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德國】席勒,J. C. F
2006/08/11 23:36
瀏覽2,268
迴響0
推薦3
引用0


席勒(
Johann Christoph Friedrich Von Schiller, 1759-1805
180959日,德國大詩人、劇作家、文學理論家,德國古典文學的創始人之一席勒逝世。

席勒於17591110日生於內卡河畔的馬爾巴赫。幼年受牧師啓蒙教育,1773年進入軍事學校。從1776年起,開始在雜誌上發表抒情詩作。

1781年開始,席勒在「狂飆突進」運動時期創作了劇作《強盜》(The Robbers, 1781)、《斐愛斯柯在熱那亞的謀叛》(Fiesco, or The Conspiracy of Genoa, 1783)、《陰謀與愛情》(Kabal and Love,1784)等,渴望自由,維護人的尊嚴,無情揭露封建專制制度的醜惡與黑暗。恩格斯稱《強盜》是「對於一個敢向全社會公開宣戰的胸襟豁達的青年的讚美」,是一部「暴君見了定要焚毀的書」。稱《陰謀與愛情》「主要價值就在於它是德國第一部有政治傾向的戲劇」。它們給已經平靜下來的狂飆突進運動掀起了新高潮。

17854月,席勒應克克爾納等人之邀前往萊比錫小住。在那裡,他深深感到友情的溫暖,激發他寫成名詩《歡樂頌》。同年秋,席勒又隨他們遷居德累斯頓,寫成中篇小說《失去榮譽的犯罪者》和未完成的《視鬼者》,同時完成《唐卡洛斯》(Don Carlos)。這時狂飆運動已經衰歇,進步的知識分子所憧憬的一場真正的反抗統治者的群眾運動,面對著當時「怯懦狹隘,軟弱無力,無任何開創能力」的小市民,感到沮喪絕望。《唐卡洛斯》是席勒青年時代最後一部劇本,也是他的文藝創作從狂飆突進時期進入古典時期的一個過渡。

17877月,席勒應卡爾普夫人之邀前往魏瑪。經她的介紹,訪問了前輩詩人維蘭德和赫爾德。從17881795年,他研究了歷史和康得哲學,1788 年,席勒完成《尼德蘭獨立史》(History of the Revolt of the United Netherlands),表現了精闢的史學見解和氣勢磅礴的格調。他同時鑽研古代文藝,閱讀荷馬史詩,翻譯歐里庇得斯的劇本,寫成《希臘的神祇》、《美的宗教》、《藝術家》等詩。17893月經歌德介紹到耶拿大學任歷史教授。他初次的講題是《什麼是和為什麼研究世界史?》,受到大學生們熱烈歡迎。1792年,他的《三十年戰爭史》(History of the Thirty Years' War I)出版,是年,席勒和克洛卜施托克、華盛頓等同時獲法國國民會議頒發的榮譽公民狀。

這期間,他還寫出了《論悲劇藝術》(1792)、《論優美與莊嚴》(1793)、《關於人的審美教育的書簡》(1795)、《論崇高》(1795)、《論樸素和感傷的詩》(1795-1796)等美學論文。其中最重要的是《書簡》(1795)和《論樸素和感傷的詩》,在《書簡》裡,他主張透過美育即文藝使人類達到和諧亦即是沒有矛盾的境界。在《論素樸的與感傷的詩》裡,他認為「詩人或者就是自然,或者追尋自然,前者成為素樸的詩人,後者成為感傷的詩人」。素樸詩人反映現實,感傷詩人表現理想;歌德屬於前者,他自己屬於後者。這篇論文較早地指出文藝的兩種不同創作方法,對歐洲文化和文藝的發展作了精闢概括的 總結,被托馬斯曼譽為「德國文藝論文的高峰」。在席勒的論文裡,正和他的戲劇一樣,「也顯出了詩人的雙重性格,他一方面遁入所謂美的王國的假象領域,一方面卻對德國社會和階級情況作了最高度的現實主義的反映」。由於研究歷史,他清楚看到人民是推動歷史的力量,美的王國並沒有妨礙他在戲劇創作中指靠「那些在發展中的、有前途的、雖然當時還沒有統治權的階層」(梅林),而為德國民族文學寫出不朽的現實主義的作品。

17939月,席勒到達路德維希堡探望父母,結識出版商科塔。他們商定出版文藝刊物《季節女神》,後又出版《文藝年鑑》。透過《季節女神》,席勒和威廉洪堡的交誼日益密切。洪堡、克爾納和歌德成為席勒一生中的三個好友。歌德對席勒函邀參加《季節女神》表示將「愉快而全心全意地合作」。他們在一次科學報告會之後相遇,訂為深交。兩大詩人的結交給了德國民族文學巨大的貢獻。歌德已經衰憊的創作精力經席勒的激蕩而又旺盛起來,獲得了「第二次青春」;席勒得到歌德的幫助,從唯心主義的哲學探討中擺脫出來,面對現實。兩人的書信達千餘封,歌德說這是「贈給德國,甚至是人類的一份厚禮」。席勒的敍事詩如《潛水者》、《手套》、《波呂克拉特的指環》、《去鐵匠鋪的路上》、《伊畢庫斯的鶴》以及後來的《人質》、《鬥龍記》等,都是對高尚德行的歌頌,格調優美,語言生動,成為他在戲劇以外取得的最大文藝成就。

此後,席勒繼續戲劇創作,劇本《華倫斯坦》(Wallenstein, 1796-99)三部曲於1799年寫成(第1部《華倫斯坦的軍營》,第2部《皮柯洛米尼父子》,第3部《華倫斯坦之死》),這是席勒最大的一部歷史劇,取材於三十年戰爭史。劇本忠實地描寫客觀史實,控訴了戰爭的罪惡,表達了德國人民要求建立和平統一的國家的願望。

1801年,席勒完成一部描寫16世紀英吉利和蘇格蘭兩女王間矛盾衝突的劇本《瑪麗亞斯圖亞特》(Mary Stuart)以及描寫英法百年戰爭中法國女英雄貞德事蹟的《奧爾良的姑娘》(The Maid of Orleans),《奧爾良的姑娘》被譽為德國解放戰爭的前奏曲,對18131815年的解放戰爭產生了積極作用。這年席勒還寫成名詩《一個新世紀的開始》。180211月,魏瑪公爵封贈席勒為貴族。

1803席勒完成他的最後一部劇作《威廉退爾》William Tell。它是席勒嘔心瀝血的一部作品。這部劇本於18043月在魏瑪和萊比錫演出時,受到群眾熱烈歡迎,被看成是一部有高度現實意義的愛國劇本,是喚起人民民族意識和反抗外侮的有力呼聲。德國1848年革命前後,各地劇院也都演出《威廉退爾》。

180559日,席勒在重病中逝世。遺體於1827年遷葬魏瑪陵墓,後來歌德也安葬於此,稱為「歌德席勒合陵」。

〈美的快感〉席勒

由純形式,美產生的快感,是人完成的妙不可言的一步。無論在人類歷史的哪一篇章中,我都找不到對這種中間環節的指示。

實際上,在小孩和野蠻民族那裡就有對裝飾和服裝的愛好,從中可以看到某種超出功利界限以外的東西;但是,這種愛好是純粹物質上的:色調的華麗招人喜歡,虛榮想顯得與眾不同,富足想擺一擺架子。因此,野蠻人把各種環狀物穿進鼻子,耳朵和嘴唇裡,給自己紋身,塗口紅和染指甲,給自己掛滿五光十色的石頭,羽毛,甚至骨頭和牙齒。但是,從這一切不會產生由美的形象引起的自由快感。

假如不探索,也不認為美是已成熟的,那麼,人大概不會某個時刻找到美。自然永遠從活動開始。在自然創造出美的地方,人們也就產生了對美的要求;心靈中引起的理想,就會在得到印象的基礎上產生出來。就在那自然被提高到人類的美的地方,自然也創造著更加高尚的性格。在人有比較美的性格的地方,他更加感覺靈敏,更加善於接受知識,更加充滿崇高精神。在這裡主體適應了客體,反之亦然。

為了喚起和調整感覺而有形式。為了感受美的形式而有感覺。

從野蠻人勉強棲身的蘆葦棚和污穢的皮帳篷,到古希臘建築的圓柱,神殿和廊柱,是怎樣的飛躍啊!殿和廊柱,是怎樣的飛躍啊!

有誰推薦more
全站分類:休閒生活 網路生活
自訂分類:作家列傳
發表迴響

會員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