的此番話也許太像一個危言聳聽的預言,出版商們尚能當作善意的提醒聽一聽。但作家兼資深記者雷康納利(Ray Connolly20108月份在《衛報》發表文章,認為在數位出版時代,人人都是出版人,出版社的作用已經不復存在。這種對出版社基本作用的否定可惹惱了一眾出版人。小布朗的首席執行長厄蘇拉麥肯茲(Ursula Mackenzie)在衛報網站上反駁道:出版社的作用在數位時代『比任何時候都重要。

厄蘇拉寫道:數位出版業務與出版社是密不可分的,從新書的數位化版本發行,到大量存書的數位化,再到將新的數位化內容加入到舊的圖書版本之中,還有為新的電子設備開發數位閱讀軟體……出版社們充分意識到自己的利益和作者的利益所在,並積極地促進著出版業的劇變。同時,保護版權並確保作者得到應有的報酬是每個出版社的最主要職能,出版社創造了反盜版的框架和出版合約機制,同時在作者的權益受損時展開訴訟。厄蘇拉還表示,雖然有些作者願意自己出版作品,但一個好的出版人懂得市場,無論紙質書還是數位圖書,對他們來說都一樣。當然,厄蘇拉也不會忘記最重要的一點──這也是許多出版社認為自己必將在數位化大潮中屹立不倒的原因:很多讀者想要確保他們將花費寶貴時間閱讀的圖書是經專業人士篩選過的,這些人士的工作就是引導讀者讀到他們想要的書──聰明的花錢,聰明的花時間。

銷售下降的現實引來了悲觀的預測,但紙質書的需求不可能在短期內大幅降低,市場在萎縮,但市場不會一夜消失。出版社──尤其是那些早已試水數位出版的先行者們,有充足的時間轉型。書業的上游在2010年過得尚可,他們至少看到了電子書帶來的新希望,像西蒙與舒斯特這樣的出版社甚至還在英國取得了18%的銷售成長。由此可見,關於出版社未來的討論會繼續下去,因為並未出現明顯的衰敗跡象。但是,在書業的下游,情況就要糟得多。


書店被迫變革 

2010年,大型連鎖書店的日子相當不好過。

美國的三家連鎖書店:邦諾(Barnes & Noble)、鮑德斯(Borders Group)和百萬書店(Books-A-Million)在從前經常被拿來進行業績的比較。但不知從何時起,媒體已經習慣於把他們的資料合在一起表明實體書店的衰落。2010年第二季度,這三家書店的總銷售額同比下降了2.9%,為18.2億美元,只有邦諾的網路書店靠著第二季度42%的銷售增速,克服了其傳統業務2.6%的萎縮,因此也只有邦諾在第二季度取得了同比1.4%的總銷售額成長。而書百萬銷售額同比下降2%,鮑德斯的銷售額更比上年同期下降 11.5%之多。而在第三季度,三大主要連鎖書店的銷售雖然成長了34.6%,但這主要是因為20109月邦諾書店收購的邦諾大學書店在開學購書季的爆發。除去邦諾大學書店的銷售額,則三大主要書店2010年第三季度收入同比下降5.3%

大型連鎖書店銷售下滑的主要原因是紙質圖書市場的萎縮和人們購書方式的變化。對此,各書店的應對方法多是縮減圖書類商品的營業面積。美國三大連鎖書店中經營狀況最糟的是鮑德斯,204家分店的關閉和年初的裁員並未扭轉其虧損態勢,鮑德斯的現金流已經出現斷裂危險。為拯救危局,其執行長麥克愛德華茲在11月份表示,重新分配店面已經刻不容緩,鮑德斯將為教育性兒童玩具、遊戲和圖書增加更多的營業面積,新增包括手工藝組件、圖畫書、玩具書、教育DVD、積木等產品,主打寓教於樂的玩具。這些產品來自包括芝麻街、星際大戰、樂高和哈利波特等頂級兒童品牌,從最普通的拼圖到小型科學實驗套裝,一應俱全。鮑德斯發言人表示,其對於店內空間的重新分配能夠讓家長們更快地找到他們想找的產品,當然,這樣的改變效果到底如何還要看節日季後的資料,但消費者已經給出了不錯的回饋。在鮑德斯表示將增加玩具類銷售面積的一週之後,邦諾書店(Barnes & Noble)也宣布啟動終極玩具屋計畫,在五家紐約的店面中設置超過3,000平方米的遊戲與玩具專營區,在新計畫中,還包括了兒童劇場和邦諾電子書Nook的互動基站。


當然,也並非所有連鎖書店都把振興的希望放在了玩具上,英國的水石書店(Waterstone)在20101月的銷售額同比下降了8.5%,直接導致其原總經理蓋瑞詹森離職,接替其領導這家老牌書店的是多明尼克梅爾斯,牛津大學英語專業的高材生。3月,梅爾斯帶領新團隊,宣布了水石書店的品牌更新計畫。這個計畫包括新的品牌形象,新的宣傳語,在門店進行更主動的促銷、更有力的品牌宣傳和推廣,同時還要對一些門店進行重新裝修。更重要的是,水石書店還會擁有新的電子書網路書店系統,這套系統將使水石書店的簽約出版商直接把內容發布到網站進行銷售。水石書店的新商標包括一個圓潤的字母W以及其口號愛上每詞每句。這個簡潔的W字母將被靈活地運用於水石書店旗下的各個子品牌和分店面,根據定位不同,其顏色、大小和風格也會不同。多明尼克梅爾堅持認為要讓消費者恢復對這家大型連鎖書店讀者天堂,作者樂園的印象,就必須先從新的形象開始做起。

多明尼克梅爾斯的這個新計畫得到了金融分析師和水石書店母公司HMV的讚賞,但現實是殘酷的,在20106-11月,水石書店的銷售額下降了6.0%11月更同比下降11.5%。新的計畫並沒有能抵消圖書市場不景氣的影響,HMV可能將被迫重組水石書店。

邦諾書店的主席萊恩雷吉奧(Len Riggio)被評為《出版商週刊》的年度人物,無論怎麼看來,他得到這一榮譽的原因都是他果斷地啟動了邦諾網路書店和發布Nook電子閱讀器。正是這兩樣舉措──當然其收購的邦諾高校書店也貢獻了強勁成長──讓邦諾成為美國三大連鎖書店中最先受益於數位出版大潮的一家。是的,邦諾也在縮小圖書的營業面積;是的,資料顯示玩具等商品的增加確實減緩了客流量的下降。但是萊恩雷吉奧承諾永遠不會放棄實體書店業務,這位老人的話或許可以為風雨飄搖中的大型圖 書連鎖店指出一條明路:超級書店應該成為文化廣場,成為提供資訊和娛樂的公共場所。


 暢銷書:犯罪懸疑唱主角
2010年,由於市場的不景氣,各出版社尤其是小社在購買版權時顯得小心翼翼。布魯姆斯伯里(Bloomsbury)的小說部主編海倫加農斯威廉姆斯說:大家把太多時間花在猶豫上,因為根本沒人知道下一個大賣題材是什麼。出版人現在一窩蜂地追捧那些暢銷書作家的作品,而拒絕出版那些5年前他們一定會出版的書。

很顯然,在這樣的年代,出版社需要的是一定好賣的書。2010年英美書市的兩顆明星當然要數英國前首相布萊爾和美國前總統布希的自傳,一本《旅程》,一本《決斷》──讓出版社充滿了安全感。

除了名人傳記之外,2010年的英美書市熱點,有從魔幻浪漫轉為犯罪懸疑的趨勢。首先,去年出版的丹布朗的《失落的秘號》繼續熱賣,同時史迪格拉森的《千禧三部曲》也盤踞著亞馬遜圖書銷售榜的前15名寶座──直到聖誕假期都依然如此,這樣的長銷態勢已經有打破史蒂芬妮梅爾的《暮色》系列記錄之勢。當然,懸疑類小說的銷售旺勢還要歸功於兩位暢銷作家的新作:史蒂芬金《暗夜無星》(Full Dark, No Stars)於11月上市,這位恐怖懸念的大師無懸念地擠進當月暢銷榜第四名;更引人關注的是《死或生》(Dead or Alive),湯姆克蘭西(Tom Clancy)這位軍事題材小說的重量級人物時隔7年之後發表新作,除了又給好萊塢大片提供一個劇本之外,當然也要在書市上狠賺一筆,此書在節日季前發售,聖誕期間就擠進了暢銷書榜前20名。在暢銷榜上,類似題材的圖書還有查理斯波蒂斯(Charles Portis)的《大地驚雷》(True Grit真實的勇氣)等書,懸念、犯罪題材是它們的共同特點。

據哈里斯公司的調查資料,在2010年的美國,懸疑、驚險和犯罪小說取代了女性文學和浪漫小說,成為最受美國人歡迎的圖書類型,而女性比男性更青睞閱讀這類小說。這項調查表明,48%的虛構類圖書讀者閱讀神秘、驚悚和犯罪小說,26%的讀者閱讀科幻小說。此外,57%的女性閱讀懸疑與犯罪小說,只有39%的男性閱讀這類小說。



有誰推薦more
全站分類:休閒生活 網路生活
自訂分類:全球出版風潮
發表迴響

會員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