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法國】勒‧克萊齊奧:用小說提問
2008/12/25 22:51
瀏覽1,300
迴響0
推薦1
引用0
2008.10.12 人民網/王豐豐


宣佈把2008年度諾貝爾文學獎頒給克萊齊奧的瑞典文學院常務秘書賀瑞斯恩達爾說,克萊齊奧能得諾貝爾獎,歸根到底因為他是個偉大的作家和敍述者。克萊齊奧的突破在於小說《沙漠》(Desert,又譯為沙漠的女兒),1980年出版,主人公是來自阿爾及利亞的外籍工人拉拉,這位理想化的主人公與歐洲社會的醜陋和殘忍形成鮮明對比。

克萊齊奧對小說家的描述相當簡單,小說家就是個寫東西的人,透過小說提出問題

宣佈把2008年度諾貝爾文學獎頒給克萊齊奧的瑞典文學院常務秘書賀瑞斯恩達爾說,克萊齊奧能得諾貝爾獎,歸根到底因為他是個偉大的作家和敍述者

法國和異域

他在毛里求斯(Mauritius,模里西斯,位於印度洋西南部)和尼日利亞(Nigeria,奈及利亞,位於非洲西岸幾內亞灣的頂點)度過童年、在尼斯(Nice)度過少年時光、在美洲和非洲沙漠遊蕩。讓-馬里‧居斯塔夫克萊齊奧Jean-Marie Gustave Le Clézio是世界公民,是全部大洲和所有文化的孩子,法國總統尼古拉薩科奇辦公室發表的聲明如是評價克萊齊奧。

克萊齊奧1940年生在法國尼斯。他的母親又聾又啞,是法國人,父親是英國人,祖上在毛里求斯殖民。獲獎後,他在法國首都巴黎舉行的新聞發表會上說:我是半個毛里求斯人,我有雙重國籍。獲得這個獎,我也為毛里求斯感到高興。

克萊齊奧的父親在英國軍隊中擔醫師,常年在非洲駐紮。8歲那年,克萊齊奧和母親一起前往尼日利亞,探訪他的父親。在非洲的一年間,他開始寫作,當年習作中甚至包含他對未來要寫些什麼東西的規劃。

我寫作是因為我喜歡,克萊齊奧說。

從小接觸異域和法國以外的文化讓克萊齊奧能熟練使用多種語言。獲諾貝爾文學獎之後舉行的新聞發表會上,他分別用法語、英語和西班牙語回答問題。

克萊齊奧的學術生涯涉及多個國家和多種文化。他在英國布里斯托爾大學學習英語,隨後從尼斯的文學研究學院獲得學士學位。他在普羅旺斯地區艾克斯大學獲得碩士學位,而他的博士論文則在佩皮尼昂大學寫就。他先後在曼谷、墨西哥城、美國麻塞諸塞州波士頓、德克薩斯州奧斯丁和新墨西哥州阿爾布凱克等地執教。

這種異域行走的經歷讓克萊齊奧的作品帶有濃郁異域風情。在他筆下,除了法國,還有非洲、美洲,有陸地、海洋,甚至還有不知名之處和莫須有之國。瑞典文學院形容他的作品為新的旅程、詩意的冒險和感官的狂喜

成年後的克萊齊奧延續了自己家庭中多種文明並存的傳統。他第一次婚姻以離婚告終,此後於1975年再婚。他的妻子潔米婭是摩洛哥人。夫妻倆長年居住在尼斯、阿爾布凱克和毛里求斯。

大學畢業那年,克萊齊奧23歲,小說處女作《訴訟筆錄》(Le Proces-Verbal, 1963)出版,一些評論家把這部作品與阿爾貝卡繆的《局外人》相提並論。這一作品也獲得在法國重要性僅次於龔古爾獎的勒納多獎。從此以後,克萊齊奧一直是法國文壇風口浪尖上的人物。

儘管一些人把他歸入新預言主義或新浪漫主義,但克萊齊奧的作品難以歸類。他不認為自己應屬哪個文學門派

小說家不是哲學家,也不是語言技師,小說家就是個寫東西的人,透過小說提出問題,克萊齊奧說。

城市與沙漠

克萊齊奧早年作品實驗風格濃厚,沙漠與城市是他一直偏好的主題。他利用這種反差提出問題。瑞典文學院稱讚他探索了主流文明之外的人類和為文明隱匿的人性

創作生涯的初期,克萊齊奧開始關注西方文明的問題。他的第一部小說《訴訟筆錄》是他一系列危機小說中的第一部,隨後的危機小說包括短篇小說集《發燒》、《洪水》等。他以這些小說指出西方大城市所面臨的問題和恐懼。

2001年接受雜誌《法國標籤》記者專訪時,他說:西方文化已經變得過於鐵板一塊,過於突出城市性和技術性,妨礙其他表現形式,如地方性、情感性的發展。人類整個不可知的部分遭理性掩蓋。正是這種認識促使我轉向其他文明。

克萊齊奧1970年至1974年間居住在墨西哥等地。他離開大城市,在與印第安人的接觸中尋找新的精神現實,也是在這些旅行中他遇見了現任妻子潔米婭。他還翻譯了一些講述印第安人傳統的作品。他的博士論文則以墨西哥印第安文明歷史為討論主題。

克萊齊奧的突破在於小說《沙漠》,1980年出版,主人公是來自阿爾及利亞的外籍工人拉拉,這位理想化的主人公與歐洲社會的醜陋和殘忍形成鮮明對比。

瑞典文學院在宣佈他為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的公報中專門提及《沙漠》,稱這部小說用北非沙漠一個失落文明的壯美影像,與不受歡迎的移民眼中的歐洲形成強烈反差。這本書也讓他成為法蘭西學院波勒-莫朗獎(Prix Paul Morand1980,保羅莫杭獎)的首名獲獎者。

隨著《沙漠》帶來的聲譽和此後發表的多部小說,克萊齊奧逐漸成為法國最受歡迎的作家之一。法國文學評論雜誌《讀書》的讀者1994年將他評為在世最偉大法語作家。

聽說《讀書》評選結果後,克萊齊奧說:要我來選,排第一會是朱利安葛拉克。

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之後,克萊齊奧被問及是否認為自己當之無愧。他反問:難道不是嗎?

個人和宇宙

克萊齊奧作品中的實驗風格1980年之後逐漸收斂。他的敍述方式也回歸傳統,但在主題上卻更為大膽,影響更深遠。這一時期的作品,如《尋金者》、《羅德里格島遊記》等,更關注心理空間,探索人與自然的關係。

我經常感覺自己不過是這個星球上一個非常小的小玩意,文學讓我能表達這種感覺。

克萊齊奧在環境保護尚未成為社會主流之前開始關注環保,他的作品主題多有對現代文明與全球化衝擊環境的擔憂。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法語和比較文學教授安東莞孔帕尼翁說,克萊齊奧較為近期的作品現代感更強,對異域文化、第三世界、少數民族更為包容。這是非常現代的意識。

倫敦大學伯克貝克學院的布朗溫馬丁說,正因為克萊齊奧近期的作品關注後殖民時代的問題,他在知識份子中越來越受歡迎。

除了自然與人,他中年之後的作品還更多地探索童真世界,以及他自己的家庭歷史。這一趨向開始於他1991年出版的半自傳體小說《奧尼查》,書中記敍了他在尼日利亞的生活。

此後,他在2003年出版關於記憶、漂流和文化衝突的《革命》。2004年出版的《非洲人》則回憶自己的父親,講述了這個他不得不愛的陌生人。

克萊齊奧對小說的未來並不樂觀。他說:我們不再像沙特時代一樣,狂妄地以為一部小說就能改變世界。今天的作家只能承認他們在政治上無能為力……當代的文學就是絕望的文學。

但他仍然認為大家應繼續讀小說,因為如果我們不想得到一個編排好了的現成回答的話,小說是向世界提出問題的很好手段


關於《沙漠》

《沙漠》的小說情節有兩條主線,都與飄泊的旅程相關。一是二十世紀初,北非遊牧部落的首領阿依尼納老酋長與他的部眾子民,由於面對法國殖民主義者的侵略,大舉跋涉前往北方遙遠的目的地去。他們被死亡、侵略和饑餓折磨著,好不容易到達一個北方城市,無情的城市人卻不信任的來自沙漠的人。老酋長與人民到達目的地,但外國軍隊也追上來了,老酋長軍隊失利敗退,最終阿依尼納老酋長也溘然長逝。

另一主線是少女拉拉,她是非洲大沙漠藍面人的後代,她深愛牧羊人阿爾塔尼,但家裡決定把她嫁給一個城裡的富人,她十分反感,即使已有身孕,也隻身離家乘船前往法國城市馬賽工作。在城市中,她看見繁華的商店街道,但更多看見到移民的苦難,貧民、露宿者、流浪漢和乞丐食不果腹的貧窮生活,他們眼中只有黯淡茫然與冷酷無情。勒‧克萊齊奧有力地寫道──

「她目睹了被大海拋來的所有殘物:生銹的罐頭盒、廢紙片、骨頭、發皺的死鳥、碾碎的蟑螂、灰塵、粉末……這一切是孤寂和遺棄的象徵,彷彿人們已逃離了這個城市,這個世界,將這些留給了疾病、死亡。今天,在這個世界,彷彿只剩下寥寥無幾的人們,這些不幸的人們繼續生活在倒坍的房子裡。生活在墳墓一樣的屋子裡,空虛感從敞開的窗戶裡透出來,黑夜的寒冷緊縮著人們的胸膛,遮住了老人、孩子的眼睛。」

後來,拉拉被一位攝影師青睞,易名為「海娃」,成為了受人歡迎的時裝畫報女郎,但拉拉沒有因名利而變質,最終她選擇遠離城市,回到故鄉,在海灘的樹下產下孩子。

勒‧克萊齊奧善於運用感官捕捉外在環境的重要特徵,並用詩化的語言進行細緻描寫。小說《沙漠》的二元對比是明顯的,城市與沙漠、富有與貧困、幸福的生活與奴隸的生活、生與死,都一一包羅了。小說取題「沙漠」,寓意甚深,作者說的是沙漠裡的人,他們的生活和歷史,而沙漠也是城市,充滿貧乏如荒漠一般的虛無城市。

面對虛無,小說家和哲學家都努力地表達他們的看法。勒‧克萊齊奧也不例外,而他的取態是明顯的,他心中充滿憐憫,珍惜傳統和大自然。在小說結尾,老酋長死了,但他的一生已成為世代流傳的傳奇故事。生命的力量、傳統的所有彷彿在大地上永遠傳達,不休而且不滅。

有誰推薦more
全站分類:休閒生活 網路生活
自訂分類:作家列傳
發表迴響

會員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