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傳媒業現狀探視(2004年)
2006/06/04 21:19
瀏覽1,298
迴響0
推薦0
引用0
2004.5.13 「紫金網」亞冷
如今,當新聞作品和文化商品的生產成為一個巨大的全球產業之時,資訊的供給(無論是原始資料還是經過加工的資訊產品)具有著重要的經濟意義。這個產業雇用著大量的人力資源和財力資源,並享有很高的社會地位。縱覽全世界,頂級新聞廣播員、節目主持人和報紙專欄作家即擁有影星的魅力,又具有政治家的影響力。同時,新聞服務的品質不但是廣播公司自我評判的標準,而且也是觀眾消費選擇的標準。
在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新聞業是一個不斷擴張的產業。在80、90年代的急劇擴張期,英國從僅僅擁有提供新聞服務的兩家電視台發展到如今擁有400多個頻道的傳媒帝國,其新聞產品和英文節目跨越和占據了世界傳媒版圖上的大部分角落,並享有不可撼動的地位。如今,英國傳媒在資本和有序的市場運作下,其發展已經達到了一個相對穩定的階段。傳媒領域的電視,報紙,期刊等不同的新聞產品在細分的市場合理的定位、穩固的消費群和完善的組織形式下更是描繪出了一幅英國的傳媒地圖。
電視
在英國最早的電視新聞業的供應商是英國廣播公司(BBC, British Broadcasting Corporation),始於1922年。BBC是由一些無線電廣播器材製造商聯合成立,透過徵收執照費和廣播器材銷售利潤支持財政運轉。BBC於1926年被國家化,也是從那時起,他才開始被許可作為推動和促進知識、品味、品行的一個文化、道德和教育的力量為大眾服務。他的運作受《皇家憲章》(Royal Charter)制約,資金透過大眾稅收,並服從憲章的周期性變更。從BBC一開始被解釋成大眾服務的角色起就意味著,他應該作為對英國人民的主要資訊供應商,投入大量的資源在新聞和時事的報導中,先開始在廣播,然後在電視的兩個頻道中播出。1991年的時候,BBC 1就投入了1,164個小時到新聞和時事的報導當中,992個小時投入到比較廣義的「時事、特寫和紀錄片」的播放之中,預算達到1.3億英鎊,占電視台所有支出的24%。今天,這個數字肯定更高。
直到1955年,BBC在英國的電視新聞中一直保持著壟斷地位。同年,商業電視網路──獨立電視公司成立(ITV),並透過獨立電視新聞(ITN)生產自己的時事新聞節目。ITN為ITV公司集體所有,在一個非贏利的基礎上經營,向 ITV電視台提供新聞報告。千名員工的努力和成功的運作,讓ITN先後贏得了Channel 4電視台和Channel 5電視台600萬的的新聞節目供應合約。無慮的資金未來讓ITV平穩的進入這個千禧年。
1989年,梅鐸的新聞集團在成立了天空(SKY)衛視。緊接著的14個月後,英國衛星廣播(BSB)成立。隨後,在SKY和BSB這兩個不可調和的系統之間發生了一場昂貴的用戶爭奪站,結果是導致雙方損失了12.5億英鎊。於是在1990年的10月,兩個衛星網路合併組成新的英國天空廣播公司(BSKYB, British Sky Broadcasting Limited),50%股份由新聞集團持有,16%歸個人持有。但是,由於受阻於英國家庭衛星電視普遍的緩慢,英國天空廣播公司在英國媒體市場上一開始是處在一個比較失敗的境況中,直到1990年的中期,才開始出現一個比較健康的局面。

大戶如BBC和ITN的時事新聞節目雖大都製作於倫敦,但是網路遍及全英國。除此之外,BBC和ITN也都提供地方新聞節目服務。在1992年,因為約克電視(Yorkshire TV)和泰恩‧緹思電視(Tyne Tees TV)的出現,ITV遍布英國的地方電視台達到15家,而每一家都有自己當地性的雜誌、新聞和時事節目。BBC有13個類似的生產地方節目的電視台。
總的說來,當英國的電視新聞產業進入21世紀的時候,是在一個相當健康的狀態下發展的。隨著天空衛視和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這兩家新的新聞供應商對市場的介入,隨著他們對電視新聞投入時間的不斷成長,我們看到新聞時事和相關的資訊服務在向橫向和縱向的兩個方向同時擴張。

在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新聞業是一個不斷擴張的產業。在80、90年代的急劇擴張期,英國從僅僅擁有提供新聞服務的兩家電視台發展到如今擁有400多個頻道的傳媒帝國,其新聞產品和英文節目跨越和占據了世界傳媒版圖上的大部分角落,並享有不可撼動的地位。如今,英國傳媒在資本和有序的市場運作下,其發展已經達到了一個相對穩定的階段。傳媒領域的電視,報紙,期刊等不同的新聞產品在細分的市場合理的定位、穩固的消費群和完善的組織形式下更是描繪出了一幅英國的傳媒地圖。
電視
在英國最早的電視新聞業的供應商是英國廣播公司(BBC, British Broadcasting Corporation),始於1922年。BBC是由一些無線電廣播器材製造商聯合成立,透過徵收執照費和廣播器材銷售利潤支持財政運轉。BBC於1926年被國家化,也是從那時起,他才開始被許可作為推動和促進知識、品味、品行的一個文化、道德和教育的力量為大眾服務。他的運作受《皇家憲章》(Royal Charter)制約,資金透過大眾稅收,並服從憲章的周期性變更。從BBC一開始被解釋成大眾服務的角色起就意味著,他應該作為對英國人民的主要資訊供應商,投入大量的資源在新聞和時事的報導中,先開始在廣播,然後在電視的兩個頻道中播出。1991年的時候,BBC 1就投入了1,164個小時到新聞和時事的報導當中,992個小時投入到比較廣義的「時事、特寫和紀錄片」的播放之中,預算達到1.3億英鎊,占電視台所有支出的24%。今天,這個數字肯定更高。
直到1955年,BBC在英國的電視新聞中一直保持著壟斷地位。同年,商業電視網路──獨立電視公司成立(ITV),並透過獨立電視新聞(ITN)生產自己的時事新聞節目。ITN為ITV公司集體所有,在一個非贏利的基礎上經營,向 ITV電視台提供新聞報告。千名員工的努力和成功的運作,讓ITN先後贏得了Channel 4電視台和Channel 5電視台600萬的的新聞節目供應合約。無慮的資金未來讓ITV平穩的進入這個千禧年。
1989年,梅鐸的新聞集團在成立了天空(SKY)衛視。緊接著的14個月後,英國衛星廣播(BSB)成立。隨後,在SKY和BSB這兩個不可調和的系統之間發生了一場昂貴的用戶爭奪站,結果是導致雙方損失了12.5億英鎊。於是在1990年的10月,兩個衛星網路合併組成新的英國天空廣播公司(BSKYB, British Sky Broadcasting Limited),50%股份由新聞集團持有,16%歸個人持有。但是,由於受阻於英國家庭衛星電視普遍的緩慢,英國天空廣播公司在英國媒體市場上一開始是處在一個比較失敗的境況中,直到1990年的中期,才開始出現一個比較健康的局面。

1991年11月,BBC進入國際電視新聞市場,建立了一個與天空新聞和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 Cable News Network)競爭的,針對全球觀眾提供服務的「全球衛星電視服務」──世界服務電視新聞(WSTN)。1997年11月隨著「BBC新聞24小時」頻道(BBC News 24)的建立,BBC的全球電視新聞服務──BBC世界(BBC World)節目被輸送到世界上一百多個國家。
大戶如BBC和ITN的時事新聞節目雖大都製作於倫敦,但是網路遍及全英國。除此之外,BBC和ITN也都提供地方新聞節目服務。在1992年,因為約克電視(Yorkshire TV)和泰恩‧緹思電視(Tyne Tees TV)的出現,ITV遍布英國的地方電視台達到15家,而每一家都有自己當地性的雜誌、新聞和時事節目。BBC有13個類似的生產地方節目的電視台。
總的說來,當英國的電視新聞產業進入21世紀的時候,是在一個相當健康的狀態下發展的。隨著天空衛視和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這兩家新的新聞供應商對市場的介入,隨著他們對電視新聞投入時間的不斷成長,我們看到新聞時事和相關的資訊服務在向橫向和縱向的兩個方向同時擴張。

廣播
與電視不同的是,無線電廣播保持著穩定的英國聽眾和穩定的廣告收入;與電視相同的是,這種穩定卻在保持著不斷的成長。《廣播》(Broadcasting)雜誌曾經報導,自從1986年,大部分電台一直在保持著穩定的成長,從1986年每週每人收聽8小時40分鐘的節目時間增加 到1998年的人均17小時。
在英國無線電廣播中,BBC迄今保持著統治力量,收聽率達到了人口的56%,其節目產出占所有廣播節目的30%。另外,BBC不但透過「世界服務」製作電視節目,而且也製作廣播節目,目前BBC就已經擁有了全球1.2億的聽眾。
對於商業廣播電台的新聞提供是由皇冠傳媒集團所屬的獨立電台新聞(IRN)承擔。1992年10月,ITN和IRN合併,從那時起,小時新聞節目的網路化服務開始橫跨全國並傳輸到各商業公司。另外,在英國還有許多地方電台,如蘇格蘭電台等,也在製作相當質量和數量的地方新聞和地方節目。

與電視不同的是,無線電廣播保持著穩定的英國聽眾和穩定的廣告收入;與電視相同的是,這種穩定卻在保持著不斷的成長。《廣播》(Broadcasting)雜誌曾經報導,自從1986年,大部分電台一直在保持著穩定的成長,從1986年每週每人收聽8小時40分鐘的節目時間增加 到1998年的人均17小時。
在英國無線電廣播中,BBC迄今保持著統治力量,收聽率達到了人口的56%,其節目產出占所有廣播節目的30%。另外,BBC不但透過「世界服務」製作電視節目,而且也製作廣播節目,目前BBC就已經擁有了全球1.2億的聽眾。
對於商業廣播電台的新聞提供是由皇冠傳媒集團所屬的獨立電台新聞(IRN)承擔。1992年10月,ITN和IRN合併,從那時起,小時新聞節目的網路化服務開始橫跨全國並傳輸到各商業公司。另外,在英國還有許多地方電台,如蘇格蘭電台等,也在製作相當質量和數量的地方新聞和地方節目。

報紙
如果說英國的廣播在近年也是處於擴張狀態的話,那印刷產業的狀況就顯得不是很明晰。在英國共有12家全國性的報紙,其總發行量達到1,400萬。最大發行量的是小報(Tabloid)──《太陽報》(The Sun),《鏡報》(Mirror)和《每日郵報》(Daily Mail)緊隨其後。小報同時也支配著星期天的市場,因為10家出現在星期天市場上的報紙中銷售最好的5家都是小報。
英國全國發行的報紙的所有者大都集中在一些出版機構的手裡。最大的,新聞國際集團,由梅鐸所有,他的三家日報和星期日報紙分別占總發行量的32%和39.5%。鏡報集團起先由雷特‧羅伯特‧維爾(Late Robert
Maxwell)所有,現由一個銀行聯盟和其他的金融組織執行行政管理,分別占有日報和星期日市場發行量的22%和26.5%。
其他主要的報業所有人包括聯合報業股份公司(United Newspapers plc),擁有《每日電訊》和《星期日電訊》的康拉德‧布萊克‧胡里格集團(Conrad Black's Hollinger Group),擁有《每日郵報》和《星期日郵報》的報業協會(Associated Newspapers), 以及大衛‧蘇里娃‧阿波羅有限公司(David Sullivan's Apollo Ltd)。蘇里娃的聲望和財運是建立在色情雜誌和情趣商品上,但他目前擁有兩家全國性報紙:《體育報》(Sport)和《星期日體育報》(Sunday Sport)。1992年9月,他又建立了區域性報紙──《星期天新聞》(Sunday News)和《回聲》(Echo)。

如果說英國的廣播在近年也是處於擴張狀態的話,那印刷產業的狀況就顯得不是很明晰。在英國共有12家全國性的報紙,其總發行量達到1,400萬。最大發行量的是小報(Tabloid)──《太陽報》(The Sun),《鏡報》(Mirror)和《每日郵報》(Daily Mail)緊隨其後。小報同時也支配著星期天的市場,因為10家出現在星期天市場上的報紙中銷售最好的5家都是小報。
英國全國發行的報紙的所有者大都集中在一些出版機構的手裡。最大的,新聞國際集團,由梅鐸所有,他的三家日報和星期日報紙分別占總發行量的32%和39.5%。鏡報集團起先由雷特‧羅伯特‧維爾(Late Robert
Maxwell)所有,現由一個銀行聯盟和其他的金融組織執行行政管理,分別占有日報和星期日市場發行量的22%和26.5%。
其他主要的報業所有人包括聯合報業股份公司(United Newspapers plc),擁有《每日電訊》和《星期日電訊》的康拉德‧布萊克‧胡里格集團(Conrad Black's Hollinger Group),擁有《每日郵報》和《星期日郵報》的報業協會(Associated Newspapers), 以及大衛‧蘇里娃‧阿波羅有限公司(David Sullivan's Apollo Ltd)。蘇里娃的聲望和財運是建立在色情雜誌和情趣商品上,但他目前擁有兩家全國性報紙:《體育報》(Sport)和《星期日體育報》(Sunday Sport)。1992年9月,他又建立了區域性報紙──《星期天新聞》(Sunday News)和《回聲》(Echo)。

《衛報》(Guardian)迄今為止一直保持著獨立,不屬於上面提到的任何機構,是透過股東管理,這種做法是為了保證報紙編輯的公正性。1991年,《獨立報》(Independent)和他的姊妹報──《星期日獨立報》(Independent On Sunday)發現他們處在一個財政困難的狀態下,於是要求修改他們的章程,並允許外資進入。1994年,《獨立報》的控制權轉換到新主人──鏡報報業集團。1998年,《獨立報》所有權轉到了愛爾蘭企業主托尼‧奧瑞利(Tony O'Reilly)的控制下。
《晨星》(Morning Star),一份最初是屬於英國共產黨而目前卻掙扎在後共產世界的報紙,一份由讀者所有並完全依靠資助維持一萬份印刷的報紙。在後冷戰的政治環境中,沒有了蘇聯共產黨的津貼,他的長期生存讓人質疑。
對於地方性報紙,像廣播的情形一樣,80年代和90年代是一個擴張的時期,尤其是那些在市場上發行量小又完全依靠廣告收入的社區性免費報紙。在英國目前有一打的公司出版幾百種報紙,遍布全國。雖然他們的主要功能是廣告當地的商業資訊和服務資訊,但是為了吸引潛在的讀者,大部分報紙也會含蓋一定量的本地新聞。和全國性報紙一樣,區域性報紙的業主和控制權被集中在一些小公司手中。

期刊
印刷媒體包括各種報紙和各類期刊。所以說,如果沒有那些跨越新聞、娛樂、休閒和商業界限的各種週刊、雙週刊和月刊雜誌參考,那麼英國的紙質媒體就顯得不那 麼全面。若以發行量和廣告收入來衡量的話,一些期刊,如《祕密的眼睛》(PrivateEye) 和《經濟學家》(Economist)都是非常成功的出版物。《祕密的眼睛》經常調查和揭示許多與生活相關的政治和商業醜聞;《經濟學家》,正如他的名字所彰顯的,提供國內和國際經濟情況的背景和分析。大部分的英國期刊市場定位精確,鎖定專門的讀者消費群體。例如,《房屋和花園》(House and Garden)和《好管家》(GoodHousekeeping )雜誌包含了大量的DIY概念,就是為那些熱衷於自己動手裝修房屋的愛好者們編寫的;《臉面》(The Face)和《i-D》雜誌則是介紹包括服裝、音樂和流行文化的時尚雜誌。
目前,英國就已經有3,000多種的期刊雜誌在發行,並且仍然有新的名稱的雜誌在出現,這表明作為印刷產業的一部分,雜誌期刊正在一個相對健康的環境下發展。
英國期刊雜誌的所有者,和國家報紙、區域性報紙一樣,集中在幾家大公司手中,如IPC和EMAP,但是部分卻是一些相對規模較小,較獨立的,發展興旺的公司。然而,這些年來期刊市場的最興旺的特點是男性、女性雜誌新一代的成長。一些銷售不錯的新女性雜誌與他們的前輩,如《女人自己》(Women'sOwn )比較性感,且更加大膽,這也反映出「女性讀者的後女性主義的出現」和「新聞產業中對傳統的性別主義對抗的勝利」。
總的來說,新聞產業在英國如同在其他的一些先進資本主義社會一樣,是作為一個動態的、強勁的經濟產業部分。在英國,有80%的成人至少讀一種全國性的報紙,而星期日報的閱讀率是75%。在英國的某項調查中顯示,作為資訊獲取的來源,電視和報紙排在了朋友、家庭、政治家和其他資訊資源之前的位置;在現代工業化的國家中,2/3的公眾是透過電視獲得國內和國際新聞的。電視在所有媒體中,是對最大人群產生最大影響力的媒介。
在當今媒體興旺發展的資本主義社會裡,市場(讀者)是媒體營運的主要推動力。讀者對媒體的過度發展有著限制和駕馭的作用,反過來,大眾思想又是透過讀者表達出來的。在這樣的模式下,自由成了人類意識中的理想,而一旦自由成為現實,自由就將會對整個市場保持一種平衡,以致於不達到某種極端。就如有西方學者所說,有多種聲音存在的本身就是西方的進步。
《晨星》(Morning Star),一份最初是屬於英國共產黨而目前卻掙扎在後共產世界的報紙,一份由讀者所有並完全依靠資助維持一萬份印刷的報紙。在後冷戰的政治環境中,沒有了蘇聯共產黨的津貼,他的長期生存讓人質疑。
對於地方性報紙,像廣播的情形一樣,80年代和90年代是一個擴張的時期,尤其是那些在市場上發行量小又完全依靠廣告收入的社區性免費報紙。在英國目前有一打的公司出版幾百種報紙,遍布全國。雖然他們的主要功能是廣告當地的商業資訊和服務資訊,但是為了吸引潛在的讀者,大部分報紙也會含蓋一定量的本地新聞。和全國性報紙一樣,區域性報紙的業主和控制權被集中在一些小公司手中。

印刷媒體包括各種報紙和各類期刊。所以說,如果沒有那些跨越新聞、娛樂、休閒和商業界限的各種週刊、雙週刊和月刊雜誌參考,那麼英國的紙質媒體就顯得不那 麼全面。若以發行量和廣告收入來衡量的話,一些期刊,如《祕密的眼睛》(PrivateEye) 和《經濟學家》(Economist)都是非常成功的出版物。《祕密的眼睛》經常調查和揭示許多與生活相關的政治和商業醜聞;《經濟學家》,正如他的名字所彰顯的,提供國內和國際經濟情況的背景和分析。大部分的英國期刊市場定位精確,鎖定專門的讀者消費群體。例如,《房屋和花園》(House and Garden)和《好管家》(
目前,英國就已經有3,000多種的期刊雜誌在發行,並且仍然有新的名稱的雜誌在出現,這表明作為印刷產業的一部分,雜誌期刊正在一個相對健康的環境下發展。
英國期刊雜誌的所有者,和國家報紙、區域性報紙一樣,集中在幾家大公司手中,如IPC和EMAP,但是部分卻是一些相對規模較小,較獨立的,發展興旺的公司。然而,這些年來期刊市場的最興旺的特點是男性、女性雜誌新一代的成長。一些銷售不錯的新女性雜誌與他們的前輩,如《女人自己》(
總的來說,新聞產業在英國如同在其他的一些先進資本主義社會一樣,是作為一個動態的、強勁的經濟產業部分。在英國,有80%的成人至少讀一種全國性的報紙,而星期日報的閱讀率是75%。在英國的某項調查中顯示,作為資訊獲取的來源,電視和報紙排在了朋友、家庭、政治家和其他資訊資源之前的位置;在現代工業化的國家中,2/3的公眾是透過電視獲得國內和國際新聞的。電視在所有媒體中,是對最大人群產生最大影響力的媒介。
在當今媒體興旺發展的資本主義社會裡,市場(讀者)是媒體營運的主要推動力。讀者對媒體的過度發展有著限制和駕馭的作用,反過來,大眾思想又是透過讀者表達出來的。在這樣的模式下,自由成了人類意識中的理想,而一旦自由成為現實,自由就將會對整個市場保持一種平衡,以致於不達到某種極端。就如有西方學者所說,有多種聲音存在的本身就是西方的進步。
你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