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自由定價導致高書價和品質下降
2010/02/10 21:54
瀏覽1,493
迴響0
推薦2
引用0
2010.1.22商報/渠競帆
美國國會1936年通過了《1936年羅賓遜-帕特曼法》(Robinson-Patman Act),來作為《克萊頓法》(Clayton Antitrust Act)的補充。該法案由國會議員賴特.巴杜曼(Wright Patman)批准,法案禁止任何個人或企業採用價格歧視的手段向不同的購買者銷售相同商品,這樣可能會削弱競爭導致壟斷。在這一反托拉斯體系下,以保護市場競爭和維護自由貿易為基本,圖書可以自由定價在市場銷售。同時,美國圖書憑藉在成本結構、首印量大以及匯率等方面的優勢,對英國市場形成巨大威脅,也是導致英國廢除圖書定價的一個原因。
在20世紀70年代末期和90年代中期,美國經歷了兩次紙價上漲,1975-2000年間,不考慮通貨膨脹因素,精裝本和平裝本圖書價格平均上漲了10%和38%。
出版社事先考慮到圖書的大幅打折,因此提高書價,來彌補損失,是另一個重要因素。這也催生了書業的惡性循環:圖書更多地走進了非傳統銷售通路,暢銷書以大幅度折扣、大量售出,出版社加大暢銷書的印量減少其他非暢銷書的出版,導致新書品種不斷下降,嚴肅文學、有價值高品質的出版物式微,隨後,出版社不斷提高圖書定價,以維持高折扣下的盈利。而絕大多數的獨立書店無法與超市和網路書店相抗衡,紛紛倒閉。同樣,電子書的定價問題也成為近來業界爭論的焦點。亞馬遜為Kindle閱讀器確定的9.99美元定價廣受爭議,一方面出版商認為新書採用這個低定價,會侵蝕紙本書本可實現的收益,而另一方面,有不少人認為電子書因為省去了印刷、發行、行銷等成本,可以定價更低。圍繞於此的爭議和博弈仍在繼續。
你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