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坎城影展二、三事 文/台灣電影筆記
2007/05/26 22:31
瀏覽1,328
迴響0
推薦2
引用0

原文出處 : http://movie.cca.gov.tw/cinema/case_01_01.asp?rowid=365 ( 台灣電影筆記 )

「坎城」,在旅遊指南上,被描述為座落於法國南方蔚藍海岸,一個商業化、自我中心、被精心妝點、物價過度高昂的小城。而在全球電影人與影癡的心裡,坎城是一個藝術電影(或可說「作者」電影)的朝聖地,也是明爭暗鬥的買賣交易場,以其金棕櫚「加持」的「名導」與「巨星」招牌,每年吸引著全世界數以萬計的電影人、片商、媒體、影評人、觀眾……,在影展大約十二天的時間裡,一起將這原本寧靜的度假勝地擠得星光遍地、熱鬧非凡。

■2007影展官方海報■2007「導演雙週」海報■2007「國際影評人週」海報

坎城影展內容大剖析

坎城影展的節目包羅萬象,涵蓋從資深到新銳、商業到實驗等各類電影場域
官方的影展競賽項目有:

正式競賽(In Competition):每年通常會有20多部影片入選,共同角逐金棕櫚獎

一種注視(Un Certain Regard):網羅全球不同文化視野的資深創作者及新銳作品

電影基石(Cinefondation):精選全球電影學校中表現傑出的年輕導演作品

電影短片(Short Films):亦有競賽及頒發短片金棕櫚獎

其他的官方非競賽項目下,另闢數個單元:

正式觀摩(Out of Competiton):通常影展開、閉幕片亦屬觀摩放映

坎城經典(Cannes Classics):每年精選放映重新修復的經典影片及關於影人的新出爐紀錄片

露天電影院(Cinema de la Plage):將經典及特選影片公開放映

世界電影大觀(All the Cinemas of the World):每年選出數個國家做特別關注推介,今年入選的國家包括印度、黎巴嫩、波蘭、哥倫比亞、斯洛凡尼亞及非洲國家

影展工作坊(Atelier):不同於一般工作坊的影像教育性質,主要每年評選10多位電影創作者的拍片企畫(不限影壇新人,蔡明亮導演今年亦入選),協助其尋找國際投資者。

獨立於官方影展項目之外,仍有其相當重要性的主要單元包括:

導演雙週(Directors' Fortnight):旨在關注具有強烈作者風格作品,鼓勵新秀嶄露頭角,由法國導演協會主導,不設競賽項目

國際影評人週(International Critic's Week):為實驗電影的舞台,設競賽項目,包含短片獎項

以上各單元皆由不同的策展人及節目團隊所運作,除了策展人全年度探訪世界各國電影圈,並依電影市場的蓬勃程度於各國或各地區設置節目顧問,以隨時掌握最新的世界影壇消息。

最後,屬官方最大活動,名列世界四大電影市場展之一,便是馳名國際的坎城「市場展」(Marché du film),今年預計有來自世界80國,超過3000家電影相關公司的1萬多名電影人將齊聚坎城,在30多個專為買家放片的小映演廳內,預計放映超過1500場電影。

■「金棕櫚獎」獎座(©FIF)

坎城影展歷史大事紀

◎1939年9月1日,法國政府決定在坎城舉辦國際電影展,邀請發明電影的盧米埃(Louis Lumiere)擔任主席,但隔天二次世界大戰正式宣戰,影展被迫中斷。

◎1946年,戰爭結束已一年餘,於9月20日至10月5日(緊接在威尼斯影展之後),第一屆坎城影展終於成功舉行,共計18國影片參展。

◎1948年及1950年,各因為財務及政治因素停辦影展。

◎1949年,影展舊殿戲院落成,座位約1500個,並確立「最佳影片」得主不再兼得「最佳導演」獎。

◎1951年,影展提前數月,於4月3日開幕。

◎1955年,「金棕櫚獎」(Palme d'Or)獎座正式誕生。

◎1957年,坎城影展改於5月舉行,直到1968年間,影展聲譽日隆,其在世界影壇的重要性逐漸確立。

◎1959年,坎城市場展(Marché du Film)非正式地於戲院裡發生,提供電影業界的交易平台,後成為官方活動。

◎1962年,增設「國際影評人週」(International Critics' Week)單元,獨立於競賽項目之外。

◎1968年,法國發生「五月革命」,學運及罷工事件蔓延全國,楚浮、高達等人召開記者會,倡導影展無效論,欲粉碎中產階級影展。坎城官方於5月19日宣布影展中途終止。

◎1969年,影展恢復舉行,增設「導演雙週」(Directors' Fortnight)單元,列為非競賽項目。

◎1971年,影展的電影市場交易漸趨熱絡,此後市場展規模迅速擴大,成為影展極為重要的一環。

◎1972年,影展宣布將由影展主辦單位自主決定邀請參展影片,不再由各國推派代表影片,此重大性的決策立即影響了全世界其他影展。

◎1978年,三個非競賽項目被重新組合並設立「一種注視」(Un Certain Regard)單元。

◎1978年,坎城「金攝影機獎」(Caméra d'Or)首次頒發,旨在獎勵第一次拍片的優秀新導演。

◎1983年,影展主會場「節日宮」(Palais des Festivals)正式啟用,成為影展主要放映場地。

◎1986年,法國政府拒絕美軍轟炸利比亞軍機飛越法國領空,美國因而抵制坎城影展,星光空前冷清。

◎1987年,坎城盛大慶祝40週年,將金棕櫚頒給自家影片《惡魔天空下》(Sous le soleil de Satan),引發現場噓聲四起,在此前後各20年間,純法國影片皆未再拿過大獎。

◎1991年,「電影大師課」(Film Masterclass)成立,邀請影壇知名大導演舉行講座。

◎1993年,坎城金棕櫚獎首次頒給女性導演,由珍康萍(Jane Campion)以《鋼琴師和她的情人》(The Piano)獲獎。

◎1997年,坎城50週年,頒發「超級金棕櫚大獎」(Palme des Palmes)給瑞典電影大師柏格曼(Ingmar Bergman)

◎1998年,影展設立「電影基石」(Cinéfondation)單元,旨在拔擢全世界電影學校的新人佳作,並邀正式評審團看片,選出3部頒發獎項。

◎2000年,「駐展計畫」(Festival Residence)於巴黎展開,提供機會給世界年輕電影創作者在本國之外完成第一部劇情長片的拍片企畫案。

◎2000年,坎城官方網站正式啟用:
www.festival-cannes.com

◎2002年,坎城「露天電影院」(Cinéma de la Plage)單元設立,公開放映經典電影及特別映演影片。

◎2003年,「音樂大師課」(Music Masterclass)開課,邀請知名電影配樂大師進行講座。

◎2004年,增設「坎城經典」(Cannes Classics)單元,播映影史經典名片及未曾公開映演之珍貴電影。

◎2005年,「影展工作坊」(Atelier)成立,讓年輕創作者有機會與電影專業人員與國際投資者接觸。

◎2007年,為慶祝影展60週年,坎城官方邀請35位歷屆參展或得獎大導,拍攝以電影院為主題的3分鐘短片,集合成電影《To Each His Cinema》,將於5月20日首映。

有誰推薦more
全站分類:休閒生活 影視戲劇
自訂分類:影展台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