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嘉明的「常民系列」又來了,這回講的是90年代,一個翻騰在全球化浪潮以及飽受曰本各種流行文化洗禮的年代,一個由消費主義與資本社會共同建構的幸福論的年代。
90年代的台灣,一方面深受全球化的風潮影響,網際網路的興起,加速了全球化的狂飆浪潮,星巴克(Starbucks)和IKEA等跨國連鎖企業的進口,改寫了大眾的生活型態。另一方面,日本通俗文化,從日劇、音樂、流行時尚、卡通動漫到綜藝節目,更全面充斥台灣人的日常生活。「哈日族」一詞即指崇拜、複製日本流行文化的台灣青少年族群,這群人從生活、娛樂、思想上,大量地模仿、拷貝日本風尚。
過去,「幸福」是大環境、大社會的共同口號,那是政府跟政客時時掛在嘴巴上的,但現在「幸福」則是個人私領域的事,而90年代就是改寫「幸福」定義的關鍵年代,現代人所追求的「小確幸」即是從90年代開始發酵。
90年代也是個輕薄短小的年代,什麼東西都追求快速輕便,不管是日劇結構、PTT的推文、BB call的數字代碼,甚至PPT簡潔扼要的文字簡報,生活中所有瑣碎的個人行為,都在巨大政治、商業和科技的全球結構下,構成了幸福所思所感的無形枷鎖。王嘉明強調,當我們一股腦地「想要幸福」時,其實是承認不幸福的起點。
「常民系列」以10年為座標,格局龐大,不同部曲以不同的敘事形式區隔,《SMAP X SMAP》採日劇十一話(集)的結構,濃縮台灣90年代的集體記憶,舞台就是一個攝影棚,配合現場拍攝以及即時投影,變換場景。取材則如大雜燴般,延續前兩部曲的旁徵博引,素材來自於日劇如《愛情白皮書》、《東京愛情故事》、《神啊!請多給我一點時間》、《高校教師》、《魔女的條件》、動漫《灌籃高手》、《名偵探柯南》、《新福音戰士》;台灣綜藝《龍兄虎弟》與政論節目《2100全民開講》;日港台和好萊塢電影如《情書》、《阿飛正傳》、《喜劇之王》、《駭客任務》等。此外,全劇的語言大量夾雜日語和台語,配合字幕,以突顯異質空間和文化的脈絡。
王嘉明說,排練過程就像個整人節目的橋段設計,充滿考驗與挑戰。演員不只演戲、跳舞、唱歌,還要練換景、打架、現場拍攝、還要練日文台詞;練完日文後再加台語;做完日常生活即興後,要背所有細瑣不合拍的動作,之後還要倒帶和拷貝與變奏,連合唱Acappella都是在狂跑後錯落或坐或站地唱。
雖然常民系列的內容講的是台灣的生活,但題材上卻以國外的流行文化為代表。導演王嘉明認為,台灣像一個胃,消化能力很強,可以把別人的東西消化成自己的:80年代的麥可傑克森來自美國、70年代的李小龍從香港發跡又到好萊塢、90年代談日劇風靡台灣的現象,這些外來元素都代表當時台灣的氛圍和認同,以及不同的質感和記憶。接下來,王嘉明計畫以 Beatles 的《The White Album》為靈感,帶出60年代的白色恐怖;21世紀則命名為《i-error》,諧仿蘋果電腦在全球掀起的i熱潮。
《SMAP X SMAP》演出資訊
演出時間
9月6曰 19:30
9月7曰 14:30、19:30
9月8曰 14:30
演出地點:中山堂中正廳
購票資訊:兩廳院售票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