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奶粉中添加三聚氰胺事件餘波盪漾,但是三聚氰胺卻合法的普遍被使用於廚具及餐具。
政府對食品中三聚氰胺含量,訂出最嚴格的標準,但是三聚氰胺卻大量製成食品容器,隨時可能因溶進食物而被吃進了肚裡。
三聚氰胺對國人來說像是新化學名詞,但是提起「美耐皿」大家就十分熟悉,其實三聚氰胺(Melamine)英文直譯就是美耐皿。
美耐皿是常用合成樹脂,廣泛使用於建材及容器已有半個世紀之久,建材中的美耐板常被用做廚具,而美耐皿餐具則是常用食器。
美耐皿因價格便宜、輕巧、耐高溫、耐火且不易破碎,受到餐飲業歡迎,但是問題卻出在美耐皿可耐高溫有限。
經實驗證明,美耐皿做為食物容器,在特定條件下三聚氰胺有被溶解釋出的可能。
美耐皿製品一般可承受攝氏一百二十度的溫度,但是國內業者表示,市面上美耐皿產品有兩個等級,一級品可耐攝氏一百二十度,但是次級品的耐溫只有攝氏八十度。
也就是剛煮熟的湯菜,立即置於次級美耐皿的餐具中,有可能會對美耐皿的結構造成傷害,因此而釋出三聚氰胺。
更糟糕的是美耐皿屬「熱塑性」塑膠,不可微波,如誤將美耐皿置於微波爐中加熱,可能會熔解,甚至與食物混雜在一起。
除了怕熱之外,美耐皿也不耐酸。
專家根據1990年日本東京國立衛生試驗所的一篇論文指出,美耐皿餐具以食用醋酸進行三聚氰胺溶出實驗,於攝氏80度,30分鐘後會有0.5ppm三聚氰胺溶出,溫度升到攝氏95度,就有3.0ppm三聚氰胺溶出。
二小時以上的長時間測試,美耐皿表面會被溶解,次級美耐皿製品甚至會出現溶蝕孔洞的現象。
舉一個例子就可知道美耐皿的潛在危機,譬如吃飯時以美耐皿碗盛裝熱騰騰的酸辣湯,飯後一碗湯,就會吃下可驗出含量的三聚氰胺。
因此對喜愛熱食的國人來說,美耐皿根本不宜製成餐具。
問題是目前市面上美耐皿餐具實在太多了,產品包括:各式杯子、盤子、碗、湯匙、便當盒、飯盒、餐盒、水壺、麵包夾、筷籠、榨汁器、壽司桶及托盤等等。
塑膠產品太雜,有些可耐高溫有些甚至可以微波,可是家庭主婦卻根本弄不清這些可耐高溫的塑膠製品與美耐皿如何分辨,以及外觀上的不同在那裡。
每天都在使用美耐皿的人,即使發現杯盤表面變粗糙或龜裂了,因為不知危險性仍繼續使用,三聚氰胺就這樣不知不覺逐漸溶入我們的身體。
可是市售美耐皿製品,有很多都是通過經濟部商品檢驗局檢驗合格的產品。
據了解歐盟規定美耐皿容許溶出濃度為30ppm,如果國內也採用相同標準,那麼經濟部與衛生署的標準就不一致。
檢驗標準雙頭馬車,等於沒有標準。
美耐皿製品問題重重,民國92年我國輸往沙烏地阿拉伯的美耐皿餐具,就被發現內含尿素-福馬林,有致癌疑慮,而被銷毀禁用。
政府對美耐皿餐具可能造成危機不可視而不見,到了該全面檢驗,訂出標準並告訴國人應怎麼辦的時刻了。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