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懷念杏姐 市井飲茶 簽證驚魂 聰明女導遊 誰在融入美國 求醫其實並不難
2013/04/18 11:05
瀏覽308
迴響0
推薦1
引用0
懷念杏姐
 
《馬櫻》
 
April 13, 2013 06:00 AM | 3194 次 |
 
許鞍華執導、劉德華和葉德嫻主演的電影「桃姐」,描述主僕情深的感人故事,令人讚嘆不已。

我們家也有一位如同家人般的女傭──杏姐。她什麼時候來我家工作,我並不清楚,有記憶以來,我已知道她在家中負責照料我們兄弟姊妹。當時因躲避日本軍人侵華,父母遷居澳門,抗日戰爭勝利後,杏姐也隨我們一家乘坐岐關車路公司巴士由澳門返回廣州。

杏姐原籍廣東順德,那裡桑蠶絲織手工業發達,手技靈巧的女工不愁工作出路,她們愛聚居,不喜結交異性,不願結婚,故有「梳起唔嫁」的風氣。待年紀稍大,便流向省港澳三地,擔任女傭工作。年紀老去,會帶著多年積蓄,回鄉起屋度晚年。

政權變色後,因為新政府視女傭為被資本家剝削、急待解放的勞工階層,希望女傭們揭竿而起,去鬥爭曾「奴役」過她們的主人。有些女傭經動員後,也參加過一些鬥爭原主人的會議,政府也鼓勵她們離開原主人,再外出找工作或乾脆回鄉務農。

街坊組識對杏姐自然不會放過,要她揭發主人對她不公和虐待。會上杏姐低頭細聲地說:「事頭對我還好,這些年我用人工在鄉下起樓,供家人居住,我不想失去這份工啊!」氣得街坊組長大叫杏姐是老頑固,不願接受改造。杏姐從不在意,反而更像家人般分擔主人一連串接踵而來的厄運。

由於在國民黨機關工作過,爸爸常常要出入各種批鬥會議,媽媽又要下放勞動,妹妹因為年輕氣盛頂撞上級,被判勞動教養,扣押在市郊農場強逼勞動。家中只剩年幼的弟妹全由杏姐照料,煮飯、購物、洗衣一手包;有時還不顧舟車勞頓,帶點食物去探望勞動教養中的妹妹。

新政權建立後,家裡經濟情況有變,只能付給杏姐每月人工人民幣十元,她體諒主人收入不多,從沒有任何怨言,只默默地為這個家作奉獻。她從不亂花錢,買菜剩下的錢全部交還,一清二楚。

杏姐每月只會到街邊檔口叫師傅用線替她清理面毛,還買些刨花浸油,每天塗在長辮上,讓頭髮保持得光光滑滑。她穿的都是以前縫下的有襟女傭服,過去是白衫黑褲;後來時代變了,白色衫易髒,又不流行,只好改穿深藍色。

有一次家中為感謝一位老畫家教我弟弟繪畫,特地在家中請老畫家吃飯,杏姐煮出幾道順德風味家鄉菜,大獲好評。那天她找出多年未有穿著的白衫黑褲傳統媽姐裝,出來招呼各人。骨子裡她還是默認自己是個傳統管家。

一九六二年,主政廣東的陶鑄為緩和省內經濟社會存在複雜矛盾,有意開放邊界,掀起廣州四鄉等地居民逃港潮。妹妹趁此機會逃出生天,終於可以與在港男友成婚。杏姐眼見自己一手帶大、有如己出的妹妹有此歸宿,心頭不禁大樂。她為妹妹去派出所註銷戶口,民警要追查逃港線索,要杏姐交代妹妹逃港細節,杏姐回覆說:「我怎知道呢?如果我知道,說不定我也會跟她一起去。」

妹妹到香港後,多次來信問杏姐有何需要,她會托人帶上。杏姐總是推卻,沒要求什麼,最後只說:「可能的話,幫我剪一塊做媽姐裝的布料,要藍色的。」

一九六六年,弟弟在飽受不能升讀大學、又被強逼到農場的困擾,冒險偷渡赴港。他沒有妹妹那麼幸運,半途溺斃海中。

杏姐帶著戶口簿又到派出所辦理手續,當年那個民警已升為副所長了,看見杏姐便說道:「又是妳呀!這次沒那麼走運啦!」副所長還冷笑一聲,杏姐沒吭聲,眼角流出淚水,馬上將視線移向他方。

文化大革命後,杏姐目睹主人家種種不幸,也想到自己年紀不輕,起了不如歸去的念頭,終於告別相處多年的主人,回到鄉下投靠親弟弟。

因為「桃姐」電影憶起前塵往事,特地以此文紀念已離世多年的杏姐,緬懷這位「亂世版」的桃姐。



Read more: 世界新聞網-北美華文新聞、華商資訊 - 懷念杏姐

 

 

市井飲茶(上)
 
《周祖巍》
 
April 14, 2013 06:00 AM | 1782 次 |
 
茶和咖啡、可可並稱世界三大飲料,從飲用的人數和對身體健康的好處看,茶無疑是居第一位。茶是國粹,且不說佛教、道教和文人的飲茶講究,光是市井飲茶場所的名目,歷史上就就有過茶肆、茶坊、茶樓、茶店、茶館、茶攤等等。

西晉張載《登成都白菟樓》詩,有句:「芳茶冠六清,溢味播九區。」可見這個酒樓還兼賣茶。到中唐已有專門賣茶的茶店,中唐的封演在《封氏聞見記》中寫到,開元時「鄒、齊、滄、棣漸至京邑,城市多開店鋪,煎茶賣之。」

茶肆真正興盛起來,深入市井生活,還是在宋代及其以後。據孟元老《東京夢華錄》所載,北宋時汴京城內各類茶坊鱗次櫛比,還出現了晨開曉歇和專供夜遊的特殊茶坊。南宋臨安茶坊類型和功能的更加多樣化,以適應各不同階層和職業者的不同社會需要。不單都城,宋代鄉鎮茶館,也有一個很大的發展。如在南宋洪邁的《夷堅志》中,就有很多以鄉鎮茶館為背景的故事。元代關漢卿雜劇《錢大尹智勘緋衣夢》中,府尹錢可派人到茶坊,暗中察訪取得線索,擒獲真兇,平反冤案。可知茶坊已深入社會生活,許多街談巷議都出自茶坊。

明代的茶館與前代相比,數量上更為可觀,有增無減。茶館裡供應各種茶點、茶果。現存明代以前資料中未曾出現過「茶館」一詞,直至明末,在張岱《陶庵夢憶》中才有「崇禎癸酉,有好事者開茶館」,此後茶館即成為通稱。

茶館的真正鼎盛時期是在清代,茶館呈現出集前代之大成景觀,不僅數量多,種類、功能皆蔚為大觀。當時杭州城已有大小茶館八百多家。鄉鎮茶館中,江蘇太倉的璜涇鎮,全鎮居民只有數千戶,而茶館就有數百家。茶館的佐茶小吃有醬乾、瓜子、小果碟、酥燒餅、春捲、水晶糕茶、餃兒、糖油饅頭等。

清代茶館以北京最為典型。有賣茶為主的清茶館,環境優美,布置雅致,茶水優良,兼有字畫、盆景點綴其間。有兼帶一點飯館功能的葷鋪式茶館,不過所賣食品不同於飯館的菜,主要是富有特色的各地小吃。

茶館兼營娛樂業由來已久,宋元之時已有戲曲藝人在酒樓、茶肆中做場。清代戲曲繁盛,開始在茶館內專設戲台,京劇大師梅蘭芳說過:「最早的戲館統稱茶園,是朋友聚會喝茶談話的地方,看戲不過是附帶性質。」

茶館又是舊時曲藝活動場所,北京有評書茶館,聽評書藝人說公案、武俠、演義等等;還有一種藝茶社,聽相聲、單弦、大鼓,甚至還可以看雜耍。(上)



Read more: 世界新聞網-北美華文新聞、華商資訊 - 市井飲茶(上)

 

 

民國初年,只清唱不彩唱的京劇茶社,俗稱「清音桌」的,在京津風靡一時。

老舍先生的話劇《茶館》裡,更可以見到上世紀上半葉社會各色人等,什麼聞鼻煙的、玩鳥的、鬥蛐蛐的、保鏢的、吃洋教的、拐賣婦女的、打手等等,一個小茶館就是人間社會的縮影。

舊時大茶樓也是商業談判的好地方,甚至有提供筆墨紙硯印泥,可以當場簽訂合同文書。從前在廣州,「請吃早茶」曾是商業談判的同義語。江湖各幫各派有了是是非非,往往不急著「擺場子」打個高低,更不訴諸公堂,而是請雙方都信得過的人物出面調停仲裁。仲裁的地點以茶館居多,名叫「吃講茶」,雖然歷來名聲不佳,倒也符合茶道之「致清導和」宗旨。

現在,四川可能是茶館最多的省份,這大概和四川人愛擺龍門陣有關係。筆者對四川茶館印象最深的是堂倌舉著壺嘴長長的大銅茶壺表演鳳凰三點頭,一滴熱水也不會落在小茶杯外面,那可是一項絕技。

江南集鎮都有一些檔次較低的茶室,大清早天還沒亮就開張,顧客是趕早市的四周鄉民,以中老年男性為主。除非農閒時節,白天這種茶館是不營業的,下午約五點鐘以後,茶室就變成書場,有說書的或唱評彈的。

不光是集鎮,城市中的書場也都設在茶館裡。筆者小時候常和小夥伴站在茶館牆壁角落不付錢聽說書,這叫「聽壁書」,茶館老闆一般不會驅趕。第二天興高采烈地向同學們轉述故事情節,還為記憶的出入爭得臉紅耳赤。不過這都是小男生的事情,從未見有女生「聽壁書」的。

上海市區的老虎灶也兼營茶室,我家弄堂口的老虎灶旁邊就擺著兩、三張八仙桌,一、二十個茶杯,四鄰八舍圍在一起,交給老闆三、五分錢,沏一杯茶聊上半天。入晚,收起桌子擺好木浴盆,放下布簾就成了浴室。(中)



Read more: 世界新聞網-北美華文新聞、華商資訊 - 市井飲茶(中)

 

十餘年前,上海曾時髦過現代茶坊,店名通常都是某某紅茶坊。不僅賣茶,還賣咖啡、可樂之類的熱飲、冷飲,放現代音樂,甚至還有美女跳舞的。只是紅火了一陣子,就煙消雲散了。

近年滬杭一帶流行消閒茶館,筆者第一次去,是近二十年前杭州的一家吳山腳下的茶館。茶館分隔成大小不同的房間,那次我們有十幾個人,要了一個大房間,按人數計費,每人二十八元,當時這消費水平算是比較高的。除茶水外茶館還供應棋牌、麻將,以及可以添用的茶果、點心,從上午九點能玩到下午四、五點。

最近回國和上海老同事聚會,也安排在一家消閒茶館。這家茶館房間古色古香鏤花木門窗分隔,房間之間有小橋流水、花草竹木、盆景奇石,布置十分幽雅。

令筆者驚奇的是,每人消費價格居然也不過三十來元,茶點、小吃質量自然要差一些,也能過得去,仍還可添用。這種茶館沒有酒店飯館的喧囂,價格低廉,確是工薪階層敘舊的好環境。

最近筆者也去過高檔的這類茶館,名茶好水,精緻的果品點心,供應午餐可玩一天,每位茶客要付近二百元。

茶攤則遠比茶館樸拙得多,其出現也早得多。《茶經》七之事所引《廣陵耆老傳》中講的那個似乎是神仙的老太婆,就是每天提一器皿茶到市上擺攤賣茶。明末北京街頭出現了只有一桌幾凳的簡樸茶攤,擺起粗瓷碗,廣賣大碗茶。

筆者在六○年代初於正陽門附近買過大碗茶,一分錢從一個綠釉口沿的大缸裡舀一大海碗,遠比飲料解渴。聽說現在前門大柵欄還有掛北京大碗茶招牌的,幾分錢一海碗。(下)



Read more: 世界新聞網-北美華文新聞、華商資訊 - 市井飲茶(下)

 

簽證驚魂
 
〈自言自語〉趙自珍
 
April 16, 2013 06:00 AM | 2486 次 |
 
●不論持什麼䕶照,要申請簽證的國家越來越少。但不等於不需要。

最不明白的是所謂的「落地簽證」,坐數小時或者十多小時的飛機,疲倦而渴睡,整個飛機的旅客擁進簽證室,填一張只有姓名護照號碼的小紙張,交了錢,蓋一個章,才去排隊見移民官。

不知道程序,排一、兩小時隊發現沒有先取簽證的旅客,沮喪地去排隊取簽證,之後又再回來重新排隊的大有人在。土耳其就是一個例子,費時費事,不如買機票的時候一併收入境費,不用折磨旅人。再說如果被拒簽證,不如出發之前發現,不用花旅費舟車勞頓,然後原機被送回原地。

印度、埃及、中國都要簽證,常常出門持英、美、加拿大護照的人會一時大意。

這一次回廣州,出門前數天才記得問美國同事:簽證弄好了沒有?

「什麼簽證?」她完全忘記有這回事。

嚇得我馬上跳起來。馬上要她填表,回家取護照,拍照片,找相熟的旅行社代辦。

怎知道表填得不對,有機票副本,沒有火車票影印,也沒有附旅店預定房間的證明,給打了回票。白白花了一天。

補齊各種文件,重新再試。

在飛機起航前五小時終於取回有簽證的護照,其間的焦急不足為外人道。



Read more: 世界新聞網-北美華文新聞、華商資訊 - 簽證驚魂

 

聰明女導遊
 
〈維港采蘋〉舒非
 
April 17, 2013 06:00 AM | 1826 次 |
 
●這趟去張家界的導遊是個湖南妹子,她父親娶了土家族的姑娘生下她和妹妹。女導遊長得不算高大,小臉蛋很細白,有一雙帶笑的丹鳳眼,喜歡她不是因她漂亮,而是因為她很聰明,還有一幅好嗓子,唱歌好聽。

大概是基因遺傳,土家族姑娘都能唱山歌。她們唱山歌談情說愛,有一副好嗓子比什麽都重要,就靠它來吸引異性。宋祖英就是湖南古丈的土家族女子,她參加唱歌比賽而一舉成名。

導遊說宋祖英是特別幸運的一位,像她那樣美妙的歌喉當地大有人在。

女導遊的聰明表現在語言天分好。她廣東話講得標準,照她自己說,只是看香港無線的電視連續劇學的。她又懂英文和韓文,張家界很受韓國人歡迎,韓國遊客尤其多,以至有一些公共設施和商戶都用韓文說明。

她的領悟力很強,唱歌不走調,說明耳朵靈敏,這樣的孩子通常比較聰明,假如她死死板板不懂應變,那我們因為大霧錯失美景,就不可能再一次登山了,那是很遺憾的,多虧有個聰明的土家族女導遊。



Read more: 世界新聞網-北美華文新聞、華商資訊 - 聰明女導遊

 

 

誰在融入美國
 
應帆
 
April 15, 2013 06:00 AM | 18052 次 |
 
一早看新聞說美國亞裔的家庭收入為所有族裔中最高,我心想,這對某些人士來說可不可以算是亞裔乃至中國人成功融入美國的一個標誌呢?思緒未罷,先自莞爾,對於這樣一個老話題的爭論,恐怕永遠不會有消停的一天。

相信大多數中國人都聽過或者參與過這樣的老生常談:我們怎樣才能融入美國社會,尤其是美國的主流社會?大多數情況下,我們陷入自悲自憫的境界:融入美國主流對大多數人、尤其是第一代移民來說,也許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任務。

於是我們常常反觀其他族裔。你看黑人們,他們這幾十年爭取到多少屬於自己的權益。你看印度人,在各種職場尤其是程序員這個世界,他們完全如魚得水,漲薪升級永遠比同質同材的中國同僚們更快更高效。更不要看諸如俄羅斯人、義大利人之類的白人族裔了,他們就是所謂的美國主流。

日前和同事一起出去吃午飯,他們兩人一個是印度人,一個是俄羅斯人。席間說起姓名之事,兩位同事異口同聲道:「你們中國人美國化得最厲害,比如,大多數中國人都有自己的英文名字,光我們組就有露絲林、愛德華張、阿倫朱、悌姆陳等等。」

聽他們這麼一說,不得不點頭稱是。反回頭去看,俄羅斯人有一些名字原本就和英語名字相差無幾,但是也有很多人堅持本名的俄羅斯風味,比如同事裡面的伊格納特(Ignat)、維拉德(Vlad)、迪米奇(Dimitry)、艾琳娜(Elena)、塔提安娜(Tatianna)。印度同事呢,似乎名字方面保留得更徹底了,充耳可聞的都是阿密特(Amit)、拉季錫(Rajesh)、希爾帕(Shilpa)、阿帕娜(Aparna)。再遠高了說,連歐巴馬總統的名字巴拉克(Barack)也是充滿他父親的祖國肯尼亞之風情。

那麼,我們融入美國的決心和努力是不是有甚於其他族裔了呢?誠然,姓名只是這個社會、文化、政治和經濟現象的一個小小側面,就如家庭收入一樣。可它又確實反映了我們的苦苦掙扎和孜孜努力:朋友同事裡面的中國人哪個不是為小孩的取名費盡心思呢?而在美國,更費一番心思的結果就是一個英文名字再加一個中文名字。

前些日子讀以前的小說寫作老師賽爾金的自傳書「一個左撇子的自白」,裡面有一篇文章寫的是一群義大利作家聚會時常常討論的問題:這些身在美國的義大利作家們常常感到被歧視、被標籤化,覺得自己始終游離在美國的主流社會之外。

生於美國康州的皮特賽爾金終於忍無可忍,最終退出了這樣的作家聚會,因為他覺得這樣的感覺「被歧視、非主流」毫無意義,因為美國本來就是一個多民族的移民大熔爐,正是不斷湧入的非主流族裔才構成了美國這色彩豐富的社會風景。

想至此,不禁要啞然失笑:由此看來,誰都沒有真正地融入美國。收入也罷,名字也罷,來到美國學習、工作和生活,注定了我們要有一份有別於父輩祖輩或者從小一起長大的朋友們的體驗與閱歷,如何去汲取其中的正能量,將此換作無悔無怨、快樂而滿足的人生,才是比整天陷於「如何融入美國主流」這個偽命題更重要的吧!



Read more: 世界新聞網-北美華文新聞、華商資訊 - 誰在融入美國

 

 

求醫其實並不難
 
梅香飄飄
 
April 14, 2013 06:00 AM | 9457 次 |
 
在中國,老百姓常常感嘆「求醫難」,主要是因為醫療資源的配置不均,服務質量參差不齊,靠找熟人、走後門、送紅包才能接受好的醫療服務。醫患關係緊張,砸醫院甚至對醫生亮刀的事情時常發生。

到了美國,仍然聽到身邊的華人同事抱怨「求醫難」,不是付不起醫療費,因為公司都為大家買了健康保險;也不是找不到好的醫生,在保險涵蓋的醫院中,你可以自由選擇口碑好、醫術高的醫生。

那麼「難」在哪裡呢?難在看不懂記不住那些冗長的醫學英語。

前些日子,一位做工程師的朋友腿疼了很長時間,到走路都成問題時才去看醫生,被告知問題比較嚴重,建議去看專家。朋友心急如焚,但當大家問他家庭醫生的初步診斷是什麼時,他卻一問三不知,說沒有記住那個疾病的英文單詞。

醫學英語的專業名詞大多源於拉丁、希臘語,有許多詞根、詞綴構成,用詞較具體化、科學化,不太注重詞形的悅目和語音的悅耳。據說,最長的醫學單詞是四十五個字母,由此可以想像醫學英語詞彙的難看、難聽、難讀、難記。

怎樣在求醫的過程中和這些冗長而又拗口的醫學術語打交道呢?我的經驗是「多動手」而「少動腦」。一、及時獲取醫學紀錄,現在很多醫院都提供翻譯服務,醫生也盡量採用簡單易懂的英語進行解釋。但聽懂了醫生的分析還不夠。醫生在與病人交流時,都會在電腦上用醫學術語記錄病情、診斷結果、治療方法等,目的是為病人建立醫療檔案。作為英文非母語的華人患者,一定要在看病結束時向醫生索取這份醫學紀錄(英文叫Notes),因為如需看其他醫生或向專業人士求助,提供準確的醫學信息尤為重要。

二、將所有的檢查結果收集存檔。向醫院索取書面的或CD版的體檢報告、檢查結果或數據。看大病一般不會只看一個醫生,醫生的學識不同,經驗不同,治療方案也會有差異。如果病人能為醫生提供準確的的醫學信息,看病的過程就會省時省力,避免去做重複檢查,浪費醫生和自己的時間。

三、將所有服用藥物列個清單。如果服用多種藥物,背記藥品名稱便是一項挑戰。但「好記性不如爛筆頭」,將自己所服用的藥品列個單子,藥名、服用時間、劑量等一目了然,這樣在求醫時,就會避免一問三不知,或信息不全面不準確而影響醫生的診斷。

以人為本是美國醫療服務的特色,醫生、護士的態度和藹有禮,對病人一視同仁。醫患平等交流,信息暢通。在這樣一個環境像賓館、醫生像服務員的醫療體系下,只要我們有準備,及時獲取和保存醫學記錄,求醫其實並不難。記住,那些冗長的醫學術語只是一種書面用語,不是用來朗讀和吟誦,而是用來表達確切的專業意義的,不必望而生畏。



Read more: 世界新聞網-北美華文新聞、華商資訊 - 求醫其實並不難
有誰推薦more
全站分類:休閒生活 旅人手札
發表迴響

會員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