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
藝術的構成元素:色彩
2006/03/13 02:08
瀏覽12,036
迴響0
推薦0
引用0
色彩是眼睛受光的刺激所引起的感覺作用。它存在於生活中的每一個角落,也是我們每天會使用的生活語言。視覺藝術家透過色彩,有時做出大膽的表現,使人精神振奮,有時做出肅穆與嚴謹的安排,使觀賞者產生寧靜的感覺。這些色彩的表現,都是藝術家掌握視覺美的基礎。因此,不論是藝術家或是觀賞者都必須熟悉色彩的特性。
色彩的特性有三個要素,包括「色相」(Hue)、「明度」(Value)、「彩度」(Intensity),凡是任何一個「有彩色」(color),都具備著這三要素,「無彩色」(non-color)如黑、灰、白等則只有色相和明度兩個要素。色相或稱為「色度」,是指色彩的名稱。明度是指顏色的明暗程度,顏料本身具有明暗的差異,我們可以眯起眼睛來辨識。彩度是指顏色的鮮豔度或稱色彩的純度,任何顏色的純色,其彩度高。色料的原色(primary colors)有紅色、黃色、藍色;色光的原色則為紅、綠、藍色光。原色為不能經由混色而成的色彩,其他色彩則由此三原色混合來構成的。藉由三原色兩兩相互混合,形成綠色、橙色、紫色,稱為「次色」(secondary hues),再由原色與相鄰的次色相混合,形成黃綠色、黃橙色、藍綠色、藍紫色、紅橙色、紅紫色,稱之為「間色」(intermediate hues)。將原色、次色和間色依照相混的順序排列成環狀造型,則稱為「色環」(color wheel)。

伊登十二色色環
從色環上觀察,凡在色環相對的顏色稱之為「補色」(Complementary colors)或稱「對比色」(colors),如紅色與綠色、藍色與橙色、黃色與紫色等互為補色,亦即色環上形成180度的兩個顏色,稱為補色或對比色。「補色」在色彩的應用上宜有大小的面積區分,才能獲致相互為用的優點,如自然中萬「綠」叢中一點「紅」,及下圖波納爾(Pierre Bonnard, 1775-1851)的作品就是補色應用的例子。

波納爾《花園裡的飯廳》,1934,油彩‧畫布

此外,色環上相鄰近的色彩,稱為「類似色」(Analogous colors),如紅色、紅橙色、橙色等。換言之,凡在色環上小於九十度內的鄰近色彩均屬之,類似色表現在作品上有調和的感覺。

韓舞麟《石》,1988,油彩‧畫布(及其他作品)
藝術家應用色彩,如同音樂家使用樂器吹奏或彈奏一般,可以組構出各種不同的美好形、色。然而顏色經由藝術家的經驗,組合出具有色彩感覺的作品。如下面作品,一幅採用紅色為主的色彩組合,使畫面呈現暖陽的色彩感覺,另一幅採用藍色系為主的色彩組合,畫面呈現冷峻的感覺。


Poliakoff, Serge

波里亞克夫(Poliakoff,Serge,1900-1969)《拼貼組合》,1916,紙、漿糊


尚‧阿爾普(Arp, Jean)《構成》,1950,油彩‧畫布
藝術家約瑟夫‧亞伯斯(Josef Albers,1888-1976,亞伯、艾柏斯)運用簡潔的造型,完全專注於探討畫面內在的造形與色彩的相互關係與均衡,追求形與形間,色與色間的關係,他的作品是一種方形連續圖案,這些方形的圖案與色彩造成微妙的關係,造形本身產生一種「位移」的效應。你能體會作者採用何種色彩表現?各個色面的明暗有何變化?

藝術家約瑟夫‧亞伯斯(Josef Albers,1888-1976,亞伯、艾柏斯)運用簡潔的造型,完全專注於探討畫面內在的造形與色彩的相互關係與均衡,追求形與形間,色與色間的關係,他的作品是一種方形連續圖案,這些方形的圖案與色彩造成微妙的關係,造形本身產生一種「位移」的效應。你能體會作者採用何種色彩表現?各個色面的明暗有何變化?

亞伯斯(Albers, Josef)《正方形的禮贊系列》,1964,油彩‧畫布


亞伯斯(Albers,Josef)《正方形的禮贊系列》,1964,油彩‧畫布

*亞伯斯,1888年生於德國,是美國「繪畫抽象以後的抽象」及「歐普藝術」(OP Art)的先驅,他曾就讀柏林、埃森和慕尼黑的藝術學校;1920年轉到包浩斯(Bauhaus),並於1923-1933年間受聘為包浩斯學校的教師。1933年後移居美國,任教於北卡羅來納州的黑山學院、哈佛大學、耶魯大學。
他早期作品都是具象畫,但不久即轉變為徹底的幾何抽象繪畫,而且一直堅持以抽象繪畫形式表現;1940年後造型簡潔,探求色彩和造型間微妙的關係,每一正方形沒有圖形與背景之分,被稱為「硬邊藝術」(Hard Edge)的風格。
作品「去年」在方形框框裏,明顯地可以看到四個色域左右對稱,但是上邊寬下邊窄,形成重心下壓的視覺效果。比例由上而下3:2:1漸次減少,暗示了面積上的變化而產生收放的視覺感受。
亞伯斯一貫追求有系統、有秩序、實驗性、簡潔的構成,呈現色彩與直線間的精確呼應關係,他所表現的重心在追求形與形間、色和色間的關係與平衡。在理性的幾何硬框中隱然帶有感性的意圖,表現暖色與寒色、寒色與寒色相比鄰所產生的聚散與前後推移的空間感。在筆觸上,運用單色上彩料並非厚塗,所以有濃淡筆觸可見,畫面中粗細筆觸依序為咖啡色、綠色、藍色,而灰色似乎已經完全的平塗了;所以細心觀看,便能發現作者安排層次的用心!
他所創作一系列《向正方形致敬》的作品,例如《RNW第4號》(1966)、《向正方形致敬─互動》(1968,倫敦泰德畫廊)、《向正方形致敬─習作》(1961,倫敦泰德畫廊);亞伯斯以抽象的直線模式和黑白原色構圖,發展出了一種特殊的畫風。最著名的系列繪畫作品是《正方形的禮讚》(Homage to the Square),始作於1950年。他撰寫的《色彩的相互作用》(Interaction
of Color,1963)是關於色彩理論的研究,影響頗鉅。

他早期作品都是具象畫,但不久即轉變為徹底的幾何抽象繪畫,而且一直堅持以抽象繪畫形式表現;1940年後造型簡潔,探求色彩和造型間微妙的關係,每一正方形沒有圖形與背景之分,被稱為「硬邊藝術」(Hard Edge)的風格。
作品「去年」在方形框框裏,明顯地可以看到四個色域左右對稱,但是上邊寬下邊窄,形成重心下壓的視覺效果。比例由上而下3:2:1漸次減少,暗示了面積上的變化而產生收放的視覺感受。
亞伯斯一貫追求有系統、有秩序、實驗性、簡潔的構成,呈現色彩與直線間的精確呼應關係,他所表現的重心在追求形與形間、色和色間的關係與平衡。在理性的幾何硬框中隱然帶有感性的意圖,表現暖色與寒色、寒色與寒色相比鄰所產生的聚散與前後推移的空間感。在筆觸上,運用單色上彩料並非厚塗,所以有濃淡筆觸可見,畫面中粗細筆觸依序為咖啡色、綠色、藍色,而灰色似乎已經完全的平塗了;所以細心觀看,便能發現作者安排層次的用心!
他所創作一系列《向正方形致敬》的作品,例如《RNW第4號》(1966)、《向正方形致敬─互動》(1968,倫敦泰德畫廊)、《向正方形致敬─習作》(1961,倫敦泰德畫廊);亞伯斯以抽象的直線模式和黑白原色構圖,發展出了一種特殊的畫風。最著名的系列繪畫作品是《正方形的禮讚》(Homage to the Square),始作於1950年。他撰寫的《色彩的相互作用》(Interaction
of Color,1963)是關於色彩理論的研究,影響頗鉅。
你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