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中西部這個心臟地帶繼續出了不少具天分的作家,承繼薇拉.凱瑟(Willa Cather)與衛爾提的傳統,另外還有粗獷的城市文學家貝婁(Saul Bellow)。假如城市文學是一種對現代的呼應,芝加哥作家史考特‧杜羅(Scott Turow,他的法庭劇作已為此文類塑造了標準典型),與史都華‧戴貝克(Stuart Dybek,書寫以都市近郊族群聚集地為背景的小說)可說都是將城市置於文學地圖上的作家。在愛荷華大學擔任寫作教師的珍‧斯麥麗(Jane Smiley)則是鄉村文學作家中的佼佼者。在她描述學術圈生活的最新作品《哞》(Moo)完成前,她以《褪色天堂》(A Thousand Acres)獲得1992年的普立茲獎小說類獎項,這本小說被視為當代美國版的莎士比亞作品《李爾王》。該小說記述了一個年老農夫決定將土地傳給三個女兒時,上演了家族成員間那些無法解開的仇恨恩怨。不久前,有一半區帕瓦原住民血統的露意絲‧艾芮綺(Louise Erdrich)寫了一些以達科塔州為背景而影響極大的小說,內容是關於美洲原住民家庭糾結的生活情況。她是年輕一代的美洲原住民作家代表人物之一,西部地區則有蘇珊‧包爾(Susan Power)、琳達‧霍根(Linda Hogan)與雪曼‧雅列希(Sherman Alexie)等。
更大眾化的作品方面,身為暢銷作家常客的賴瑞‧麥可莫特瑞(Larry McMurtry)見證並記錄了德州歷史,場景從偏遠地區到高速公路都有,而當他的書中人物轉移基地至賭城與好萊塢時,他也會隨之改變故事背景。此外,珊卓拉‧西絲尼祿斯(Sandra Cisneros)則是種族議題的強力代言人。她收錄在小說集《無計可施的女人》的短篇小說作品,都是描寫那些生活在聖安東尼奧與邊境社區的墨裔美國人,與她第一本以生活在芝加哥的西裔年輕美國女孩為主角的小說選集《芒果街上的小屋》主題一貫。

另一位值得一提的邊界書寫小說家則是道格拉斯‧瓊斯(Douglas C. Jones)。他以一個家族為主角的一系列發人深省小說,巨細靡遺地追溯邊界的西進潮,內容描述該家族自十九世紀中葉起到30年代的生活狀況,地點則從田納西州遷移到落磯山脈的大陸分水嶺區。其他值得關注的南方作家包括巴比‧安‧梅遜(Bobbie Ann Mason,他是當代肯塔基州家庭生活的主要記錄者之一)以及密西西比州的路易斯‧諾登(Lewis Nordan),他是書寫關於阿爾剛昆族作品的先驅,其小說通常與美國內戰及南北統一的背景相關。
橫跨落磯山脈兩邊的區域已成為豐富的文學取材地。考麥克‧麥卡錫(Cormac McCarthy)就常自當地場景取材,自從自田納西移居至該地後,麥卡錫就常在他的小說中探索美國西南部。這位擁有無限想像力的隱居作家卻只在過去幾年的書市中賺了些錢。麥卡錫通常被視為南方歌德式傳統的正統繼承作家,這片荒野土地的魅力及人性中的兇殘與不可預測,同樣使他著迷。出生並成長於新墨西哥州的美洲原住民作家席爾珂(Leslie Marmon Silko)透過她的小說贏得眾多讀者,特別是《死者曆書》(The Almanac of the Dead)這本作品。出身聖塔非的作家席勒曼的驚悚小說,完美地以兩位低調的納瓦夥族裔員警為主角,創造了一系列的偵探故事。擁有真摯情感、幽默感與智慧的約翰‧尼可斯(John Nichols),以讚歎的三部曲呈現了新墨西哥州內種族的文化遺產與感性,包括其最著名的作品《痘田戰役》(The Milagro Beanfield War)。
西裔美國小說家兼詩人阿納亞則為該州的文學之作增添了神秘主義與靈性的主題。

蒙大拿州的北方一定有些什麼特別的東西,得以孕育出豐富且多元化的作家。多伊格的粗獷虛構作品,包括一個家族的三部曲,背景是他所謂的「大陸的向西延展」。他的作品,如《英國溪》(English Creek)及《在瑞司卡節跳舞》(Dancing at the Rascal Fair),與極簡抽象派作家瑞克‧巴斯(Rick Bass)及湯瑪斯‧麥岡安(Thomas McGuane)的作品相輔相成,前者的作品圍繞著高山及荒野主題,而後者作品中則充斥著叛逆、飄蕩的反英雄式主角。這類的美洲原住民詩人兼小說家還包括詹姆士‧威爾曲(James Welch),他詳細描述了族人的掙扎,透過小說在他們生命裡挖掘歷史緊繃態勢的深層意涵。
幾十年來,兩位作家的作品使得西部,尤其是加州更具體化。出身愛荷華州的史達格納(Wallace Stegner)花費他一生大量時間不斷游走於落磯山脈與太平洋間地區。在區域文學成為一種流行前,他擁有獨特區域觀,而且許多現代作家視他為前輩或導師。他第一本主要作品是1943年的《糖果山》(The Big Rock Candy Mountain),記錄了一個陷於美國夢之中卻深具西部情感的家族,在原始西部逐漸消逝後的那一段生活。這部史詩級巨作的場景從中西部的明尼蘇達直到西北部的華盛頓州,並且套用史達格納的話描述,這是一部探討「一個不甜美的地區,卻擁有一股力量拉扯整個國家朝西部發展」的小說。1972年,他以《安息角》(Angle of Repose)獲得普立茲獎,這部作品透過一位女性敍事者的個性及舊西部記錄者的角色,反映了該地區的精神。處於文學創作黃金時期的史達格納在1993年意外死於車禍,讓美國文壇失去一位重量級人物。能與史達格納比擬的作家就屬瓊‧蒂蒂安(Joan Didion),她是一位新聞記者兼小說家,她將當代加州呈現在1968年非杜撰作品《散漫地步向伯利恆》(Slouching Towards Bethlehem)以及1971年震驚文壇,以好萊塢盲目生活為場景的作品《順其自然》(Play It As It Lays),不過她最近的作品已轉向其他有趣的領域。身為一個加州作家,蒂蒂安已成為馮麗莎(Lisa See)等幾位年輕作家及蘇‧葛拉芙頓(Sue Grafton)與瓦特‧莫斯理(Walter Mosley)兩位推理小說家的模範,前者記錄了亞洲人移民至加州與美國西岸的動盪歷史,中者呈現南加州今日海灘社區的倦怠感,後者則創造了非裔美國偵探主角,探查發生在二次大戰後的洛杉磯內的案件。當然,其他種族的作家,特別是以東岸為背景的亞裔作家譚恩美(Amy Tan)與伍慧明(Fae Myenne Ng),還有任碧蓮(Gish Jen)及李昌來(Chang-Rae Lee)都是以「地方」為背景探討他們身為移民後裔的處境。

Yamanaka)的非主流小說。
戲劇在觀點陳述上更為有趣。某程度上,現代戲劇中區域感的擴張直接歸因於地區劇院運動的發展。這些無營利的公司成為城市與郊區的文化中心,他們多數開始於60年代中期,由美國國家藝術捐贈基金會贊助。隨著一流劇團在紐約市傳統劇院聚集地外的地方設立,如康乃迪克州的紐哈芬及哈特福、肯塔基州的路易士‧維爾等,一群具天賦的年輕劇作家漸漸浮上檯面。如果沒有山姆‧謝普(Sam Shepard)的作品所描繪的破碎社會,沒有大衛‧馬梅特(David Mamet)的單音節、斷音的芝加哥街上絮語,沒有奧古斯特‧威爾森(August Wilson)男女主角的二十世紀生活體驗,沒有蘭德福‧威爾森(Lanford Wilson)反映的中西部自省意識,沒有貝絲‧漢萊(Beth Henley)的南方怪異特質,沒人敢想像美國劇場今日會變成什麼模樣。戲劇先驅包括尤金.歐尼爾(Eugene O'Neill)、威廉‧英吉(William Inge)與田納西‧威廉斯,都在紐約市的戲劇中心執導他們的戲劇,而新一代的劇作家在前往紐約這個遙遠大都會舞台前,則必須先在他們家鄉與其他地區被加以塑造及孕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