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美洲】加拿大圖書產業分析
2007/08/11 01:45
瀏覽550
迴響0
推薦2
引用0
資本主義經濟的全球滲透在傳播科技日新月異的後工業資訊時代已經無孔不入,不僅導致了南北差距的擴大,而且也加劇了西方體系內部的分化。加拿大圖書出版產業作為加拿大政府視為生產文化認同的意識產業,一直受到美、英的跨國公司的壟斷控制的慘重影響,而加國應對美國霸權的措施是以資助出版的項目計畫扶持本土出版商的經營,國家憑此參與媒介產業的權力分配,從而實行市場管制。本文欲從加拿大圖書出版產業的資料分析,闡釋資本主義全球擴張的蹤跡與脈絡。
一、加拿大圖書出版產業的圖貌:國家管制與美國控制
從加國圖書出版商與獨立代理商的收入資料來看,從1996-2001年期間,整體狀況呈上升趨勢,但如果把本土控制的出版商和外資出版公司的資料比較分析,那麼加國出版產業的被動與薄弱,外資公司對加國圖書市場的壟斷控制也就一目了然,如圖所示:
2000-2001年期間:加拿大627家圖書出版公司的收入超過24億加元,比1998-1999年遞增9.4%,比1996-1997年遞增20%。外資控制的公司數僅占本土出版公司數(672)的4%,但銷售額卻占加國整個銷售額的46%,比前期遞增3%,1997-1998年是43%。45家獨立代理機構,有78%是加拿大本土控制的,創造18億的銷售額,占加國總額的47%,加國本土出版商獲得4,800萬加元的政府資助,占稅前圖書產業總收入8,500萬加元的56%。加國平均56%-62%的出版公司贏利,外資公司則有80%以上的公司贏利。總而言之,2000-2001年加拿大本土控制的出版商創造了64%的市場佔比,比1996-1997年與1998-1999年所占比率為66%,下降了2%。因為外資出版公司的強勢競爭,加拿大本土控制的出版商的收入在2001年呈下降趨勢,外資公司成長率為15.8%,達到84,620萬元。19家外資公司集中於多倫多(51%)和魁北克(45%)。
1996年:加拿大圖書出版業向政府繳納的稅收中,僅聯邦稅就達1.4億加元,而政府對加國圖書出版產業的資助項目資金約為4,500萬加元(並沒有計算每一個省的資助數目),政府從投入到產出的比例看,依然有所贏餘和收入。但有一個不容否定的事實,美國的藍燈書屋(Random House) ,哈潑‧柯林斯(Haper Collins,20年前已經被梅鐸的新聞集團兼併)與培生集團(英國)等30家跨國公司佔領加國圖書銷售市場的絕對佔比,1996年30家外資圖書出版商和發行商的總銷售額達6.7億加元,本土330家出版商與發行商的國內總銷售是8億加元。但跨國公司的資本擴張在10年之間(1996-2006)有相當的進展,業界回饋的資訊是跨國公司在加國已經達到70%的市場佔比,本土出版商僅佔30%的市場比率。這個局勢有增無減,跨國公司對加國佔據傳統優勢的兒童圖書市場的侵蝕、對加國出版政策的干預、新技術的全面普及(如培生集團的「定製出版」﹝Custom Publishing﹞)持續威脅到本土出版商的市場佔有空間,這種情況不僅表現在圖書行業,電影、雜誌、廣播電視、報業也是如此。

上述資料描述了加國圖書出版產業的一般輪廓,傳播結構是社會結構的一個表徵,如果要闡釋其出版產業的圖貌背後所隱匿的社會文化意涵,則必須考察加國的基本政治經濟格局(國家對市場的管制)和全球化語境下的美國、歐洲媒介集團的強勢資本侵入與傳播霸權。
20世紀20年代開始媒介產業就從樸素的家族企業轉向工業秩序中的大型聯合企業,進而演化為高度集中與壟斷的全球公司。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以市場化、自由化、私有化、全球化和放鬆管制為核心的新自由主義浪潮的興起,西方媒介的徹底商業化、私有化、集中化和解除管制化(deregulation)進程加快,國際媒介集團(也是全球公司,或稱跨國公司)迅速成長,控制全球媒介新體系的是30-40家大型跨國公司,而雄踞全球市場頂峰的是8家跨國媒介公司,其中大多數公司來自歐、美,自由主義政策導致的不平等結果在傳播領域日益加深。正如西方學者指出的那樣:「當媒介改革家們還陷於派系紛爭的時候,媒介大亨們正不斷兼併、整頓、融合。他們運用其不斷成長的經濟影響力『改革』傳播法,解除諸如聯邦傳播委員會(Federal Communication Commission)這樣的管制機構的指令,中斷關於可進一步推進他們全球霸權的國際貿易協定的公開辯論。如赫伯特‧許勒(Herbert Schiller 1919-2000,美國傳播學界政治經濟學派先驅)二十多年前就指出的那樣,隨著全球化,以及『新電子工業,工業生產廠址的遷移,以及迅捷的國際傳播的同時發生,一個新形式的等級組織結構正在全世界範圍內建立起來。』」(轉引自Jansen,2002:58)。邁入21世紀,無論後現代的話語與各種抵制自由主義經濟與反全球化的社會運動如何達到高潮,由於「資本主義從來都是壟斷的,商品和資本從未終止過齊頭並進,因為資金和信貸從來就是觸及和打開外部市場的可靠手段。」(費爾南.布勞岱爾(Fernand Braudel, 1902-1985,法國年鑑歷史學派的第二代大師)《資本主義的動力》(La dynamiquedu capitalisme)中文版1997:78),許多巨型購併案(Mega mergers)國際公司的「全球擴張」達到了空前絕後的狀況,傳播產業的商業化、私有化、集中化和解除管制化不是被削弱了,而是更加劇烈。傳播產業的徹底商業化與全球擴張並不是以民主社會的基本價值為出發點,而當資本的價值和權力體系侵蝕並腐化了主權國家的邊界,那麼它便會讓有效的等級控制體系在資本輸出的同時加以運作。

無論美國如何施加壓力,全球公司作為利益集團如何遊說政府,加拿大政府和公民依然把出版產業看做生產文化認同的意識產業,為了應對美國霸權,國家在70年代就開始管制出版產業(表現為資金扶持)。加拿大管理與支持出版產業的核心機構是加拿大遺產部(Canadian Heritage)和加拿大藝術委員會(Canada Council for the Arts),前者的資助名目是圖書出版產業發展專案;後者則是加拿大議會補助計畫。另有各省的出版資助方案,以及版權法案和外國投資管制的相關規定配合資助計畫,推進與保護加國本土出版商的發展利益,具體的要求統一反映在每一種專案申請必須符合加拿大本土的內容與聲音。這一系列資助專案,並非簡單的出版產業資金的宏觀調控手段,而是呈現出國家對市場的強化管制,項目的實施限制了外資的比例和全球公司進一步兼併加國出版商的可能。而從
總之,我們從北美媒介產業的冰山之一角──圖書出版產業的局勢,洞察到加拿大要在市場的外部展現國家的宏觀控制權力,美國則是要去加國政府的權力化與管制化,西方資本主義內部的差異與分化昭然若揭。西方學者伊曼紐爾‧沃勒斯坦(Immanuel Wallerstein)在其《現代世界體系》(The Modern World System)一書中,從世界市場的形成與擴散的研究入手,探討了西方資本主義體系如何在14世紀之後形成以及在16世紀以後逐步成為世界經濟地理的核心(core),如何使非西方社會變成「邊際」(periphery)。加拿大的圖書產業則使我們了解到來自西方資本主義核心體系內部的邊緣與核心的分化進程。這也說明在一元一票的西方民主社會裡,媒介產業不僅生產意識形態,更為重要的是服務於追求利潤最大化、市場最大化的資本主義內部資本與權力的擴大再生產。

你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