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尋,尋什麼?自己不知道
小時候讀書很快,學校或公立圖書館有什麼書,幾乎全都讓我看完了。
九到十幾歲之間,我們住在巴西北濱海的西菲,學校圖書館所有的書,
從第一本到最後一本我都看過。回想起來,我特別感激那位圖書館員。
學生最多只能同時借3-4本書。然而,當時這位五十多歲的金髮女士,
每次都讓我拿兩個大袋子,帶幾十本書回家。不到兩三天,我就回去,
再重複一次。她很好奇,認為我不可能看得完那麼多書。有一次,
她拿其中兩本書來考我,一本是她很熟的文學作品,一本是莎士比亞。
我記得自己不光答出書裡的細節,還討論書的意義,作者為什麼這麼寫。
我看見她不可思議地搖搖頭,笑了起來。接下來,她再也沒有考過我,
而讓我繼續把圖書館的書一袋又一袋借回家。當時我一個人在圖書館,
或者在家裡看書,往窗外看,別的小孩都在玩。那時心中好像在找,
但不知道自己在找什麼。看懂眼前的一切,卻知道那不是我找的東西。
就連我所讀到的所有哲學作品,包括蘇格拉底,都不是我想找的。
唯一比較接近我心裡所追求的是聖經《新約舊約》―創世記‚詩篇箴言。
我自然被耶穌所講的話吸引,尤其欽定本的文句 King James version。
我認為耶穌的話特別美,每一個福音的經句,我會重複再重複去唸,
在心裡全都背起來了,背起來是因為這些話對我個人有很深的共鳴,
就好像驗證了我心裡早就明白的。所以不費力就記起來了。
甚至哪句話出在《聖經》哪一個章節,我都知道,都說得出來。
只是後來幾十年沒有用,也就不再去記了。
對,是驗證。我突然發現,其實,我在找和驗證是同一件事。
就好像透過耶穌的話,可以驗證我最內心想表達的一切。而這一切,
好像符合一個小孩子在人間體會得到的現實就這樣子,讀到耶穌的話,
讓我心裡得到一種說不出來的寧靜。我現在回頭看,只稱是一種歡喜。
不過,耶穌在《聖經》裡所講的話,雖然心裡都聽懂,
但同時讓我得到沒辦法解答的悖論。從邏輯層面覺得自己少了什麼工具,
沒法把耶穌的話解開,才會一再重複讀。有個印象相當強烈,十歲左右,
我覺得好像有一把熊熊烈火在我頭頂上燒。這個追尋對我就是這麼急迫。
我一直在找,但是找什麼?問題是什麼?我自己都不清楚。只是心很急。
一直在找東西,但找什麼也不清楚。只是一直覺得來不及。不管玩足球、
講話、唸書,只要有個空檔,這種急迫感又回來,好像總有一把火在燒。
到後來這對我已經比一切都更根本、更重要。這種急迫感只想得到驗證。
我老早就知道自己體會的現實和一般人不一樣,自然不斷希望得到驗證。
這種心情,除了我母親之外,也不方便跟別人分享,包括我弟弟和姊姊。
這些問題和他人都不相關,只會被人覺得奇怪、嘲笑或當作小孩子胡說。
所以把這些問題藏在心底。回頭看,相當感激我父母。他們給我很簡單、
平凡的家庭環境,又剛好在巴西一個很偏僻的地方成長,
才有這樣的條件,讓我可以追尋生命最大的一個形而上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