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莫讓僵固的外勞政策扼殺經濟生機
總統府財經月報日昨安排經建會主委尹啟銘報告「加強推動台商返台投資方案」,提出藉由放寬外勞比率至40%等五項措施,吸引台商返台投資。對此,雖然馬英九總統裁示「形成一個具體方案,儘快付諸行動」,但是勞委會卻提出「要先定義是要吸引什麼樣的台商回來」、「外勞增額將影響本勞就業」等質疑。勞委會的意見,反映出政府相關部會對於台灣當前經濟處境與政策優先順序,並未建立共識,而僵化的政策思維,恐怕將使台灣競爭力更加淪喪。
事實上,早在6月下旬工業總會召開「與首長對話-勞工政策與產業發展」座談會時,工總就已經針對許多產業有意推動完整的供應鏈在台灣落地生根,與大陸台商規劃回台投資,從事高附加價值製造活動時,卻面對勞工不足的問題,具體建議政府應以專案許可或設立「專區」的方式,至少比照進駐自由貿易港區,放寬引進外勞的上限,才能將生產利益留在台灣,創造就業與均富社會。
其中,國內產業界對於重新建立台灣供應鏈的呼聲,主要是鑒於在金融危機爆發且持續影響全球經濟穩定的壓力下,不但導致台灣出口衰退,也使得廠商投資意願趨向保守;且受全球景氣疑慮加深影響,民眾消費信心不振,使台灣經濟缺乏強勁成長動能,更讓國內產業界對台灣經濟前景充滿悲觀。因而,帶動產業界新的投資,被視為是台灣經濟重獲生機最優先的課題。
同時,大陸經濟結構與經濟社會發展策略的調整,除薪資成本不斷上升、華南與華東地區出現缺工現象、原來優渥的租稅優惠逐漸縮水而稅費捐卻不斷添加等,已經對大陸台商之經營活動造成轉型與生產基地移轉的壓力,此一趨勢尤其凸顯政府引導其回投資的契機。
更讓業者憂心的是,「重新回歸製造業」已經被美、歐與日、韓政府,視為是重新建立經濟成長動能的重要策略。其中,南韓於2012年4月公布跨部會的「活絡企業來韓投資方案」,針對珠寶飾品、成衣、鞋類、電子及機械等5個行業,分別建立行業別「企業回國投資專案小組(Task Force)」,發掘具體的返鄉需求,除提出減免營所稅及個人所得稅、提供金融支援之外,更對回流韓商於國內須再度雇用海外生產管理人力時,同意發給「人力特定活動簽證(E-7)」,且每新增一名員工提供每月60萬韓元補助金等支援方案。這些政策除了有助於南韓提升短期經濟活力,創造更多就業崗位之外,亦將提升其紡織、成衣、鞋子、電子及機械業的國際競爭力,中長期而言尤其將對台灣產業帶來競爭優勢喪失的壓力。
對台灣產業而言,在台灣重建產業供應鏈,已經成為因應國際競爭壓力的重要策略。根據經濟部「2012年製造業國內投資實況調查」,在已設立海外生產據點的樣本中,目前或未來2年內具有回台或擴大在台投資之意願者占15.07%。至於其有意回台投資或縮減海外投資轉而擴大在台投資之緣由,則以「生產高階產品」(占31.65%)和「設立營運中心或研發中心」(占28.61%)為主要考量,顯示吸引台商回流對台灣產業升級的重要性。
然而,由日前傳出正新、建大等企業新設的工廠雖完工,竟然因為「找不到工人」導致生產線無法全開之現象,反映出「缺工問題」仍然是台商回流最大的障礙。特別是本國勞工進入屬於「辛苦、污穢、危險工作」之3K產業,或是從事大夜班工作,這些年意願越來越低落,已使得業者不敢期待回台投資計畫具有可行性,甚至於缺乏推動回台投資計畫之思考與評估的誘因。在此情況下,提供充分的勞動供應條件,已經成為政府「築巢引鳳」的優先課題。
至於勞委會所質疑的「外勞增額將影響本勞就業」問題,觀察政府自2010年10月實施「製造業3K行業申請聘僱外勞核配比率」新制迄今,雖增加產業外勞約4.5萬人,但相對地台灣工業及服務業的總雇用員工人數也由2010年的664萬1千人,至2012年6月增加為692萬6千人,共增加28萬5千人,顯示以外勞作為補充人力,乃是維繫相關產業在台灣繼續營運的重要制度,增加引進外勞的結果,確實有助於增加本勞就業機會。
誠如馬總統所言:「這是一個關鍵時刻,推動台商回台機會稍縱即逝」,我們認為政府必須認清「缺工問題」是台商回流最大的障礙,唯有秉持「創造成長經濟的環境」為優先的態度,調整勞工政策,提供充分的勞動供應,才能營造台商回台與帶動新投資的條件,進而創造更多就業機會。
即刻啟動小而美的稅改工程
【經濟日報╱社論】
|
2012.09.05 02:27 am
|
喧騰4個月的證所稅開徵案塵埃落定之後,稅制改革工程彷彿也跟著停擺,縱使財政健全小組依然存在,下一階段的稅改軸心卻始終不明。行政院長陳冲日前裁示成立金融產業稅賦專案小組,研議提供年金與長期照護保險租稅優惠,以為高齡化社會預做因應,被遺忘的稅改冷灶,才再添了薪材,出現重燃契機。證所稅一役重傷改革元氣,社會氛圍不利大刀闊斧革新,小而美的稅改接棒上場,此刻正合時宜。
陳冲院長8月21日與金融業座談後裁示,由金管會與財政部成立專案小組,在「稅收不減、政府支出不增」原則下,推動年金及長期照護保險等金融商品租稅優惠。保險業者建議,年金與長期照護等保險支出,應獨立為所得稅扣除額,享有減稅優惠,藉此提高民眾自行購買保險商品的意願,分攤未來國家提供老年照護的財政負擔。
在此之前,7月6日大法官會議701號解釋,針對現行稅法醫療費用准由納稅人列舉扣除的減稅範圍,不包涵支付給非健保指定醫院的醫藥費,做出違憲的決議。這號解釋推翻稅法長年對「醫藥費用」的侷限規定,財政部必須就醫藥費用減稅範圍,做出更開放性的核認決定。
兩件事的交集指向所得稅法,並且都聚焦在「扣除額 」之上。不過,真正值得思考的問題,不在醫藥費該付給誰才可以減稅,或購買年金、長期照護等保險商品保費,是否需要給予租稅補貼,而是現行稅制提供的扣除額減免機制,確實存在不公平的現象,已經到了需要全盤重整的時候。
免稅額與扣除額均具有降稅效果,不同之處在於免稅額人人都有,十分公平;扣除額則需符合一定條件,並非人人可得。例如醫藥費及保險費支出,同屬「列舉扣除額」的一環, 但扣除範圍卻有諸多限制,但何者准扣、何者不宜?並無牢不可破的準據,也因此才會有陳冲院長裁示成立研究小組,與大法官會議解釋的檢討之議。
嚴格來說,所得稅法所設扣除額,總計有3大類、12種,全國申報扣除總額一年多達2.89兆元,實在不可言少。扣除額的存在,往往有其特定目的,因此,檢視扣除額合宜性的標準,不在爭執扣除項目或金額的多寡,而在追求減稅「品質」的提升。依循陳院長檢討扣除額需「收入不減、支出不增」的裁示,應否擴大扣除額已成次要,重整既有扣除額才是核心。
特別是年久失修,早已不符時代所需的扣除項目,例如儲蓄投資特別扣除額27萬元免稅額度,訂定當年金融機構1年期定存利率水準是8%,如今已不到2%,換算存款需達1,300萬元以上,才會撐破27萬元免稅額度;反觀受薪者每人10.4萬元薪資特別扣除額,只有儲扣額的四成,年薪超過10.4萬元就有被課稅的可能。兩相比較,扣除額提供勤勞所得的減稅協助,明顯不足。
另外,扣除額趨勢正在轉變,標準扣除額與列舉扣除額依法只能擇一,近年呈現懸殊發展。八成四民眾靠標扣額節稅;涵蓋保險、醫藥、災損、捐贈、房貸、房租等6大列扣額,則是少數高收入族群的減稅利器。按照財政部統計,所得淨額逾千萬的家庭,平均每戶申報列扣金額130萬元,是81%中低所得家庭(稅率12%、年收113萬元)的7至10倍。扣除額分配減稅資源的能力,亦已出現公平疑慮。
上兆元的扣除額,關乎全國550萬個家庭的納稅權益,12種扣除額都有被診斷的必要。行政院既欲成立小組,何妨放大格局,唯有重訂合乎時宜的扣除機制,改革才有意義。
【2012/09/05 經濟日報
全文網址: 即刻啟動小而美的稅改工程 | 社論 | 意見評論 | 聯合新聞網 http://udn.com/NEWS/OPINION/OPI1/7341970.shtml#ixzz25YP0UnPz
Power By udn.com
新聞分析-游資竄全台 燒旺不動產
台灣土地價格不斷創新高,這股風潮一路由台北向中、南部延燒,土地已成為資產大戶、壽險業、建商的資金疏洪道;低利率、市場游資過多,是造成土地價格不斷上漲的最大幫兇。土地連翻飆漲的結果,將使房價欲跌不易,一般民眾只能望房興嘆。
奢侈稅打房讓房市成交量縮,從全台各地的買賣移轉棟數觀察,房市交易也處於淡定的狀態。那麼,為何壽險業者、建商還要不計價大舉獵地,說穿了,就是「錢多到不知道要投資什麼,只好搶樓、搶地、搶店面」!
目前房地產交易,壽險業及建商是最大買方,就壽險業者來說,滿手現金何處去?買相對保值的不動產還是最穩當的投資!若用三、五年來看不動產可能會有風險,但若拉長看二十年就成為既保值又增值的好投資。所以壽險業買不動產不會有貶值的行為,對帳面上也可交代,因此壽險業買不動產跟一般民眾是不同的思維。
就建商來說,2003年後,台灣房地產走了近10年的多頭,大部分建商已賺的肥滋滋,加上目前低利率環境,借貸成本、利息支出低,財務壓力並不高,預售不好賣,就改邊建邊售或遞延推案,這也是為何目前房市量縮低迷,但房價卻遲遲未見鬆動的主因。
政府財政吃緊、民間資金氾濫,是目前台灣經濟的現況;會造成這種窘境,長期低利率環境脫不了干係。
外界認為央行彭總裁打房不遺餘力,但也有房地產業者認為彭總裁的政策是對的,因為他盡量讓熱錢不要流入房市,不要讓熱錢成為幫兇,這動作是很理性的。
儘管如此,市場熱錢過多仍是不爭的事實。土地是房屋的原物料,當原物料價格上漲,下游產品勢必調漲售價,投資機構由北而南炒高土地價格,區域房價勢必應聲而漲,價格划不划算,就看民眾買不買單。
政府抑制房價必須從土地著手,如何讓熱錢有出路,才是當務之急,與其讓外界指責打壓房市,政府應該扮演更稱職的資金「疏洪者」角色!
股民血本無歸 誰殺了太陽能?
曾經,有一群人懷抱著夢想,石油耗盡、氣候變遷考驗人類存亡,他們做的太陽能電池將能拯救世界。如今,這個夢,碎了。當太陽能從明星產業變慘業,連台積電都棄守茂迪,台灣太陽能產業為何六年燒光上千億元?一個太陽能廠前財務長的控訴,揭開台灣太陽能廠不能說的祕密。
台南工業區裡,一家太陽能公司的作業員拿著掃把掃地。他照常輪班,工廠裡的機械卻沒在運轉。「最近這一個月,生產線關了一半。」這名年輕的作業員說,他所屬的公司專門生產太陽能多晶矽電池,成立於二○一○年──那是太陽能產業輝煌的年代,公司訂單接不完,產能二十四小時滿載。
半年虧掉近一八五億元
如今開始募資償還銀行債務
但現在,產能利用率不到五成、作業員打雜。「我們公司算不錯了,還能領薪水。有些公司已經叫員工……『先休假』。」他不敢說「無薪假」,深怕這三個字太過精準地描繪出這個產業的慘況。
畫面轉到台積電內部,上半年來台積電為了是否繼續投資太陽能,已經討論了好多回,「原本傳出要收掉的是(台積太陽能公司董事長)蔡力行在做的薄膜太陽能,誰知最後是在多晶矽收手,棄守茂迪。」業內人士不諱言,太陽能產業的慘況,連台積電也搖頭。
你一定很疑惑,格陵蘭島的冰山快速融化,海平面不斷上升,上周石油價格每桶突破一一○美元,地球的能源正在耗盡,我們需要太陽能啊!是的,我們需要太陽能,一種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替代能源;即使如此,我們的太陽能產業卻半數面臨嚴重虧損,光是今年上半年,二十九家上市櫃太陽能廠就虧掉近一八五億元,只有三家賺錢。
這個數字看起來不夠驚人,畢竟比起DRAM、面板廠單季動輒虧損百億元,太陽能產業半年賠掉一八五億元,顯然是小巫見大巫。
然而,整個產業大幅虧損下,今年太陽能廠居然還要大舉募資,規模超過一三○億元,幾乎是上半年賠掉多少,就再跟股東要多少錢。過去六年,太陽能廠從台灣資本市場募走了二二○○億元,然而,這些錢泰半燒光,債務壓得他們喘不過氣來,打著償還銀行債務的名義,益通、旺能、昇陽科、中美晶……等,一隻隻籌資求現的手,又伸向了資本市場。
這樣的劇情似乎有些熟悉,我們就從一位身價數十億元的食品公司董事長故事說起。
第一幕:印鈔吧,太陽能!
手裡握著白板筆,他振筆疾書,不停地在白板上寫下這些運算數字:「一般每度電生產成本十二元,我們如果用一條龍的方式,拿到便宜的太陽能板、組裝成模組,再出貨給電廠,每度電的生產成本可以壓到六元,扣掉管銷,毛利率應該還有四成……。」他是一家食品公司的董事長,身價數十億元。去年第一季的這一刻,他認真計算的不是賣出一個水餃可以賺多少錢,而是把錢投資於太陽能產業個股,比他賣水餃、做食品更賺。
問他為什麼想投資太陽能?他一臉理所當然,「你看日本核災多嚴重,日本、德國都在關閉核電廠,現在投資太陽能,機會很好。」他胸有成竹,其來有自,因為這套說詞,是一個上櫃太陽能廠董事長向他做的簡報內容。
這個景象,看在一位太陽能廠前財務長眼中,他搖了搖頭,露出一抹笑容,「這就是我們一貫的說詞:每天太陽都會升起,但石油有朝一日會用完,油價這麼高,投資太陽能怎麼會錯!」是啊,食品公司董事長也是這麼對我們轉述,儼然在傳誦真理般。
對照現今太陽能產業的慘況,顯然這位食品公司董事長錯得徹底,就在他投資太陽能的一年後,股價腰斬再腰斬,成天掛在嘴邊的太陽能投資經,我們再也沒聽他提起了。
「這就是台灣太陽能產業的問題,短視近利。」曾經,這位前財務長看著太陽能廠坐擁千元股價,股王光環彷彿是一種興奮劑,讓整個太陽能產業的人都輕飄飄,「做太陽能太簡單了,籌到錢、機器買進來,設備廠自然會把技術教給你,機台投入生產,鈔票就這麼開始印了。」
一切看起來很簡單,他進一步解釋,太陽能電池的製程和半導體很像,但難度只有半導體的十分之一,技術都握在設備廠手上,比起蓋一座晶圓廠要三百億元,「蓋好一座太陽能電池廠,包括設備,只需要三億至五億元,三個月就可以開始生產。」對比晶圓廠、面板廠的巨額投資,蓋一座太陽能廠,輕鬆愜意。
「因為(進入門檻)簡單嘛,上、下游沒有人想去碰,包括我自己也是一樣……,我們只是在這個供應鏈找一個位置卡位。」華宇光能董事長李森田很坦白,但他不是唯一這麼想的老闆,而是整個台灣太陽能廠業者都難脫這種思惟。
蓋廠門檻低、快速量產,造就台灣太陽能廠畸形產業結構,一堆人搶著做競爭最激烈的電池模組製造與代工;然而,毛利高、技術難的上游原料與下游系統整合的品牌,卻沒人碰。
第二幕:研發就是擴產、擴產、再擴產
會議室裡,一家太陽能廠董事長正嚴厲地喝斥著採購人員,「不要告訴我缺料,缺料就想辦法去找料,與原料供應商簽長約,三年、五年都可以!」
他之所以這麼急,因為二○一○年市況最好的時候,太陽能電池原料多晶矽的價格,在短短時間之內翻漲逾倍,景氣大好,他必須要趕快買原料,才能投入太陽能電池生產。
這一幕,活生生地在台灣多數太陽能廠裡上演,「這不只發生在我們公司,而是所有的太陽能廠都在想盡辦法簽長約。」某相關業者內部人員回憶當時的「非理性購料」盛況。
於是,太陽能廠鞏固料源、簽訂長約的新聞,如雪片般飛來,「簽了長約的隔天,消息見報,股價就拉兩根漲停板,老闆們就能多爽兩天。」一位業界人士傳神地描繪著太陽能廠公司內部的怪象:研發工程師們忙著在看股價,他們緊盯電腦螢幕,看的不是生產良率,而是手上技術股的股價報酬率。
「你會覺得很好笑,我們寫在財報上的那些研發費用,全部都拿來擴產,真的用來研發技術的,一塊錢都沒有!」這是一位太陽能大廠前財務長的說法;這句話,就像利劍般,血淋淋地刺在當前太陽能產業全線崩潰的事實上。
在太陽能產業裡,每個老闆都在思索,如何用最快的速度、最低的成本,生產最多的電池,有料、有產能,就有錢賺,昱晶就是最好的例子。○五年成立,兩年後登錄興櫃,股價暴衝至四○二元,靠的就是「拿料換獲利」。
在這位太陽能廠前財務長的口中,太陽能產業裡,「有料、有獲利、就有漲停板」幾乎是致勝鐵律。「所以,每個人想的是如何quick rich(快速致富),誰在乎技術研發,根本沒有人在做這件事。」
然而,種什麼因就得什麼果,一齣太陽能供料長約惡夢的悲劇,才要接著上檔。
一○年,太陽能多晶矽價格出現反彈,太陽能廠紛紛搶料,「光是新日光一年內就簽了八張長約。」一名業內人士說。搶簽長約固料的狀況,從各家財報的預付貨款就能略見端倪。當年,新日光帳上預付貨款就提列了三.四一億元。
若以當時多晶矽價格每公斤八十美元為簽訂基準,每年價格遞減二○%,換算下來,今年新日光取得多晶矽價格每公斤約五十美元。「可是,你看看現貨市場上,一公斤多晶矽才多少錢?是二十美元耶,笨蛋都知道要從現貨市場上買才便宜。」前財務長說,長約夢魘開始如影隨形,逼得各家太陽能廠喘不過氣來。
因為,為了能夠穩定取得原料,太陽能廠在簽訂長約時,多半需要預付貨款,再依拿料數量,退還貨款。「所以,如果你不執行合約,等同違約,預付貨款的錢就拿不回來,但現貨市場一公斤才賣二十美元,你的成本卻要五十美元,每拿一公斤就現虧三十美元。」太陽能廠的老闆們陷入了進退兩難的窘境。
「現在很多廠商寧可毀約、或是壓著不進貨,否則根本無法承受成本壓力。」工研院太陽光電分析師王孟杰說。進貨,代表必須認列巨額的損失;不進貨,就要支付數億元的違約金,「現在台廠正為當初不合理的長約付出代價。」
第三幕:價格血流成河,但大陸還在生產
大陸新疆的邊境,一望無盡的黃土上,樹立起了一片片的太陽能板,除了突兀,很難找出其他形容詞,但這就是現實。「大陸十二五規畫裡,新疆是重要的示範區,一五年之前,新疆太陽能發電總裝機容量要超過兩千兆瓦。」業內人士說,這個數字有多可觀,台北一○一大樓一整天的用電量也不過一五○兆瓦,而新疆一小時的發電量,就能讓台北一○一大樓用兩周,而且從原料到系統,都是中國供應鏈。
中國,成了台灣太陽能業者的新惡夢,中美矽晶董事蔡文惠說。
「大陸業者什麼都不會,最會的,就是跟你殺價!」蔡文惠的話,一點也不誇張,大陸太陽能電池的產能從零開始,從○八年至今,成長超過四倍,全球有六成產能都在大陸手上,影響力超乎想像。
反之,台灣太陽能電池的全球市占率,卻從○八年的一五%滑落到去年的九%。市場,正逐漸被大陸瓜分掉;價格,也從○八年的每瓦四.七美元,落到現在的二.五美元。
為什麼台灣有雄厚的半導體技術背景,卻還打不過中國?業者指出,雖然台灣生產的電池良率較好,但轉換效率也只比中國高出○.二%個百分點,無法做出差異化。「以前,我們的半導體、面板技術大幅領先,可是,在太陽能這一關,我們與大陸站在相同的起跑線上。」太陽能廠的前財務長說。
下游的客戶,自然選擇價格較低的中國電池。「這次美國告中國廠商反傾銷,就代表一件事:中國根本不怕削價競爭。」多次與中國廠商交手的蔡文惠發現,大陸業者殺價的祕密在於,從中央到地方,都有大陸政府背後撐腰。
「中國的成本並不比台灣低多少,但是它們出口可以享有一七%的退稅優惠。也就是說,就算它們賣一塊賠一塊,還可以賺七毛!」蔡文惠說。「這樣要我們怎麼與它們競爭?」地方政府資金的挹注,讓大陸太陽能廠能挑起台灣中小企業無力進行的大案子。「大陸現在蓋的太陽能電廠,造價都要三十億美元(約一千億新台幣)左右,台廠連虧損都沒辦法打平,這種大型的系統建設根本不用想。」
至於品牌系統整合,正是太陽能食物鏈的最頂端。如同蘋果供應鏈中游只能分到微小的毛利,西門子、奇異公司這樣的太陽能系統品牌,才是整條產業鏈真正的獲利贏家。而專注在中游製造的台廠,空有一堆產能,最後,還得靠大陸系統商當出海口。
第四幕:歐債難解,斷了太陽能補貼奶水
同一時間,場景移到了歐洲,這裡是全球太陽能最大的市場,劇變正在發生。
歐債危機遲遲難解,義大利及西班牙政府沒錢了,但諷刺的是,它們卻是太陽能產業裡的大買主;捉襟見肘的財政,讓義大利與西班牙的太陽能補貼一砍再砍,今年以來,太陽能補貼已經砍了三成。而全球最大的太陽能市場德國,也因為太陽能裝設量已超過預期,開始降低饋網電價,減少民間的太陽能產品需求(編按:饋網電價,是德國為鼓勵太陽能發展,以相對高價收購太陽能電力,提高民眾安裝的意願)。
供給面不斷衝產能、需求面卻一邊砍補助,全世界的太陽能供需,就像失去控制的車子,急速失衡。根據國際組織Solarbuzz的報告,今年全球太陽能電池的產能將多出一.四萬個百萬瓦(MW),幾乎是台灣年產量的兩倍。
雖然台灣政府努力想擴充內需市場,但開出的計畫對台灣龐大的產能僅是九牛一毛。經濟部推動台灣市場的「陽光屋頂百萬座」計畫預計在一六年裝設六三○百萬瓦的太陽能板,這個數量,台灣太陽能廠一個月的產能,就能填滿。而政府的終極計畫,是在十八年後讓太陽能安裝量達三千百萬瓦,這僅是所有台灣太陽能廠五個月的產能。
也難怪,這位太陽能廠前財務長判斷,台灣太陽能最糟的情況還沒有來。「現在台灣廠商只能先丟存貨,拚現金、撐下去。」
但這樣的遊戲能夠玩多久?「很快!雖然台灣太陽能廠的財務狀況比大陸廠好,但負債比逐漸攀高,銀行要借錢給太陽能廠,都得再三考慮。」這也是為什麼,我們看到雖然集中市場裡的太陽能廠,虧損一個比一個嚴重,增資金額卻一個比一個大。
「這個產業沒有長期投資、以及穩定的資金平台,一定會死掉。」李森田投入太陽能產業後沉潛多年,最後終於認清事實,「如果台廠不再改變代工、炒短線的思惟,太陽能會變得與DRAM一樣慘!」因此,他將華宇光能轉型成電廠系統商,專攻大型的聚光型太陽能電廠系統。負債投資多年後,最近終於做出成績,除了在中國、歐洲陸續接到案子,近日他也完成在台灣的第一座電廠。
同樣的,台達電○七年也轉型走入系統品牌;無獨有偶,今年四月,茂迪也成立光電儀器部,啟動幫助民間住戶貸款裝設太陽能的「陽光存摺」系統設置專案,就為走出代工宿命。
台廠換腦袋!太陽能整併潮才正要來臨
不過,市場上依舊可以看到許多廠商仍緊抱過去思惟,懷抱著「撐過這波低潮,就會有陽光」的期待。
資策會光電產業顧問高鴻翔就不諱言指出,台灣太陽能產業黎明來臨前,將發生一波整併潮,「到時候淘汰的,一定是只等待供需自動回穩,不願主動改變的廠商。」
過去六年,台灣太陽能產業燒掉逾二千億元,讓明星產業變成了慘業。錯不在太陽能夢太美,而是台灣太陽能產業裡一幕幕不能說的祕密,揭開台灣太陽能廠的短視心態,埋下了巨額虧損的大炸彈。
不論如何,每天太陽依舊升起,地球資源還是在消耗,氣候變遷關係著人類存亡,我們是需要替代能源,但比起只有五年獲利光景即面臨虧損、倒閉危機的太陽能廠,我們更需要能夠永續經營、看長不看短的太陽能廠。
(尊重智慧財產權,如需轉載請註明資料來源:
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