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馬遜和Google突然加速,自行出版生機凸顯,電子書咄咄逼人
金融危機造就的經濟嚴冬仍在繼續,如果此時還能有某個產業以塞翁自居,暗地慶倖,視今冬為明春的先聲,而緊鑼密鼓地籌備革命,意欲提前吹響顛覆舊秩序的號角,那一定是電子書。
本週一,亞馬遜在紐約舉行記者會,正式發佈其手持電子書閱讀器Kindle的第二代產品Kindle2,較其第一代,它有多項重大改進:更輕,更薄;採用3G無線上網,下載圖書速度更快;16級灰度顯示,使文字和圖片更清晰,也更近於真實紙張的閱讀感受;電池壽命亦有25%的提升;更大的容量,可存儲1,500餘本電子書,更快的翻頁速度,提升了20%;同時新加入了文本朗讀功能。
第一代Kindle推出一年來,已經銷售了至少50萬部,甚至超過了蘋果公司的新型手機iPhone上市頭一年37.8萬部的銷量。Kindle2無疑有更為強大的功能,以及更漂亮、時尚的外貌。分析家指出,Kindle2的暢銷指日可待。
亞馬遜的發言人亦於稍早前宣稱,該公司將向手機用戶提供Kindle版的電子書。目前在亞馬遜網店,可購的Kindle電子書已達23萬種,包括絕大部分《紐約時報》暢銷榜的上榜圖書,以及多種報紙、雜誌。
此前數日,網路搜索引擎巨頭Google也宣佈,將開發自己的電子閱讀器硬體,並同時推出手機版的圖書搜索服務。這意味著,Google現有的150萬本免費掃描圖書,將很快可以透過新的手機閱讀軟體到達用戶手中。
出版業沒死,正在進化
進入21世紀後,出版業始終成長緩慢。2008年下半年以來,受金融危機波及,跨國出版巨頭遭到重大打擊,紛紛採取裁員和凍結薪金的辦法,以緊縮開支。西蒙與舒斯特、麥克米蘭、哈潑.柯林斯、道布林戴、休頓.米夫林.哈考特對員工多有遣散,藍燈書屋亦被迫進行大幅重組。連鎖書店鮑德斯被破產流言包圍,美國頭號書商邦諾亦實行了該店歷史上最大規模的裁員,在總部削減了100個工作職位。美國出版業的頭號雜誌《出版商週刊》已發佈悲觀預言,指2009年將成為「出版業幾十年來最糟的一年」。
情況如此之壞,仍有人從中看到生機。2月2日出版的《時代》雜誌,罕有地以長達三頁的篇幅,刊出了該週刊頭牌書評人列夫.格羅斯曼(Lev Grossman)論及這場革命的文章,稱,出版業沒死,而是在進化。
格羅斯曼說,這進化如此劇烈、全面,以至於我們也許無法辨清它何時才能完成。文學闡釋世界,反過來被世界決定。我們正在經歷18世紀初以來最大的經濟和技術變革,小說亦難保舊顏。它之所以有現在的樣貌,不完全是因為前輩笛福、撒母耳.理查森和菲爾丁等人一時興起,不約而同地決定了我們應該就虛構的人物讀長長的故事。事實上,200年前印刷術的進步和社會財富的增加,提供了長篇小說大批量生產的物質條件,城市中產階層的擴大許之以龐大的讀者市場,資本主義的繁榮則保證了有效的行銷。現在,小說將再次進行自我更新,或將變得比以往更便宜,更不羈,更多的廢品,更民主,也更五彩斑斕。
出版業現行的運行模式已經走到了盡頭。一百年來,稿酬支付和發行方式幾乎一成不變,已無力應對今天處在大變動之中的世界格局。在網路上,一種新的寫作、出版、發行和閱讀方式正在出現,其結果很有可能是出版商遭到拋棄。「無需印刷,無需物流,沒有預付稿酬,出版業也許照樣能生存下去!」格羅斯曼寫道。
在美國,已有少量在傳統的經理人和出版社處不斷碰壁的作家轉而嘗試自行出版,並結出名財兩豐的碩果。《時代》週刊的文章列舉其中了幾個成功的例子,其中名頭最響的,要數魔幻小說《龍騎士》的作者克里斯多夫.鮑里尼,他乳臭未乾時便以自行出版投入市場,結果轟動世界。鮑里尼絕非孤例,現在,有越來越多自行出版的無名作家打入了《紐約時報》的暢銷書榜。
理論上而言,出版社好比看門人,行文學過濾之責,只有最好的作品才能走入市場。但是,天才也可能被過濾掉,永遠被拒之門外。過去他們會一輩子被埋沒,至死不能得志。今天,網路的出現給所有有志於文學事業的天才提供了新路,使所有人,而不僅僅是出版社的編輯老爺們成為評判者。這不僅僅是一場技術革命,同時也是一場文化革命!廣大的人民才是流行風尚的創造者。
老的出版體系堂皇,嚴謹,成本高昂。新的出版方式便宜,良莠不齊,不受紙張、資本和精英的控制。如果將傳統出版業稱作修剪整齊的園林,那麼新式出版便是一座野性騷動的叢林:巨大,無路可循,既有優雅的蘭花吐香,無名野草也在其中瘋長。
格羅斯曼認為,傳統出版業不會就此消失,現在它仍然是作家們獲取財富與名望的最佳途徑,但是,它將經歷劇烈的變革。自行出版、電子書將從一開始便把選擇權交到讀者手中。出版業將成為金字塔結構,塔尖上是傳統出版業,出產少而精的紙印作品。而廣大的底層,則由無數免費的、未經編輯的、以電子文本出現、僅供網路閱讀的作品構成。
讀到這篇文章,我想起格羅斯曼2000年的一個預言,當時他說,有兩種革命正在發生,一種是對作者而言,另一種則面對讀者。可以大膽申告,將來會有越來越多的人走向「出版」,人們可以透過多種形式閱讀他們的著作。「書籍將要死去,而書將永生!」
革命有理
專欄作家麥克.艾爾甘(Mike Elgan)2月7日也在《電腦世界》(Computerworld)撰文,以高昂的熱情分析了讀者很快將投身革命的六大理由:
一、經濟。在當前低迷的經濟環境中,讀者會想盡一切辦法減少開支。買二、三十本電子書的節餘,便可折抵一部Kindle的投資。如果你閱讀量大,那麼讀電子書可節省大量購書款。假如經濟形勢進一步惡化,人們節約的願望會更加強烈。
二、環境。環保主義日益深入人心,閱後即扔的報紙和週刊無疑造成了極大的紙張浪費,後者又與樹木、森林、臭氧層,以至地球的命運聯繫在一起。環保意識將大大提高電子書的可接受性。
三、出版革命。「圖書出版業乃我們經濟中最落後、最陳腐、最過時的產業之一。」艾爾甘說,「當其他所有資訊產業均以光速前進時,圖書出版的流程仍像出自中世紀。」
對作者來說,要先花上幾個月尋找經理人,後者再花幾個月找出版商,及至書稿付印上市,還不知要等到牛年馬月。自行出版已經起步,不需等待太久,便會有數目龐大的作者加入以電子書形式自行出版的行列。他們會自己雇用自由編輯,自辦發行。手稿之出版在幾分鐘內即可搞定。
出版業的老派思想家或會對電子書嗤之以鼻,想當然地認為它們未經專業人才的精編細校,難免粗糙,但看看今日的出版業,多年前便已放低了標準,以求降低成本,再看看今天的書架,粗製濫造的貨色又何嘗不是比比皆是?最近幾年來,傳統媒體與blog的關係演變可為先例。最初,媒體無法理解
blog,接著是看不起,而後終於接受了它們。如今,blog的可信性已經確立,幾乎所有的專欄作家和記者都開設了自己的blog,主流電視節目亦受blogger們意見的左右。艾爾甘宣稱,公眾態度的轉變,也將同樣發生在自行出版和電子書身上,它們終將成為可依賴的讀物。
四、咄咄逼人的電子書推廣。以電影業為例,從默片到有聲片的演進過程,亦將重現於傳統紙書向電子書的跨越。電子書大步前進,新技術和新體驗將層出不窮,並終將統治整個出版業。新一代的電子書出版商將利用社交網站、文字廣告及其他創新形式,將電子書的書名整合進上網者流覽的內容內,如今尚不多見的電子書很快會遍地開花。
五、電子書寫作的興起。從紙書到電子書的轉變,亦將改變圖書本身。許多書會更為短小,更具時效性和文化關聯性,更多彩,更具吸引力。較之以往,也將更加迎合年輕讀者的偏好。在日本,年輕一代不僅開始在手機上讀書,也在手機上寫書,這已經成了一種新興的文化現象。人們──特別是年輕人──已經「遠離閱讀」的論斷,終將被證明是誤解。事實上,今天的年輕人比史上任何一代讀的更多,也寫的更多。到目前為止,他們一直未對傳統圖書和報刊表現出太多興趣的原因在於,他們是與社交網路共同成長起來的一代新人。一旦圖書電子化、與己相關,並更具社交性質,他們便會投入瘋狂的閱讀與寫作。
六、報業的沒落。報紙正在走向死亡。傳統的印刷和每日投遞方式已是死路一條,只有那些與電子書結為一體的報紙能夠存活,餘者皆難免一死。
Google與亞馬遜開拓手機閱讀市場
今後,讀者透過手機將能夠看到越來越多的電子書。
2月5日,Google公司宣佈,今後,讀者將能夠透過如iPhone或者T-Mobile的G1手機閱讀其已經掃描的150萬冊圖書,而此舉將可能大大促進電子書的流行。
在同一天,亞馬遜公司也表示,公司計畫將為Kindle推出的電子書也將支持手機流覽,但並未公佈推出電子書的具體時間。據悉,亞馬遜公司即將推出新版Kindle2電子書閱讀器。
亞馬遜公司的新聞發言人德魯‧赫德勒(Drew Herdene)r說,「我們希望手機用戶也能閱讀Kindle的電子書。」他稱,「我們目前正在為此努力。」
Google的舉措將會大大提高手機用戶能夠讀到的電子書的數量。而Kindle電子書的數量大約為23萬本。然而,Google所掃描的圖書也許或許不那麼太受歡迎,這些書年代久遠,已經過了版權保護期。與之相比,Kindle電子書則包括了那些最近出版的圖書,以及當下的暢銷書。
Google表示在未來還將提供包括絕版書在內的更多種類電子書,並將和出版社協商,掃描其當下出版的圖書。
Google圖書搜索計畫產品經理法蘭斯.豪根(Frances Haugen)說。「這是第一步,但這將是重要的一步。」
Google圖書搜索計畫為電腦提供的電子書為掃描的圖片格式。與此不同,手機版的電子書則是簡單的文本格式,透過無線設備,讀者可以方便快捷的下載到手機中。
據了解,目前,已經有為iPhone和其他手機開發的電子書專案,如Lexcycle的Stanza,Fictionwise的eReader,它們越來越受到大眾的歡迎。
分析師表示,就像拍照手機無法取代數位相機,智慧手機也無法取代像Kindle或者新力索尼電子書閱讀器這樣的專業設備。這些電子書擁有像平裝書大小的電子螢幕,而且無需使用背光燈,這使得讓人們在亮光處能夠更輕鬆的閱讀。此外,其電池的使用時間也更長。
行動手機能夠更為快捷的下載內容,但其背光燈螢幕讓讀者難以長時間的閱讀。劍橋大學出版社全球業務發展副總裁伊萬.施尼特曼(Evan Schnittman)說。「這對眼睛又傷害,圖書頁面的大小是是經過數百年實踐確立的,是最合適的。」不過,隨著時間的改變,特別是當新型的、功能更強大的移動設備被生產出來的時候,手機閱讀將會發展起來。(2009.2.11中圖線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