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受CIA訓練10年 反奪美3千人命 斬首行動 歐巴馬冷靜奏功 賓拉登已死 反恐戰未了 美追信差4年 賓拉丹竟躲在巴國度假區
2011/05/03 08:46
瀏覽2,378
迴響0
推薦0
引用0

CIA訓練10 反奪美3千人命

·          2011-05-03 

·          中國時報

·          【陳文和/綜合報導】

     http://news.chinatimes.com/focus/50108661/112011050300233.html

「基地」組織首腦奧薩瑪.賓拉登於一九五七年三月十日出生,終年五十四歲。其父是葉門裔的沙烏地阿拉伯營建業鉅子,建立了號稱「沙國王室之外最富裕的家族」。賓拉登曾接受美國訓練,對抗侵略阿富汗的蘇聯部隊。一九九年第一次波斯灣戰爭爆發,賓拉登轉而反美,更謀劃了九一一恐怖攻擊而受到美國追殺。

     

賓拉登是虔誠的瓦哈比派穆斯林,大學時研習經濟學、商業管理和土木工程,當年就熱衷「古蘭經」和「護教聖戰」,倡議穆斯林世界恢復施行伊斯蘭教法,公開反對猶太人、泛阿拉伯主義、社會主義和民主體制。

     

根據賓拉登自己的說法,一九七年代後期,埃及與以色列和談、以及伊朗的伊斯蘭革命,改變了他的世界觀。一九七九年,賓拉登參與阿富汗對抗蘇軍的游擊戰,此後十年不斷接受美國中央情報局提供金錢、武器和訓練支援,還被當年的美國總統雷根稱為「自由鬥士」。

     

一九八四年賓拉登與阿札姆共同創立「Afghan Services Bureau」,運用他繼承的龐大家族財產,召募全球伊斯蘭聖戰士投入阿富汗反蘇游擊戰。一九八八年,賓拉登與阿札姆分道揚鑣,創建「基地」,逐漸發展成國際恐怖主義集團。

     

一九九年,沙烏地阿拉伯同意美軍駐紮境內,賓拉登也於一九九四年宣布放棄沙國國籍,並譴責美國和沙國王室。

     

一九九八年十一月,美國檢方指控賓拉登策畫美國駐東非肯亞及坦尚尼亞大使館炸彈攻擊案件,造成逾二百人喪生。二○○一年,「基地」成員劫持民航客機對美國發動「九一一恐怖攻擊」,奪走近三千人的生命。

     

賓拉登至少娶過六個妻子,子女人數眾說紛紜,大約十二至廿六名。兒子歐瑪(Omar)和生母娜依娃(Najwa)在二○○九年十月底聯名出書,提到賓拉登對待家人十分嚴苛,甚至於「恨敵人甚於愛兒子」。該書也描述,賓拉登在兒子們成年後,要求他們自願執行自殺攻擊。

賓拉登已死 反恐戰未了

·          2011-05-03 

·          中國時報

·          【陳一新】

美國總統歐巴馬證實,蓋達恐怖組織領導人賓拉登已於日前遭中情局團隊格斃,並認為此舉是替九一一恐怖攻擊受害者所做的一項正義的制裁。雖然恐怖魔頭的死亡,或可稍解美國全國上下的復仇之心,但卻無助於消弭恐怖主義的根源。不過,此一遲來的正義卻極可能影響到美國的全球戰略布局。

     如歐巴馬所言,賓拉登的死亡是美國與蓋達組織之戰「迄今最有意義的成就」;但就恐怖主義而言,其在中東、南亞與東南亞各有不同成因。儘管賓拉登從地球消失,但只要這些宗教、種族、貧富差距,以及種種社會不正義繼續存在,就會湧現無數的後繼者,更不用說原先既存在於歐美拉非社會中的各種反社會主義與反國家主義的極端分子。既然恐怖主義的根源不太可能根除,則人類就要有與恐怖主義長相左右並與之周旋到底的心理準備。

     比恐怖主義與恐怖攻擊事件更恐怖的,則是國家恐怖主義的興起。迄今為止,美國對伊朗及北韓的束手無策,已將這兩個國家一步步推向挾大規模毀滅性武器自重的國家恐怖主義方向邁進。柯林頓政府後期,對巴基斯坦發展核武的縱容,更使北韓及伊朗更加積極追求成為擁核國家。而小布希政府尋求與印度簽署核子條約,不啻默認印度在中美英法俄所組成的核武俱樂部以外的核武大國地位。

     當國家恐怖主義擁有核武之後,將如虎添翼,特別是在核武載具精確性不夠的情況下,將使全球壟罩在蕈狀雲的威脅陰影之下,並讓人類距離擺脫核子冬天的目標更為遙遠。在北韓及伊朗一步步擁核自重之際,那些無力發展核武的國家,可能也將被迫尋求發展生化武器,以期藉著這些大規模毀滅性武器,抗拒來自其他國家的核子勒索,或威脅其他國家。

     賓拉登之死,至少證明小布希的全球反恐戰爭並非完全荒謬。終其任內,他在高舉反恐大纛時,至少做到下列幾點:第一,他派軍在巴基斯坦及阿富汗境內圍剿蓋達組織領袖,讓他們因成天遭受美軍的轟炸而疲於奔命,無暇發動大規模恐怖攻擊事件。第二,直到其任內最後一天,他未讓大規模恐怖攻擊在美國境內再度發生。第三,至少就表面而言,他成功地阻絕了中東、南亞及東南亞各地之間的恐怖主義集團進行大規模的串聯,而未讓已故哈佛大學教授杭亭頓所說的「文明的衝突」夢魘成真。儘管伊拉克戰爭因偽造情報而遭受到國內外的嚴重非議,但其在全球反恐戰爭中的建樹,倒也很難一筆抹殺。

     雖說「前人種樹,後人乘涼」,但是歐巴馬承接此一全球反恐戰爭的果實之際,卻也必須戒慎恐懼地扛起未來日益艱難的反恐大業。他對新任務的理解,可以從他下令美國各地使領館、機場、港口及全球美軍基地昇高警戒狀態,以防止遭遇蓋達組織的恐怖攻擊略窺梗概。從美國的全球戰略布局來看,賓拉登之死將使歐巴馬政府更有理由堂而皇之地從阿富汗與伊拉克境內逐步撤出,而使美國在全球軍事部署上有更大的自由度與彈性

     在全球反恐戰爭之初,北京當局曾研判美軍可能長期陷入阿富汗及伊拉克的泥淖之中並難以抽身而出,這對中國大陸全球戰略布局當然是一大利多。作為中國大陸的重要盟國,巴基斯坦也積極配合北京戰略。儘管伊斯蘭馬巴德早就研判出賓拉登行蹤,但唯恐美國格斃賓拉登之後便不再重視巴基斯坦;因此,巴國僅將蓋達組織次級領袖的行蹤分批提供給美國的特種部隊。這次美國一舉格斃賓拉登,為九一一恐怖攻擊事件報了一箭之仇,充分顯示任何對美國的攻擊都將遭到華府的強大報復,一如美國當年為了報復日本奇襲珍珠港之仇,而在日本投下兩顆原子彈一樣。

     儘管蓋達組織或各式各樣的恐怖主義仍將威脅美國與世界其他各國,但元凶遭到格斃將有助於「美國重返亞洲」戰略的進一步推行,而首當其衝的,應該就是崛起中的中國大陸:北京當局必須在與華府和平相處或繼續挑戰美國及其盟國在東亞地區的利益之間做出選擇。

     (作者為淡江大學美洲研究所教授)

從不倒垃圾藏身豪宅搞神秘反洩底

【聯合報編譯莊蕙嘉/路透華府二日電】

2011.05.03 04:49 am

http://udn.com/NEWS/WORLD/WORS2/6312149.shtml

美追信差4 賓拉丹竟躲在巴國度假區

【聯合報編譯莊蕙嘉/綜合報導】

2011.05.03 04:49 am

http://udn.com/NEWS/WORLD/WORS2/6312144.shtml

全球頭號通緝要犯、凱達組織首腦賓拉丹被美國追緝近十年,他行事謹慎,下落成謎。美國中央情報局(CIA)鎖定從他的信差著手,情蒐行動直到四年前才有斬獲。賓拉丹並非外傳的躲在阿富汗山區,而是住在巴基斯坦度假勝地,可謂「最危險的地方就是最安全的地方」。

自二○○一年的九一一事件後,賓拉丹成為美國頭號追緝目標。傳言他可能藏匿於阿富汗與巴基斯坦邊界,例如阿富汗崎嶇的山區洞穴,或巴基斯坦西北部的偏遠部族地區。

九一一事件後三個月,美軍在阿富汗的「黑洞穴」地區發動空襲,賓拉丹躲過一劫。二○○五年他到巴國小鎮阿伯塔巴德落腳,蓋了一棟豪宅藏身。

空襲失敗後,美方始終無法掌握賓拉丹下落。期間賓拉丹雖數度透過錄影帶向美方嗆聲,但影片中的背景幾無線索可循。陷入膠著的CIA,決定從賓拉丹的信差著手調查。

賓拉丹有數名信差,其中一人最得他信任。然而信差亦訓練有素,不論名字或住處皆不得而知。直到四年前,情蒐終於出現突破性進展,掌握該名信差的名字。兩年前,CIA發現信差和其兄弟在巴國的出沒地點,逐步縮小範圍。去年八月,終於鎖定兩人住在阿伯塔巴德的一處豪宅。

CIA發現該棟豪宅固若金湯,戒備異常森嚴。監控一段時日後,發現裡頭住的除了信差和其兄弟,還有一男一女,特徵和賓拉丹的兒子及年輕妻子相符,推測賓拉丹就住在該處。

維基解密上周公布的一分電文,顯示一項來自關達那摩監獄的情資說,賓拉丹曾經住在阿富汗東部的賈拉拉巴德。二○○二下半年,巴基斯坦武裝分子穆哈瑪德派出五十名保鑣,護衛賓拉丹移動到巴國境內,美國便跟丟了,直到四年前解開信差身分,才重新鎖定行蹤。

電文還說,賓拉丹身旁有四十名忠心耿耿的保鑣隨侍在側,還設定「通關密語」。一旦來者答不出密語,便視為敵軍來襲,所有保鑣和親信在危急時將立刻自盡。

2011/05/03 聯合報】

 

 

 

 

 

 

 

 

 

 

 

 

 

 斬首行動 歐巴馬冷靜奏功

 

·          2011-05-03 中國時報 【嚴震生】

    http://news.chinatimes.com/forum/11051401/112011050300307.html

○○一年九一一發生時,歐巴馬還是一位名不見、經不傳的伊利諾州州參議員。他對政治充滿熱情,即使他在二○○○年聯邦眾議員的選舉中不幸在民主黨的初選就鎩羽而歸,仍希望能夠更上一層樓。不過,當奧薩瑪賓拉登及蓋達組織被證實是幕後的黑手後,歐巴馬原先計畫的另一個選戰必須取消,因為根據操盤選舉者的說法,歐巴馬運氣實在太背,他無法更改一個與奧薩瑪押韻的姓氏。

     美國人民顯然比起這位選舉操盤手更具包容性,因為歐巴馬不僅在二○○四年當選美國聯邦參議員,更在二○○八年贏得大選,成為美國史上第一位非洲裔的總統。歐巴馬的中間姓名海珊,也並未成為他獲得大位的攔阻。如今,這位名字特別的美國總統,在九一一恐怖攻擊事件即將屆滿十周年前四個月,宣布美國特種部隊已將奧薩瑪賓拉登格斃,真讓人感到世事難以逆料。

     歐巴馬自擔任總統以來,就強調美國用兵的原則,認為唯有公義的戰爭才是美國應該進行的戰事。他過去反對伊拉克戰爭,就是因為美國在沒有確切證據證明伊拉克擁有大規模毀滅性武器、海珊政府與蓋達組織有任何掛勾。歐巴馬認為阿富汗戰爭是公義之戰,因為賓拉登受到阿富汗神學士政權的庇護。歐巴馬在去年宣布由伊拉克撤軍,但卻對阿富汗戰場增兵,同樣也符合他的戰爭理念。

     歐巴馬在白宮的記者會上特別說明,美國不是也永遠不會與伊斯蘭為敵,賓拉登不是穆斯林的領袖,而是大規模謀殺穆斯林的暴徒。顯然歐巴馬希望能透過賓拉登的就地正法,讓九一一的悲劇暫時閉幕,但美國的反恐行動並不會因此而結束,在短期內仍會積極地預防聖戰士再度展開新一波的恐怖攻擊。

     在賓拉登被擊斃後,歐巴馬政府面對的是以下幾個挑戰。第一、此項行動對阿富汗戰爭的衝擊為何?第二、賓拉登的領導地位或許會由第二號人物札瓦希利接任,但這位出身於埃及的醫生轉恐怖分子是否能夠有賓拉登的群眾魅力,整合散居各地、逐漸扁平化的蓋達組織。第三、賓拉登的死亡,是否意味著美國可以展開阿富汗的撤軍?這個指標人物的消失,是否意味美國撤軍具有正當性?

     在這整個擒殺的決策過程中,最令人敬佩的還是歐巴馬的果斷行事。當歐巴馬獲得國安單位提供的情資時,他必須作出是否採取行動的決定。若賓拉登藏匿的地點是在荒郊野外,美國的斬首行動還比較單純些,但在附近都是平民百姓的城鎮進行格殺行動,難度較高。歐巴馬毅然作出決定,勇氣可嘉。

     關心美國政治的觀察家或許注意到歐巴馬在作出此決定後,還到南部探望災民,並在美國記者聯誼會的晚會上,談笑風聲,並且拿共和黨的競爭對手,包括房地產大亨川普的玩笑,完全看不出之前才作出一個如此重大的決定。歐巴馬的冷靜沉著,的確是有政治家的風範,就連共和黨的軍人亦對其多所稱讚。

     四月初歐巴馬才宣布要競選連任,不到一個月他就在國土安全方面獲得重要的勝利。從美國民眾歡天喜地迎接這個訊息,並有口號要求歐巴馬再當四年總統的情形來看,奧薩瑪賓拉登在世時曾有可能成為歐巴馬從政之路的絆腳石,但在他死後卻有機會成為歐巴馬連任的最佳助選員,這或許是整個事件最大的諷刺。(作者為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主任)

全站分類:時事評論 國際
自訂分類:國際新聞綜觀
發表迴響

會員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