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
【英國】平民作家引發的爭議
2009/04/22 02:00
瀏覽1,049
迴響0
推薦4
引用0
2009.4.13 出版商務週報/柴玉琳


儘管獲得過布克獎,但文學界對他的看法卻是毀譽參半,爭議不斷。
在近期公佈的布克文學獎複選名單中,英國作家詹姆斯.凱爾曼(James Kelman)成為英國媒體關注的焦點,他被認為是英國最具獲獎潛力的作家。詹姆斯.凱爾曼曾在1994年以《到底有多晚》(How late it was, how late)一書奪得布克獎。儘管獲得過英國最重頭的文學獎,但文學界對他的看法卻是毀譽參半,爭議不斷。
平民作家的成長
詹姆斯.凱爾曼在英國,一直被視為平民作家,他自己也樂於接受這樣的頭銜。用詹姆斯.凱爾曼自己的話說,他的成長背景既普通又不普通。
詹姆斯.凱爾曼於1946年生於英國的格拉斯哥。15歲的時候,他離開了學校,隨全家移民美國。之後,他在印刷行業做了6年的排字工人,還當過一段時間的巴士司機。回到倫敦後,凱爾曼在巴比肯藝術中心工作,並開始寫作一些短小的故事。
詹姆斯.凱爾曼22歲時決定開始寫作。1971年,詹姆斯.凱爾曼參加了一個有關創意寫作的夜校課程。並結識了阿拉斯岱爾.格雷(Alasdair Gray)、湯姆.萊昂納(Tom Leonard)等作家。後來他還與阿拉斯岱爾.格雷、阿聶斯.歐文(Agnes Owens)合著了《短篇故事集》。
他的作品多涉及普通人的生活,他希望透過自己的作品反映他所生活的社會環境以及文化背景,他認為這是他的靈感之源。他最近的一部作品《男孩,凱倫.史密斯》就是透過一個不會說話的小男孩的眼睛,用旁白的方式來表達他對周圍生活的觀察。書中描繪了一位固執己見、並且整天將自己藏在報紙背後的父親,以及偏愛大兒子的母親。作品中的生活情景無不反映著普通大眾的生活,而其中的文字與描寫又有孩子的天真與詼諧,喚起了讀者心中對孩童時代的記憶。
雖然詹姆斯.凱爾曼的作品所講述的都是平民階層的生活瑣事,但他的讀者群卻多是中產階級知識分子。他的作品並不僅僅是對平民階層生活的平鋪直敍,而是透過其中的故事,引發人們對自身生活的反思,在某種程度上解除了不同階層間的固有偏見。

詹姆斯.凱爾曼在英國,一直被視為平民作家,他自己也樂於接受這樣的頭銜。用詹姆斯.凱爾曼自己的話說,他的成長背景既普通又不普通。
詹姆斯.凱爾曼於1946年生於英國的格拉斯哥。15歲的時候,他離開了學校,隨全家移民美國。之後,他在印刷行業做了6年的排字工人,還當過一段時間的巴士司機。回到倫敦後,凱爾曼在巴比肯藝術中心工作,並開始寫作一些短小的故事。
詹姆斯.凱爾曼22歲時決定開始寫作。1971年,詹姆斯.凱爾曼參加了一個有關創意寫作的夜校課程。並結識了阿拉斯岱爾.格雷(Alasdair Gray)、湯姆.萊昂納(Tom Leonard)等作家。後來他還與阿拉斯岱爾.格雷、阿聶斯.歐文(Agnes Owens)合著了《短篇故事集》。
他的作品多涉及普通人的生活,他希望透過自己的作品反映他所生活的社會環境以及文化背景,他認為這是他的靈感之源。他最近的一部作品《男孩,凱倫.史密斯》就是透過一個不會說話的小男孩的眼睛,用旁白的方式來表達他對周圍生活的觀察。書中描繪了一位固執己見、並且整天將自己藏在報紙背後的父親,以及偏愛大兒子的母親。作品中的生活情景無不反映著普通大眾的生活,而其中的文字與描寫又有孩子的天真與詼諧,喚起了讀者心中對孩童時代的記憶。
雖然詹姆斯.凱爾曼的作品所講述的都是平民階層的生活瑣事,但他的讀者群卻多是中產階級知識分子。他的作品並不僅僅是對平民階層生活的平鋪直敍,而是透過其中的故事,引發人們對自身生活的反思,在某種程度上解除了不同階層間的固有偏見。

為被侵佔的文化呐喊
文學界對詹姆斯.凱爾曼的爭議在1994年達到白熱化。當時,他被提名為布克獎的候選作家。對於是否將其評選為獲選作家,布克獎評審團內部爭議不斷,其中的一位學者波羅尼斯.紐伯格(Baroness Neuberger)甚至表示,如果詹姆斯.凱爾曼的作品當選,她就辭職。她認為詹姆斯.凱爾曼的作品《到底有多晚》「有失體面」。
另一方面,學者克斯蒂.甘(Kirsty Gunn)則認為詹姆斯.凱爾曼是「當代英國最偉大的作家」。克斯蒂.甘對詹姆斯.凱爾曼作品的讚賞在社會上引發了人們對英格蘭文化統治整個社會,而拒絕蘇格蘭、愛爾蘭等文化融合問題的討論。
在英國,蘇格蘭是勞動力(主要是工人階層)輸出較多的一個地區,這些勞動力大多移民到美國、加拿大、澳洲、紐西蘭等國家。遷徙使他們與自己文化的根源脫節。詹姆斯.凱爾曼的家人就是這種大遷徙當中的一員,雖然他和家人後來又返回英國,但仍有一個弟弟留在了美國。詹姆斯.凱爾曼認為,在英國,工人階級的精神生活是被漠視的,少數族裔的文化被主流文化所侵佔。他的這種對社會、文化的關注使得他寫作了不少時事評論性的文章,《翻譯報告》就是其中的代表作。
雖然外界對他的作品口誅筆伐,毀譽參半,他卻獨立於這樣的熱鬧之外,安心地在格拉斯哥大學教授創意寫作課程。他認為,學校裡教授的英國文學是被上流階層控制的主流文學,或者說傳統文學,而文學本身並不存在階級,是多元共存的,沒有主流與非主流之分。他說,平時的教學只佔用了他三分之一的時間,其他的時間他還是會用來寫作,向外界發出自己的聲音。


文學界對詹姆斯.凱爾曼的爭議在1994年達到白熱化。當時,他被提名為布克獎的候選作家。對於是否將其評選為獲選作家,布克獎評審團內部爭議不斷,其中的一位學者波羅尼斯.紐伯格(Baroness Neuberger)甚至表示,如果詹姆斯.凱爾曼的作品當選,她就辭職。她認為詹姆斯.凱爾曼的作品《到底有多晚》「有失體面」。
另一方面,學者克斯蒂.甘(Kirsty Gunn)則認為詹姆斯.凱爾曼是「當代英國最偉大的作家」。克斯蒂.甘對詹姆斯.凱爾曼作品的讚賞在社會上引發了人們對英格蘭文化統治整個社會,而拒絕蘇格蘭、愛爾蘭等文化融合問題的討論。
在英國,蘇格蘭是勞動力(主要是工人階層)輸出較多的一個地區,這些勞動力大多移民到美國、加拿大、澳洲、紐西蘭等國家。遷徙使他們與自己文化的根源脫節。詹姆斯.凱爾曼的家人就是這種大遷徙當中的一員,雖然他和家人後來又返回英國,但仍有一個弟弟留在了美國。詹姆斯.凱爾曼認為,在英國,工人階級的精神生活是被漠視的,少數族裔的文化被主流文化所侵佔。他的這種對社會、文化的關注使得他寫作了不少時事評論性的文章,《翻譯報告》就是其中的代表作。
雖然外界對他的作品口誅筆伐,毀譽參半,他卻獨立於這樣的熱鬧之外,安心地在格拉斯哥大學教授創意寫作課程。他認為,學校裡教授的英國文學是被上流階層控制的主流文學,或者說傳統文學,而文學本身並不存在階級,是多元共存的,沒有主流與非主流之分。他說,平時的教學只佔用了他三分之一的時間,其他的時間他還是會用來寫作,向外界發出自己的聲音。


你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