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法國文學大獎綜述
2006/02/25 17:13
瀏覽557
迴響0
推薦1
引用0
11月12日,隨著聯合文學獎的揭曉,法國今年的各文學大獎終於落下了帷幕。在短短的3週內,法國頒發了20來個獎,其中包括最重要的五大獎及近年來越來越引起重視的法蘭西學院小說大獎。
今年的法國文學大獎,可謂是驚喜交加。首先,龔古爾獎(Prix Goncourt)作出了驚人之舉,提早半個月於10月21日搶先揭曉,不僅讓同行慌了手腳,傳媒也始料不及。長期以來,法國各大獎都有自己固定的揭曉時間,但近年來已有獎項不守規矩,引起了非議和驚慌。但誰也沒有想到,今年搞小動作的竟是作為龍頭老大的龔古爾獎,而且是在它百年大慶之年,這不能不讓人感到驚訝。提前揭曉,主要是怕自己心儀的小說被其他獎奪走,因為按規矩,同一本小說不能同時獲兩個獎,所以,落在後面的獎往往顯得非常被動。今年,龔古爾獎再也不能容忍這種「屈辱」了,如果把百年大獎頒給被其他獎挑剩的作品,豈不是對不起先人?於是他們便先聲奪人,龔古爾獎評委會主席埃德‧蒙夏爾-勒魯說:「我們有自由首先選擇。」


讓人驚訝的還有,原先呼聲極高、被炒得沸沸揚揚的《世界之窗》(Windows on the World Grasset),儘管一直在龔古爾獎和勒諾多獎的候選名單上,但令人意外地一再落選,最後撈到一個聯合獎。要不是貝格伯德(Frédéric Beigbeder)是個傳媒從業人員,這本書恐怕連末班車都趕不上,因為聯合獎是專門頒給從事傳媒工作的作者的。

驚訝三,是2000年剛剛獲得過美第契文學大獎(Prix Medicis)的揚‧阿佩里(Yann Apperry),今年又獲得了龔古爾中學生獎,3年中兩次獲大獎,這在法國文學史上非常罕見。根據不成文的規定,作家獲獎後以後便很少有再提名的機會,更不要說獲獎,而阿佩里不但獲了獎,而且間隔的時間這麼短,這不能不讓人吃驚。阿佩里今年獲獎的小說叫《法拉戈》(Farrago),故事發生在20世紀70年代美國加州的一座小城法拉戈,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人類登月,越戰正酣,而法拉戈卻似乎處於19世紀,被時代和現代化遺忘了。小說的主人公叫荷馬,是個流浪漢,身邊圍繞著一群酒鬼、妓女、失業者、瘋子,過著自由的生活。一天晚上,天上劃過一顆流星,荷馬突然意識到自己的卑賤,於是率領這幫人到處歷險,去尋找自我的價值,要改變自己的命運。小說輕鬆滑稽,非常有趣,被認為是《湯姆歷險記》的成年版。有意思的是,龔古爾中學生獎是由中學生而不是由成年人評選的,說明這本書也受到了青少年的喜愛。龔古爾中學生獎是龔古爾獎一個延伸,至今已進行了16屆。今年的龔古爾中學生獎由2,000名來自59所學校的中學生從12部候選小說中選擇,其中包括3名阿爾及利亞學生,這是第一次邀請外國學生參加評選,說明該獎開始重視法國之外的法語地區的年輕讀者。

同樣,今年獲勒諾多獎(

然而,驚訝歸驚訝,今年的文學大獎的確評出了一批好書,讓人欣喜。去年的龔古爾獎招致了很多批評,獲獎作品的銷量也是前所未有的差,而今年的獲獎作品可以說是名利雙收。讓-雅克‧阿梅特(Jacques-PierreAmette)的《布萊希特的情婦》(La maîtresse de Brecht : roman)似乎是眾望所歸,贏得了一片叫好,銷量更是直線上升,國外版權也爭得不可開交。而於貝爾‧曼加萊利(Hubert Mingarelli)獲美第契獎的《四個士兵》(Quatre soldats)則被譽為是「海明威式的作品」,小說的故事發生在1919年冬,4個失散的蘇聯紅軍在寒冷、饑餓、孤獨和危險中相依為命,建立起親密的友誼。小說歌頌了集體的力量和溫暖,寫出了人間真情,十分感人,被認為是法國今年最成功的小說之一;獲法蘭西學院大獎的《萬事轉瞬即逝》也被認為是一部「成熟的作品」,受到了評論界的充分肯定。

繼程抱一之後,又一名華裔作家戴思傑(Dai Sijie)獲得了菲米娜文學獎。戴思傑曾以小說《巴爾札克和中國的小裁縫》風靡歐美,31個國家(包括中國)購買了版權,總額達45萬歐元,其中美國的出版商以22.5萬美元的價格獲得翻譯和出版版權,該書至今在法國銷售了60多萬冊,在美國銷售了30多萬冊,去年還在中國拍成了電影。戴思傑今年的獲獎小說叫做《狄的情結》(Le Complexe de Di Gallimard),講述的是一個熟讀佛洛伊德、喜歡夢的解析的中國人莫,從巴黎回國,用心理分析法給法官狄治療神經官能症,以便救女友出獄。小說追求的是「西方文學和東方意識,極其個人化的心理分析和極其集體性的中國文化的碰撞」,作者在書名上玩了一個文字遊戲,「狄的情結」來自著名的「俄狄甫斯情結」(戀母情結)。

法蘭西學院小說大獎(GrandPrixduromandel’academiefrancaise)是法國各大獎中最先揭曉的獎項,如果不是龔古爾獎提前,它很可能就把獎頒給了阿梅特的《布萊希特的情婦》,因為此書一直在其候選名單前列。但今年獲得該獎的《萬事轉瞬即逝》(Tout Est Passe Si Vite by Jean-Noël Pancrazi)也是一部很不錯的小說:女小說家伊莉莎白得了癌症,奄奄一息,她的一位男性知己來到病床前陪伴她。小說透過這位男性的回憶和她最後的呢喃,揭露了文壇的許多內幕,展示了一個不幸女人的複雜人生:她事業成功,但缺少愛情,只得花錢求得肉體之歡;她渴望生活,但生活屢屢欺騙她,最後幻想破滅。她雖然不夠純潔,但富有人性;她痛苦的肉體中隱藏著軟弱,但「畢竟是個好人」,值得尊敬。作者在書中營造出一種神聖而莊嚴的氣氛,使女主人公的靈魂在彌留之際得到了昇華。小說最後,他們猶如遠征結束的朋友,朦朧中在火車站的月台上拍了照片,分別前,伊莉莎白對她的朋友感歎道:「一切都過得那麼快,萬事轉瞬即逝……」
你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