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優化校對流程縮短校對週期
2009/03/29 19:01
瀏覽1,565
迴響0
推薦0
引用0

出版科學2007年第三期/徐力生、顧淑雲

按照傳統的校對流程,圖書要經過三校、兩核、兩整理才能付印,在整個圖書出版週期中,佔用時間較多。近年來,由於出版業的快速發展和激烈競爭,市場對圖書出版週期的要求越來越短。面對新的形勢,圖書校對應在保證圖書品質的前提下,透過流程優化縮短校對週期。

1.傳統校對流程及存在問題
稿件經過排版公司排完後,送達出版社校對科開始進行校對。本文以某出版社校對科校對一本45萬字的稿件為例來說明傳統校對流程。

稿件進入校對科後,校對科長根據稿件情況,對稿件的數量、進度、品質、校次等進行安排和監控。首先按稿件的類型選擇合適的外校(以社外校對社為佳)進行一校,由於是多人同時分批校對,需3天時間完成;一校完成後返回校對科進行檢查、登記,再選擇另外的校對社進行二校,需要3天時間完成;二校完成後校樣回到校對科等待責任校對進行全書整理,需要3天時間;之後由責任校對送編輯處解決有疑惑的問題,需2天時間;責任編輯看完後返給責任校對,責任校對再一次核查校樣存在的問題是否徹底解決,需1天時間;完成後退回排版公司改版,需2-3天時間;改版完成後送校對科,校對科當天再請有資格的終校人員進行第一次核對終校」, 分別需要2天和3天時間;之後校樣回到校對科由責任校對進行二次核對」「二次整理,分別需要5天和7天時間;之後責任校對將稿件送編輯處解決問題、簽字確認是否可以最終付印。以上過程總共需要35天時間。如果終校樣在編輯看後仍有改動,則需退回排版公司改版,並由責任校對核紅後再付印,總共需要38天。另外,由於每一名責任校對常常要同時核對及整理幾本稿件,因此在整理某部稿件時,其餘稿件就要排隊等候,有統計表明每本書平均要增加等候時間3-5天。

從整個校對流程來看,終校前以及二次整理後所進行的作業都不是制約週期的關鍵因素。終校前的作業一般依靠外校力量完成,一本稿件通常由多名校對人員核校,因此,如果需要,可以透過增加外校人員數量的方式縮短週期。二次整理後的校對任務主要是核紅,工作量少,所需時間也少,因此不會成為週期制約因素。導致校對週期延長的主要環節是二次核對二次整理。這兩個環節均由責任校對一人獨立完成,不僅要核對整部書稿,還要進行仔細整理,勢必佔用較多的工作時間,加之每一位責任校對在一般情況下會同時運作幾部書稿,由此產生的等候時間也造成週期延長。此外,隨著磁片稿逐漸增多,校對的重點由校異同轉為校是非,如果仍然採用以校異同為核心的傳統校對流程,必然有些環節是不增值作業。

2.對傳統校對流程的改進
對傳統校對流程的改進首先應區分磁片稿與手寫稿,分別採用不同的校對流程。對手寫稿,傳統的校對流程依然適用。對磁片稿,要制定排版公司對紙質列印稿和所附磁片的使用情況回饋表,校對前透過回饋表做出磁片稿與紙質列印稿是否相符的判定,再決定採取何種校對流程。對於盤文相符、改動不大的磁片稿,透過一校後的差錯情況判定是退廠改版還是繼續終校。對一校後改動不大的磁片稿,可以直接進行終校,即使終校後有部分改動,也可採取部分或全部退廠改版再行核紅的辦法把握品質。此外,可針對磁片稿異同差錯少、是非差錯多的特點,引入電腦校對軟體檢查是非差錯,因此,可以將3個人工校次改為2個人工校次,並增加1個電腦校對的校次,以提高校對品質,縮短校對週期。其次,理論上可以將責任校對的核對和整理工作分解為多人進行,但實際工作中由於責任的緣故,整理工作必須由責任校對負責,因此在實際操作中可選擇將責任校對的二次核對向前移給分校人員,來改進生產過程的平衡。同時,進一步加強計劃性,減少責任校對操作中的排隊等候時間。對承擔校對及核對的人員從數量上和從業資格上適當進行調整,以保證各校次的品質和校對所需時間的準確性,減少不必要的返工和計畫的不確定性。

從改進後的校對流程圖可以看出,不管是磁片稿還是手寫稿都增加了電腦校對,提高了校對品質。流程圖改進後,對於手寫稿件,由於將二次核對從責任校對處分離出來,使原本責任校對需要5天時間完成的工作縮短到2天。對於磁片稿,由於根據磁片檔品質回饋表和一校後的差錯率判定,優化了流程,使對應於原來的12個步驟縮減到6個步驟,因此大大縮短了週期。同時,由於環節減少,稿件的排隊等候大大減少。

經過校對流程的合理 安排,在社內校對人員數量不變的情況下,手寫稿校對週期由原來的35天縮短到30天,磁片稿的校對週期由原來的35天縮減到17天。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隨著電腦排版、電腦校對等高科技的開發利用,出版校對流程可以更科學合理地安排,達到保證校對品質、縮短出書週期的目的。

全站分類:休閒生活 網路生活
自訂分類:編輯多重影身術
發表迴響

會員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