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 克利斯托夫‧施札納茨
德國和世界各地對《我願意為妳朗讀》的評論可以歸結為一句話:這正是我們不知不覺期盼已久的書。
這本書在初版後的四年內一週週、一天天、一個個鐘頭不斷向世界各地傳播。它成了獨特的暢銷書,不是聲勢浩大、大張旗鼓,也沒有宣傳廣告戰,不是媒體炒作出來的,而是在深層,像地質構造的推移。在25個該書暢銷的國家,它並不是作為生日禮物從桌子上移到架子上,從沒人去翻閱(這通常是獲獎文學名著的命運),而是從一個人的手裡傳到另一個人的手裡,這些人讀過該書後都變得和以前不同。一開始讀時,他們都很好奇,幾個小時後不知所措,震驚地把這本薄薄的長篇小說放下,先是覺得腳下的地板在搖晃,接著覺得它都消失了。不管我問哪個讀過《我願意為妳朗讀》的人;他都說:「我把它一夜看完。」
《我願意為妳朗讀》屬於「令人難以置信的一生懺悔」。讀者好像在屏氣凝神地傾聽,著了魔似的,彷彿身臨其境。
卡夫卡說:「書必須是鑿破我們心中冰封的海洋的一把斧子。」這本書就是這樣。
最早的讀者是評論家。他們把麥克和韓娜的故事這樣闡釋,戰後德國人之間無可救藥的關係象徵實際上繼續隱藏的納粹時代。十五歲的學生愛上了大他二十歲的隱瞞了雙重秘密的有軌電車售票員。學生象徵了無辜的新的一代,他們與父母在感情上不可分離,用海涅的話說這些父母身上有太多的故事,「人們也許知道這些故事,卻並不願知道這些故事,與其回憶它們不如忘了它們。」
故事的男主人公在戀人神秘失蹤和他自己成年後,成了反叛的大學生,代表他那一代人控訴納粹一代的罪責。可當他在法庭上再次看到韓娜時,她成了集中營審判中的被告,麥克理論支撐的道德標準頓時化為烏有。他明白了,他的愛情故事的秘密和他戀人過去的罪責有著同一個原因——韓娜不識字,這是她極力隱瞞的。然而他在法庭上保持沉默,沒有為讓韓娜獲得自由而說出真相。徐林克沒有指出男主人公這麼做對與不對,也沒有指出承認無法修正的一生大謊算不算尊重別人對命運的自主權。
《我願意為妳朗讀》也是作者就德國人對罪責和罪行看法進行的一段聞所未聞的獨白。《我願意為妳朗讀》是不是只是一本極具政治性的書?愛情故事是不是僅僅誘使讀者思考道德邊緣問題?我越陷入韓娜和麥克的故事,我就越懷疑。讀的次數越多,你就越能聽到在激動萬分地解開韓娜之謎時所沒聽到的聲音。
徐林克在別的地方暗示人們.也可以這麼讀《我願意為妳朗讀》:偉大的、需要最細心呵護的愛情故事。作者有意把它隱藏在一個歷史寓言裡,越是半遮半掩就越光彩照人。徐林克常自稱喜愛三月革命時的德國文學。和《我願意為妳朗讀》一樣,Johann Peter Hel 的一個故事也是以大街上的擁抱開始,以墓地上的擁抱結束。和《我願意為妳朗讀》一樣,它講了一個老婦重見她幾十年未變、冰涼的、死去的新郎。與她的「小情人」相比太老的韓娜知道自己會失去戀人,因為她不能說出秘密,她難道不像安徒生筆下的海的女兒嗎?海的女兒先是古老而永生,後來因為對王子的愛而變得脆弱而無法永生。她對於王子不也是一個無言的謎?徐林克推崇的愛德華‧默里克(Moerike)在Peregrina系列中講了一個神學大學生和一個神秘地來又神秘地消失的陌生女人有一段愛情,這個女人對大學生的一生產生了巨大影響。
世界名著中的偉大愛情故事總是離不開驚異。幻想、佔有、不忠、無盡的失敗、不可遏止地對天長地久的渴望。該小說從十五歲的主人公觸摸戀人的身體開始,到幾十年後主人公與自殺的戀人的告別結束。小說最終也是以死亡為結尾。女主人公不想重新回到社會中,這時滯漠多年的男主人公才意識到和她有無法割裂的聯繫。
如果讓我在書架上找個地方放《我願意為妳朗讀》,我會把它和其他寫瘋狂的愛的書放在一起:高特佛里德‧凱勒的《鄉村的羅蜜歐與茱麗葉》、湯瑪斯‧曼的《威尼斯之死》和納博科夫《洛麗塔》,都有相似的令人心碎的分別場面,並成為整部書的隱秘的中心。
這個獎讓人想到哈斯(Willy Haas)。他是二十年代的《文學世界》的首創者,納粹時代流亡了幾年,為重建德國的精神生活做出了努力。他從沒有把文學看作抽象的東西,遠離生活的東西,超越生活或與生活並列的東西。對他來說文學是活生生的生活。他不喜歡過分講究形式,或把文學作為工具只為政治目的服務。哈斯從不把文學、作者以及讀者分離。哈斯的好奇心沒有止境,因此他對嚴肅文化和通俗文化的區分也不感興趣。他認為娛樂和教益並不是互相排斥的,而是一塊牌子的兩面。他還認為,恰恰是最難、最複雜的主題才需要花大力氣把它變得明白易懂。我很想知道他要是今天還活著會怎麼評價徐林克在國際上的成功。幾十年第一次有出自德國的書在全世界擁有讀者。我想哈斯也會高興的。因為人類關於生活的基本事物的獨白需要所有能說出一些本質東西的聲音。
韓娜和麥克的故事發生在德國,因為本世紀的德國歷史滿是聞所未聞。駭人聽聞的有教益的實例。該書講了法律條文在回答我們這個時代最大的道德災難問題時束手無策。
徐林克的藝術或者說對技巧的放棄賦予作品的東西比政治教育意義要更持久。徐林克描述了一個關於愛和性,接著是愛的背叛和愛之死的故事,它屬於那種流芳百世的故事。人們會一遍又一遍地讀它,為了找出自己到底能夠做些什麼。
徐林克(Bernhard Schlink,又譯為本哈德‧施林克),德國法學家,小說作家,法官,
徐林克從1987年開始成為北萊茵威斯特法倫州憲法法院的憲法法官。
作為作家,徐林克在推理小說方面頗有成就。在1989年他的作品《快刀斬亂麻》(Die gordische Schleife)獲得了德語推理小說大獎「葛勞斯獎」(Glauser Preis)。而小說《我願意為妳朗讀》(Der Vorleser,生死朗讀)無疑是他最轟動的作品。《我願意為妳朗讀》先後獲得了漢斯‧法拉達獎(Hans Fallada Preis, 1997),一個義大利文學獎(1997),Prix Laure Bataillon獎(翻譯著作大獎,1997)以及「世界報」文學獎(1999)。《我願意為妳朗讀》被譯成35種語言並且使德語書籍第一次登上了紐約時代雜誌(New York Times)的暢銷書排行榜首位。
- 1樓. superstarDJ2009/03/31 18:22很詳細的記錄啊
Hello!版主您好,
我看了這本書也看了這部電影。在寫讀書記錄的時候,
在網上查到了您的文章。覺得版主的文章說的很深入啊...
尤其是對於作者的部分真是非常詳細...
因為覺得很不錯,所以有把這網頁加到我的部落格那邊,
如果有空,非常歡迎去看看我寫得「為愛朗讀」的讀書記錄,地址於下:
http://tw.myblog.yahoo.com/meintagebuch-thomas/article?mid=4126&prev=-1&next=4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