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
【美國】七個夢
2006/03/02 23:11
瀏覽755
迴響1
推薦2
引用0
2006.2.28 中華讀書報

威廉.T.沃爾曼(William vollman, 1959-)早在1993年,《華盛頓郵報圖書世界》就指出:「從現在起一百年,讀者們將看到美國小說的黃金時代。當然,在美國所造就的八或十位最偉大的小說家中,至少有三位健在人世,並筆耕不輟,堪與梅爾維爾、霍桑、馬克‧吐溫、詹姆斯、沃頓和福克納媲美。他們是威廉‧加迪斯(William Gaddis,1922-1998)、托馬斯‧品欽和相對名不見經傳的威廉.T.沃爾曼,他年僅33歲。」時至今日,沃爾曼也只有46歲。他的作品令人刮目相看。經過這十多年的拚搏,他已成為美國後現代派小說的領軍人物。他的《歐洲中心》榮獲全國圖書獎也就不足為奇了。
----------------------------------------
◎ 威廉‧加迪斯,在美國後現代派文學中佔有重要地位。他同品欽、巴塞爾姆和霍克斯一道,贏得了美國後現代派小說先驅者和巨匠的稱號。儘管加迪斯被普遍認為是「最受人尊敬而又最少人閱讀的重要的美國作家之一」,但他的小說作品反映他對美國社會固有矛盾和弊病的關注及其獨特的後現代主義藝術創新,獲得了歐美文學界的高度評價。
某些媒體所說的「黑馬」。他早在20世紀80年代後期就成名了,至今已發表了十幾部長篇小說、短篇小說。在《美國後現代派短篇小說選》(2004)裡,選擇了沃爾曼的短篇小說《可見的光譜》,並簡要地介紹了他的生平和創作,雖未作深入的評論,但已注意到他的發展潛力。
威廉.T.沃爾曼崛起於20世紀80年代。他於1959年7月28日誕生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聖莫尼卡市。父親是個商學博士,當過印第安納大學的教授。母親在家料理家務。威廉從深泉學院畢業後進入康乃爾大學攻讀文學,後獲加州大學伯克萊分校研究生獎學金,入該校主修比較文學,寫成學位論文後未能通過,一氣之下輟學謀生,業餘搞文學創作。他酷愛博覽各家名著,尤其鍾愛托爾斯泰、霍桑、福克納、海明威和三島由紀夫的作品。後與攝影師肯米勒結伴深入舊金山最窮最亂的田德隆區,目睹種種社會醜惡現象,受到很大的震撼。沃爾曼又愛周遊世界,曾以記者身分到過阿拉斯加、墨西哥、格陵蘭島、巴芬島和加拿大最北部的冰凍地區;他走訪過越南、寮國、柬埔寨、泰國、緬甸、巴基斯坦、阿富汗、伊拉克、科索沃、波斯尼亞、克羅埃西亞、索馬利亞、肯亞、牙買加、日本等國家和地區。他不畏艱險,孤身闖入荒無人煙的北極地帶,在戰火紛飛的沙場差點被流彈擊斃。這些傳奇性的經歷都被他寫進作品,令人耳目一新。


威廉.T.沃爾曼(William vollman, 1959-)早在1993年,《華盛頓郵報圖書世界》就指出:「從現在起一百年,讀者們將看到美國小說的黃金時代。當然,在美國所造就的八或十位最偉大的小說家中,至少有三位健在人世,並筆耕不輟,堪與梅爾維爾、霍桑、馬克‧吐溫、詹姆斯、沃頓和福克納媲美。他們是威廉‧加迪斯(William Gaddis,1922-1998)、托馬斯‧品欽和相對名不見經傳的威廉.T.沃爾曼,他年僅33歲。」時至今日,沃爾曼也只有46歲。他的作品令人刮目相看。經過這十多年的拚搏,他已成為美國後現代派小說的領軍人物。他的《歐洲中心》榮獲全國圖書獎也就不足為奇了。
----------------------------------------
◎ 威廉‧加迪斯,在美國後現代派文學中佔有重要地位。他同品欽、巴塞爾姆和霍克斯一道,贏得了美國後現代派小說先驅者和巨匠的稱號。儘管加迪斯被普遍認為是「最受人尊敬而又最少人閱讀的重要的美國作家之一」,但他的小說作品反映他對美國社會固有矛盾和弊病的關注及其獨特的後現代主義藝術創新,獲得了歐美文學界的高度評價。

沃爾曼最早引起人們關注的是他的第一部長篇小說《你們閃亮升空的天使們》(You Bright and Risen Angels,1989)和第一部短篇小說集《彩虹故事集》(Rainbow Stories,1989)。成名後,他勤奮寫作,大膽探索,新作不斷問世,如長篇小說《妓女格洛麗亞》(Whores for Gloria 1991)和《蝴蝶的故事》(Butterfly Stories,1993)、非小說 《阿富汗圖片展》(An Afghanistan
Picture Show,1992)、短篇小說集《13個短篇小說與13篇墓誌銘》(13 Stories and 13Epitaphs,1992)、非小說《地圖冊》(1996)、長篇小說《皇族》(The Royal Family,2000)、雜文集《起與伏》(Rising Up and Rising Down,2003)和長篇歷史小說《歐洲中心》等。更引人注目的是他反映北美洲歷史演變的編年史式的巨著《七個夢》(Seven Dreams)。它由7部長篇小說組成,每部既反映了一定歷史階段的社會生活,又獨立成篇。沃爾曼稱它是一部「象徵性的歷史」,時間跨度達一千多年,從9、10世紀古斯堪的納維亞人 移居北美洲文藝島的殖民化時期,寫到20世紀美國亞利桑那州印第安人與石油公司發生衝突。目前已殺青的有4卷:第一個夢《冰襯衫》(The Ice-Shirt,1990)、第二個夢 《父親們與醜老太們》(Fathers and Crows,1992)、第三個夢《阿戈爾》(Argall,2001)和第六個夢《步槍》(The Rifles,1994)。第七個夢《雲襯衫》不久將出版。其他兩部《毒襯衫》和《枯草》也在計劃中。
沃爾曼是多項美國文學獎的得主。1989年他榮獲懷丁作家獎,1998年又獲西瓦‧頓波爾獎。《起與伏》曾獲 2004年美國國家圖書批評界獎提名。這部長達7卷的巨作後來出了單卷縮略本,同年獲得加州聯邦俱樂部頒發的銀質獎章。2005年,他的《歐洲中心》榮獲美國國家圖書獎。沃爾曼的聲譽創了新高。美國媒體驚呼他是美國後現代派小說的「新品欽」,標誌著「後品欽時代」的來臨。沃爾曼迅速崛起,成了美國後現代派小說的重量級人物,受到歐美學界的矚目。

Picture Show,1992)、短篇小說集《13個短篇小說與13篇墓誌銘》(13 Stories and 13Epitaphs,1992)、非小說《地圖冊》(1996)、長篇小說《皇族》(The Royal Family,2000)、雜文集《起與伏》(Rising Up and Rising Down,2003)和長篇歷史小說《歐洲中心》等。更引人注目的是他反映北美洲歷史演變的編年史式的巨著《七個夢》(Seven Dreams)。它由7部長篇小說組成,每部既反映了一定歷史階段的社會生活,又獨立成篇。沃爾曼稱它是一部「象徵性的歷史」,時間跨度達一千多年,從9、10世紀古斯堪的納維亞人 移居北美洲文藝島的殖民化時期,寫到20世紀美國亞利桑那州印第安人與石油公司發生衝突。目前已殺青的有4卷:第一個夢《冰襯衫》(The Ice-Shirt,1990)、第二個夢 《父親們與醜老太們》(Fathers and Crows,1992)、第三個夢《阿戈爾》(Argall,2001)和第六個夢《步槍》(The Rifles,1994)。第七個夢《雲襯衫》不久將出版。其他兩部《毒襯衫》和《枯草》也在計劃中。

《歐洲中心》寫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前蘇聯與德國交戰的故事,小說藝術結構非常獨特。誠如美國國家圖書獎評委會所說的:「《歐洲中心》佔據著小說的半壁江山──它融旅遊見聞、短篇小說、中篇小說和長篇小說等多種形式為一體,為相隔甚遠的美國人重建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沃爾曼像個耳聽八方的情報人員,對身處不可思議的倫理困境中的德國人和俄國人、藝術家和軍事家以及受害者和施虐者的內心世界洞若觀火。這部多體裁的巨作透過審慎的研究、嚴謹的設計、嚴厲的批評,形成一部英雄的藝術品。作者對極權主義的醜惡進行了勇敢的沉思,以追溯被遺忘的道德英雄。沃爾曼的敘述充滿了恐怖和憐憫,超越了悲劇的界限,達到史詩的歷史優勢。」
沃爾曼在《歐洲中心》的「出處」裡說,此書不像他那套由7部長篇小說組成的巨著《七個夢》,以歷史事實為依據,但書中大部分人物是真人真事。他曾用心研究他們的生活細節。不過,他反復強調,這是一部小說,其目的是寫出一系列出名的、不出名的和無名的道德演員在關鍵時刻作出選擇的故事。小說主要寫了第二次大戰中前蘇聯與德國雙方交戰的經過和結果,但時間跨度則從1914年寫到1975年,涉及的人與事相當廣泛。全書由37個故事構成,每個故事長短不一,有的長達40節或138頁,有的僅4頁,一節僅一行。小說一開始直接描述1939年至1945年的第二次大戰,然後採用倒敘手法,場景從蘇聯到德國交替變換,大體按年代順序,蘇聯部分延續至1975年,最後回到1962年的西德和1941年列寧格勒白夜。
沃爾曼在小說中採用了對比的方法,企圖達到蘇德雙方人物在道德上的平衡。如德國陸軍元帥鮑爾斯在史達林格勒戰役中被俘,而蘇聯伏拉索夫將軍在突圍中成了德軍俘虜,後與德軍合作進攻蘇聯,終被蘇軍活捉處以絞刑。沃爾曼刻畫了蘇聯游擊隊員、農村姑娘卓婭被納粹軍隊逮捕後寧死不屈,英勇就義,年僅18歲;也描繪了德國青年中尉格斯坦發明瞭凈化水源的氰化物消除劑,後被法西斯用來做毒氣,殺害大批猶太人;他十分震驚,想盡力上訴並揭露納粹的罪行;他常偷聽BBC電台和莫斯科電台的廣播,良心覺醒了,但被嚴加監視,最後被吊死於地下室裡。這些描述充分暴露了希特勒法西斯的兇殘。
在描寫蘇德雙方交戰的同時,小說穿插了女譯員愛琳娜、作曲家蘇斯塔科維奇和紀錄片導演羅曼‧卡門之間三角戀愛的故事。30年代中期,愛琳娜與蘇斯塔科維奇親熱了一年,後嫁給卡門,但不久就分手了。愛琳娜曾佔據了蘇斯塔科維奇的生活,直到他去世。小說寫了極左思潮對音樂家的衝擊。這位作曲家在一部作品中沒有歌頌列寧,便受到攻擊,丟了教職。有的音樂家甚至遭到逮捕或失蹤,妻兒也難於倖免。這令作曲家膽戰心驚,鬱鬱寡歡。直到史達林去世後,蘇斯塔科維奇等作曲家才恢復創作自由,有的走出監獄,有的又受重用,並被派往紐約等地參加演出活動。
除了上面提到的主要人物以外,小說裡還出現蘇德雙方許多重要人物,如蘇聯方面的列寧、史達林、崔可夫、西蒙諾夫等;德國方面的希特勒、戈林、富勒等。沃爾曼力求對歷史人物客觀公正,細節真實。他精心描繪了許多精彩的片斷,如列寧遇刺脫險,希特勒脅迫東歐國投降,卓婭在納粹面前視死如歸,蘇軍血戰史達林格勒轉敗為勝,崔可夫率軍挺進柏林……沃爾曼大膽地採用史實與虛構相結合的藝術手法,將一幅幅動人的畫面拼貼在一起,加上簡潔的語言和抒情的描述,構建了一個撲朔迷離、變幻莫測的後現代派藝術世界。《歐洲中心》成了一部集各種後現代派小說技巧之大成的力作。
沃爾曼在《歐洲中心》的「出處」裡說,此書不像他那套由7部長篇小說組成的巨著《七個夢》,以歷史事實為依據,但書中大部分人物是真人真事。他曾用心研究他們的生活細節。不過,他反復強調,這是一部小說,其目的是寫出一系列出名的、不出名的和無名的道德演員在關鍵時刻作出選擇的故事。小說主要寫了第二次大戰中前蘇聯與德國雙方交戰的經過和結果,但時間跨度則從1914年寫到1975年,涉及的人與事相當廣泛。全書由37個故事構成,每個故事長短不一,有的長達40節或138頁,有的僅4頁,一節僅一行。小說一開始直接描述1939年至1945年的第二次大戰,然後採用倒敘手法,場景從蘇聯到德國交替變換,大體按年代順序,蘇聯部分延續至1975年,最後回到1962年的西德和1941年列寧格勒白夜。
除了上面提到的主要人物以外,小說裡還出現蘇德雙方許多重要人物,如蘇聯方面的列寧、史達林、崔可夫、西蒙諾夫等;德國方面的希特勒、戈林、富勒等。沃爾曼力求對歷史人物客觀公正,細節真實。他精心描繪了許多精彩的片斷,如列寧遇刺脫險,希特勒脅迫東歐國投降,卓婭在納粹面前視死如歸,蘇軍血戰史達林格勒轉敗為勝,崔可夫率軍挺進柏林……沃爾曼大膽地採用史實與虛構相結合的藝術手法,將一幅幅動人的畫面拼貼在一起,加上簡潔的語言和抒情的描述,構建了一個撲朔迷離、變幻莫測的後現代派藝術世界。《歐洲中心》成了一部集各種後現代派小說技巧之大成的力作。
你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