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業務不斷擴大,管理不斷更新,使大型出版集團青睞職業經理人。
近幾年,西方一些大型出版集團中出現了這樣一些現象:集團內的高級管理層的職位逐漸由一些非出版行業背景的人來擔任,這令出版業的觀察家們感到非常意外。2008年被任命為德國傳媒巨頭貝塔斯曼集團首席執行長的哈特穆‧奧斯特洛夫斯基(Hartmut Ostrowski,見上圖),他來自集團旗下的資訊和服務部門歐唯特(Arvoto)。上任6個月內,他就撤下了常年擔任藍燈書屋負責人的皮特‧奧爾森(Peter Olsen),改由馬可斯‧杜勒(Markus Dohle)繼任該職位,他同樣也來自歐唯特。
最近,全球科學、醫學和法律出版領域最大的數位內容提供商里德‧愛思唯爾也對外宣佈了它的新任首席執行長人選──艾恩‧史密斯(Ian Smith),他曾是英國最大的建築公司泰勒‧伍德羅(Taylor Woodrow)集團的首席執行長。
一些評論家認為,這種現象表明,出版正在成長為一種商業行為,而不僅僅是文人的職業。儘管近幾十年來,整個圖書出版業的商業大環境產生了巨大的變化,但將這種變化歸納為面目可憎的生意人正在取代圖書愛好者作為行業的領袖,也未免太過草率。
創業時期的家族式管理
在過去的一個世紀中,英國許多卓越的出版機構都是從家族企業發展而來的,如早至18世紀的朗文(Longman)和約翰‧莫里(John Murray),以及19世紀的柯林斯(Collins)和麥克米倫(Macmillan);還有一些由私人創建,如於20世紀30年代創建企鵝出版社的阿倫‧雷(Alan Lane)。類似的情況也存在於美國和德國,如100多年前創建約翰‧威立(John Wiley)的威立家族,詹姆斯‧麥格羅(James McGraw)在19世紀80年代開始出版生涯,由貝爾納‧瑟佛(Bernard Cerf)於1927年創建的藍燈書屋,以及由莫恩(Mohn)家族於1835年創建的貝塔斯曼出版公司。
這些創始者選擇進入圖書行業,而非其他行業,他們本就是生意人。他們中的許多人,如企鵝的阿倫‧雷等在大眾圖書領域叱吒風雲,但並不是愛書如命。他們對圖書的內容並不是很感興趣,而更多的是把它作為生意中的商品,因此他們在那個時代獲得了經濟上的成功。而從20世紀初到70年代,那些關注圖書編輯多過市場導向的人,大多都被捲入了金融困境中,不斷地被收購、合併。
當然,那個時代的出版業有著許多不同於其他行業的特質。首先,出版行業的領導者和高級管理人員通常從最底層開始幹起,且一輩子效力於同一家公司,直到20世紀70年代以後,跳槽才相對頻繁。那時,工商業管理者進入出版業的高級管理層是不太可能的,除非是在會計、IT系統、分銷等部門。另外,出版機構的規模大多屬於小型或中型企業,員工人數從幾名到500名不等;而公司主要關注的是國內市場,這些透過管理層的直接統籌就可以辦到。舉個例子,如果公司負責人需要核實所有出版的新書目、印製數量、價格等,他們只需要詢問相關負責人就可以得到所有的資訊。

全球化趨勢下的策略佈局
在上世紀的最後二十餘年,以上情況發生了迅速的變化。在不斷的收購與合併的過程中產生了許多大型集團,其業務範圍也擴大到了全球範圍,因此 對管理技巧方面的要求也有所改變。牛津大學出版社是全球最大的大學出版商之一,在全球擁有超過5,000名員工;里德‧愛思唯爾集團在全球設有200家分部,擁有3.2萬名員工;而全球最大的教育出版商培生集團在60個國家擁有3萬名員工。尤其是一些出版機構已經上市,為了保持股票價格,他們必須加強銷售、不斷贏利。這些都與過去的家族式企業管理有了很大程度的不同。作為企業的領導者,他們更關注企業的發展策略和公司併購,而不是尋找新的作者或親自指導出版過程中的實務性等問題了。
隨著企業的不斷壯大,之前一些知名的出版家族都紛紛淡出了出版領域,如麥克米倫賣給了霍茲布林克(Holtzbrinck)集團,柯林斯和布萊克維爾(Blackwell)分別賣給了新聞集團(News International)和約翰‧威立集團。另外,一些集團的創始家族透過股票的形式吸引外部資本,而自己則透過持有絕大部分的股權來掌管集團營運,如威立家族、羅賓森家族、麥格羅家族、湯姆森家族、梅鐸家族都透過股權的方式分別掌管著約翰‧威立集團、學者集團、麥格羅‧希爾集團、湯姆森國際傳媒集團、新聞集團。莫恩家族則通過基金會100%地掌管著貝塔斯曼集團。
因此,局勢變化之後,出版國王們都意識到,有必要吸收職業經理人來擔任首席執行長或總經理,他們只須擔任董事會主席的職位。集團的新經理人是該集團的一股新鮮力量,他們會帶著以前在其他行業工作的經驗來籌畫集團的發展策略。在20世紀八、九十年代與愛思唯爾合併前後,里德集團的首席執行長一直都是皮特‧大衛斯(Peter Davis),他曾是一家連鎖超市的一名高級主管;里德‧愛思唯爾的前任首席執行長克里斯賓‧大衛斯(Crispin Davis,見上圖)之前一直效力於寶鹼公司。
兩極化趨勢明顯
當然,還有一些企業的高級主管來自其他傳媒行業或直接來自出版業內部。培生集團的首席執行長瑪喬麗‧斯卡爾迪諾(Dame Majorie Scardino)的管理才能就來自於報紙和後來的國際金融期刊《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梅鐸自己就來自於傳媒帝國,包括他擁有的哈潑‧柯林斯集團也是從一家出版報紙的家族企業發展而來。來自出版業內部的有藍燈書屋的女主管葛爾‧雷布克(Gail Rebuck),她曾是一名出版助理;英國阿歇特的首席執行長蒂姆‧海利‧哈欽森(Tim Hely Hutchison)則曾經是麥克米倫的一名銷售員。
總之,西方的出版業有朝著兩極化發展的趨勢。一方面仍然存在小型的創意型出版商,他們熱愛圖書,並不太注重經濟上的回報;另一方面,由私人創建的出版企業在某些領域獲得成功後,就被轉售給大型集團。
當然,出版業總少不了市場領導者,在今天的經濟環境和網路競爭的情況下,他們的企業管理在規模、技術革新以及全球競爭等方面都面臨著挑戰,而且需要那些在各領域熟練掌握管理技巧和策略的人。圖書行業不再作為一個特殊的行業而存在,出版業的高級主管可以來自行業內部,當然,更多的將是來自行業外部的精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