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爆料記者暴斃 竊聽風暴添血腥 郭崇倫專欄-竊聽風暴重創梅鐸 竊聽風暴 倫敦正副警長下台 下台警官:英相府拒聽調查內情
2011/07/19 11:49
瀏覽427
迴響0
推薦0
引用0
郭崇倫專欄-竊聽風暴重創梅鐸
  • 2011-07-19
  • 中國時報
  • 【本報訊】

http://news.chinatimes.com/forum/11051401/112011071900521.html

《世界新聞報》竊聽電話留言的事件,現在已經形成一個完美風暴,不僅是《世界新聞報》引咎關門,新聞集團中其他報紙,也都捲入,不僅新聞集團在英國與美國的報紙負責人都請辭,蘇格蘭警場首長請辭,連梅鐸兒子的繼承地位都岌岌不保。

     

事件發展雖然僅僅兩周,但現已進入第三階段;第一階段由梅鐸最小的兒子詹姆士負責,那時大家不以為意,掉以輕心,經由《世界新聞報》關門,希望可以劃下停損點,避免危及新聞集團更大的利益:併購BSkyB。

     

但這並不能杜悠悠之口,大家指責真正應該負責的是,當時擔任總編輯的布魯克斯(Rebekah Brooks),卻依然擔任新聞集團英國所有報紙總管(包括《太陽報》、《泰晤士報》、《星期泰晤士報》),仍有著老梅鐸完全信任,更何況《世界新聞報》是周報,雖然關閉,轉為《太陽報》周日版,八月照樣發行。

     

「新聞集團根本沒有誠意道歉」,成了普遍的感覺,政治人物與敵對媒體查覺民憤高漲,紛紛跳上前來,撕咬一口,新聞集團遍體鱗傷,逼得梅鐸親自在十日抵達倫敦,開始第二階段的處理。

     

併購BSkyB剩下的61%股權,對新聞集團非常重要,不僅是預定轉型的重要規畫,它還是金雞母,更是梅鐸小兒子詹姆士成為王儲的必要條件,但是三大政黨聯手杯葛,卻迫使梅鐸不得不撤回併購申請。

     

三黨一致反對是空前的,政治通常非此則彼,反對黨痛恨梅鐸在上次選舉前換邊站,黨魁米勒班成了反梅鐸急先鋒,民調上升七個百分點,這本是無可厚非的,但是首相卡麥隆也背棄梅鐸,卻讓人詫異。

     

梅鐸在卡麥隆身上投資很深、也很久,早在二○○七年《世界新聞報》總編輯卡森因竊聽威廉王子案爆發辭職,半年後就被延攬為卡麥隆的媒體總管,作為保守黨與新聞集團之間的聯繫,梅鐸隨後更提升與卡麥隆有私交的布魯克斯為英國四家報紙的總管,目的在為八個月後的英國大選操盤。

     

在首相府公布的會見紀錄中,在成為首相的十四個月中,卡麥隆在官邸與鄉間別墅接見梅鐸與其高級主管,高達廿六次,這已經超過與其他媒體高層會晤的總和,至於私下與「鄰居兼好友」布魯克斯私下聚會更是不計其數。

     

但是卡麥隆知道風暴已來,想擋也擋不住,立即批准成立調查委員會,並在國會接受質詢時,他說如果布魯克斯辭職的話,應該要接受,最後也加入了自由黨與保守黨,提議要禁止BSkyB的併購。

     

梅鐸心知大勢已去,識相的主動撤回併購申請,希望等六個月後能夠再提,不過可能性幾乎是零,隨著交易破局,新聞集團轉型的可能,就像股價一樣,越來越走頹勢了。

     

在第三階段中,新聞集團進入完全防守的困局,為了應戰,他們找來了英美兩國公關頂尖好手,首先是在英國各大報刊登公開的道歉聲明,並且私下會晤被綁架女孩的家屬,據家屬律師說,梅鐸再三道歉時「非常謙卑、非常誠懇」

     

其次是棄車保帥,要救梅鐸父子,其他人就必須要犧牲,其中包括華爾街日報發行人辛頓與新聞國際的執行長布魯克斯;辛頓是梅鐸五十年的老臣,遇到開疆闢土,總是辛頓壓陣,但真正梅鐸割捨不下的是,情同父女的布魯克斯。

     

梅鐸有四個親生女兒,布魯克斯是第五個,與梅鐸比其他子女都要親,他剛到倫敦時,記者問他最優先事項是什麼,他指著布魯克斯說,「是她」,雖然輿論要求她辭職,但新聞集團不惜一切要留下布魯克斯,她成為雙方較勁的焦點。

     

最後梅鐸守不住了,在經過外面諮商後,發現沒有把她與辛頓兩人丟出去餵狼,梅鐸父子難以脫險,辭職後兩天,布魯克斯隨即被警方拘捕,後來雖然交保,但成為新聞集團被捕的第十人。

     

本周二的國會委員會問訊,梅鐸原本拒絕出席,他的兒子也以另有要公推辭,但是國會議員大怒,聲言會以缺席方式進行,甚至考慮以藐視國會而拘提,雖然梅鐸是歸化的美國人,但是英國國會仍然有權將其下獄,關在大笨鐘下的牢房裡,梅鐸父子嚇壞了,只好答應出席。

     

現在美國與澳洲也都開始類似的調查,個別疏失,雖無法動搖梅鐸的帝國,可是反托拉斯法律卻會;勞工黨黨魁米勒班已經開始要求制定新的媒體法,目的要分割梅鐸的媒體帝國,他現在擁有英國全體報紙發行的五分之二,「在英國公眾生活裡有太大的權力」,這樣的權力導致濫用,「是非常不健康的」。

    

拆解新聞集團,只有十九世紀東印度公司的解體與廿世紀的美國電話電報公司(AT&T)可以比擬,但梅鐸帝國最後會不會瓦解,還要看八十歲老人如何抗拒這場風暴。

     

chenlungkuo@yahoo.com

竊聽風暴 倫敦正副警長下台

聯合報╱編譯陳正杰/綜合報導】


「世界新聞」竊聽風暴席捲英國新聞界、政壇和警界,幾乎每天有人下台或被捕,倫敦警察局長史蒂芬生(Paul Stephenson)下台隔天,助理局長葉慈(John Yates)也在18日請辭,英國媒體預測,這場風暴將繼續肆虐,首相卡麥隆也難以倖免。正在南非訪問的卡麥隆決定提前返國,並將於20日在國會發表聲明。

重用世界新聞前總編輯庫爾森是「致命的錯誤」,史蒂芬生下台「不但不會減輕卡麥隆的壓力,反而會增加壓力。」

立場與卡麥隆政府敵對的「衛報」也說,此事將使卡麥隆的判斷能力成為各方檢視焦點。事實上,史蒂芬生在17日宣布辭職的記者會上,就直接點出卡麥隆比他更應該負責。

他說,被他聘為顧問的華立斯(Neil Wallis)並非被迫離開世界新聞,就他原本所知,華立斯也未涉及先前的竊聽案。華立斯昔日的上司庫爾森(Andy Coulson)在2007年一月因兩名手下竊聽遭到判刑而辭去總編輯職務,事隔五個月,時為在野黨黨魁的卡麥隆卻聘他為媒體顧問,三年後,卡麥隆出任首相,庫爾森成為首相府的新聞主管。

今年一月,庫爾森在警方重啟調查後請辭。但即使庫爾森在8日因為昔日報社部屬竊聽和行賄警方等罪嫌被警方約談逮捕,卡麥隆仍公開稱庫爾森為朋友,判斷力再次受到質疑。

華立斯14日因為竊聽案被捕,他曾獲聘為倫敦市警局顧問一事才曝光,倫敦市長強生得知後頗為光火。據衛報報導,經過招標,史蒂芬生在2009年9月聘華立斯為媒體策略顧問,每月只要上班兩天就能拿到2000英鎊(約台幣93000元),合約到去年9月結束。

史蒂芬生宣布辭職有如一顆震撼彈,卡麥隆是在出訪非洲的飛機上得知消息。

顯然意識到事態嚴重,他原本五天四國的訪問行程將縮短為兩天兩國,並請國會延後一天休會,在20日聽取他的報告。

除了聘用華立斯,迫使史蒂芬生辭職的最後一根稻草,是媒體披露他曾接受與華立斯有關的一家度假中心招待。葉慈承受下台的壓力,原因是他曾於2009年拒絕針對世界新聞記者竊聽一事重啟調查。此外,華立斯在獲聘為市警局顧問之前,背景調查是由跟他有私交的葉慈負責。

【2011/07/19 聯合報】

爆料記者暴斃 竊聽風暴添血腥
  • 2011-07-20
  • 中國時報
  • 【江靜玲/倫敦十九日電】

http://news.chinatimes.com/focus/50109193/112011072000154.html

梅鐸新聞集團在英國引爆的竊聽案持續發酵,首位公開具名揭發新聞集團竊聽醜聞的關鍵證人、前《世界新聞》娛樂記者霍爾(Sean Hoare ),十八日被發現陳屍家中,死因不明,引發許多揣測。

     

這起竊聽風暴至今已有十人被捕,兩名高階官警下台。如今再加添一樁命案,案情日益複雜血腥。

     

英國警方尚未確定霍爾死因,但表示無他殺嫌疑,且不排除自殺可能。然霍爾的一名友人透露,霍爾死亡前數星期相信,有人要對他不利。

     

這位與霍爾比鄰的友人表示,過去數周,霍爾深居簡出,拉起窗簾「躲藏」在家中,並告訴友人,若有人來找他,「說我不在。」

     

四十七歲的霍爾二○○三年到二○○五年在《世界新聞》前總編輯柯森手下跑娛樂新聞。二○○五年因酗酒和嗑藥問題,遭到革職。

     

去年秋天,霍爾率先具名向《紐約時報》揭發《世界新聞》記者使用竊聽手段挖新聞,指稱報社主管知道內情,且授意記者如此做。霍爾強調,柯森完全了解手下記者的行徑。

     

周前,霍爾因指稱新聞集團記者可使用英國警方的科技,竊聽電話使用者所在地點,並暗示警方就此收拿費用,再度成為新聞焦點

     

素來宣稱竊聽是不肖記者個人行為的新聞集團警告各界對霍爾說辭應「高度質疑」,柯森則堅稱對竊聽毫不知情。但霍爾告訴英國廣播公司,「謊言,簡言之,他們說謊!」

     

追查新聞集團竊聽案十年的《衛報》記者戴維斯(Nick Davies)表示,霍爾告訴他,自己公開指證新聞集團竊聽行徑,是想「更正錯誤」、「改變整個文化」。

     

網友們對霍爾神秘暴斃,看法紛紜。

     

有人認為,他或許酗酒,但比起警察和抵死不承認竊聽行徑的媒體,至少誠實勇敢。


下台警官:英相府拒聽調查內情
  • 2011-07-20
  • 中國時報
  • 【江靜玲/倫敦十九日電】

     http://news.chinatimes.com/focus/50109193/112011072000155.html

受竊聽案波及辭職的倫敦前警察總長史蒂芬生坦承,調查電話竊聽從不是警方的首要之務;助理警務處長葉慈則透露,英國首相府辦公室主任拒絕聽取竊聽案調查內情。

     

史蒂芬生和葉慈十九日在英國國會內政委員會作證。史蒂芬生表示,自己從不知道警方聘用的特別顧問、《世界新聞》前執行副總華立斯與新聞集團竊聽案有關,直到今年一月才從報紙上看到訊息。

     

倫敦都會警局有四十五名新聞官,史蒂芬生說,華立斯的職務只是個「小角色」。但這個「小角色」每月工作兩天,每天一千英鎊(約四萬五千台幣)。根據史蒂芬生,他被告知,這是「最便宜的」價碼。

     

史蒂芬生也坦承,倫敦都會警局的四十五名新聞官中,十人曾在國際新聞集團工作過。

     

史蒂芬生並拒絕為接受豪華溫泉療養院免費招待道歉。他強調,該溫泉療養院的總經理是家庭友人,當時他剛動完手術需要調養,「接受個人朋友招待,未有不妥。」葉慈作證時則表示,去年秋天《紐約時報》報導新聞集團竊聽案後,他曾主動表達願意到首相府說明,但遭首相府辦公室主任李文里恩(Ed Llewellyn)拒絕。


全站分類:時事評論 人物
自訂分類:國際新聞綜觀
發表迴響

會員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