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
【美國】《紐約時報》評出2007年十佳圖書
2007/12/24 00:43
瀏覽935
迴響0
推薦3
引用0
2007.12.7 新華網

美國《紐約時報書評週刊》日前評出2007年十佳圖書,包括小說類和非小說類圖書各5種。
小說類圖書有:

《潦倒的男人》(Man Gone Down,墜人),作者麥可‧湯瑪斯(Michael Thomas)。「這部處女作描述了一位黑人作家4天絕望的生活背後破碎的童年。」作者用了400多頁以第一人稱講述一位35歲的黑人4天內的經歷及其成因:他是一個早熟的孩子,由於一項「社會實驗」,得以進入波士頓的白人學校上學。有詩歌和音樂天分的他本可以避免父母酗酒的麻煩,但他後來也養成了酗酒的習慣,沒有拿到學位,種族歧視阻礙了他完成自己的夢想。住在布魯克林的他處於崩潰的邊緣,要一邊寫作一邊養活他的白人妻子和三個孩子。他破產了,寄居在朋友家裡,必須在這4天內賺到1.2萬美元,用於租房和支付孩子的學費並把孩子們從老家接過來。講述者思考了他的婚姻、工作和種族關係。除了偶爾過於自憐之外,敍述中還難得地顯示著樂觀。


美國《紐約時報書評週刊》日前評出2007年十佳圖書,包括小說類和非小說類圖書各5種。
小說類圖書有:


《出門竊馬》(Out Stealing Horses),作者是挪威作家佩爾‧彼得松(Per Petterson)。小說主人公特龍‧桑德爾是奧斯陸的一名專業人士,新近喪妻,來到鄉下,希望能治癒孤獨。這本小說是彼得松2003年的作品,由安妮‧博恩譯成英語,2007年在美國出版,同年獲都柏林IMPAC文學獎(IMPAC Dublin
Literary Award)。
「在這部不長但充盈的挪威小說中,奧斯陸一位老人希望透過陷入孤獨來消除寂寞。」年近70歲的老人特朗德為了過上他渴望已久的寧靜沉思的生活,搬到挪威東部一幢偏僻簡陋的房子內居住。偶遇一位鄰居、童年夥伴喬的弟弟使他回憶起1948年的夏天,他跟他敬愛的父親一起度過的最後的時光。特朗德的回憶集中於一個下午,他跟喬一起去鄰近的農場偷馬,那次有趣的冒險以悲劇告終。《紐約客》說,作者節制、從容的句子特別有力,童年和老年視角的交織又使敍述獲得了更多力量。男孩的感悟傳達的失落在老人深邃的意識中獲得了新的共鳴。

Literary Award)。

《執著的偵探》(The Savage Detectives,荒野偵探、浪遊兩偵探),作者是智利作家羅伯托‧博拉尼奧斯(Roberto Blano)。小說帶有自傳性質,以作者本人與其詩人朋友為原型,敍述兩個自命為「粗俗現實主義者」的文學青年在上世紀70年代中期開始的堂吉訶德式狂想之旅。這是博拉尼奧斯1998年的作品,曾獲羅慕洛‧加列戈斯國際小說獎(Rómulo Gallegos)。
前100多頁是以17歲的墨西哥詩人胡安‧加西亞‧馬德羅的日記的形式敍述的,他在墨西哥城上大學,由於迷戀詩歌,他經常翹課,和一群自稱「本能現實主義派」的詩人混在一起。日記中寫道:「一位寫詩的朋友說小說是異性戀的,詩歌是同性戀的,雖然他沒明說,但我猜短篇小說是雙性戀的。」小說揭示了他們的興奮和無聊、文學上的自負和無知、抱負和焦慮。後400頁的形式是對利馬和貝拉諾的朋友、愛人、熟人和敵人的訪談,透過對這數十名目擊者的訪談,勾勒出利馬和貝拉諾在美國、奧地利、以色列等地的行蹤。詩人們的結局總是很淒慘,利馬曾在巴黎住過一段時間,非常窮困,有一次他在路上撿到一張5,000法郎的紙幣,此後他就總是低著頭走路。


《那時我們到頭了》(Then We Came To The End,後來我們走到了盡頭),作者約書亞‧費理斯(Joshua Ferris)。小說敍述了本世紀初網路泡沫破滅時期白領的辦公室故事。
「在菲利斯尖刻、有趣的處女作中,辭退通知滿天飛,背景是網路泡沫破滅時芝加哥一家廣告公司的辦公室。」小說以公司職員的第一人稱複數「我們」來講述故事,充分地傳達出集體的急躁、嘮叨、小氣和熱心。「我們脾氣不好,薪水過高。世界上充斥著網路資金,我們只是拿到我們應得的一份。我們認為標識設計跟產品性能和分銷體系一樣重要。酷斃了說的是我們的設計,小兒科說的是別的公司的設計──如果他們真的設計得很好,我們就會向它鞠躬,就像瑪雅人向他們的神靈鞠躬一樣。」菲利斯的同事們會用微小的、荒謬的反叛來尋開心。比如一位嘴巴閒不住的傢伙,決定一天內說話時全引用《教父》裡的台詞。當一位助理問他對一個專案的意見時,他回答說:「只此一次,這次我讓你問我的公事。」

「在菲利斯尖刻、有趣的處女作中,辭退通知滿天飛,背景是網路泡沫破滅時芝加哥一家廣告公司的辦公室。」小說以公司職員的第一人稱複數「我們」來講述故事,充分地傳達出集體的急躁、嘮叨、小氣和熱心。「我們脾氣不好,薪水過高。世界上充斥著網路資金,我們只是拿到我們應得的一份。我們認為標識設計跟產品性能和分銷體系一樣重要。酷斃了說的是我們的設計,小兒科說的是別的公司的設計──如果他們真的設計得很好,我們就會向它鞠躬,就像瑪雅人向他們的神靈鞠躬一樣。」菲利斯的同事們會用微小的、荒謬的反叛來尋開心。比如一位嘴巴閒不住的傢伙,決定一天內說話時全引用《教父》裡的台詞。當一位助理問他對一個專案的意見時,他回答說:「只此一次,這次我讓你問我的公事。」

《煙樹》(Tree Of Smoke,煙霧之樹),作者鄧尼斯‧詹森(Denis Johnson)。小說交錯敍述了越戰時期美國士兵、越南士兵以及情報人員的故事。該小說獲2007年美國國家圖書獎。
「《耶穌的兒子》(Jesus' Son, 1992)是作者貢獻的一部深情的小說,描述一群人在越南戰爭中遭受的磨難。鄧尼斯‧詹森是一位真正的美國藝術家,《煙樹》是一部精彩的書,讀它是很好的消遣,很長但是會很快讀完。它具備重要小說的要素:重大歷史題材(越戰),神秘的文化機構(軍事情報),漫長的時間跨度(1963-1970,結尾的背景是1983年),很厚(614頁)。」詹森曾經染上毒癮,是一名探險記者。小說圍繞的是一個叫史基普的情報官員,他1967年前往越南參加一個名為「煙樹」的行動,可能指的是利用一名越南雙重間諜誘使河內方面相信美國正計畫攻打「北越」,「煙樹」可能指的是蘑菇雲。間諜故事只是一個次要情節,煙樹也是指虛幻般的戰爭景觀。
非小說類圖書有:

「《耶穌的兒子》(Jesus' Son, 1992)是作者貢獻的一部深情的小說,描述一群人在越南戰爭中遭受的磨難。鄧尼斯‧詹森是一位真正的美國藝術家,《煙樹》是一部精彩的書,讀它是很好的消遣,很長但是會很快讀完。它具備重要小說的要素:重大歷史題材(越戰),神秘的文化機構(軍事情報),漫長的時間跨度(1963-1970,結尾的背景是1983年),很厚(614頁)。」詹森曾經染上毒癮,是一名探險記者。小說圍繞的是一個叫史基普的情報官員,他1967年前往越南參加一個名為「煙樹」的行動,可能指的是利用一名越南雙重間諜誘使河內方面相信美國正計畫攻打「北越」,「煙樹」可能指的是蘑菇雲。間諜故事只是一個次要情節,煙樹也是指虛幻般的戰爭景觀。
非小說類圖書有:

《翡翠城裡的帝國生活:伊拉克綠區內幕》(Imperial Life in the Emerald City,綠寶石之城的帝王生活),作者拉吉夫‧錢德拉塞克蘭(Chandrasekaran, Rajiv,瑞傑夫‧桑德斯凱瑞)。本書是美國《華盛頓郵報》駐巴格達首席特派員錢德拉塞克蘭2006年出版的作品,專門報導2003年4月至2004年6月聯軍總部在綠區內的活動。綠區指巴格達市區底格里斯河畔原海珊的共和宮所在地。
海珊政權被推翻後的一年間,聯盟臨時管理當局負責該國的管理。翡翠城是指位於巴格達原海珊官邸周圍的美英聯盟的總部「綠區」。在一個電力和飲水供應都還沒解決的城市,臨時管理當局那些忠於共和黨的聰明的年輕人制定的重建伊拉克的計畫卻是巴格達股票市場的現代化、公共服務私有化一類的專案。「翡翠城」內到處鳥語花香、樹影婆娑,偌大的游泳池水照著周遭環境,一片和諧的綠區彷彿度假區,與區外的血腥世界形成鮮明對比。作者形容「綠區」是一座位於底格里斯河畔的凡爾賽宮,宮內除了有多座行政大樓外,還有酒店、購物商場、醫院、公園、住宅別墅、停機坪、餐廳、會議中心 和電影院等等。

海珊政權被推翻後的一年間,聯盟臨時管理當局負責該國的管理。翡翠城是指位於巴格達原海珊官邸周圍的美英聯盟的總部「綠區」。在一個電力和飲水供應都還沒解決的城市,臨時管理當局那些忠於共和黨的聰明的年輕人制定的重建伊拉克的計畫卻是巴格達股票市場的現代化、公共服務私有化一類的專案。「翡翠城」內到處鳥語花香、樹影婆娑,偌大的游泳池水照著周遭環境,一片和諧的綠區彷彿度假區,與區外的血腥世界形成鮮明對比。作者形容「綠區」是一座位於底格里斯河畔的凡爾賽宮,宮內除了有多座行政大樓外,還有酒店、購物商場、醫院、公園、住宅別墅、停機坪、餐廳、會議中心 和電影院等等。

《小野孩:美國大蕭條時期艾奧瓦農莊的艱難和快樂》(Little Heathens: Hard Times and High Spirits on an Iowa Farm During the Great Depression,小野蠻人:大蕭條時期在愛荷華一個農場的苦與樂),作者米爾德麗德‧阿姆斯壯‧卡利什(Mildred Armstrong Kalish)。這是一本童年回憶錄:一個沒有父親的孩子生逢大蕭條時期,祖父母專制,母親憂鬱,全家靠衰敗的農場生活。沒有電器,沒有閒暇,沒有寵愛,孩子從小要學種土豆和割牧草。但因「擁有自己的天地」,作者對童年充滿熱愛。
「卡利什對她的童年的愛戀滲透在這部回憶錄中,令讀者快樂、驚奇又豔羨。」5歲的時候爸爸不辭而別,她跟祖父母、母親和兄弟姐妹一家七口同住,祖父母經營著一座農場。他們努力維持家裡和農場的生計、照顧動物們、精心烹調各種食物。大人教他們幹活,種土豆、照料牲口、曬乾草。他們的生活非常簡樸,沒有電、沒有空閒、沒有熱水,不會因為年幼而被嬌寵,犯錯就會挨揍,劃傷、割破手後不會跑回家找大人照料。「童年被廣泛地認為是一種病,至少是有些殘疾,應該儘快治癒。」她提供了很多食譜和偏方,她告訴讀者如何剝兔子、煮豬頭、炸甲魚。孩子們赤腳奔跑,養小浣熊,騎還沒被馴服的小馬,說明美國人的生活曾經是多麼簡單,周圍的人互相都認識,讓她得到一種安全感和歸屬感,她能夠說出鳥、花和動物的名字。


《九人:最高法院揭秘》(The Nine: Inside the Secret World of the Supreme Court,九人:最高法院的隱秘世界),作者傑佛瑞‧圖賓(Jeffrey Toobin)。這本書講述了美國最高法院鮮為人知的工作。
「一位見聞廣博的局外人記述了與世隔絕的最高法院的內部運作。」在訪問過75名大法官的法律助理以及若干不願具名的大法官後,圖賓發現影響判決的其實不是法律和憲法理論,而是大法官的政治直覺和個性、與其他大法官的私人情誼,以及個人的法理意識形態。他的書中充滿著每個人的小故事,以及機鋒的話語。近年來影響最深遠的判決是2000年的布希和高爾案,最高法院以五比四判高爾敗訴,把布希送入白宮。法學界與媒體當時批評的還不是判決本身,而是為什麼最高法院決定審理此案,因為此舉只會陷自己於政治惡鬥中,又要在短時間內倉促做出判決。大法官們並不這麼想,有著精英心態的他們覺得這件事太重要了,不能任由佛州最高法院去決定。

「一位見聞廣博的局外人記述了與世隔絕的最高法院的內部運作。」在訪問過75名大法官的法律助理以及若干不願具名的大法官後,圖賓發現影響判決的其實不是法律和憲法理論,而是大法官的政治直覺和個性、與其他大法官的私人情誼,以及個人的法理意識形態。他的書中充滿著每個人的小故事,以及機鋒的話語。近年來影響最深遠的判決是2000年的布希和高爾案,最高法院以五比四判高爾敗訴,把布希送入白宮。法學界與媒體當時批評的還不是判決本身,而是為什麼最高法院決定審理此案,因為此舉只會陷自己於政治惡鬥中,又要在短時間內倉促做出判決。大法官們並不這麼想,有著精英心態的他們覺得這件事太重要了,不能任由佛州最高法院去決定。

《伊莉莎白‧馬什的考驗:一個參與世界歷史的女人》(The Ordeal of Elizabeth Marsh A Woman in World History,伊莉莎白‧馬什的磨難:世界史上的一位女性),作者琳達‧科利(Linda Colley,柯麗)。伊莉莎白‧馬什是18世紀的女性旅行作家,她一生在英國倫敦和印度馬德拉斯(Madras)等6個不同的地方度過。該書作者沿著馬什的足跡向讀者再現了18世紀的歷史和世界。
科利追蹤了「被迫不停地奔走」的馬什(1735-1785)在18世紀遍及幾大洲的足跡。她受孕於牙買加,出生於英格蘭,在6個城市生活了一生中的大部分時間。20歲時候,她被北非海盜綁架,摩洛哥的蘇丹想納她為妾,她謊稱自己嫁給了一位同路的英國犯人才得以脫身。被釋放後她覺得自己應該報恩,要嫁給她謊稱是自己老公的那個人,他欣然同意了。馬什的這位丈夫很會經商,她生了一子一女,享受著奢華生活。丈夫破產後去了印度,馬什帶著子女投奔父母,像其他18世紀遭遇財政困難的女性一樣,她寫了一本書《女俘虜》,記述自己在摩洛哥的經歷。歷史學家科利把馬什描寫成一個受世界歷史事件衝擊的女性,大英帝國的崛起改善了她的生活,美國革命又造成她家破產。

科利追蹤了「被迫不停地奔走」的馬什(1735-1785)在18世紀遍及幾大洲的足跡。她受孕於牙買加,出生於英格蘭,在6個城市生活了一生中的大部分時間。20歲時候,她被北非海盜綁架,摩洛哥的蘇丹想納她為妾,她謊稱自己嫁給了一位同路的英國犯人才得以脫身。被釋放後她覺得自己應該報恩,要嫁給她謊稱是自己老公的那個人,他欣然同意了。馬什的這位丈夫很會經商,她生了一子一女,享受著奢華生活。丈夫破產後去了印度,馬什帶著子女投奔父母,像其他18世紀遭遇財政困難的女性一樣,她寫了一本書《女俘虜》,記述自己在摩洛哥的經歷。歷史學家科利把馬什描寫成一個受世界歷史事件衝擊的女性,大英帝國的崛起改善了她的生活,美國革命又造成她家破產。

《剩餘噪音:聆聽20世紀》(The Rest Is Noise:Listening to the Twentieth Century,其餘的只是喧囂),作者亞歷克斯‧羅斯(Alex Ross)。這是一部概述20世紀音樂的著作。作者是美國《紐約客》雜誌音樂評論家。該書不僅縱覽了20世紀的經典音樂作品,還透過音樂折射出這一世紀的歷史。
《紐約客》的樂評人以20世紀的古典音樂折射20世紀的歷史。在20世紀,戰爭和政治明顯地跟音樂糾纏在一起。「由於其難於言喻的本性,音樂很容易被打上意識形態的烙印,被用於政治目的。」希特勒演說時的動作跟馬勒的指揮風格有些類似。有段時間,古典音樂作品因為受到納粹的歡迎而被認為失去了其道德高度。一些作曲家因此而努力拋棄古典音樂形式,轉而探索其他選擇,以至於50年代出現了各種吵鬧刺耳的實驗音樂。60年代初期,美國希望證明資本主義和高雅文化是相容的,音樂成了「冷戰」的工具。軍備競賽擴展成科學競賽,隨後又變成文化競賽。用於文化事業的數百萬美元來自甘迺迪政府,雖然賈桂琳‧甘迺迪曾經譏笑說甘迺迪唯一真正喜歡的曲子是《向總統致敬》(Hail to the Chief)。(摘自《三聯生活週刊》)
你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