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11.10 中國記協網
據英國《衛報》11月9日報導,《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U.S.News & World Report,創辦於1933年)宣佈將停止發行印刷版,但將繼續保持網路版。《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由《紐約每日新聞》出版商莫蒂默.朱克曼控制所有,此前一直是美國的三大新聞週刊之一。
《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上週五向該雜誌工作人員發送的一份內部備忘錄稱,第12期的《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將會是最後一期每月印刷發行的雜誌。這份備忘錄是由該雜誌主編布瑞恩.克里發送的。克里稱,「12月份這期將會是我們最後一期每月印刷的雜誌。」但克里表示,《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將會繼續保持網路版,同時也會根據需求發行特別印刷版的雜誌。
布瑞恩.克里在備忘錄中寫道:「我們正對美國媒體市場的變化作出回應。《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停止發行印刷版後,將有利於我們提高線上業務的規模,同時抓住新型發行管道的機遇,如利用蘋果iPad平板電腦和穀歌Android移動設備來發佈數位內容。」
近兩年來,《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的定閱量急劇下降,編輯部被迫將雜誌從每週出版改為雙週出版,後來又改為每個月出版一期。據統計,2009年,《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的發行量從2008年的172.1377萬份降至126.926萬份。美國另外兩份知名的新聞雜誌《時代》和《新聞週刊》也面臨同樣的困境。在2009年下半年度,《時代》的銷量下降了34.9%,今年上半年銷量又再度下降30%。《華盛頓郵報》集團在《新聞週刊》銷量劇減後將 其以1美元的價格出售給商人西迪尼.哈爾曼。
美國新聞雜誌的變變變
目前,全美三大新聞雜誌,除了第一名的《時代雜誌》(Time)仍然獲利外;第二名的《新聞週刊》(Newsweek)近日已面臨虧損;第三名的《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U.S. News & World Report.),已經從週刊改為月刊。三大新聞雜誌面對不景氣,轉型方式各有不同,他們轉型的作法有哪些可取之處?能不能成功?
積極求變的《時代雜誌》集團,近日將推出免費客製化新雜誌,讓讀者從集團的八本雜誌中,挑選自己喜歡的內容,編出「我的雜誌」(Mine),這本雜誌將採實體與網路並行的方式發行,總計有3.1萬份實體印刷本及20萬份網路版,免費提供給回答問卷的讀者。這本刊物將由豐田汽車獨家贊助,每兩週發行一次,共有5期,為期10週。時代雜誌求新求變的精神,令人讚嘆不已!
發行超過75年、位居第二名的《新聞週刊》,發行量從全盛時期的400萬份,一年前降到210萬份,致使新聞週刊出現虧損。該公司執行長湯姆.阿西姆(Tom Ascheim)估計,今年夏天可能再降到190萬份,明年初僅剩150萬份。不景氣使《新聞週刊》必須面對目前的問題,包括,發行量、廣告持續下滑及各種費用增加,迫使原有大眾化的營運方式,再也行不通了。

《新聞週刊》積極轉型,方向有三:1.改變編輯策略不再追逐新聞:改以評論分析的方式讀者見面,除了分析與評論,對發生的問題更提供解決方案。2.用心經營菁英讀者:《新聞週刊》訂戶中有120萬菁英訂戶,這些人受過高等教育,薪資所得較高,這些讀者成為《新聞週刊》轉型的利基。3.提高訂閱費用:新聞週刊去年一年的訂閱費用是25美元,今年有意提升到每年50美元。
《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它的編輯部位於華盛頓特區,總部設在紐約市。1933年創立時名為《美國新聞》,1948年和《世界報道》合併。是同類雜誌中影響最大,也是模仿《時代雜誌》最早成功的例子。但是,《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將週刊改為月刊的做法,最不足取!根據美聯社報導,去年上半年《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發行量還達到180萬份,去年九月它就宣佈,準備從週刊改為雙週刊,現在,又準備改為月刊。未來,景氣不好銷售不佳,難道《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還會將月刊改為雙月刊或季刊?
多年來,美國每週出刊的新聞雜誌,一向以汽車、金融、科技、製藥為核心內容,新聞雜誌競爭劇烈想要吸引新的廣告,必須挖掘新的議題。以往,雜誌編輯認為,自己有報導新聞的 責任,如果沒有原生的資料,他們就不做報導。美利堅航空班機迫降紐約哈德遜河的案例,讓新聞雜誌編輯重新思考自己的定位。迫降事件發生時,《新聞週刊》和往常一樣,立即派遣記者到現場,當《新聞週刊》播出記者取得的攝影畫面時,網友早就用Twitter將迫降畫面,四處散播了。
雜誌受到快速媒體的侵蝕,是必然的趨勢,網友在網站上或手機上,發出簡短的報導,時效及散播性遠遠超過雜誌。偶發的突發情況,其實,雜誌可以置之不理。雜誌應朝深度的方向報導,盡量使頁數減少、版面更簡潔及採用更多的圖片;在印刷本雜誌上的用紙,卻不能省,因為雜誌相較於報紙的利多在於,精美的印刷能吸引更多高品質的廣告。唯有發行網路版,才能擺脫印刷與發行沉重的成本。
平面媒體不求變(包括報紙與雜誌),大多由於無法割捨巨額的廣告收入,但是,面對日益高漲的編輯、印刷和發行成本與日益下滑的廣告收入。最終,平面媒體經營者,一定會被迫改變營運方式。但願,美國新聞雜誌的變變變,能為媒體從業人員帶來一些轉型的啟示。(2009.5.23錄自酷哥康Sir:http://www.wretch.cc/blog/kangjim/11974703)
一本雜誌的興衰史:解碼美國《新聞週刊》易主內幕
8月2日,當華盛頓郵報集團正式公佈《新聞週刊》(Newsweek)的新東家時,沒人知道哈曼是不是兩個月前最早笑的那個人,但可以確定的是,在包括對沖基金經理馬克.拉斯瑞、《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合夥人佛雷德.德拉斯納在內的多位競爭者當中,只有他一直笑到了最後。
這位91歲的音響設備大亨主導了一宗關係全美第二大新聞週刊命運的交易,也是刺激全球紙質媒體讀者神經的交易。
在聽完華盛頓郵報集團主席唐納德.格雷厄姆的一番表揚後,西德尼.哈曼(Sidney Harman)聲稱只為這個老品牌支付了1美元,實際卻扛下了5,000萬美元的巨額債務,以及首年超過1.8億美元的預算投入。對比2007年億萬富翁山姆.喬爾以82億美元買下《芝加哥論壇報》的「壯舉」,哈曼掏的這一手腰包也許並不為過。不過,《芝加哥論壇報》在易主18個月後即宣告破產的悲劇結局,卻不免給150萬《新聞週刊》讀者蒙上了一層厚厚的心理陰影。
一覺醒來就換了老闆
《新聞週刊》公開易主的當天,總編喬恩.米徹姆一直站在哈曼的身邊,一言未發。《紐約時報》記者傑里米透露,早前已決意在交易完後離職的米徹姆在email裡對哈曼稱讚有加,但這只是一種職業表現。
「米徹姆離開真讓人遺憾。是他把《新聞週刊》從一份普通週刊變成有導向性和思想性的雜誌。」一位叫瑪麗蓮的讀者這樣評價他。
米徹姆在《新聞週刊》工作15年,過去4年一直擔任總編輯。兩年前,雜誌的發行和廣告開始嚴重下滑,他還豪言壯志要扭轉乾坤。
兩年後,雜誌改版失敗,經營每況愈下,華盛頓郵報集團鐵了心要扔掉包袱。這時音響設備大亨及時拋下救命草,可是,米徹姆去意已決。哈曼給人的信心由此大打折扣。
新東家走進總部辦公室時,《新聞週刊》駐波士頓的高級寫手瑪麗.卡邁克爾像往常一樣,正在修改一組有關遺傳實驗的文章。與大多數同事一樣,她並不曉得這位西德尼.哈曼到底為何方神聖。
作為內部員工,她似乎有條件提前獲得一些有關交易的內幕。然而,當各種電話、短信和郵件紛至遝來時,她卻顯得一頭霧水。「我估計你們知道的肯定比我多。」面對南方日報記者的追問,她耐心解釋:「公司決策層並未授權我代表他們說話。」
被以這種方式推向風口浪尖的還有她的同事凱特.戴蓮。凱特是一名編輯,平時承擔少量寫稿任務。面對突如其來的提問,她乾脆不予理會。
許多同事都跟瑪麗和凱特一樣,感覺一覺醒來,雜誌就換了老闆。盡管五月份的時候,公司已放出風聲,然而,他們無從估計,那位只玩過廣播、對紙媒一無所知的老頭,究竟能給雜誌帶來什麼?
這是一個讓員工們感到煩燥的夏天。從5月唐納德宣布出售計畫開始,公司便陸續有編採人員離職。據一位叫亨利的記者統計,截至8月2日,已有10位員工決定或實際離職,包括總編喬恩.米徹姆和執行編輯特德.曼克雷佛。
哈曼在接手《新聞週刊》前,承諾保留325名僱員裡邊的250位,不包括米徹姆。星期一下午,在公司總部十樓召開的會議中,執行主管湯姆.阿斯黑姆和安.丹尼爾告訴所有參會員工,在3-6週裡,他們會得到更多關於自己工作去向及週刊未來的資訊。也就是在這次會議上,哈曼和員工們有了第一次會面。有員工描述他有魅力。米徹姆在會上依然不發一語。知情者透露,他曾有意聯合競標買下雜誌,但失敗了,未來只會在公司繼續逗留30-60天,以保證平穩過渡。
91歲哈曼尚能飯否?
哈曼是一個經營高保真立體聲音響設備成名的富賈。1952年,他創辦了哈曼音響公司;1977-1978年,曾在卡特政府中擔任商務部副部長;他還是一個高姿態的慈善家,在哈佛大學的科技、公共政策和人類學領域設立了多個公益項目;同時,他還是華盛頓莎士比亞戲院公司的託管人。不過,這一次收購,他用的卻是哈曼家族的名義。
在收購《新聞週刊》的最後一輪競標中,哈曼打敗了其他3家競標機構,被唐納德稱為正要尋找的和他們一樣注重新聞品質的人。
然而,他的妻子麗普.簡知道,丈夫這次買下的是一家連年虧損的企業。根據華盛頓郵報集團透露,2007年,《新聞週刊》的總收入為3,140萬美 元,此後廣告和發行一直處於下滑狀態。2009年,公司營業虧損達4,750萬美元,而發行量方面,最高峰時達到320萬讀者,當年只有150萬。
由於事先承諾會承擔週刊所有債務及在職和退休員工的福利保險,《華爾街日報》測算出,哈曼第一年起碼要為這個爛攤子投入1.8億美元。盡管哈曼聲稱買下《新聞週刊》不是為了賺錢,但倘若未來幾年無法扭虧為盈,就意味著哈曼要繼續不斷地為這個無底洞貼錢。
在更多人看來,哈曼買《新聞週刊》的行為,是頭腦發熱、感情用事。美國西北大學新聞學教授查爾斯.惠特克一針見血地指出,這樣做毫無意義,《新聞週刊》的命運更不會因此煥發生機。而紐約資深媒體顧問彼得.希姆萊在南方日報記者面前,甚至把哈曼的行為與幾年前山姆.喬爾買《芝加哥論壇報》的行為相提並論,把它看成又一樁悲劇。
縱使風燭殘年的西德尼.哈曼永不退休,他又能為留傳子孫的這一「光榮事業」撐多久?(2010.8.5南方日報/馮善書、黃倩蔚、尚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