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在非母語中找到自由 用英語寫作的華人作家
2010/02/27 23:50
瀏覽4,199
迴響0
推薦3
引用0
2010.2.7 旺報/黃奕瀠


直接以英語創作,是華人作家打入世界文壇最直接也最快速的捷徑。除了最近訪台的旅美作家哈金、旅英作家郭小櫓,事實上從林語堂(1895-1976)開始,這項傳統已經行之有年。

中國當代文學在歐美世界,或因為翻譯,或因為文化隔閡的問題,未如華語電影一般受到國際肯定──不論在文學獎或是市場上。老一輩華人英語作家黎錦揚曾對年輕作家說,「要打入國際文藝主流,必須用英文寫作,或將作品譯成英文。」

廣為流傳西方的華人作家,多半使用英語寫作,例如上世紀初的林語堂,其以英文撰寫的《吾國與吾民》(My Country and My People)、法語著作《京華煙雲》(Moment in Peking)便被歐美國家視作認識中國的基礎。林語堂英語著作《生活的藝術》(The Importance of Living)更是所有著作中,譯本最多,銷路最廣的作品。

 

清末起陸續出現名作

第一代華裔美人譚恩美(Amy Tan, 1952-,見上圖)的處女作《喜福會》(The Joy Luck Club),於1989年出版,甫出版便轟動美國社會,連續40週登上《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銷量達到500萬冊,並獲得了「全美圖書獎」等系列文學大獎。這本以譚恩美外婆口述家族史為本的小說,還被拍成電影,創下極高的票房佳績。

華裔或旅外作家,因為環境的關係,更容易操用英文寫作,不需透過翻譯便直接打入歐美閱讀市場,除了上述所說的林語堂和譚恩美外,嚴歌苓(Yan Geling, 1957-)、哈金、馬建(Ma Jian, 1953-)和郭小櫓皆屬中外知名的華人作家,而他們都以英語寫作。

其實,從清末的陳季同開始,百年來有許多華人以非母語寫作,包含上述的林語堂,還有黎錦揚(C. Y. Lee, 1919-)和張愛玲。但之後,除了華裔作家如譚恩美,華人的非母語書寫大量減少,直到90年代,哈金(Ha Jin,見下圖)和戴思杰(Dai Sijie, 1954-)分別以英語和法語寫作,名聲大噪,華人非母語書寫的趨勢再起。

 

例如,1991年張戎(Jung Chang, 1952-)的《鴻:三代中國女人的故事》甫出版,即成為英國出版史上最暢銷的非小說類書籍。而後閔安琪(Anchee Min, 1957-)以文革為背景的英文著作《紅杜鵑》,也在同類書當中大為暢銷。筆名山颯(Shan sa, 1972-)的閰妮的處女作《和平天門》,是一部以八九學運為背景的法文小說,引起西方注意。

中國製造,世界閱讀

2007年,英國《每日電訊報》便曾發表一篇〈中國製造,世界閱讀〉(Made in China, read worldwide)的文章,在其中介紹了許多英語寫作的中國作家和其作品,如張戎的《鴻》、馬建的《紅塵》都享譽西方:「藉此,我們找到了進入中國小說世界的方法。」當然更不用說,還有諾貝爾獎得主高行健。

這些非母語寫作的華語作家在國外獲獎連連,包含哈金曾獲美國福克納文學獎、美國國家書卷獎等獎項;裘小龍(Xiaolong Qiu)的《紅英之死》獲美國《華爾街日報》2006年最佳政治小說之一及世界推理小說大獎;湯婷婷的(Maxine Hong Kingston)《女豪傑》獲美國國家圖書評論界獎;李翊雲(Li Yi Yun, 1973-)只用英文寫小說,其處女作《千年敬祈》(A Thousand Years of Good Prayers)便獲得歐康納國際短篇小說獎;旅法作家戴思傑以《巴爾扎克與小裁縫》獲百萬銷售量;旅法作家程抱一(François Cheng, 1929-)成為法國首位華裔法蘭西文學院院士。

80年代就移居美國的裘小龍,以英文書寫偵探小說,並在小說中展現當代中國的風貌,他希望能讓他的美國朋友和同事們了解「一個與賽珍珠筆下不同的中國」。「有些人不喜歡我用英文而不是中文寫作。他們指責我想取悅西方。」裘小龍說。

這些華人作家的非母語作品大致分為兩種,一是中國作家所寫,另一則為華裔作家所寫。雖然使用外語,但這些作家書寫的背景多半仍在中國或華人歷史上頭,直接引導西方讀者「進入中國」。但對譚恩美、湯婷婷等華裔作家來說,雖然他們筆尖渲染了中國風味,但卻不如哈金等「只是換語言」的華人作家來得「中國」。

哈金總是說,他以英文寫作是為了「生存」。李翊雲則只以英文寫小說:「我覺得,在英語中我才成了作家,英語成了我寫作時的第一語言。對我來說,回到漢語是很難想像的。」身兼電影導演和作家的郭小櫓(Xiaolu Guo,1973-,見上圖),首部作品以中文寫成,而後翻譯成英語由美國藍燈書屋出版,她旅居英國期間,以英文寫成《中英版戀人辭典》,在西方世界一炮而紅,至今共有超過30種語言翻譯本。郭小櫓表示,他用英文寫作感到自由,因為再也不需「自我審查」。但嚴歌苓堅持雙語寫作,她曾表示,「漢語是一門如此的古老、奇妙、像畫一樣的語言,我沒有辦法放棄。」

歐美有許多知名的文學大師,多為非母語寫作者,包含索忍尼辛、康拉德等等,甚至就連世界著名的捷克小說家米蘭.昆德拉,晚期也以非母語的法文創作了《身分》與《緩慢》這兩本小說。約瑟夫.布羅茨基曾說,「當一個作家訴諸於母語之外的語言時,不是出於必要,如康拉德;要不就是出於燃燒的雄心,如納博可夫;再不然就是為了達到更大的疏離,如貝克特。」而許多華人作家以非母語寫作,顯然不只是為了走向世界,或是迎向更大的市場,而是,想說他們自己的故事──以他者的語言──不是出於身分的認同,而是在這個語言的居所,他們才保有自由。


 

有誰推薦more
全站分類:休閒生活 網路生活
自訂分類:閱讀與出版
發表迴響

會員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