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專訪葛林斯潘:金融巨獸難以駕馭的挑戰
2007/10/01 13:30
瀏覽948
迴響0
推薦1
引用0


過去20年,沒有經濟學家影響力比得上葛林斯潘,他也被稱為權力僅次於美國總統的決策者。過去,他如何影響全球經濟秩序?未來,如何看待新興市場與金融走勢,天下雜誌的專訪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新的視角……

初秋的華盛頓,近午的陽光從整片弧形的窗戶,灑進葛林斯潘的辦公室,明亮溫暖。前聯準會主席葛林斯潘穿著簡單的白襯衫,81歲了,他仍然不時敲著辦公桌彭博社特殊設計的電腦鍵盤。只要按一個鍵,他就可以看到世界任何一個市場、這一秒的變化。任何變化,葛林斯潘似乎都可以從容解讀,直指核心。

Q:次級房貸風暴還繼續延燒。為什麼會如此嚴重?
A:金融市場的危機,已經一觸即發,如果不是次級房貸,也會有其他的標的。開發中國家的利率、美國政府國庫券等之間的利差,現在是有史以來的小的,就會有高風險的金融工具出現。

次級房貸造成問題,部分是全球長期利率大幅下降,全世界資產價格漲得比名目GDP還快,帶動世界資金流動戲劇性的大量增加。國際金融機構所創造、買賣、仲介的股票與債券大幅成長,成為國際流動資金的主要來源。

這些超額的流動資金,四處尋找投資報酬率高於一般水準的標的。而美國次級房貸證券化的衍生性金融產品有很高的投資報酬,吸引了全球相當大量的投資,創造了對美國次級房貸的龐大需求。

包括對房貸銀行、銷售房貸證券化商品的金融機構的需求,都不斷大增,他們要有更多的房貸,才能夠創造更多的衍生商品、銷售給避險基金等。需求暴增,房貸機構就降低了貸款條件、衝高貸款量。結果造成後續的許多問題。

如果不是對於次級房貸證券化商品的需求大量增加,次級房貸在美國市場的比例原來很小,問題也不會跑到美國以外,因為沒有美國以外的人擁有美國的次級房貸,他們有的是美國次級房貸證券化的商品。

次級房貸變成了證券化的商品、涉及上兆美元的市場,造成很嚴重的問題,衝擊商業銀行與投資銀行的營收、企業並購。可以確定,次級房貸連動造成的損失,比次級房貸直接的問題,深遠多了。

Q:如果是你,你認為應該如何處理次級房貸的問題?
A:我認為市場最終會正確的反映價格。

次級房貸問題的主要原因是,全球的風險,並沒有被完全訂價,現在刺激大家重新評估沒有被充分反映的風險。

次級房貸問題的核心,本質上是信用懷疑危機,大家非常不相信對方的信用狀況,銀行不再借貸、投資人不再投資,所有的金融市場活動都會凍結,金融市場當然不會完全停止,但是有相當大部分的影響。

這是一個恐懼帶動的現象。扭轉情況的唯一方式,就是搞清楚所有這些奇奇怪怪的結構性金融產品的價格。等到大家了解那是甚麼樣的產品,社會的恐懼才會平息下來。

面對這樣的問題,法規能夠使得上力的地方很少。如果是信用懷疑問題,許多國家的中央銀行也都認為他們能夠做的真的不多。

舉例來說,如果你有一百元,有個人要跟你借十元,但是你知道那個人不會還錢,就不願意借,就算我再給你一百元,你還是不會願意借錢給那個人。所以,增加銀行資金、資金充裕其實沒有多大幫助。

未來更重要的問題,是次級房貸是否會影響實質的生產活動。

現在對美國的房地產價格產生懷疑,是否會影響美國房地產市場?房地產市場影響民間消費,美國的民間消費又對世界貿易有相當影響,尤其是東亞國家。如果美國房地產價格下跌、造成消費者縮減消費,台灣很多的電子與科技產品銷售到美國,也會感受得到衝擊,中國大陸更會感受到,因為美國市場占中國出口的比例是很大的數字。

如果影響實質的生產,就會再擴大次級房貸的影響。

Q:你在聯準會主席任內幾次面對金融風暴。要如何降低金融風波下的社會恐懼?
A:信心絕對是最重要的。如果讓我挑一個重點,我最希望能夠看到的是降低社會的恐懼。我不知道要如何才能做得到。我不管其他的統計數字如何,我要知道唯一的指標,就是社會的信心。

趨吉避凶是人類的本性,不是能夠控制的,但是可以學習。我們從過去的經驗中學習,哪些威脅是不用恐懼的。要降低恐懼,只有降低不確定性或是增加知識,才能夠完全了解風險,才可能降低恐懼。在金融上,不確定就帶來恐懼,不確定性才是主要的問題。

Q:現在大家擔心的另一個問題,是通貨膨脹。通貨膨脹真的會來嗎?
A:我相信通貨膨脹是未來全球的關鍵議題。除非我們的政治體系允許中央銀行在未來提高利率,而且提高到比現在的水準高相當多的程度。但是,大家都知道,政治人物是不喜歡調高利率的。

通貨膨脹問題之所以死灰復燃,是因為冷戰結束之後,過去十年,龐大的經濟移民快速流入全球化的勞動市場,已開發國家與開發中國家的通貨膨漲與長期利率都壓低。勞動力的流動率開始趨緩,抑制通膨的力量開始鬆動,中國的工資也開始上漲,可能連帶造成美國工資恢復成長與通膨上升。

現在抑制物價的效果已經到了盡頭,需要中央銀行採取非常嚴格、有效的控制。但是,要做到這一點,需要政治體系的支援。我有點擔心美國政治體系是否支持這樣的做法。

我舉個我前一任的美國聯準會主席沃爾克的例子。

1980年代初期,沃克大幅調升美國利率,舉國撻伐,要彈劾他、要他下台,鬧得非常大。後來情況一百八十度大改變,結果證明沃克的判斷與做法是正確的,所有的批評好像一夜之間都消失了,大家對於沃克又一片讚揚之聲。

我要講的重點是,社會好像得了失憶症,大家完全忘了不過半年、一年前對他的批評,記憶好像一筆勾銷。這是非常悲哀的,大家至少要承認錯誤,才不會再次犯錯。除非政治領導人記得他們對聯準會的批評是錯誤的,他們才會進步。

這就是我所擔心的。未來中央銀行如果要採取強硬的措施,我們又會看到類似的大眾反映。

Q:如果發生通貨膨脹,影響是甚麼?
A:低收入的族群受影響最大,他們沒有基本的財富來面對生活成本上升,尤其食物價格,是很嚴重的議題。

發展中國家也會受創。發展中國家之所以稱之為發展中國家,是因為他們沒有讓市場有效運作的基礎建設,他們的財政政策不是很成熟,難以面對通貨膨脹的問題。

Q:國際尤其注意中國的通膨問題。你的觀察是甚麼?
A:中國的表現非常好。如果用我所有的評估標準來看,中國應該不會達到今天這麼好的成績。

中國大陸經濟全速發展,但現在我不認為中國大陸的通膨問題是可以控制的,尤其是食物的價格已經開始波動。很多開發中國家都有類似的問題,就是開始購買價格更高的食物,市場上並沒有充足的供應,造成經濟上的問題。

中國大陸的通膨難以控制,因為中央政府不再掌控所有的因素,省級政府有相當的影響。舉例來說,中國大陸可能需要抑制資金投入市場,這也是他們現在在努力的。但是這些投資是由省級政府所主導。這是中國大陸必須解決的問題。

現在人民幣逐漸升值,中國大陸購買非常大量美元計價的資產,控制匯率;為了消化購買外幣釋出過多的貨幣,大量發行人民幣債券。但是即使如此,還是不夠。結果中國大陸的貨幣供給極速上升、超過他們的名目GDP。這就是通貨膨脹的火苗。

中國大陸現在很關注通貨膨脹的問題,我認為還有一部分的歷史因素。1949年,當時蔣介石政權有嚴重的通貨膨脹的問題,中國大陸政府才有機會取得政權。共產黨在經濟上最害怕的,就是造成社會不安的通貨膨脹。如果沒有這一段歷史,我們無法解釋為什麼共產政府為什麼會如此關切資本主義的價格議題。

對台灣來說,我想更重要的是,台灣不依賴中國大陸不可能保持每年11%的經濟成長率,到某個階段,中國大陸的經濟成長率會大幅下降,到時候台灣對於中國大陸的出口就會受到影響。

Q:大家也很關心中國大陸操作快速累積的財富的方式,是否會帶來新的風險,例如民間蜂擁投入股市、政府開始操作主權財富基金。你的觀察是甚麼?
A:上海與深圳的股票市場的風險也非常高。上海與深圳的股票會一直漲,是因為上市企業的獲利成長,但是有相當部分的獲利成長,是企業購買股票、股票漲了、企業從股票賺了錢、獲利了結又成為企業的獲利,就是股市成長、企業購買股票獲利、又推升股價,相互連動、用錢賺錢的循環沒完沒了。

但是不可能這樣繼續下去,到某個時點一定會掉下來,到時候就會對消費者需求有很大的影響,因為現在有相當的需求是股市帶動的。

我不認為政府主權基金是個好的做法。政府很難操作基金投資,操作那樣的基金的風險,不適合政府承擔。

例如中國政府投資美國的大型私募基金,賺很多錢的時候,沒有甚麼問題,如果股票市場下滑,怎麼辦?私人企業預測市場走勢是一回事,如果政府也預測市場走勢,就不一樣了。我不認為政府容許損失,任何政府都一樣。我認為富裕的中國商人可以這樣做,但是政府不應該這樣做。

Q:台灣是小而開放的經濟體,如何面對未來資金流動愈來愈快、愈來愈朝向區域發展的經濟環境的挑戰?
A:我認為台灣做得很好,只要老練的中央銀行家,就可以應付國際資金的流動。我不敢給任何建議。

東協等國際組織目的很好,但是實際作用不多,他們應該多關注在自己國家的經濟發展。

台灣只要維持開放的市場、經濟的彈性,就可以成為國際貿易的受益人,而國際貿易是現在很大的成長動力。這些只要自己做就好了,不需要國際組織來告訴你們。一旦鎖國,經濟就會失去活力,經濟停滯,會造成更多人痛苦。

經濟不是靠政府,是靠企業帶動經濟。政府只要確保智慧財產權,有相當數量的資金自由進出市場。政府要了解外國投資人。外國投資人必須知道,他們投資在台灣的資金很安全。

以美國的經驗來看,美國憲法對於財產權的保護,對美國的繁榮非常重要,長期以來一直吸引外國人到美國投資。

Q:維持開放,政府的主導力量似乎愈來愈小。政府該如何保持開放、又能夠兼顧促進社會成長?
A:政府對人民最好的作法,就是儘量少做一點,因為市場會發揮非常好的功能。如果把企業鎖在國內,只能賺一點錢,如果企業能跨出國,收益會增加,一部分的好處經由低價轉給國內客戶,一部分分給股東。

政府真正應該注意的,是社會生產了多少,這是政府社會計畫的來源之一。如果沒有物質資源與服務去做分配,空有政策也沒有用。我認為不要從思考社會政策開始,要先看到底有多少實際的資源可以分配。

每個政府都可以做的,就是注意每人平均GDP,改變GDP在社會上的分配、改變社會的品質,這是政府最龐大的社會計畫工程。

Q:依照現在的趨勢,社會財富分配愈來愈不平均,如何可能解決愈多財富集中在少數人手中的問題?
A:少數一群人掌握愈來愈多的財富,是因為對於技術勞工的需求增加。社會對於勞工技術的要求不斷提高,才能因應愈來愈複雜的計畫、生產、設備,而我們的教育體系無法培養出足夠的高技術人才,至少在美國是如此,所以技術勞工的薪資不斷增加。這是西方社會社會兩極化的原因,亞洲社會的狀況可能也是如此,不過我手上沒有數字。

解決財富不均的關鍵政策,是教育與移民。開放技術移民,高技能勞工與非技術工人的薪資差距就會縮小。

你們在教育上做得應該比美國好。美國基本的問題是,美國學生大概在九歲的時候,數學與科學的能力在國際平均之上,但是到了十七歲的時候,成績就落後世界其他國家,表示美國的小學教育不錯,但是中學教育出了問題。

美國有世界一流的大學,但是沒有足夠的、能力符合標準的中學生來維持世界級的大學,結果愈來愈多的國際學生成為美國大學的主力、進入美國產業。

我想我們知道如何解決這個問題,但是涉及政治因素,難以解決。

例如,根據美國的研究,美國教師執照制度,是採取各科平等的敘薪制度,這就限制了最好的老師不可能進入體系,數學與科學的學生在非學術領域,遠比文學學生有更好的機會,這就表示進入體系的老師的歷史、文學的素質比數學、科學的好,要解決這個問題,必須面對教師工會,這與政黨的利益衝突。但是我想這個問題到了一定的時間,總會解決。公共政策就是選擇,每個選擇都有成本。

Q:對於未來經濟的發展,你有甚麼建議?
A:我沒有具體的建議。因為決定未來的是創新。從定義上來看,創新是無法預測的,如果可以預測,就不是創新。我們可以知道所有的問題,因為我們已經看到了,但是我們無法預知所有可能發生的好的事情,新的發展、新的投資年復一年的出現,一定會有新進展。生產力的成長,是來自於構想轉化為有價值的商品或服務,原料只占一點價值。

我不知道答案,但是我心裡沒有絲毫懷疑,一定會有新事物。

其實我們也不用知道。只有中央計劃經濟,必須知道他們認為的未來是甚麼,例如過去的蘇聯。台灣過去的成長,也是靠相當的中央計畫。現在要學習不用嚴密計畫。

只要誘因存在,未來會自己創造出來。理性的冒險,才會進步。你不需要知道未來需要甚麼型式的新資金、甚麼新構想、要生產甚麼新產品,這些都會自然發生。

Q:除了金融問題,你現在最關心甚麼其他問題?
A:我的清單長到講都講不完。主要的原因是,我們都只知道問題,但是永遠不知道跨過問題、另外一邊是甚麼。

全球金融巨獸已經過度發展,市場已經變得太大、太複雜、變動太快,最老練的人也無法完全掌握,無法再用二十世紀的方式去管理,要靠每個市場參與者去監督,最有可能的對抗方式就是維持市場的彈性。

這些年來我學會不要太憂慮現在看到的問題,問題永遠講不完,但是另外一邊,也就是我們無法預測的機會,但是那才是未來更重要的部分。


【天下雜誌】第
381
天下雜誌亞洲獨家專訪前聯準會主席葛林斯潘:再老練的人也無法掌握全球金融巨獸
採訪整理/吳韻儀 攝影/Paul 2007.9.27


【本書簡介】我們的新世界The Age of Turbulence Adventures in a New World

浴缸中寫出的回憶錄
葛林斯潘19263月出生於美國紐約,早年在紐約大學學習經濟學,他的經濟學學士、碩 博士學位都在該校斷斷續續取得。在進入政府工作之前,葛林斯潘曾創辦過自己的經濟諮詢公司,19878月到20061月一直擔任美聯儲主席,歷經4位美國總統。在此之前,他還擔任過尼克森總統和福特總統的顧問,可以算得上是多朝元老。

在這本長達531頁的回憶錄中,一部分是葛林斯潘的個人傳記,另一部分主要是他擔任公職期間發表的演講及在國會作證時各種內容的彙編,裡面還有他對全球經濟的一些展望以及對自己共事過的總統及外國領導人的評價。

有趣的是,這部回憶錄基本上都是在浴缸中完成的。自從上個世紀60年代一次背部受傷以來,葛林斯潘養成了一個習慣就是每天都要泡澡,而在泡澡期間往往會想出很多非常不錯的點子,比如著名的非理性繁榮就是在浴缸中想出的。正因為如此,葛林斯潘還曾戲言如果能發明一種能夠在水裡寫作的筆和紙,那對他的助手來說將是一大好事,免得去整理那些濕漉漉的手稿。而且,葛林斯潘在寫作回憶錄的時候一開始就有了整體框架,整個寫作過程並非斷斷續續,而每天在泡澡的時候寫一些也不會讓思路斷掉。

從小就有計算方面的天賦
在回憶錄中,葛林斯潘稱自己從小就有數學方面的天賦。他的母親、露斯‧戈爾德史密斯經常向親戚朋友炫耀自己的兒子非常善於進行加減乘除的計算,這似乎是一個很不錯的成就,特別是對於當時喜歡一個人獨處的葛林斯潘來說。另外,葛林斯潘的記憶力也相當不錯,他年輕時是個狂熱的棒球迷,直到今天他還能清楚地背出來紐約洋基隊創始時的球員都是誰,他們在比賽中的位置以及表現。

計算能力和記憶能力很強對於葛林斯潘未來的成功相當重要,特別是從事財經方面的工作。今天的葛林斯潘仍然習慣於稱自己是一個經濟學家,而不是政府官員。他的電腦裡都是一些資料圖表,各種檔案也散落在辦公室的每個角落,這就是我喜歡做的工作,這也是我從20歲出頭一直到現在都在做的事情。我的上司換了不少,但我每天做的事情卻是一樣的,我也不想改行。葛林斯潘說。

父母離婚留下永久黑洞
葛林斯潘在回憶錄中還談到父母離婚對自己的影響,他的父親是華爾街的經紀人,母親17歲就嫁給父親,不過就在葛林斯潘3歲的時候兩人離婚。葛林斯潘稱父母離婚在自己的一生中留下了一個永久性的黑洞。也許是因為父母離婚的緣故,葛林斯潘也有過一段短暫的婚姻,他和首任妻子喬安米契爾在上個世紀50年代成婚不到一年就離婚。葛林斯潘在書中稱,主要問題在於自身,妻子是個不錯的人,但他們的結合卻不是很理想。

1997年,葛林斯潘與美國全國廣播公司的新聞記者安德里亞‧米切爾結婚,此人也成為了影響葛林斯潘後半生最重要的女性。葛林斯潘在書中回憶了他們第一次的約會,當時,葛林斯潘邀請安德里亞來公寓,一起閱讀自己寫的經濟學論文,從那以後,他們就在一起了。對於這位出身於才女記者的妻子,葛老稱,身邊有位女強人我並 沒有感到威脅,事實上我妻子就是女強人。

股災時像個七臂裱糊匠
葛林斯潘這一生中最重要的工作應該是從19878月起開始擔任美聯儲主席,這一職位被稱為是美元總統,他的一舉一動對全球經濟的影響舉足輕重,更何況他一幹就是18年半,任期之長讓真正的美國總統望塵莫及。不過,職位重要也意味著責任重大,在回憶錄中葛林斯潘講述了自己第一次面對美國股市崩盤的經歷。

1987年時的美國總體經濟並不是很好,美元面臨貶值壓力,很多報導說美國很快會被日本超過,但股市卻是另一番景象,年初道瓊指數首次突破2,000點,之後一路上漲,投機氣氛相當濃。可是,沒有實體經濟支撐的股市,成長不可能持續,10月初市場中開始出現恐慌氣氛,這時葛林斯潘掌舵美聯儲才不過兩個月的時間。

為了應對緊張局面,1019日,葛林斯潘飛赴達拉斯開會,因為在飛機上得不到消息,因此一下飛機,葛林斯潘就問來接他的人股市走向如何,那個人回答說跌了508。當時,葛林斯潘以為指數只跌了5.08點,這樣的跌幅相當小,馬上說:非常棒!但事實比他所想可怕多了,股指跌了508點,跌幅達22.5%,市場已經崩盤。

後來才明白事實的葛林斯潘直接去了酒店,在電話旁邊一直待到深夜。到了第二天,工作相當緊張,電話響個不停,葛林斯潘形容自己就像是一個七臂裱糊匠,要同時和很多人講話來穩定市場。當時,葛林斯潘決定為金融機構提供擔保, 向市場中投放資金並降低利率。危機過去之後,美國經濟出現了一些好轉,但好景不長。

老布希落選怪罪美聯儲
葛林斯潘擔任美聯儲主席時雷根總統的任期已接近尾聲,對於雷根的繼任者老布希,葛林斯潘在書中稱兩人似乎有點不愉快。1987年的股災之後,美國經濟短暫好轉後又陷入衰退。當時的老布希準備競選連任,因此希望經濟能夠好轉,但一直到1992年秋天,經濟衰退仍然沒有好轉的跡象,布希總統公開要求減息,美聯儲照辦了,但白宮希望降息更多,降得更快,這些美聯儲並沒有完全滿足。儘管如此,老布希總統還是繼續提名葛林斯潘擔任美聯儲主席,葛林斯潘稱,這一提名其實是個無奈的選擇,總統對自己不滿意,但也沒有更好的人選。

或許是老布希總統不太走運,在採取了一系列政策之後經濟已經開始在復甦,但大選也臨近了,經濟復甦得太晚了!老布希輸掉了1992年的大選。事後,老布希將落選的原因歸咎於美聯儲,並對葛林斯潘有些耿耿於懷。不過葛林斯潘並沒有怪老布希,甚至還覺得老布希的遭遇與邱吉爾類似,二戰快要結束時英國選民拋棄了邱吉爾,而老布希則在發動海灣戰爭後被美國民眾拋棄。

沒想到柯林頓還會提名自己
老布希下台之後,民主黨人柯林頓出任總統。因為葛林斯潘是共和黨人,所以他覺得白宮新主人不會再選擇自己。不過,出乎意料的是,葛林斯潘與柯林頓的關係相當不錯。

葛林斯潘說,柯林頓是一個智商很高的人,但在人品上則未必如此,而且在道德上對自己也比較放鬆。對於柯林頓和呂文斯基的性醜聞,葛林斯潘稱自己剛開始的時候不太相信,後來被證實之後確實有點難過。儘管如此,在工作方面兩人合作還是相當默契,兩人的關係隨意輕鬆,而美聯儲和財政部之間的關係也達到了最佳狀態。當時美國的經濟繁榮,19963月,葛林斯潘被柯林頓再次提名為美聯儲主席,而此前他一直認為柯林頓會提名一位民主黨人。對於柯林頓的夫人希拉蕊,葛林斯潘也說她非常聰明,每個人對她的評價似乎都很正確,說她聰明也好,極端也好都不假,她如果當選應該不會是一個糟糕的總統。

小布希太看重自己的承諾
對於現任總統布希,葛林斯潘在回憶錄中對其政策進行了批評,認為政府拋棄財政紀律,將政治考慮凌駕於健康經濟政策之上,其結果就是財政赤字驚人。除了伊拉克戰爭需要龐大的軍費開支之外,他認為布希過於看重自己在競選時的承諾,為此增加了很多開支如醫療保險。

對於現在政府中的很多人以及國會中的共和黨人,葛林斯潘也沒少批評。其實這些人很多都是自己的老同事,如副總統錢尼,在福特擔任總統期間兩人都在白宮,但在書中他難掩自己的失望。葛林斯潘還感歎說,人們的想法和理想,有時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發生很大的改變,剛進白宮時的自己和現在的自己完全不同,自己的這些老同事同樣如此。

對於國會中的共和黨人,葛林斯潘稱這些人為自己所在的選區盡力謀求好處,正因為如此共和黨在2006年的中期選舉中遭致失敗。葛林斯潘批評這些共和黨人破壞了權力的遊戲規則,結果他們失去了權力。

布朗要比布萊爾更資深
葛林斯潘在回憶錄中也提到了一些外國領導人,特別是英國的領袖。英國鐵娘子柴契爾夫人上台之後通過改革推動了英國經濟的發展,葛林斯潘特別提到了自己與這位英國領袖的互動。19759月,葛林斯潘在英國駐美國大使館第一次碰到了柴契爾夫人,當時她剛剛當選為英國保守黨領袖,在當晚的宴會上葛林斯潘就坐在她旁邊。一開始,葛林斯潘覺得宴會上都是些政客,肯定會比較枯燥,但沒想到柴契爾夫人對市場經濟學相當感興趣,兩人花了整晚來討論經濟學以及英國經濟所面臨的問題,這次交談之後柴契爾夫人在葛林斯潘心目中留下了很不錯的印象。

1994
年秋天,布朗和布萊爾一起來到葛林斯潘的辦公室,當時這兩個人也是剛剛在自己黨內的選舉中獲得勝利,還沒有上台執政。在葛林斯潘看來,布朗應該年紀更大,也更資深一些,布萊爾一直在背後,談話主要是葛林斯潘和布朗之間進行。儘管這兩人都來自於工黨,但他們的理念和柴契爾夫人差不多,特別是布朗對英國經濟的發展貢獻巨大。


【作者簡介】葛林斯潘Alan Greenspan),192636生於紐約市。1948年獲紐約大學經濟學學士學位,1950年獲經濟學碩士學位,1977年獲經濟學博士學位。1954年至1974年和1977年至1987年先後任紐約市工業諮詢公司(陶森-葛林斯潘公司)董事長兼總裁。1970年任總統經濟顧問委員會顧問,1974年至1977年任主席。1977年後任國會預算局顧問、通用電纜公司、摩根公司、通用食品公司、莫森信託公司和飛馬公司等公司的董事。1981年任總統經濟顧問委員會成員。1981年至1983年任全國社會保險改革委員會主席。1982年任總統國外情報顧問委員會成員。

19878月被雷根總統任命 為聯邦儲備委員會主席。19917月,布希總統任命葛林斯潘繼續擔任聯邦儲備委員會主席。19962月,柯林頓總統提名他連任聯邦儲備委員會主席,620參議院以壓倒多數批准了提名。葛林斯潘同時還兼任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主席。200014,柯林頓總統再次任命他為美聯儲主席,同年620日,他第四次就任該職。

19987月,葛林斯潘被授予美國和平締造者獎。20028月,英國女王授予葛林斯潘爵士榮譽稱號,以表彰他對全球經濟穩定所做出的傑出貢獻

有誰推薦more
全站分類:休閒生活 網路生活
自訂分類:全球出版風潮
發表迴響

會員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